新書推薦:

《
宁来一梦
》
售價:HK$
98.8

《
画魂 潘玉良传 潘玉良诞辰130周年精装纪念版
》
售價:HK$
85.8

《
好望角系列丛书·桅杆上的帝国:西班牙史
》
售價:HK$
217.8

《
启微·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
售價:HK$
107.8

《
九色鹿·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
》
售價:HK$
108.7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HK$
61.6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HK$
64.9

《
他惯会装乖
》
售價:HK$
52.8
|
內容簡介: |
脂肪醇及其衍生物是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塑料增塑剂等工业产品的重要基础原料之一,广泛用于化工、石油、冶金、纺织、机械、采矿、建筑、造纸、交通运输、食品、医药卫生及农业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本书就脂肪醇及其衍生物的原料、制备工艺、理化分析和应用性能等展开介绍,为行业上下游研发和生产提供指导和参考。本书适合精细化工、医药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化工合成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
|
關於作者: |
李虎,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核心骨干,专业从事煤制油、煤化工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工作近20年。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9项,出版专著1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授权专利30余件,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专利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等。孙永强,男,中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西省“三晋英才”高端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中共山西省委联系服务专家,欧洲化学会、意大利化学会成员,主要从事表面活性剂合成工艺及其工程技术研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获授权20项,发表论文79篇。主持科研项目43项,其中国家项目10项、省部项目8项。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太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三五”轻工行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山西省科技奉献奖等。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001
1.1 天然醇的原料及制备工艺 001
1.2 合成醇的原料及制备工艺 003
1.3 脂肪醇及其衍生物的分析鉴定 004
1.4 脂肪醇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005
1.5 脂肪醇及其衍生物的毒理学与生态学 005
1.6 脂肪醇的发展前景 006
第2章 天然脂肪醇的原料及制备工艺 009
2.1 天然油脂原料 009
2.1.1 植物油脂 009
2.1.2 动物油脂 023
2.1.3 油脂成分分析方法 034
2.1.4 各类油品中的脂肪酸成分 040
2.2 天然油脂制备脂肪醇 044
2.2.1 我国天然脂肪醇的发展 044
2.2.2 现有代表性工业化工艺路线 047
2.2.3 其他工艺路线 054
2.3 天然油脂制备脂肪酸甲酯 060
2.3.1 油脂预处理 060
2.3.2 脂肪酸甲酯中间体的制备工艺 068
2.3.3 甲酯化催化剂 074
2.3.4 脂肪酸甲酯的其他用途 077
2.4 加氢反应催化机理与工艺 077
2.4.1 加氢反应催化剂 077
2.4.2 加氢工艺流程比较 089
2.4.3 加氢工艺的改进 092
2.5 不饱和脂肪醇的制备 094
2.5.1 不饱和脂肪醇研究 095
2.5.2 不饱和脂肪醇制备工艺 096
参考文献 098
第3章 合成脂肪醇的原料及制备工艺 101
3.1 合成脂肪醇发展概述 101
3.2 羰基合成脂肪醇 104
3.2.1 羰基合成法概述 104
3.2.2 烯烃原料来源 105
3.2.3 羰基化反应催化剂及催化机理 113
3.2.4 羰基合成脂肪醇工艺路线 136
3.2.5 羰基合成反应的影响因素 144
3.2.6 典型羰基合成醇品种——异构十三醇 147
3.2.7 典型羰基合成醇品种——直链线性醇(C6 /C8 /C10 醇) 153
3.2.8 典型羰基合成醇品种——洗涤剂醇(C12~ C13 醇) 154
3.3 齐格勒法制脂肪醇 156
3.3.1 三乙基铝 157
3.3.2 反应机理 157
3.3.3 齐格勒醇生产工艺流程 159
3.4 石蜡氧化制醇 160
3.4.1 石蜡原料的来源 160
3.4.2 烷烃氧化催化剂及催化机理 160
3.4.3 合成工艺路线 161
3.5 格尔伯特反应制脂肪醇 163
3.5.1 格尔伯特醇的生产原料 164
3.5.2 格尔伯特反应催化剂及催化机理 164
3.5.3 典型格尔伯特醇生产工艺 166
3.6 烯烃水合制脂肪醇 170
3.6.1 烯烃水合反应催化剂 170
3.6.2 烯烃水合反应催化机理 173
3.6.3 烯烃水合制醇研究现状 177
参考文献 177
第4章 脂肪醇的分析 183
4.1 脂肪醇的理化分析 183
4.1.1 脂肪醇理化参数的测定方法 183
4.1.2 天然醇的理化性质 184
4.1.3 合成脂肪醇的理化性质 188
4.2 脂肪醇的光谱分析 191
4.2.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191
4.2.2 拉曼光谱分析 192
4.3 脂肪醇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194
4.4 脂肪醇的质谱分析 195
4.5 脂肪醇的气相色谱分析 197
4.5.1 脂肪醇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197
4.5.2 天然醇的气相色谱分析 197
4.5.3 羰基合成醇的气相色谱分析 198
4.5.4 2-乙基己醇的气相色谱分析 199
4.5.5 合成醇产品的碳链分布 200
参考文献 202
第5章 脂肪醇衍生物的制备、物化性质及应用 203
5.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203
5.1.1 制备 203
5.1.2 物化性能 203
5.1.3 应用性能 210
5.1.4 应用 214
5.2 脂肪醇硫酸酯盐 215
5.2.1 制备 215
5.2.2 物化性能 215
5.2.3 应用性能 217
5.2.4 应用 222
5.3 脂肪醇醚硫酸酯盐 224
5.3.1 制备 224
5.3.2 物化性能 224
5.3.3 应用性能 226
5.3.4 应用 229
5.4 脂肪醇醚羧酸盐 231
5.4.1 制备 231
5.4.2 物化性能 231
5.4.3 应用性能 236
5.4.4 应用 242
5.5 脂肪醇醚磷酸酯盐 243
5.5.1 制备 243
5.5.2 物化性能 244
5.5.3 应用性能 246
5.5.4 应用 248
5.6 脂肪醇磷酸酯盐 249
5.6.1 制备 249
5.6.2 性质 251
5.7 烷基糖苷 251
5.7.1 制备 252
5.7.2 物化性能 252
5.7.3 应用性能 255
5.7.4 应用 262
5.8 长链烷基脂肪叔胺 264
5.8.1 物性参数 264
5.8.2 应用 264
5.9 脂肪醇酯 267
5.9.1 用于增塑剂的脂肪醇酯性能 268
5.9.2 用于润滑剂的脂肪醇酯性能 271
参考文献 273
第6章 脂肪醇及其衍生物的毒理学 275
6.1 化学品相关毒理学标准与方法 275
6.1.1 毒理学的概念 275
6.1.2 毒理学相关的标准和方法 276
6.2 计算毒理学 279
6.2.1 计算毒理学的概念 279
6.2.2 计算毒理学模型及参数 280
6.2.3 计算毒理学在研究脂肪醇毒性中的应用 281
6.3 脂肪醇及其衍生物毒理学方法研究进展 282
6.3.1 毒性试验方法 282
6.3.2 刺激性试验方法 283
6.3.3 其他试验方法 284
6.4 脂肪醇及其衍生物毒理学数据 285
6.4.1 脂肪醇 285
6.4.2 脂肪醇硫酸盐 288
6.4.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288
6.4.4 脂肪醇醚硫酸酯盐 289
6.4.5 脂肪醇酯 290
6.4.6 脂肪胺衍生物 291
6.4.7 烷基糖苷 292
参考文献 292
第7章 脂肪醇衍生物的生态学评价 294
7.1 用于评价产品开发和环境保护标准的生态学参数 295
7.1.1 生态学参数 295
7.1.2 新规定的化学品(生态学)参数 295
7.2 生物降解 296
7.2.1 概念及分类 296
7.2.2 评价标准与方法 297
7.3 国内外生物降解的法律法规 303
7.4 生物降解性测定方法 304
7.4.1 好氧生物降解性测定方法 305
7.4.2 厌氧生物降解性测定方法 306
7.4.3 模拟实验 307
7.4.4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研究方法 307
7.4.5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指标 308
7.5 脂肪醇衍生物的生物降解数据 308
7.5.1 脂肪醇硫酸酯盐 308
7.5.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309
7.5.3 脂肪醇醚硫酸酯盐 310
7.5.4 脂肪醇酯 311
7.5.5 脂肪胺衍生物 312
7.5.6 烷基糖苷 314
7.6 水生生物的毒性 315
7.6.1 概念 315
7.6.2 水生生物毒性相关标准和方法 316
7.6.3 部分脂肪醇衍生物的水生生物毒性数据 327
参考文献 337
|
內容試閱:
|
高碳脂肪醇作为生产表面活性剂、增塑剂、洗涤剂等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基础原料,在化学工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球市场已形成以科莱恩、巴斯夫、沙索化学等跨国企业为主导的集约化生产格局,年产能逾300万吨,其中棕榈油基产品占比达65%以上。我国通过天然油脂深加工与石油基合成工艺双轨发展,现已构建了完整的高碳醇产业体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实现了多家企业脂肪醇的工业化,如河南商丘龙宇化工有限公司、无锡市东泰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凤凰脂肪醇厂、武汉市四方行化工有限公司、大连华能脂肪醇厂、江门脂肪醇厂、辽宁圣德华星化工有限公司等,但是整体规模都不大。国内合成醇在历史上曾建立了羰基合成醇(抚顺洗化厂)、齐格勒醇(吉联)装置,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两套装置均未能得到良好运行,目前已废弃。经过21世纪2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江苏盛泰、浙江嘉化、丰益油脂(连云港)、德源(中国)高科、辽宁圣德华星、浙江恒翔等为主的脂肪醇大规模产业化企业,产能达到了60万吨/年,由于原料主要来自东南亚的椰子油、棕榈仁油、棕榈油及牛羊油,因此受东南亚油脂产业的影响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末,我国脂肪醇的产能达到了70万吨/年,实际产量也达到了50万吨/年以上。国内脂肪醇市场需求端则呈现了更强劲的增长态势,2024年市场表观需求量增加到100万吨/年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很大部分仍需进口,这种供需缺口既反映出下游产业升级带来的高端产品需求增长,也凸显出原料供给端油品进口受限带来的成本压力。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功能性化学品,尤其是功能性表面活性剂的需求越来越高,合成醇尤其是各种异构醇和仲醇等,仍受制于进口。国内近年来合成醇的发展较为集中,扬巴和茂巴的异构十醇运行良好,江苏赛科建立了我国第一套石蜡氧化制仲醇的生产装置,内蒙古伊诺建立了煤基α-烯烃制备羰基合成醇和格尔伯特醇的装置,广东仁康达建立了异构十三醇的生产装置。目前仍有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和煤化工企业在筹备合成醇的项目建设,国内将迎来合成醇的快速发展时代。
关于脂肪醇的书籍,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没有人进行相关的资料整理,而在脂肪醇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方向上,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工作者,在催化体系、工艺路线、分析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结合对行业的理解,本书收录了国内外发表的近1500 篇脂肪醇相关文献,可以为读者提供脂肪醇技术体系的完整框架,在总结工业化技术路线的同时,在脂肪醇催化、工艺路线及未来发展方面,也给读者提供参考。全书共分7章,第1章对本书的各部分做了整体的概述;第2章和第3章分别对天然脂肪醇、各类合成脂肪醇的原料、催化体系、制备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4章对脂肪醇涉及的各种分析方法做了总结与归纳;第5章分专题讨论了脂肪醇主要衍生物的制备、物化性能及应用;第6章与第7章分别介绍了脂肪醇及其衍生物的毒理学研究方法及数据、脂肪醇衍生物的生态学方法研究及相关数据。
本书由李虎和孙永强等著。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袁华、胡志勇、朱海林、李瑞龙、袁华、冯丽、刘冠杰、石博文、冯佳丽、海红莲、马雪梅、李伟、孙向前、朱楠、潘晓阳、冯光华、贾玉峰、姜慧婧、吕燕婷、桂建舟、刘丹、石永杰、杨自玲、黄浩、石好亮。同时,感谢李秋小教授级高工、江南大学方云教授、北京大学黄建斌教授的指导与帮助;此外,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包括江苏赛科的李迪川和江苏盛泰化学的刘延峰同志以及在我们研究室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王子涵、刘鹏翀、王渊、刁梓薇、阮义蕾、任杰、李昕鹏、段泽峰、王德华、庞婉玉、王笑、常西乐、庞婉玉、高雅利、曹新利、杨彤宇、马宇悦、董力铭、原梦颖、王正洁、梁鹏慧、高国芳、冯亚丹等众多同学。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科学、系统、实用。我们广泛收集了各种资料和数据,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以确保书中的内容和数据准确可靠,在此谨向有关作者深表感谢。本书涉及的学科方向多、范围广,限于编者的水平与能力,难免有缺点与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孙永强
2025年5月于中北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