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各美其美——北京中轴线与世界都市轴线对比(汉、英)

書城自編碼: 414328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作者: 吕舟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200194005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09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博弈)
《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博弈) 》

售價:HK$ 85.8
丁元公绘水浒人物图
《 丁元公绘水浒人物图 》

售價:HK$ 360.8
傅佩荣讲易经
《 傅佩荣讲易经 》

售價:HK$ 217.8
历史的镜子
《 历史的镜子 》

售價:HK$ 61.6
我们还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藏学、国学与语文学(二)
《 我们还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藏学、国学与语文学(二) 》

售價:HK$ 107.8
制造怪物:非人化的异常力量
《 制造怪物:非人化的异常力量 》

售價:HK$ 107.8
人格类型:我们何以不同(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是一种人们了解自己、了解人际困扰的方法)
《 人格类型:我们何以不同(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是一种人们了解自己、了解人际困扰的方法) 》

售價:HK$ 64.9
索恩丛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 索恩丛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

售價:HK$ 141.9

編輯推薦:
“各美其美”一词取自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名句,意指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犹如百花齐放,彼此交流互鉴,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图景。北京中轴线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与世界各地的都市轴线系统相互辉映,共同向着美好的未来演进。《各美其美——北京中轴线与世界都市轴线对比(汉、英)》一书对北京中轴线及其他世界都市轴线进行了科普性介绍,还就北京中轴线对亚洲周边地区都城规划、营建产生的广泛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试图从对比研究的角度阐释北京中轴线的独特价值。该书图文并茂,图片质量上乘,并节选重点文字进行了英文介绍,面向世界读者,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精美画册。
內容簡介: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正是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酝酿,在其申遗成功后逐渐成形、完善的。全书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吕舟先生撰写的“比较研究视野下的北京中轴线”,梳理了中国传统秩序观念的形成、北京中轴线的历史脉络,并将北京中轴线放在全球范围内,审视其特征与世界遗产价值;第二部分回眸了北京中轴线形成之前的中国都市轴线系统的演进过程;第三至第六部分依次介绍东亚、东南亚、南亚都市的轴线特色,再扩大到全球视角,撷英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一些都市的轴线系统,提供给读者更广阔的视野,从而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地理解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书中收录了众多优秀摄影师的精彩作品,辅以每座城市的手绘轴线系统示意图,清晰明了地呈现了每座城市的魅力。无论是文化爱好者、建筑学专业学生,还是城市规划从业者,都能在这本书中领略到世界都市轴线的独特风采,感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力量。
關於作者:
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建筑历史教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并参加了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保护设计各方面的工作。2013年获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大奖,所主持的文物保护项目多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目錄
比较研究视野下的北京中轴线
Beijing Central Ax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源远流长 回眸北京中轴线之前的中国都市轴线
Timeless Legacies A Glance at China’s Urban Axes Prior to Beijing Central Axis
一衣带水 中华文明辉映下的古代近邻都市
Neighborly Bonds Ancient Cities of Close Neighbors Impacted by Chinese Civilization
南域宏光 东南亚与南亚的宗教、文化特色都市
Southern Splendor Southeast and South Asian Cities Rich in Religiou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殊方堂皇 规划严整的欧洲著名都市
Majestic Cities Afar Europe’s Prominent Cities with Immaculate Urban Planning
时代交响 近现代都市轴线
Symphony of the Times Modern Cities with Prominent Axial Layouts
后记
Afterword
內容試閱
比较研究视野下的北京中轴线
北京是中国漫长历史年代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都城实例。从其现存的历史建筑,城市肌理、结构,城市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献,仍可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它与汉唐长安、洛阳、北宋汴梁等历代都城在规划思想、城市形态等方面的继承关系及创新。
北京中轴线作为决定北京整个城市形态的核心建筑群,可以被视为北京城市形态中最为重要、最能够反映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和世界观的都城规划思想的物质空间载体。北京中轴线作为一幅由建筑与城市空间构成的历史图卷,凝聚了北京代表的中国古代都城发展高峰时期的核心特征。作为当代中国的首都,20 世纪北京完成了从王朝时期的帝王都城向当代人民城市的转化,北京中轴线同样也反映了这一转化过程中开放的城市形态与传统城市肌理、延续的文化传统与现代规划思想之间的相互作用。北京中轴线的建筑形态、空间关系、景观特征也因此而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的载体,表达了中华文明长期以来的精神追求,见证了中国文明精神不断延续和弘扬的过程,成为人们认识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物质和空间载体。
城市是一个文明的发展水平、观念特征的代表性物质遗存。城市的形态反映了国家、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的阶级与阶层关系,以及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文明的差异同样会在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形态中呈现出来。对北京中轴线特征的理解,需要放到时间的演进过程中,理解北京中轴线如何从早期中国建筑的轴线关系和观念中的“中正”,发展到北京中轴线所呈现的精神与物质相互交融、礼乐合一的复杂关系;同时需要将其放到更为广大的人类文明的空间范围上,通过观念的比较,理解北京中轴线的建筑空间形态所呈现的中华文明精神观念对城市和人的生活秩序的塑造。
元代以前中华民族的秩序观念与建筑、城市轴线的发展
“象天法地”是中国传统精神的重要部分,它强调通过对天的运行法则的模仿来构建人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在中国古代观念中被称为“礼序”,《礼记·礼运》载“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礼”在中国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从祭祀的规范演化为行为的规范,并被贯穿到国家治理和生活的行为举止上。如同《左传》(隐公十一年)中所言:“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种观念构建了覆盖整个社会生活的社会角色和与之对应的行为准则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被视为国家稳定的基础。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如半坡和姜寨遗址,就可以看到处于聚落群组中心的“大房子”,这些大房子影响了周围小房子的布局,从而影响了整个聚落的形态。在被认定为夏、商时期都城的二里头遗址的“宫殿”遗迹中,已有通过轴线来控制整个建筑群形态的痕迹。
公元前 1046 年周朝建立。在吸收、继承夏商时期礼仪的基础上,周朝形成和完善了一套“郁郁乎文哉”的包含从国家制度、社会生活到城市营建的秩序规定。在关于城市营建规定中包含了城市的大小尺度,这种尺度从国家都城、公爵封邑的方九里,到侯、伯封邑的方七里,再到更低等级封邑的方五里,以及城中道路的宽度、城墙高度等依次递减。都城的核心建筑群则包括了“面朝后市”的朝堂部分和市井以及“左祖右社”的祖庙(太庙)和国家祭祀的社稷坛。这些内容被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记录下来。在都城核心建筑群的布局方式上,作为国家治理机构的朝堂与民众生活的市井,祭祀祖先的太庙与祭祀国家的社稷坛的空间关系,既反映了传统的“家国一体”的观念,又清晰地表达了它们之间复杂的“礼序”关系。
秦代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它在极短的时间内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运河,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景象,不仅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更实现了文化的统一。对宏大功业的追求,使得秦代的都城咸阳更呈现了“象天法地”的独特景象,化渭水为银河,将都城中主要的宫殿、政府机构如同夜空中的星座一般排列,而最重要的咸阳宫则与星空中的紫微垣相对应,这种城市布局的形态也影响了汉代都城长安城的布局,有城市史的研究成果认为,汉长安城不规则的城市轮廓对应了紫微垣的形态。
公元前 2 世纪汉代推崇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 ,并对以往的儒家经典文献进行了整理,周代的礼仪制度被作为儒家观念中“礼”的范本。汉代对《周礼》进行了编订,将《考工记》作为《周礼》传播过程中缺失的部分补入《周礼》,成为《周礼》的 6 个章节之一。这样就使《考工记》中的营城制度成为儒家构建的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具有了远超出城市规划的制度意义。
根据城市历史的研究成果,在东汉晚期营建的曹魏邺城出现了贯穿皇城和大城城门的城市轴线。这一轴线由位于轴线顶端的帝王大朝殿宇和从这一大朝殿宇直通城门的道路组成,而道路两侧的政府机构和坊巷建筑呈相对对称的形式布局,形成了城市的主干道。这种轴线形态,一方面是为了帝王的政令能够更快地发布到各地,同时也彰显了帝王的威严。这一都城轴线形态在魏晋时期的洛阳城、东晋和南朝时期的建康城、北魏洛阳城中都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这种城市形态在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城(隋大兴城)发展到成熟阶段。长安城将帝王的宫殿置于城市的北端,从大朝殿宇所在的太极宫延伸出穿过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大城的明德门的城市主干道贯穿整个都城,并在皇城中按照左祖右社的布局方式设置了太庙和社稷坛,在大城中于轴线左右对称的位置设置了东市、西市和规整的街巷、里坊。这种秩序严整的城市形态,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影响。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都是长安城规划形态对日本都城影响的典型案例。
这种轴线对称的都城形态,不仅具有空间和建筑布局的意义,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观念和道德的意义。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修整宫殿,各殿宇与门阙相对,宫殿建成后赵匡胤令臣下打开各殿门,看到整齐相对的建筑形态,赵匡胤对大臣们说,我的心就须如此端正,如果稍有偏差,你们必然能看得清清楚楚。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与形态演进
…………
全球视角下的北京中轴线特征与价值
在判断一种文化是否构成文明的特征时,通常把文字、冶炼技术和是否已形成具有城市形态的聚落作为基本标准。城市之所以能够作为衡量文明发展的标准,是由于它能够反映这个文明社会分工、社会阶层关系等复杂的要素。显然对一座城市,特别是一座都城的研究,也可以从它作为一个特定文明发展的见证的角度去认知它所呈现出的独特性。
北京作为自13世纪起元、明、清三个王朝的都城和当代中国的首都,它无疑是中华文明基本特征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的表达。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超过七个世纪的历史发展的结晶和最具特征的部分,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的独特见证。
中国古代都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尤其是汉代之后,在尊崇儒家思想的国家治理观念的影响下,城市核心建筑群逐渐形成了以轴线来组织城市布局和空间的城市形态,并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构建起了体现这种传统哲学和世俗社会治理要求的礼仪、秩序。这种礼仪秩序体现为国家各个社会角色的位置、对应的责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将这种礼仪、秩序体现在北京中轴线的功能分区、空间组织,包括高大建筑、山体与水系、桥梁的关系,建筑的位置、形式、体量、装饰,以及道路的宽度,路幅、铺设方式,植物的种植等各个方面。作为决定整个城市形态的核心建筑群,北京中轴线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世俗权力的至高无上,这种至高无上,不仅从宫廷建筑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中体现出来,而且也从祭祀活动、礼仪的复杂性上表现出来。北京中轴线上的祭祀空间的设置、祭祀活动的礼仪设置同样也围绕着证明世俗权力的正统性而展开,祭祀的对象既包括具有抽象特质的象征天地运行规律的“天道”,也包括象征文明传承的祖先;既有象征文化精神的孔子,也有佛教、道教、民间信仰中的天神、地祇。这些祭祀建筑和祭祀活动,也是中国传统信仰的复杂性和包容性的见证。
从这个角度,北京中轴线这种以世俗权力为核心的,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其所强调的礼仪秩序对应的功能完备、规制严整的核心建筑群就与其他以神权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建筑群存在精神观念和建筑形式、空间形态上的本质差别,同时也对尊崇儒家思想的周边国家的都城形态产生了影响。
在人类文明早期的都城中,如两河流域和早期埃及的城市中,从现有的研究材料看,尚未发现决定整个城市格局的轴线或轴线建筑群。而在这些城市中,特别是在两河流域的都城中,神庙建筑往往呈现出高耸入云,统领整个城市的形态特征。欧洲希腊文明中的城邦国家城市,同样也是以城市守护神的神庙构成城市的核心。希腊代表性城邦雅典的城市形态为:以供奉城市保护神雅典娜的神庙为核心的、高耸在城市上方的卫城统领整座城市。公元前8世纪逐渐崛起的罗马的首都罗马城,也仍然在城市发展之初承袭了希腊时代城市的基本特征,围绕罗马城内的7座山丘形成了以神庙和宫殿为中心的城市形态,尽管在罗马帝国时期形成了若干由轴线控制的广场,如恺撒广场、图拉真广场等,但这些帝王广场的轴线并未对城市本身的格局形成控制性影响,同时这些广场最重要的建筑也仍然是神殿。
罗马帝国解体之后,欧洲进入中世纪(5—15世纪),这一时期欧洲的城市大多基于市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多呈现放射状、不规则的环形形态。由于基督教的发展,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核心也往往是教堂和教堂前的广场。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受古印度文化的影响,神庙也同样占据了城市最核心的部位。受到宗教与信仰的影响,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呈现出十字形的轴线格局,而十字形轴线的中心则是神庙。这种城市形态在柬埔寨的吴哥和泰国的阿育他亚城都有反映。这一时期阿拉伯地区的城市则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形态,市场和清真寺是城市的中心。拉丁美洲区域的城市规划理念则具有强烈的宗教象征意义,城市中心的营建展现出神权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秦、汉、隋、唐作为国土辽阔的统一国家,它们的都城在统一的规划、建设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文明的都城的形态特征。这种特征的表现之一,就是通过单一和单方向的轴线控制城市的整体格局,并由此而产生了整个城市强烈的秩序性。这一单一轴线的端点则是帝王的大朝殿宇,世俗权力通过这种城市形态得到了强烈的表达。这一时期中国都城的规划理念因隋唐长安城、洛阳城的范例作用,影响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周边地区。
16—18世纪,欧洲进入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艺术时期,轴线与园林景观设计手法被用于城市改造之中,以塑造均衡、统一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出现了以宏伟纪念物为节点,呈放射网络状的城市轴线系统,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城市轴线以及巴黎路易十四时期重要纪念性建筑周边形成的城市轴线。18世纪后,这种巴洛克和古典主义城市轴线的规划理念不仅在欧洲被普遍接受,而且也随着欧洲国家在其他大陆殖民地的扩张,形成了对非洲、南亚以及美洲新大陆的城市规划的影响。
16 世纪,北京中轴线已形成完整的形态和巨大的规模,成为这一时期明帝国的象征。随着明代(1368—1644年)儒家哲学思想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散,明北京城的规划对尊崇儒学的周边国家都城形态,特别是对城市中轴线及其上建筑群的空间布局产生了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在朝鲜半岛的汉阳城、越南的顺化城都有所反映。与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城市轴线对整个城市影响的有限性和自身形态的开放性不同,尽管北京中轴线决定了整个城市的布局,但其自身的城市空间形态却是相对封闭的、内向的,其通过建筑与空间形态对礼仪秩序进行表达的同时,更通过其封闭性来呈现其崇高地位。
19—20世纪,欧洲工业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城市形态的变革,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不断涌现,现代主义城市实践逐步展开并影响至全球。而这一时期在美洲,如美国的华盛顿、巴西的巴西利亚、澳洲的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等城市,在规划中通过道路串联起城市中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和政府建筑,形成国家政治和公共生活的核心,而位于这些轴线上的纪念性建筑或公共建筑则成为轴线的视觉中心,同时轴线也联系起城市不同的功能分区。北京中轴线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变化中,特别是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可以视为在中国传统规划思想的基础上,在追求与历史环境相和谐、尊重历史建筑的高度、体量基础上,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原则进行的满足当代城市功能的探索。
综上所述,北京中轴线所代表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源自其规划理念的儒家哲学和文化背景,代表了东方文明特征的重要方面,在人类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呈现出了具有独特性的城市形态。北京中轴线作为这一规划理念影响下形成的城市核心建筑群的典范之作,以恢宏的规模、严整的规划格局与建筑群均衡对称的景观形态,全面、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理念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突出特征,成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并对亚洲周边地区都城规划、营建产生了广泛影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