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国国家地理·环球终极探索 全10册
》
售價:HK$
327.8

《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
》
售價:HK$
141.9

《
西方毛发时尚演变
》
售價:HK$
107.8

《
法国革命史(史外一种:圣鞠斯特)
》
售價:HK$
107.8

《
情绪彩虹书:CBT与艺术的轻疗愈手册(珍藏版)
》
售價:HK$
219.9

《
趣说中国女性
》
售價:HK$
74.8

《
被艺术疗愈的勇气:生活的答案之书
》
售價:HK$
87.9

《
故宫红书:故宫文化百科手册
》
售價:HK$
151.8
|
內容簡介: |
传统杨氏太极刀13势是杨氏太极拳械中的著名器械之一,在保留刀术矫健威武的特色的基础上,习练时速度平稳,行云流水,内劲饱满,刚柔相济,气势磅礴。动作衔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表现形式别具一格。练刀时要求动作规范,整体协调,结合刀法,以腰腿带动,臂随身转,刀随臂动,体态安然。该书图文结合讲解,言简意赅 。刀法有“砍、剁、劈、撩、扎、刺、缠、扇、拦、滑、划、刮”共13种。
|
關於作者: |
杨斌,男,汉族,1972年生人,籍贯河北永年,杨振铎宗师次孙、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人、杨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华百名优秀太极人物之一,现任山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荣誉主席、山西杨氏太极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斌少时即从祖父学习太极拳理论,传统杨氏太极拳、剑、刀及推手等家学武艺。 悟得精髓后,专注投身于杨氏太极拳传承事业,首创渐进式、班级建制、循序教学模式。因材施教、著书立说、独有建树。
|
目錄:
|
前 言……………………………………………………1
一 七星跨虎交刀势…………………………………3
二 腾挪闪展意气扬…………………………………12
三 左顾右盼两分张…………………………………27
四 白鹤亮翅五行掌…………………………………30
五 风卷荷花叶里藏…………………………………39
六 玉女穿梭八方势…………………………………44
七 三星开合自主张…………………………………79
八 二起脚来打虎势…………………………………86
九 披身斜挂鸳鸯脚…………………………………97
十 顺水推舟鞭作篙…………………………………101
十一 下势三合自由招………………………………106
十二 左右分水龙门跳………………………………114
十三 卞和携石凤还巢………………………………126
后记……………………………………………………135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太极十年不出门”, 是多数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者谈论的话题。的确,学习太极拳从“心悟”到“体悟”需要过程。笔者认为,在太极拳理论日臻成熟的今天,对传统杨氏太极拳拳谱的理解,是影响学习者获得真传程度的“要穴”, 只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坚持科学的习练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早日登上传统杨氏太极拳的“大雅之堂”。笔者出生于传统武术世家,幸受祖辈武学倾囊相授,得传统杨氏太极拳之要义,遵吾祖父当代宗师杨振铎的教导,以传承国粹武术文化为己任,今将教学体会编著成文,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在这几个方面有所收获:
深刻理解太极拳的涵义及其所包含的技术内容。充分认识传统杨氏太极拳的科学性、理论性和指导性。了解建立自身外形的阴阳构架,上下、左右、前后的方法;太极拳的意识作用; 太极拳作为有氧运动,与气的密切联系;对太极拳“十要”应用的理解;学习过程“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判断;传统杨氏太极拳的基本手法、身法、步法及其相互关系与练习方法。掌握传统杨氏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和动作要领、要求等。
编写此书,旨在将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持续发扬光大的同时,让广大读者轻轻松松学太极,强身健体享盛世, 进而使杨氏太极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杨 斌
— 七星跨虎交刀势
图 1-1
1. 分脚站立大致与肩同宽,自然放松注意太极拳要领。左手持刀,靠近护手,虎口向下,拇指握在刀柄内侧,其余四指握在刀柄外侧。刀身直立,刀尖朝上,刀背贴手臂,刀刃向前。右臂自然垂下,掌形自然平整,掌心向内,指尖朝下。两眼平视前方。(图 1-1)2. 重心略左移,转腰向左带动,合胯以右脚跟为轴,
扣回(约 45 度方向)。同时,左手握刀,随转腰逐渐掤出,右手握拳。(图 1-2-1,图 1-2-2)
图 1-2-1
图 1-2-2
3. 迅速撤回重心,屈腿下蹲坐实右腿。随腰领,左腿
正前落步,外侧打开,为斜方向。脚跟着地做好支撑。同时,带动左臂由内向外往上,外旋掤起,刀刃朝上,将近与肩平。右手内旋平坐腕,屈臂提拳 ( 拳略高于肘)。头随身转观察。
(图 1-3)
图 1-3
重心前移,踏平左脚,坐实左腿,随转腰至正前带动, 提右腿正前上步,前脚掌支撑,完成虚实步型。同时,随腰身带动,右拳由后向前,从左臂下方击出与左臂腕部相搭。目视出拳方向。(图1-4-1,图1-4-2)
图 1-4-1
图1-4-2
图1-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