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HK$
1078.0

《
从马可波罗到马戛尔尼:十三世纪以降的欧亚世界
》
售價:HK$
74.8

《
抗日战争时期中英借款交涉研究
》
售價:HK$
86.9

《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茶馆 天津工人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亦官亦商(套装共4册)
》
售價:HK$
389.4

《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售價:HK$
141.9

《
哲学之旅(第8版):一种互动性探究(最新完整版,2025中国-东盟影响力图书)
》
售價:HK$
164.8

《
何以为帝:雍正继位新探(清史泰斗冯尔康,从继位疑案读懂中国封建皇权,看清人性与制度的极致博弈)
》
售價:HK$
74.8
|
內容簡介: |
《止学》是一部以“知止”思想为核心、论述如何在进退之间保持平衡的处世谋略典籍,对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知止”,就是要适可而止,过度的追求可能会导致灾难,而适度的追求才能带来成功。曾国藩少时钟爱此书,一生作为处处皆有“知止”的烙印;李嘉诚更将“知止”二字悬挂于办公室内,叮嘱自己身体力行……
|
關於作者: |
—著者—
王通,字仲淹,隋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门人私谥“文中子”。有弟子千余人,时称“河汾门下”。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其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唐朝开国功臣魏徵、李靖、陈叔达、房玄龄等都出自其门下或受其思想影响颇深。《三字经》将其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评者—
龙翔,当代畅销书作家、编剧、资深媒体策划人。其作品涉及文学、艺术、中国传统哲学等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人传统的为人处世之道上见解颇深。
|
目錄:
|
智卷一 002
002/智极则愚也。? 004/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006/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008/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010/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012/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014/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016/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018/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020/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 022
022/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024/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026/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028/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030/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032/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034/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036/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038/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040/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 042
042/惑人者无逾利也。? 044/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046/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048/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050/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052/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054/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056/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058/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060/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 062
062/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064/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066/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068/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070/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072/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074/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076/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078/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080/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 082
082/好誉者多辱也。? 084/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086/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088/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090/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092/赏誉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 094/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096/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098/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100/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 102
102/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104/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106/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108/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110/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112/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114/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 116/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118/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 120/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七 122
122/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124/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126/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128/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 130/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132/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 134/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136/穷不言富,贱不趋贵。? 138/忍辱为大,不怒为尊。? 140/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释怨卷八 142
142/世之不公,人怨难止。? 144/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146/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 148/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 150/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152/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 154/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 156/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158/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 160/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心卷九 162
162/欲无止也,其心堪制。? 164/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166/不求于人,其尊弗伤。? 168/无嗜之病,其身靡失。? 170/自弃者人莫救也。? 172/苦乐无形,成于心焉。? 174/荣辱存异,贤者同焉。? 176/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178/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 180/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修身卷十 182
182/服人者德也。? 184/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186/纳言无失,不辍亡废。? 188/小处容疵,大节堪毁。? 190/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192/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 194/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 196/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198/不察其德,非识人也。 200/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
內容試閱:
|
原文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译文
赞誉太多会让君主惊恐,名声太大会被众人嫉恨。
点评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若名声大噪,往往会引来不必要的嫉妒与敌意。
在历史上,许多杰出之士因功高震主或名扬四海而遭遇不幸。
有智慧的人,懂得适时收敛光芒,避免因过分张扬而树敌过多。他们明白,谦逊与低调是保护自己免受非议的有效方式。
追求名声本身并无过错,但如何在荣耀面前保持清醒,并能在巅峰过后适可而止,则是对个人智慧与修养的重大考验。
案例
张良淡泊退隐
功成名就后,当仁不让抑或适时退隐?
张良,秦末汉初杰出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张良凭借超凡的智慧和深远的谋略,在楚汉争霸中多次为刘邦制订精妙的战略计划,最终助其成就帝业。随着汉朝政权的日益巩固,张良深感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已达成,他开始考虑退隐之事,于是自称多病,闭门不出,逐渐从“帝者师”转变为“帝者宾”。
功成不居,淡泊退隐。
论功行赏时,刘邦打算赐予张良齐国三万户作为食邑,但张良谦逊地拒绝了这一封赏,仅请求将他与刘邦初次相遇之地——留地封给他,刘邦因此封他为留侯。在刘邦巩固皇权的过程中,张良遵循灵活的处世原则,即在必要时才行动,时而进言,时而保持沉默,很少直接参与皇室的权力斗争。在汉初刘邦消灭异姓王的斗争中,张良很少参与策划,以避免卷入政治的旋涡。同时,在皇室内部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古训,不轻易介入刘邦家族内部的纷争。
大智知止,后世敬仰。
张良崇信黄老之学,深谙“鸟尽弓藏”的哲理,在功成名就之后自请告退,摒弃万事,专心修道养精、静居行气。他在权力斗争中保持低调和谦逊,逐步淡出朝廷,是汉初功臣中为数不多得以善终之人。张良大智知止,在功成名就后适时退隐,被后世广为传颂,成为士大夫学习的楷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