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江苏历代方志考(全4册)

書城自編碼: 414176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地方史志
作者: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640269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352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
《 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 》

售價:HK$ 87.8
典籍里的中国  第二辑
《 典籍里的中国 第二辑 》

售價:HK$ 140.8
108种手艺1: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王的手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再现。以鲜活的一手内容全面展现优秀传统手艺
《 108种手艺1: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王的手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再现。以鲜活的一手内容全面展现优秀传统手艺 》

售價:HK$ 217.8
宁来一梦
《 宁来一梦 》

售價:HK$ 98.8
画魂 潘玉良传 潘玉良诞辰130周年精装纪念版
《 画魂 潘玉良传 潘玉良诞辰130周年精装纪念版 》

售價:HK$ 85.8
好望角系列丛书·桅杆上的帝国:西班牙史
《 好望角系列丛书·桅杆上的帝国:西班牙史 》

售價:HK$ 217.8
启微·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 启微·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

售價:HK$ 107.8
九色鹿·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
《 九色鹿·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 》

售價:HK$ 108.7

編輯推薦:
江苏历代旧志提要集大成的总结。
內容簡介:
本书全面收录今江苏地区历代旧志提要,包括“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已收录和未收录的旧志提要、历代已佚志书著录及考证,共27卷,总计4册。内容详实,包括志书的基本内容、主要价值与存在的问题以及现存志书收藏单位、新影印情况,已佚志书佚文、相关序跋等。力图对志书的体例结构、资料价值、编纂特点、历史地位等进行客观评估。本项目的主编在江苏地方志领域深耕多年,具有扎实的方志文献知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确保了本书的质量。
關於作者: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本省地方志工作,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等。
目錄
凡例一
江蘇方志簡史一【已收書提要】
卷一省部
南畿志
康熙《江南通志》
乾隆《江南通志》
江蘇備志稿
民國《江蘇通志稿》
江蘇六十一縣志
卷二江寧府部
一、江寧府
景定建康志
至正金陵新志
萬曆《應天府志》
康熙《江寧府志》
康熙《江寧府志》
嘉慶《江寧府志》
光緒《續纂江寧府志》
首都志
新京備乘
二、上元(江寧)縣
萬曆《上元縣志》
康熙《上元縣志》
乾隆《上元縣志》
道光《上元縣志》
正德《江寧縣志》
萬曆《重修江寧縣志》
康熙《江寧縣志》
乾隆《江寧縣新志》
同治《上江兩縣志》
三、江浦縣
萬曆《江浦縣志》
萬曆《重修江浦縣志》
崇禎《江浦縣志》
康熙《重修江浦縣新志》
雍正《江浦縣志》
光緒《江浦埤乘》
民國《江浦縣新志稿》
四、六合縣
嘉靖《六合縣志》
萬曆《六合縣志》
順治《六合縣志》
康熙《六合縣志》
雍正《六合縣志》
乾隆《六合縣志》
光緒《六合縣志》
民國《六合縣續志稿》
棠邑拾遺
五、溧水縣
萬曆《溧水縣志》
順治《溧水縣志》
康熙《溧水縣志》
乾隆《溧水縣志》
光緒《溧水縣志》
溧水徵訪册
六、高淳縣
嘉靖《高淳縣志》
順治《高淳縣志》
康熙《高淳縣志》
乾隆《高淳縣志》
光緒《高淳縣志》
民國《重修高淳縣志》
七、句容縣
弘治《句容縣志》
順治《句容縣志》
乾隆《句容縣志》
光緒《續纂句容縣志》
卷三蘇州府部
一、蘇州府
乾符《吴地記》
吴地記佚文
元豐《吴郡圖經續記》
紹定《吴郡志》
續吴郡志
洪武《蘇州府志》
正德《姑蘇志》
康熙《蘇州府志》
乾隆《蘇州府志》
吴門補乘
道光《蘇州府志》
同治《蘇州府志》
二、吴(長洲、元和)縣
嘉靖《吴邑志》
崇禎《吴縣志》
康熙《吴縣志》
乾隆《吴縣志》
民國《吴縣志》
民國《吴縣志稿》
隆慶《長洲縣志》
萬曆《長洲縣志》
康熙《長洲縣志》
乾隆《長洲縣志》
乾隆《元和縣志》
乾隆《元和縣志》
三、常熟(昭文)縣
.................
內容試閱
江蘇方志簡史
一、江蘇建置沿革
地方志因“地”而生,以“地”而盛。政區不僅是地方志的“根”,也是其“枝”與“葉”。欲明一地方志古今,必先明其建置沿革始末。
江蘇東濱黄海、東海,地勢低窪。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代,極易受到洪水、大潮的侵襲。因而開發較晚,建政稍遲,直到商周時還被中原人目爲東夷、淮夷、荆蠻。
商代末年,泰伯、仲雍從我國西北地區來到今蘇南,建立吴國,幾經輾轉,最終定都今蘇州。略晚時候,徐人從山東南下,最後將都城建在今泗洪境内。吴國和徐國是現在可以確知,江蘇地區最早一批政權實體。大約在此前後,江蘇可能還散布着大彭、留、邳(下邳)、鍾吾、邗、宜等幾個規模較小的方國。
公元前五一二年,吴滅徐,今江蘇地區分屬吴、宋等國。公元前四七三年,越滅吴,江蘇大部屬越。戰國時期,境内分屬楚、越、齊國。公元前二二三年,秦滅楚。次年,秦軍平定江南,越君降秦。公元前二二一年,秦滅齊,至此,今江蘇地區全部納入大秦版圖。同年,秦一統天下,初期分全國爲三十六郡,以後隨着疆域的擴大,至秦末增至四十六郡。今江蘇長江以南大部地區屬會稽郡;長江以北地區,東部屬東海郡,西部屬泗水郡;另有東北部的贛榆縣屬琅邪郡(治今山東境内),今南京附近的秣陵、江乘二縣屬故鄣郡。
西漢初年實行封國與郡縣并存的混合制度,在郡以下設縣。封國有王國、侯國二種,王國往往領有若干支郡,侯國大體和縣相當。漢高祖五年(前二〇二),以秦東海、會稽、泗水、薛、陳等郡置楚國,都下邳。次年國除,析置爲楚國、荆國,其中淮西之地爲楚國,都彭城(今徐州);淮東之地爲荆國,都廣陵(今揚州)。高祖十一年(前一九六)秋,黔布反,東擊荆國,荆王走死富陵,荆國國除。明年,漢高祖改故荆國爲吴國,仍都廣陵。景帝三年(前一五四)吴楚七國之亂後,諸王權力被大大削奪,地位降同郡。武帝時,爲了加强中央集權,在郡、國之上設立十三個州刺史部,以作爲監察地方吏政的專門機構。到西漢末年的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今境長江以北大部屬徐州刺史部,長江以南屬揚州刺史部,此外西北隅的沛、豐二縣和廣戚侯國屬豫州刺史部。但各刺史部衹是監察區,并非行政區。
東漢時州已演變成行政實體,地方行政體系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到東漢末年,今江蘇境内共有縣和侯國四十八個,分屬五郡三王國,統隸於徐、揚、豫三州。三國時期,江蘇分屬吴國、魏國。以魏景元三年(二六二)爲斷限,大致以今東臺、高郵、安徽省天長一綫爲界,以南屬吴,以北屬魏。其中吴國建都建業(今南京),以此爲核心的蘇南地區成爲江南的政治中心。晋沿舊制,今境分隸於四郡七王國一公國,分統於揚、徐、豫三州,下領五十六縣(侯國)。
東晋和南朝宋、齊、梁、陳,我國北方長期陷入戰亂,中原勢族被迫紛紛渡江南下,相繼建都南京。地跨江淮的江蘇,除曾短暫爲南方政權全境占有外,其餘大部分時間裏,先後以淮河與長江爲界,以南屬南朝,以北屬北朝。這些南遷政權爲了安置北方僑寓人口,在江蘇設立了大量僑州、僑郡、僑縣。東晋末年,今境至少設有七州四十四郡一百五十八縣。到隋朝統一全國前,境内的州進一步增加到十一個。
隋開皇三年(五八三)撤銷郡級建制,地方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開皇九年(五八九)滅陳統一中國後,江蘇境内分置蘇、常、蔣、潤、揚、方、楚、邳、泗、海、徐共十一州。蔣州即今南京市,潤州即今鎮江市,方州治今南京市六合區,楚州治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揚州係以吴州改名,治江都縣,即今揚州市區。泗州初治宿預縣,後在唐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徙臨淮縣(治所後於清康熙十九年没入洪澤湖中)。煬帝大業三年(六〇七),改州爲郡。至大業十一年(六一五),今境置有八郡三十七縣,其中吴郡(今蘇州)治吴縣,毗陵郡(今常州)治晋陵縣(今屬常州),丹陽郡(今南京)治江寧縣,江都郡治江陽縣(今在揚州市區),下邳郡治宿預縣(今屬宿遷),東海郡治朐山縣(今連雲港市海州區),彭城郡治彭城縣(今徐州市區)。
唐武德(六一八—六二六)初復改郡爲州。貞觀元年(六二七),唐太宗依照山川形勢創立道制,分全國爲十道,分區監察。玄宗開元二十一年(七三三)增爲十五道。按開元二十九年(七四一)州、縣行政建制,江蘇分屬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東道。其中河南道在江蘇境内監察徐州、海州、泗州三州,淮南道在省境内監察揚州及楚州等地,江南東道在省境内監察蘇州、潤州和常州三州。此外,溧水、溧陽二縣隸屬於江南西道的宣州(今安徽宣城)。安史之亂後,道逐漸由監察區演變爲政區,位於州之上。
五代各國及吴越、楊吴、南唐時期,基本上實行州、縣二級制。淮北的徐州先後屬五代梁、唐、晋、漢、周,江南的蘇州則隸屬於吴越錢氏。江蘇境内其他各州,包括淮北的海州,江淮間的楚州、泗州、揚州、泰州,江南的昇州(今南京)、潤州(今鎮江)、常州、江陰軍先後爲楊吴、南唐據有。五代初楊吴建都揚州,升揚州爲江都府。楊吴武義二年(九二〇),昇州改置爲金陵府,治上元縣(今屬南京)。南唐昇元元年(九三七)建都金陵,號稱西都,改金陵府爲江寧府。顯德五年(九五八),後周盡取江北之地,與南唐劃江爲界,江蘇分屬後周和南唐兩個政權。
宋初分全國爲十三道,不久并爲十道,後又改道爲路,路以下設府、州,再下設縣。北宋的路名與區劃變動頻繁,以政和元年(一一一一)爲準,江蘇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五路。江南東路治江寧府,轄境涉及江蘇者爲昇、潤、常三州及江陰軍。兩浙路治今杭州市,轄境相當今江蘇省鎮江市、金壇、宜興以東地區和今上海市及浙江全省。淮南東路治揚州,轄境相當今江蘇省贛榆、東海、淮安等縣市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及今安徽省大部、湖北省一部分地區。京東東路治青州(今山東青州),今江蘇淮北地區的泗陽、睢寧、邳縣、新沂等地屬之。京東西路初治兖州(今屬山東),後移治於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南),今徐州市及銅山、豐、沛等縣地屬之。路、府(州)、縣之外,北宋另在交通要道、邊遠地區或重要物資出産地設立軍、監,軍、監也是地方行政區劃,領縣的軍、監地位同下州,不領縣的軍、監與縣平級。今江蘇地區相關的建置有高郵軍、漣水軍、淮陽軍(治下邳)、利豐監(今南通市區西南)、寶豐監(今屬徐州)、利國監(今屬徐州)。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江南與淮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江蘇先後分屬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江淮行省治揚州路(今揚州),江浙行省治杭州路(今浙江杭州),河南行省治汴梁路(今河南開封)。至順元年(一三三〇),今江蘇地區以長江爲界,南屬江浙行省,北屬河南行省。
明初改集慶路爲應天府,并定都於此,先後稱爲南京、京師,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復稱南京。以今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市以及屬於今浙江省的嘉興、湖州二府并今江西省婺源縣等地置江南行中書省,治應天府。遷都北京後,仍以應天爲留都,俗稱“南直隸”,一稱“南畿”,除保留朝廷六部外,同時兼轄原江南行中書省域政務。
........................

南畿志
《南畿志》六十四卷,明聞人詮修,陳沂等纂。
聞人詮字邦正,生卒年未詳,明餘姚(今屬浙江)人。嘉靖五年(一五二六)進士,授寶應知縣,九年(一五三〇)去任,十四年(一 五 三 五)回任。後升南京提學御史,累官至湖廣按察司副使。少從王陽明學,學問該博,著有《東關圖》,又校補《五經》《三禮》《舊唐書》諸書行世。知寶應縣時,曾纂修《寶應縣志略》四卷。
陳沂(一四六九—一五三八)字宗魯,後改魯南,號石亭。少時慕蘇軾學行,因號小坡。原籍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先人以醫籍客居南京,遂入籍上元縣(上元縣民國初廢入江寧縣,今屬南京)。少有文名,博學多才,篆隸、繪事皆稱能品,賦咏尤多,文采照映一時。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進侍講。嘉靖初,以忤時相張璁,出爲江西參議。後歷官山東左參政等。嘉靖中以行太僕寺卿致仕,在南京築遂初齋,杜門著述。工詩文書畫,與顧磷、王韋世稱“金陵三俊”,後益以寶應朱應登,稱“江東四大家”。又與李夢陽、徐禎卿、康海等號“弘治十才子”。《明史》有傳。著述甚豐,尤致力於地方文獻,計有《詢芻録》一卷、《武宗實録》一九七卷、《維禎録》一卷《附録》一卷、《畜德録》一卷、《游名山録》四卷、《拘虚晤言》一卷、《陳行卿集》一卷、《紀游集》五卷、《西苑詩》一卷、《拘虚詩談》一卷、《陳魯南雜著四種》五卷、《金陵古今圖考》一卷、《金陵世紀》四卷、《獻花巖志》一卷《附詩》一卷,并《皇明翰林志》《金陵人物志》《金陵諸山游記》《金陵名山記》《泰山考》《誨似録》《存疾録》《忠義説義》《忍書》《石亭雜録》《語怪録》《善謔録》《遂初齋集》《拘虚集》《古律手抄》《善知識苦海回頭》,輯有《宋陳少陽先生盡忠録》八卷,與纂嘉靖《山東通志》四十卷等。
〖KH 2mm〗據書前《輯志姓氏》,參與此書纂輯者尚有分輯:鄭汝舟,莆田人,應天府學教授;王科,慈溪人,嘉定縣學教諭;張鸞,錢塘人,高淳縣學教諭;朱衣,錢塘人,海門縣學教諭;劉教,廬陵人,江陰縣學教諭;王會,龍溪人,太湖縣學教諭。各府州分纂:陳俎,封丘人,松江府同知;李默,甌寧人,寧國府通判;諸陽,餘姚人,太平府通判;王慎中,晋江人,常州府通判;湯惟學,安仁人,安慶府推官;李磐,固始人,廬州府推官;傅鳳翱,應城人,徽州府推官;陳大壯,河南人,泰州同知;方一蘭,莆田人,廣德州同知;鄭琬,青田人,和州同知;凃相,南昌人,廣德判官;余鍧,德興人,宿州判官;吴麟,孝豐人,泰州判官;王朝用,隴西人,和州判官;徐汝圭,淳安人,太倉州判官;施山,縉雲人,無爲州判官;張明道,羅山人,滁州判官;郭應奎,泰和人,霍丘縣丞;葉洪,餘姚人,寧國縣丞;李鶴鳴,義烏人,金壇縣丞;錢德洪,餘姚人,蘇州府學教授;沈桐,嘉興人,蘇州府學訓導。校對:賀鈞,廬陵人,應天府學教授;鄭富,莆田人,太平府學教授。分考:金、温伯琪、伊伯羔、王鼐、胡全、蔡鋭、李種、吴士進、林一鳳、何適,俱應天府學生;姚圭,蘇州府學生;杭朝端,常州府學生;吴潮,松江府學生;邢赦,太平府學生;貢安國,宣城縣學生;劉大全、樊灌,俱揚州府學生;丁邦寧,鎮江府學生;陳大經,安慶府學生;桂鑒,池州府學生;姜伯春,廬州府學生;唐世典,徽州府學生。監梓:程,南城人,上元縣知縣;何儒,寧都人,上元縣縣丞。管理供給:洪猷,壽昌人,江寧縣主簿;陳表,應天府陰陽學正術。
〖KH 2mm〗金陵昔稱建康,自古以龍蟠虎踞、帝王之都著稱,但大多偏安一隅。自明太祖定都應天(今南京)後,南京成爲全國政治中心。成祖遷都北京,仍以應天爲留都,且“臺省并設,不改其舊”,俗稱南直隸,一稱南畿,其下直轄江淮南北十四府四州。“考輿圖則跨坼吴楚,表世代則遠紹陶虞。”(聞人詮《志南畿叙》)“禹敷九州,南畿竟得九州之三,地位堪稱陋眂豐鎬,劣觀關洛。”而“建康古稱帝宅,孫吴、東晋、宋、齊、梁、陳以及南唐,雖皆偏安割據,實亦京輦神皋”。可惜“蒙古混一,文獻大喪,郡縣紀載不聞”。聞人詮時任南京提學御史,有鑒於此,乃“彙集諸郡縣志,屬諸邑博五人、郡學諸生二十有二人,開局於貢院”(陳沂《南畿志序》),歷時三年,形成初稿。復聘陳沂主持,“嚴立義例,删潤冗瑕”(聞人詮《志南畿叙》),撰成此書,在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刊成行世。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