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兰花名品珍品鉴赏图典(第四版)
》
售價:HK$
410.6

《
老年
》
售價:HK$
115.6

《
20世纪的设计
》
售價:HK$
107.8

《
短线猎金
》
售價:HK$
57.2

《
DK伟大的城市地图
》
售價:HK$
217.8

《
人工智能的多视角审视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书系(第一辑)
》
售價:HK$
217.8

《
拥抱自然的孩子:70个深度自然游戏
》
售價:HK$
64.9

《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售價:HK$
53.9
|
內容簡介: |
江口沉银遗址是一次特殊的考古发掘,靠前,场面宏大,方法独特,收获丰硕,意义重要。2017年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启动,创造性地采用江面围堰的考古方式,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截至2023年遗址已出水文物70000余件,对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与公众共享考古成果的有益实践。该书即是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微博大V“考古君”刘志岩的首部考古手记。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江口沉银考古手记》以考古领队的di一视角,记述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的全历程。全书以时为序,叙述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工作的缘起、逐步深入的过程,兼及管理、科研中的核心难题与突破性进展,披露领队日志、工地实景、发掘方案等一手资料,挖掘深藏于资料背后的田野考古细节,带领读者跨越时空,走向岷江之上的发掘现场。同时,“考古君科普”穿插丰富的考古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解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公众考古等多学科交织的考古世界,并以亲切、细腻的笔触描摹出了江口考古队的工作群像,呈现出新一代考古人的热忱与执着。站在中国考古新的百年起点上,该书忠实地记录了新时代考古发掘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风貌,向全社会回馈中国优选的内水考古经验,让公众真正认识、理解、热爱考古。
|
關於作者: |
刘志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江口沉银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微博大V“考古君”。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主持了四川*水下考古项目,该项目获得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和公众考古。
|
目錄:
|
内容简介
江口沉银遗址是一次特殊的考古发掘,靠前,场面宏大,方法独特,收获丰硕,意义重要。2017年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启动,创造性地采用江面围堰的考古方式,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截至2023年遗址已出水文物70000余件,对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与公众共享考古成果的有益实践。该书即是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微博大V“考古君”刘志岩的首部考古手记。
《江口沉银考古手记》以考古领队的di一视角,记述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的全历程。全书以时为序,叙述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工作的缘起、逐步深入的过程,兼及管理、科研中的核心难题与突破性进展,披露领队日志、工地实景、发掘方案等一手资料,挖掘深藏于资料背后的田野考古细节,带领读者跨越时空,走向岷江之上的发掘现场。同时,“考古君科普”穿插丰富的考古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解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公众考古等多学科交织的考古世界,并以亲切、细腻的笔触描摹出了江口考古队的工作群像,呈现出新一代考古人的热忱与执着。站在中国考古新的百年起点上,该书忠实地记录了新时代考古发掘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风貌,向全社会回馈中国优选的内水考古经验,让公众真正认识、理解、热爱考古。
作者简介
刘志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江口沉银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微博大V“考古君”。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主持了四川少有水下考古项目,该项目获得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和公众考古。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张献忠与宝藏
宝藏传说
谁是张献忠
宝藏去哪里了
谁打捞了宝藏
领队日志
考古君科普:考古工具有哪些?
一件文物大案引起的考古发掘
宝藏初现
猖獗的文物盗掘
抢救性考古发掘启动
领队日志
考古君科普:考古发掘分几类?
定位宝藏
“考古神器”派不上用场
文献调查
实地调查
科技探测
发掘地点确定
领队日志
考古君科普:水下探测方法有哪些?
……
史无前例的围堰考古
从传说到实证:考古发掘张献忠沉宝
众多“黑科技”破解考古难题
考古发掘下半场: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考古发现新历史
江口考古队
考古“包工头”的日常
附录一 江口沉银遗址出水文物TOP 20
附录二 关于“永昌大元帅印”的几点看法
附录三 江口沉银知识地图
后记
|
內容試閱:
|
宝藏传说,史不乏载,民间更多。
四川便流传着一个著名宝藏传说:江口沉银。
据说张献忠当年撤出成都时,携带了一批财宝。行至今眉山市一带,张献忠突遭明军将领杨展伏击。激战之后,献忠大败,船队与船上所载珍宝,俱沉入锦江与武阳江相交处。锦江与武阳江,其实是岷江分流而成,二者合流之后,再奔东南。相合之处,又称“江口”。
张献忠沉银时曾封锁消息,但终究纸包不住火。藏宝消息不胫而走,并且越传越神、越传越乱,藏宝之处也由江口滋生出青城山、峨眉山、成都、新津等地点。当年张献忠江口沉银有亲眼所见者,一位叫欧阳直的甚至描述了细节:献忠沉宝时曾将金银装入“木鞘”,然后沉江。“木鞘”之说,后来竟得证实。据《蜀难叙略》记载:杨展击溃张献忠后,获悉沉银之事,令人“以长枪群探于江中,遇木鞘则钉而出之”;从顺治到乾隆年间,不断有人在江口打捞出金银:道光、咸丰年间,二帝曾先后派官员在江口寻找张献忠的“沉银”。“木鞘”也不止一次被发现。因此张献忠江口沉银,既是秘密,又非秘密。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献忠沉银一事逐渐被淡忘,到江中打捞宝藏的行为也逐渐绝迹。沉银一事,似乎被“封存”了起来。
2005年,沉银之事再起波澜。是年,彭山县(今彭山区)政府为解决当地居民饮水问题,在岷江河道内铺设管道。施工过程中挖出一段木鞘,内有五十两的银锭7枚。银锭刻有湘潭、京山等地名,经鉴定其时代系明代。岷江出水金银的消息,再度招致少数人以身犯险。2014至2016年间,眉山警方从案犯手中追缴金锭、银锭、金册、银册、“西王赏功”币以及各种金银首饰若干。
岷江江口持续发现金银的事实,让文物考古界决定组织力量正式发掘。志岩先生的这部著作,讲述的便是江口考古过程。
考古发掘与盗掘文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挖宝,而前者是科研。
许多学者认为:过往的历史,只有通过正式考古发掘获得地下文物证实,才能转化为“信史”。一些执拗的学者为了“表白”自己学术严谨,常常会瞪大眼睛给考古结论找碴儿。对于张献忠沉银或藏宝这类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问题必“严密监视”。即使江口一带历年都能打捞出明代金银,即使出水过“西王赏功”币和“大西大顺二年”金册,但只要不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就无法证明张献忠曾经藏宝于此。因此江口发掘的首要意义,便在于对张献忠当年是否在江口沉银给出结论。这就决定了发掘不能有丝毫差池,发掘主持人须谨慎行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最终决定由志岩先生主持江口发掘。尽管他自己说是因为此前他曾在彭山“考过古”。实际情况是当时需要一位有水准、有能力的学者,方能担当此任。
施加在发掘主持人身上的压力,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了。
中国考古学家的陆地发掘,水准早已领先世界。在殷墟,发掘技师凭借一把小铲、几根钢条,便能将朽蚀在黄土中的商代木质马车清理“剥离”出来。沉船打捞及水下发掘也有先例。我曾应邀参加广东“南海一号”沉船的发掘方案论证会,会上9位专家经反复讨论,最终拿出的方案是将“南海一号”沉船拖至海岸,排水之后再采用陆地作业的方法发掘。然而江口沉银的发掘既非陆地发掘,又不同于“南海一号”,毕竟沉在水下的明代金银散布范围远大于一艘沉船。
刘志岩决定召开论证会,以期讨论出合适的发掘方案。参加首次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论证会的均是国内重量级学者,既有经验丰富的田野考古学家,也有专门从事金银器研究的学者,最终大家选定了“围堰式发掘”。
所谓“围堰式发掘”,是先在水中修建围堰,然后把围堰内的水排干,将水下环境转变为陆地环境,再按陆地方法发掘。“围堰式发掘”是在潜水考古和整体打捞都不现实的情况下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如果当时我参加论证会,相信也会给“围堰式发掘”投一票。
选定“围堰式发掘”后,志岩和他的队友们轻松了不少。接下来是选点,即框定“围堰”的具体范围,这是考古发掘布设“探方”之前的步骤。围堰并排水之后,考古工作“转换”成了陆地发掘,一切变得相对简单。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神秘面纱也被逐渐揭开。2017年2月5日,一枚刻有“银五十两,匠张道”的银锭发掘出水。到2017年4月,考古队在大约1000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清理出各类文物30000余件。
科学发掘,实证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随后便是荣誉加身。2018年4月,江口沉银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国家博物馆从30000余件文物中精选了500件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享受到了最新的考古成果。我有幸参加了开幕式,清晰记得当时的盛况。
发掘是考古工作的第一阶段,主要解决发掘现场的基本问题,如文物出水前的位置何在?怎么让文物出水?文物当年如何沉底?沉底之后的数百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除了这些,刘志岩和他的团队还要解决更多深层学术问题,例如出水文物有哪些类别?银锭、银钗、金册纯度如何?功能如何?张献忠当年通过什么手段,又从何处获得各种金银制品?明代末年的“大西”辖区内一枚银锭购买力几何?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