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售價:HK$
65.8

《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售價:HK$
74.8

《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售價:HK$
118.8

《
企业家业保障与传承
》
售價:HK$
187.6

《
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
》
售價:HK$
174.6

《
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
》
售價:HK$
233.6

《
文化南方: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核心传统
》
售價:HK$
70.6

《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59.7
|
編輯推薦: |
许多同类书籍可能侧重于理论阐述或实践案例的单方面呈现,但本书籍会将两者高度融合。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过于专业、晦涩的语言可能会成为理解的障碍。优秀的书籍会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昆虫学原理和害虫防治技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通过使用大量的图表、图片、实例等辅助说明,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易于理解。例如,用图片展示不同昆虫的形态特征、害虫的为害症状,用图表对比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等,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关键信息。与国外书籍相比,国外的一些书籍在理论研究上可能较为深入前沿,但对于国内具体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模式等实际情况的结合度可能不够。国内的相关书籍在这方面更能贴近本土需求,以国内常见的昆虫种类和害虫问题为重点,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实践指导。
|
內容簡介: |
本书总计十二章。前六章系统梳理了昆虫学核心知识,从体躯构造到内部器官,从生殖发育到生态适应,层层剖析这类生物的精妙结构。这种从微观结构到宏观生态的递进式解读,既呈现了昆虫作为“微型机械”的机械美学,更揭示了其演化出的生存智慧。这些智慧正是我们构建现代害虫管理体系的认知基石。后六章聚焦害虫防治的现代转型,展现技术从传统到智能的演变轨迹。其中第八章详细讲解物联网虫情测报灯、AI图像识别算法等前沿技术,展现数字植保如何重塑传统防控模式。针对水稻、蔬菜、柑橘及古树等典型场景的防治专章,既保留传统农业智慧的精髓,又融入生物农药、性信息素诱控等绿色防控手段,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范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既避免了学术研究的空中楼阁,也超越了经验主义的技术局限。期冀读者通过本书,既能掌握“是什么”的基础认知,更能理解“为什么”的演化逻辑,最终具备“怎么做”的创新实践能力。
|
關於作者: |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植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秘书长/理事、广东省柑橘芒果产业技术体系虫害防控岗位专家、生物防治*工程研究中心行政副主任、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建设专家。主要从事柑橘黄龙病及其虫媒柑橘木虱相关领域研究,聚焦昆虫的趋光行为、生殖行为、植物-媒介昆虫-病原菌-天敌互作机制、病虫害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团队、广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37项,获202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2部、专著1部,授权国家专利45件,牵头制定广东省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5项,参与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项,牵头制定2021、2022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2项。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 001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 003第一节 昆虫的体躯构造 / 003第二节 昆虫的头、胸、腹 / 005第三节 昆虫的内部结构 / 011第三章 昆虫的生物学和行为学 / 014第一节 昆虫的生殖方式 / 014第二节 昆虫的发育 / 015第三节 昆虫的生活史 / 019第四节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 023第四章 昆虫生理学 / 042第一节 体壁系统 / 042第二节 循环系统 / 043第三节 消化系统 / 047第四节 排泄系统 / 050第五节 呼吸系统 / 053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 / 058第七节 神经系统 / 061第八节 肌肉系统 / 064第九节 生殖系统 / 067第十节 感觉器官 / 074第五章 昆虫系统学 / 080第一节 昆虫分类学 / 080第二节 六足总纲的分类 / 083第三节 园艺植物昆虫重要目、科 / 091第六章 昆虫生态学 / 117第一节 环境对昆虫的影响 / 117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 / 120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 / 124第四节 生物地理学 / 128第七章 害虫综合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 129第一节 综合防治的概念 / 129第二节 综合防治的原理 / 131第三节 综合防治的方法 / 135第八章 害虫的调查和智能监测系统 / 146第一节 害虫的调查 / 146第二节 害虫的预测预报 / 149第三节 虫害智能监测预警 / 150第九章 水稻害虫防治技术 / 154第一节 水稻害虫种类及其发生规律 / 154第二节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 161第十章 蔬菜害虫防治技术 / 164第一节 蔬菜害虫种类及其发生规律 / 164第二节 蔬菜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 172第十一章 柑橘害虫防治技术 / 175第一节 柑橘害虫种类及其发生规律 / 175第二节 柑橘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 184第十二章 古树害虫防治技术 / 187第一节 古树害虫种类及其发生规律 / 187第二节 古树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 197参考文献 / 200
|
內容試閱:
|
昆虫———这个占据地球动物界三分之二物种的庞大群体,既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平衡器,也是人类农业文明发展史上永恒的挑战者。从远古岩画中驱赶蝗虫的农人剪影,到现代实验室里解析基因密码的显微镜头,人类与昆虫的关系始终交织着竞争与共生的复杂张力。本书正是基于这一认知,试图搭建起从昆虫学基础理论到田间实践应用的完整知识桥梁,既为农业从业者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指南,也为科研人员呈现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当我们试图理解害虫防治的本质时,必须首先深入昆虫生存的底层逻辑。本书前六章系统梳理昆虫学核心知识,从体躯构造到内部器官,从生殖发育到生态适应,层层剖析这类生物的精妙结构。这种从微观结构到宏观生态的递进式解读,既呈现了昆虫作为“微型机械”的机械美学,更揭示了其演化出的生存智慧。这些智慧正是我们构建现代害虫管理体系的认知基石。理论认知的最终指向是实践应用的落地。本书后六章聚焦害虫防治的现代转型,展现技术从传统到智能的演变轨迹。其中第八章详细讲解物联网虫情测报灯、AI图像识别算法等前沿技术,展现数字植保如何重塑传统防控模式。针对水稻、蔬菜、柑橘及古树等典型场景的防治专章,既保留传统农业智慧的精髓,又融入生物农药、性信息素诱控等绿色防控手段,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范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既避免了学术研究的空中楼阁,也超越了经验主义的技术局限。在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入侵、抗药性危机逼近的当下,昆虫学正经历从描述性科学向预测性、操控性科学的范式转移。我们站在智慧农业的前沿回望,会发现传统防治手段与现代技术并非彼此割裂,而是通过昆虫学原理这一核心纽带相互贯通。从解剖昆虫复眼结构优化光学传感器,到解析信息素通信机制开发诱捕装置,这些技术突破的本质是对昆虫生存智慧的深度解码与再创造。我们期冀读者通过本书,既能掌握“是什么”的基础认知,更能理解“为什么”的演化逻辑,最终具备“怎么做”的创新实践能力。当您在田间操作智能监测终端时,或许会意识到:屏幕上的数据波动背后,是亿万年进化沉淀的生物密码;而手中的防治方案,正是人类与昆虫共生关系的最新注脚。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昆虫世界中追寻真理、在田间地头守护丰收的同道之人。愿这些凝结着理论智慧与实践经验的文字,能化作守护绿色田野、联通自然与文明的坚实纽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