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我在古代当考生(看古代考生的喜怒哀乐,走进曾经的应试世界。卷不赢,躺不平,我们都一样)

書城自編碼: 414039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陆蓓容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74608245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1.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情绪治愈手册
《 情绪治愈手册 》

售價:HK$ 75.9
宋代文人与党争 知名宋代研究学者沈松勤代表著作 宋代党争史研究开山之作  全面讲解宋代朝堂之争和灭亡的内在根源
《 宋代文人与党争 知名宋代研究学者沈松勤代表著作 宋代党争史研究开山之作 全面讲解宋代朝堂之争和灭亡的内在根源 》

售價:HK$ 195.8
执念(“执念”从不改变你的命运,只是让你发现命运)
《 执念(“执念”从不改变你的命运,只是让你发现命运) 》

售價:HK$ 64.9
散落在书页上的出版往事
《 散落在书页上的出版往事 》

售價:HK$ 74.8
中国统计学史
《 中国统计学史 》

售價:HK$ 547.8
投资你自己
《 投资你自己 》

售價:HK$ 120.9
我喜欢相爱的人们
《 我喜欢相爱的人们 》

售價:HK$ 83.6
网格本·飘(全两册/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网格本·飘(全两册/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售價:HK$ 206.8

編輯推薦:
1. 假如你是一个古代的考生,你将面对什么样的应考生涯?并非天才,如何一步步进阶,辗转腾挪,寻求出路?
2. “二甲传胪” “连中三元”,古代也有考前谐音梗!古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精美绝伦,超乎想象。有人当家教当到想辞职,除非加钱,不然不干;有人全家上阵,家中的爹倾情撰写考试秘诀,嘘寒问暖……关于考试的古代趣事,众生百态,尽在其中。
3.从白居易、牛僧孺、王引之这些学霸、大师,到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考生,以古人实例描绘生动的历史情境。那些关于成绩、进路、人生轨迹的困扰,古今相通,我们行走在时间的延长线上。
4.全书四色全彩印刷,呈现考试主题的古代书画、文物,让古时的生活真实可感。精心挑选明清古画中的逗趣细节,陪伴你的漫漫旅途!
內容簡介:
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我在古代当考生》以明清的科举考试状况为基本背景,描绘了一个考生需要如何“打怪升级”,才能走通这条漫长的道路,他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什么人会在这条路上给他提供帮助。学者陆蓓容以考试路径为线索展开,援引诸多历史实例,从白居易、王引之等学霸的考试故事,到普通考生的科举梦想,辅以种种考试主题的书画、文物,图文并茂地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中国古代考生的生活世界。
關於作者:
陆蓓容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绘画
史、鉴藏史研究。
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访问学者。著有《宋荦和他的朋友们:康熙年间上层文人的收藏、交游与形象》《更与何人说》《书画船边》《唐诗岁时记》《琵琶行:诗与画的生命史》等,参与注译《世说新语》。
目錄
1 极简版科举考试统治中国史
2 首先,您要有资格
3 学了些什么
4 爹的作用
5 考试,也是旅行
6 逆天改命的梦
7 失败者的出路
后记
內容試閱
上海的学生考试,英语口试之前,有一段中文的试听音,内容是,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在古代中国做一个考生就是这样,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以后,竞争愈发激烈,明清时代的考生的处境可谓难上加难。这也是我相对比较熟悉的时代,积累了大量鲜活案例,可供描述这个悲惨世界里的泪与笑。不过,“冤有头债有主”,要谈论考试,还须简单地介绍一下历史渊源。
考试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在考试的法子出现之前,选人这件事也是存在的,只是先后以世袭、推荐两种主要方式来完成。后来,一方面世袭、推荐制度因各自的弊端而渐渐失去意义;另一方面,上位者的需求也逐渐变化。考试选人的办法在隋唐时代现出雏形,经宋朝的实际运行,至明清时期成为定例。这本书里所说的考试,特指秀才、举人、进士三级考试,其他各类考选,例如贡生之类,暂置不论。
中古时代以后,科举直接主宰了无数男青年的命运,自然也间接影响了他们的所有家庭成员,甚至间接决定了什么样的人可以与他们组成家庭。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有时我们会无意识地把自己设想成著名的才子文豪,进则致君尧舜,平章天下;退则鲁叟乘桴,行遍人间。可其实,最近一千年里,才子文豪发迹之初,经常要先被科举折磨一通。从“考生”设想起,才是普通人的历史散步。
通俗地说,“选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让选出来的人“当官”,去为国家的运行服务。那么,对被选的人来说,它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纯粹的世袭时代,投胎是最关键的技术活。到了推荐时代,运作空间自然出现,但主导牌局的往往还是世家大族。科举时代,考得好些,就能少走许多弯路,因而可以报名考试的人越来越多。把时间的尺度拉到最长,普通人也许还是要承认,新的办法曾在一段时间之内带来过新的可能性,从此,“成功”和“努力”之间,隐隐有线相连。
当然,没有什么新东西能一下子挣脱此前全部的约束,横空出世。科举诞生未久时,仍带着推荐时代的遗风,白居易(772—846)的遭际可以为例。
白居易原是大家族的子弟,籍贯在今陕西渭南,离长安不远;因其父仕宦,他出生于河南新郑。当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不太稳定,他年轻时过得不好,流徙各地,清苦度日,算是落魄的世家子弟。
如此,他十五六岁时就决定考进士。功成名就之后回忆往昔,白居易自述说:当时下定了决心,要以进士为开端,展开一段光辉灿烂的人生,于是拼命读书。学写文章,学写字,学写诗,没有时间休息(就像今天的高三学生一样)。为记住所学内容,他朗诵到口舌生疮,因频繁写字,胳膊和手上都长满了老茧,直到用尽精力,未老先衰,牙齿掉了,头发白了,眼睛也有飞蚊症——终于还是成功了。
白居易考试之际,个人的努力与历史的进程还平分秋色,制度允许考生先将诗文呈送给当道大员,以谋求赏识,制造声势,增加考中的几率。总体来说,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匿名的。如果主考官接收到四面八方的请托,决定让某个人考中进士,这事儿不算格外为难。传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就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顾况(?—约814)。顾况起初并不在意,还拿他的名字开玩笑:“长安居,大不易。”要想在首都谋得一席之地,站稳脚跟,谈何容易!但是白居易向顾况呈交了一首诗——我们从小背诵的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
当一首诗成为尽人皆知的经典作品,它的“经典性”反而会在一遍又一遍的日常吟诵中自然消解。大家很难重新意识到,在它诞生的时代,以这样的思路写这样的诗,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按今天的意思来解释,诗题大意就是,以“古原草送别”为题,根据指定的韵脚完成创作。这是一种命题作文,属于当时的考试题型。如若轶事可信,白居易选择这样的作品呈送,真是其意昭然,而这首诗确实也妙。题目如此,正文中就要兼带古原、草、送别三重要素。诗人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想象行人的去处是古原的尽处,春草会带着送行者的离思,一路伴他到天边。
顾况觉得这首诗写得非常好,立刻改了口:“道得个语,居即易矣。”能写出这样的诗,足以在长安生活下去;说得明白些,也就是足以为自己挣出一份好前程。高位者一言之誉并非轻许,考生还没上场,便已经声名在外。制造舆情之后便可利用舆情,让这个进士中得实至名归。白居易成功考取,并且他在同榜的一十七人中年龄最小,这又制造出新的传说。
我们生在科举结束后的时代,被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以及一连串的毕业要求筛选和规训过,知道作弊后果严重,万劫不复。可若是翻翻专讲唐代科考轶事的《唐摭言》就能知道,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也不一样。今日看来离谱的操作在唐代层出不穷,顾况对白居易简直算不得多么用心。名士牛僧孺(779—848)准备考进士时,先带着文章去拜见韩愈(768—824)和皇甫湜(777—835)。他们都是当时重要的文人,且都认为牛僧孺资质超妙,可以成为下一代的政治接班人。要让这个接班人一举得中,就得让他先成为热门的进士候选人,如此,便需要造势。
顾况只付出了一句话,韩愈、皇甫湜却亲自出了门。怎么做呢?他们先让牛僧孺住到一个寺庙里,再给他写封信,让他择日到青龙寺去游玩。就在他出门游玩这一天,两位大人明知牛僧孺不在,却特地联袂到他下榻的庙里相访。二人自然找他不着,就在门口留下条子,说:我们两个活文曲星,特来拜望这位默默无名的后生,可惜没碰上。第二天,整个长安的名士都去围观门上的便条,牛僧孺的名字立刻飞遍了千家万户。这样的才子考上进士,岂非题中应有之义?先套辞再下场的时代,事情往往如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其实是随着制度的变化,在几代之内逐渐转变的。白居易和牛僧孺都是中唐人物,时代相近。那时,考进士已经如此重要,值得考生早早为之筹备。这种认识当然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进士科在武则天时代成为重要的考试。大致到开元天宝以后,人们开始承认,通过进士考试游进宦海是学而优则仕的最佳路径。再略晚一些,进士出身、制策登科才成为唐人心目中完美仕途的第一步。小说会这样安排男主角的身份,墓志也会津津乐道主人生前走过的这一段长途。
宋代科考制度趋于详密,有了完备的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而且考卷糊名,当道者很难知道考生是谁,也就无法任意拔擢,尽管每科考录人数增至数百,官员子弟不成进士的也大有人在。匿名考试之法被后来的朝代保留下来。此外,宋初以后,向当道诸公投文,经营声望,增加取中几率之举已遭禁止,伯乐相马再也不是容易的事了。宋元明清,世上难道没有新的小白居易、小牛僧孺?不过新的韩愈、顾况已经不能保他们直上青云。
视今世处处衰败陵替,想前朝都是鲜花着锦,那是文人的感慨,不是史家的真知。真论起来,即使有事前造势的机会,唐代的进士还是难中:以今天可以考证的史料而言,终唐之世,可考的进士数量不及七千,录取率百分之一二,每次只有二三十个名额。而宋代的记录是四万人左右,平均每科录取人数达到了唐朝的十八倍。考的人多了,考试的办法严格了,但是肉眼看来,考取的几率竟也不那么小了。每朝每代的录取率都不太一样,历史学者只看短期事件、长期趋势,不会为每一个置身事内的人操太多心。可是,对一名举子而言,每一次形势变化都和自身命运息息相关。就像每一次高考改革,都会牵动前后几届考生和家长的心。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