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丝绸之路艺术史

書城自編碼: 414028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研究
作者: 武斌
國際書號(ISBN): 9787569953664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73.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房地产的逻辑
《 房地产的逻辑 》

售價:HK$ 75.9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售價:HK$ 96.8
情绪脑科学 :解锁大脑密码,重获情绪自由
《 情绪脑科学 :解锁大脑密码,重获情绪自由 》

售價:HK$ 53.9
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
《 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85.8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售價:HK$ 86.9
鲶鱼之怒:日本大众文化中的天灾·疫病·怪异
《 鲶鱼之怒:日本大众文化中的天灾·疫病·怪异 》

售價:HK$ 75.9
经典译林:罗生门
《 经典译林:罗生门 》

售價:HK$ 42.9
现场:细读《史记》
《 现场:细读《史记》 》

售價:HK$ 53.9

編輯推薦:
1.历史文化学者,“中国好书”获得者,沈阳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武斌 最新力作
2.“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二周年之际,全景式展现从先秦到清末两千余年间艺术交流互鉴的历史华章
3.涵盖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音乐、舞蹈诸多门类,堪称一部丝路艺术的小百科全书
4.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裔萼,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中外文化交流史学者葛承雍,一致推荐!
5.历史考古文献外,还增添了很多笔记和传说,为文本增添了生动性。
6.300 余幅珍贵图片,全方位呈现丝路艺术的发展脉络,尽阅丝路艺术的无与伦比之美
7.精装印刷,双封设计,设计典雅大方。
內容簡介: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全景式展现了从先秦到清末两千余年间,中西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交流互鉴、相映生辉的历史华章。从远古彩陶的神秘纹饰到汉唐丝绸的华美绽放,从西域乐舞的翩翩而至到佛教造像的庄严法相,从阿拉伯工艺的精湛技艺到欧洲“中国风”的流行风尚,涵盖纺织、瓷器、建筑、音乐、绘画、书法、雕塑等众多艺术门类,全面展现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作者以宏阔的学术视野,将艺术交流置于历史地理、经济贸易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大量考古发现、艺术遗存和历史文献,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相遇、对话、融合的精彩历程。
本书不仅揭示了丝绸之路作为人类艺术与思想传播纽带的重要价值,更为我们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互动提供了全新的认知维度。它既是对丝绸之路艺术史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也是对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永恒主题的深情礼赞,为我们理解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關於作者: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
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已出版著作数十种,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上、下卷)、《中华文明养成记》、《江河万古流——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丝绸之路文明史》(全三卷)、《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全六卷)、“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丛书”(全四卷)、《天下中国——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范式》、《重回 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亚洲文明史纲:文明 互鉴的东方智慧》等。
目錄
001 前言
001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远古遗风
002 一 寻找彩陶之路
005 二 黄帝西巡的传说
008 三 丝绸之路的早期维纳斯
011 四 周穆王大巡游与玉石之路
015 五 动物纹饰风格南下
020 六 西王母 :丝绸之路的女神
025 第二章 汉绫唐绢铺锦程
026 一 丝绸之路与丝绸
031 二 贩运到西域的丝绸
036 三 东国公主传蚕种的故事
043 四 古希腊艺术所见中国丝绸的影子
045 五 丝绸与罗马
054 六 养蚕制丝技术西传拜占庭
061 第三章 西域乐舞翩翩而至
062 一 幻术与百戏
067 二 苏祗婆传“五旦七调”
069 三 传入中国的西域乐器
074 四 西域乐舞在中国的传播
078 五 来自西域的音乐家
086 六 风靡唐朝的“三大乐舞”
091 七 骠国向唐朝的献乐外交
097 第四章 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东传
098 一 巴克特里亚 :丝绸之路上的希腊遗珠
103 二 流传到中国的希腊艺术遗珍
110 三 犍陀罗艺术的传播与影响
115 四 来自罗马的玻璃艺术品
123 第五章 大佛的艺术
124 一 佛教带来的艺术群
128 二 丝路传来的佛教造像艺术
136 三 丝路沿线的佛教石窟
142 四 佛教绘画艺术的传播
148 五 唐代寺院壁画的繁荣
154 六 尉迟乙僧与于阗画派
157 七 “吴带当风”与“水月观音”
159 八 佛教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
162 九 佛教音乐初传与曹植鱼山制梵
165 十 永明七年的“佛教音乐研讨会”
171 第六章 “三夷教”及其艺术的东传
172 一 丝绸之路与“三夷教”
175 二 祆教在中国的传播
181 三 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
186 四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
190 五 景教在中国的传播
197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与波斯风
198 一 丝绸之路与波斯
201 二 波斯锦及其织造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204 三 中国出土的波斯银器与银币
208 四 波斯金银器制造技艺的传播
214 五 波斯流亡集团与“波斯风”
220 六 狮子及其艺术意象
225 七 来自西域的珍玉奇石
231 八 瓷器与制瓷技术在波斯的传播
235 第八章 丝绸之路与阿拉伯艺术交流
236 一 丝绸之路与阿拉伯
239 二 阿拉伯丝织业的形成与发展
241 三 青花瓷与中阿艺术的互鉴
247 第九章 胡人与胡风
248 一 异域风情满长安
252 二 唐代文学对外来物产的奇异想象
257 三 “胡音胡骑与胡妆”
262 四 “笑入胡姬酒肆中”
265 五 唐代艺术中的异域情调
268 六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风情
279 第十章 远方传来西洋画
280 一 传教士带来的天主教绘画
286 二 游文辉与倪雅谷 :最早的中国油画家
290 三 《天主降生出像经解》
294 四 马国贤在宫廷的绘画活动
296 五 宫廷洋画家郎世宁
303 六 “郎世宁画风”兴盛一时
308 七 受西洋绘画影响的“史贝霖画风”
312 八 钱纳利在广东的绘画活动
316 九 天主堂体现的西方建筑艺术
319 十 圆明园中的西洋楼
325 第十一章 吹拂欧洲的中国风
326 一 中国商品带来的异域风情
328 二 中国艺术品的收藏热
332 三 日常生活的中国情趣
335 四 风靡欧洲的丝绸艺术
340 五 被茶叶改变的生活美学
346 六 被狂热追捧的瓷器
356 七 制瓷工艺在欧洲的传播
364 八 独放异彩的漆器
369 第十二章 中国趣味与洛可可风格
370 一 洛可可 :富含中国趣味的新风格
372 二 风靡欧洲的外销画
378 三 壁纸上的中国风光
381 四 中国情调的设计风格
386 五 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389 六 对中国造园艺术的介绍
394 七 流行一时的“英中花园”
398 八 家喻户晓的“中国瓷塔”
內容試閱

近些年来,“丝绸之路”这个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从一个单纯的学术概念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关于“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及其对于现代社会中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那么,我们讨论的“丝绸之路”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地说,丝绸之路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从东到西贯穿亚欧大陆,远及北非地中海沿岸以及东非海岸的交通大通道。就其在文明史上的作用而言,可以把对丝绸之路的探讨范围限定在亚欧大陆的地理空间内。现在通常都把丝绸之路分为通过西北陆路的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通过东海、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三大干线,另外还有从四川通往印度的西南或南方丝绸之路,以及通往东边的东北亚丝绸之路。这样,丝绸之路就不是单一的自东徂西的路线,而是几乎遍布亚欧大陆的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这个交通网络,既有从东到西的几条干线,也有围绕这些干线形成的许多支线,还有从北到南的若干线路;既有踏过流沙、翻越雪山的陆路,也有万顷波涛的海路,还有纵横万里的草原之路。
这样的交通网络就把整个亚欧大陆联系起来了。有了这样的交通网络,就在亚欧大陆实现了各民族最早的联系和交流,实现了各文化间最早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我们现在一般都把汉代张骞通西域作为丝绸之路的开端,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不是从张骞以后才有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人就有了路。有了人类的活动,就有了走向远方的梦想,就有了探索交通道路的努力, 因此就有了“彩陶之路”“玉石之路”“草原之路”及以后的“青铜之路”等,因此,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汉代丝绸之路的大畅通正是在此前数千年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
丝绸之路最初是因为商贸活动而开辟的,商贸活动以及追求商业利润的努力是人类开辟道路交通最持久的动力,各国各民族的商人是丝绸之路上人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个群体,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城镇都是因他们的活动而繁荣起来的,甚至就是这些商人建立起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商人持续千百年地行走在 丝绸之路上,才实现了物种的大交换、商品的大交换,让各民族充分分享了一切文明的先进成果。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精美的物产源源不断地传播到除美洲、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西方的香料、玻璃等奇珍异宝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商人们不仅传播着物质文化的成果,还在各民族之间沟通文化信息,这成为各民族相互了解和认识的最初渠道。因此,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贸之路、物质交换之路,更是各民族、各文化相遇、接触、交流与融合之路。在丝绸之路上,除了物产和物种的大流动,还有技术的转移、艺术的交流,以及宗教和思想文化的传播。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交流和互鉴的产物,是联系起来的世界各民族文明对话之路。通过丝绸之路,在旷日持久的岁月里,联系起来的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展开了大交流、大汇通、大融合。有了这样的大交流、大汇通、大融合,也就有了东西方文明的大发展,有了世界文明的融合和共同的繁荣。丝绸之路的本质是文明的对话,是各民族文化的互联互通,是人类文明的共享。
丝绸之路,一个包罗万象的诗一般的名称,具有浪漫色彩。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通过亚欧大陆的大交通、文化大交流讲述的世界文明史。漫长而内容丰富的丝绸之路发展史,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奇伟壮丽的文化景观,一个人类文明共生与交融的伟大经验。 展示与解读这个巨幅的历史画卷,总结中国与其他民族文化相遇、对话、交流与互动的历史经验,会使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特性与品质的认识,对于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内涵的理解,对于面向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的展望,都获得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在现代学术语境下,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学术名词,远远超越了“路”的地理学范畴,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定义那样:“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这是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是亚欧大陆各个民族文化的对话,是人类的对话。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相遇、交流和对话之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丝绸之路所经过、所沟通、所连接的亚欧大陆,正是世界古典时代文明的先进地带。从地中海岸到中国海岸这一古典地带,由许多古代民族、无数古代邦国集结为几个古代大帝国。丝绸之路像一条金色的丝带,横亘在古老的亚欧大陆上,把这几大文明古国连接起来,把东方与西方连接起来。在这漫漫长路上,在几千年的悠久岁月之中,民间商旅、官方使臣、虔诚的僧侣、勇敢的探险家和旅行家,以及征战的军队和迁徙的民众,相望于道,不绝于途。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的基本点就是中国文明与地中海文明之间各种文化的大交汇与大交流。丝绸之路是整个亚欧大陆上的文化交流之路,是东方与西方各民族的相遇、相识、沟通与交流之路。经过丝绸之路,各民族之间在物质的生产、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不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历千百年之盛衰兴替,蔚成古典世界文化历史之灿烂辉煌。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动力。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说,要持续地发展,持续地保持其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必须拥有健全的开放机制,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吸收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来补充、丰富和发展自己。
文化交流首先是不同文化的相遇和接触。这种相遇和接触对双方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有伟大文明的发生都是文化接触的结果。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不仅是指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参与了世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也不仅是指各民族文化都包含着世界文化的普遍性内容和共同价值;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各民族文化都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的、先进的成果,并且将其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将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的文化。这一过程也就使得民族文化获得了世界文化、全球文化的意义。
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交流、对话、融合的道路。丝绸、瓷器等丰饶的中华物产,经由这条国际贸易的大通道输往沿途各国,中国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也陆续传往西方世界,而关于中国的种种游记、见闻乃至传闻,不时向西方传达着遥远的东方帝国的文化信息。西方的物产和技术、科学知识和发明创造,以及关于西方文化的传闻信息,也沿着这条大道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国,不断地给中华文化补充丰富和新鲜的内涵。 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激荡和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化努力向海外开拓,积极与世界其他民族交流与对话,也是在不断地追求走向世界,追求获得普遍性和世界性。因此,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格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很重要的一极。由于中华文化的参与,世界文化格局才显得如此丰富多彩、辉煌壮观、气象万千;世界文化的总体对话才显得如此生动活泼、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参与世界文化总体对话的过程中,也使自己获得了世界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坦诚且主动地进行文化交流,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大规模地进行文化输出,都是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着强烈的自信心的表现。




各民族艺术文化的交流,是丝绸之路历史上最浪漫、最有趣味的文化交流。中西之间的艺术交流,可能开始得很早。考古学家们早就指出,在仰韶彩陶文化中,就有中西方相互影响的痕迹。在远古的传说中, 也有黄帝派伶伦去西方寻找音乐和乐器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伶伦是音乐的始祖,那么可以认为,在中华音乐文化的源头上,就有了中西交流的痕迹。商周时期,西域的乐舞艺术已经传播到中原, 当时的周朝宫廷音乐舞蹈艺术,已经受到了西域乐舞的影响。此后,一直到汉唐时期,西域乐舞更广泛地传播到内地,比如著名的“三大乐舞”,始终受到热烈的欢迎。许多西域民族的艺术家来到内地,直接传播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许多来自西域的乐器直接进入中原音乐的演奏中。西域乐舞的传播成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极富浪漫色彩的篇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
佛教艺术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佛教传入中国并且中国化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佛教在中国传播,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佛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体系、一种宗教形态, 而且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丛,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印度的医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等也都传播到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其中影响特别大的是佛教艺术,包括造像、石窟、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等。三国时,曹植对佛教音乐特别关注,对于推广普及佛教音乐做了很多工作。在南朝时,齐竟陵王萧子良还在朝廷的支持下,专门开展了一次推广佛教音乐的研讨会。在造像和石窟方面,从新疆一直到大同、洛阳,丝绸之路沿线遍布着大大小小的佛教石窟,这成为丝绸之路上独特的风景。并且,由于犍陀罗艺术受到希腊艺术文化的影响,其成为希腊艺术与东方艺术的一个接触点。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还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佛教对于中国音韵学的影响,其促进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大发展。
到了明清之际,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交往,欧洲各国的商船纷至沓来,天主教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开展传教活动。这些欧洲的传教士也和当年佛教信徒传播的情况一样,不仅是进行宗教活动,还将当时的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其中包括音乐和绘画等西方艺术形式。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他把西洋画风带到清朝宫廷,形成了风靡一时的“郎世宁画风”, 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艺术风格也经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大陆,在欧洲形成持续许多年的“中国风”,给欧洲绘画、工艺和园林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总之,几千年来,中国与西域、印度乃至欧洲沿着丝绸之路有着广泛的艺术交流。各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陆续传播到中国,为中华文化所吸收,丰富了中华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体现世代中国人审美精神的各种艺术风格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各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丝绸之路的艺术史,就是中西方的艺术文化交流史。丝绸之路上的艺术文化交流,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

一 寻找彩陶之路
1918 年,一位中年人来到了河南新安县。他是此时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安特生是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 此时他来中国已经4 年多了。之前他在北京附近考察时,发现周口店地区化石的价值,由此引发了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科学活动──“北京人”的发掘和研究。
安特生此次来河南,还是要继续进行古生物化石的调查和研究。在当地来华传教士的帮助下,安特生在河南西部的一些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化石。1920 年深秋,安特生派助手刘长山前往河南洛阳西部地区考察。刘长山回到北京时,带回数百件石斧、石刀和其他类型的石器。这些石器均购自同一个地点——渑池县仰韶村。安特生对刘长山带回的这些石斧十分重视,觉得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重大的秘密。
1921 年4 月,安特生再次前往河南,试图证实刘长山的发现并确认发现地点。4 月18 日,安特生从渑池县城徒步来到仰韶村。在村南约一千米的地方,他发现了一些被流水冲刷后露出地面的红底黑花、打磨光滑的彩陶残片及一柄石斧。接着,安特生一行又发现了更多夹杂着灰烬和遗物的地层。他断定这里一定有一处原始人活动遗址存在。从1921 年10 月27 日到12 月1 日,安特生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一起对仰韶村进行了为期35 天的考古调查发掘。他们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而且还在一块陶片上发现了水稻粒的印痕。仰韶村遗址出土的彩陶,线条流畅、图案绚丽。这是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 所以仰韶文化又享有“彩陶文化”之盛誉。(图1—1)
安特生的发现极为重要, 他揭示了中国原始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原始文化就以他发现的彩陶为代表。
彩陶是中国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创造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重要器物。除了仰韶村遗址外, 它还大量出现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一般多装饰在器物的口沿和上腹部,也有全身布满了花纹的器物,还有用人面纹做装饰的。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以各式各样的鱼纹最富特征,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主要为由圆点、勾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连续带状花纹,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彩陶是中国史前文化成就的标志, 也是世界历史文化的珍品。(图1—2)
仰韶彩陶的发现,使安特生怀疑其是否与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的彩陶有某种联系。安特生比较了仰韶彩陶与中亚安诺彩陶后,发现二者的彩陶图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认为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是相互往来、有一定联系的。虽然河南距安诺道里极远,然“两地之间实不乏交通孔道”。据此,安特生发表了题为《中国远古之文化》的论文,提出了“彩陶西来”的假说。
按照这个假说,彩陶在传入中原的过程中,在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的青甘地区应当有传播遗迹。安特生决定验证这个假说。1923 年,安特生沿黄河西上兰州,在货摊上偶然找到一个装烟叶的旧彩陶罐,得知其来自临洮后,他一路找到洮河西岸一个叫马家窑的村子,发现了新的仰韶文化遗址。让他震惊的是,这里的彩陶器形丰富,打磨细腻,图案比仰韶彩陶的更加绚丽。1924 年夏,安特生又在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发现了齐家遗址,这里出土的多是没有花纹的素陶,而彩陶多为红褐色,纹饰简单,出土的大耳罐与古希腊瓶子造型相似。于是,安特生推论:有绚丽彩陶的马家窑文化应当晚于齐家文化,马家窑的彩陶比仰韶的彩陶发达,更接近于西方彩陶。(图1—3、图1—4)
各地发现的彩陶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一点是大家都认同的。但是,传播的路线是从东到西还是从西到东呢?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黄文弼等人在新疆发现零星的彩陶遗存。1942 年,考古学家裴文中以新疆彩陶晚于黄河流域彩陶的论断质疑“彩陶文化西来说”,提出了存在“史前丝绸之路” 的观点。此后,甘青地区大量史前遗址和墓葬的发掘,吸引了众多学者对这一区域史前文化的关注。于是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彩陶文化西渐的路线逐渐清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彩陶文化的移动方向是自东向西而非相反。1960 年,考古学家李济进一步提出“彩陶之路”的概念。其认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中原文化在诞生以后, 呈现出向周围扩散的趋势,在西部地区表现出由东而西的传播方向。从仰韶文化开始的中原彩陶文化,在中国境内曾广泛扩散, 其西支由甘肃、宁夏传入新疆。彩陶文化进入新疆地区时,几乎晚了3500 年,又晚至距今2000 年左右还存在。它成为彩陶文化在西部的最后余韵。从彩陶文化西进的路线来看,最早时出现在天山以东地区和罗布泊流域,然后向天山以南、以北地区发展。(图1—5、图1—6、图1—7)
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对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 黄帝西巡的传说
彩陶之路的发现,说明在很古老的时候,在人类文明的曙光时期,我们的先民就与亚欧大陆的其他文化有了联系,这种联系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利于交往的交通。有了人类,就有了走出去的“路”,就有了与其他族群的交往与交流。
我们的先民可能很早就通过这些交通路线,与北部和西部的其他民族交流往来,互相交换物质文明的成果和文化信息。所以, 在中国的新石器文化中,不仅有南北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也有与亚欧大陆上其他新石器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的痕迹。除了彩陶的交流与影响外,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比如我们现在作为主粮的小麦,就是在新石器时期通过这样的交通路线从西亚传播过来的;六畜中的牛、马、羊,也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从西亚、中亚地区传播到中原的。
在中国的古史传说中,也有早期人类向西方探索的记载。关于黄帝西至昆仑和崆峒,大概是关于中国先民最早与西域方向建立联系的传说。
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是关于黄帝的传说,内容很丰富、很具体,并且都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关,黄帝是早期文明中很多发明的创制者。因此,笔者还是倾向把黄帝看作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人,只不过传说有些夸张,有些荒诞,有些不可思议。
在关于黄帝的传说中,有一些关于黄帝西巡的记载,也就是黄帝向西行进、开发,走通向西的路。
许多史籍中都提到了黄帝西巡的事迹。黄帝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住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西至空桐,登鸡头”。传说广成子大仙曾经在此修道,黄帝几次上山问道。据说空桐在肃州东南30 千米,“鸡头”即“空桐”的别名,或大陇山异名。广成子见黄帝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地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黄帝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放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 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问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1 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
中国古籍载黄帝西巡之行踪,远至昆仑。《山海经》之《海内西经》第十一说:“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又《西山经》第二说:“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周穆王西巡时,曾登上昆仑之丘,瞻仰黄帝行宫的遗迹。
还有黄帝派伶伦西行昆仑的传说。相传伶伦是黄帝时代的乐官,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黄帝派伶伦去找竹子制作笛子。《吕氏春秋· 古乐篇》有“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的一段记载,说伶伦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雄鸣为六”,是6 个阳律;“雌鸣亦六”,是6 个阴吕。
《吕氏春秋》记载伶伦是“自夏之西”,《汉书》载“大夏之西,昆仑之阴”“阮隃之阴”,都是说伶伦到了西方的昆仑,“阮隃”就是昆仑。他在那里取竹制笛,听凤鸣制十二律。
这似乎叙说了一个中国乐器的西方起源故事,至少说明中国音乐在源头上就与西域的音乐有所接触和交流。到了商周时代,就有了关于音乐舞蹈艺术来自周边“四夷”民族的明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宗庙音乐体系。除宗庙音乐外,周代音乐又可分为士人音乐、民间音乐和四夷之乐,周代的乐舞中已经融入了四方少数民族的节目。
……
六 西王母:丝绸之路的女神
人类的特点之一是拥有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在人类童年时就有了。人们不满足于对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的了解和认知,还特别想知道自己周围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想知道在自己之外,还有什么样的人在生活,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但是,在古代交通和交往很受限制的条件下,人们不可能走得太远,不可能知道那么远的人们的故事,所以在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中,夹杂了许多想象和传闻,这些想象和传闻有许多是奇异的、古怪的和荒诞不经的。汉代以前,对于中原人来说,西域是一个相当遥远和神秘的地方,人们对于西域的认识多基于神话传说和奇异的想象。
早期人们对西域的奇异想象,最突出的是关于西王母的神话。西王母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女神。周穆王万里大巡游,最后就是要去见西王母。
中国古史中早有关于“西王母”的传说。“西王母”又称“金母”或“金母元君”,俗称“王母娘娘”。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西王母被称为“万灵主母”,她居住于崇山峻岭之中,其圣地为中国西方的昆仑山脉。在中国古典神话中,昆仑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的一个体系,西王母神话及信仰是昆仑神话的重要内容。
古代文献在谈到上古这一段历史时均有“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的记载。这说明,早期西王母国时常向中原帝王朝贡。《尔雅》还记述说,黄帝在位时,西王母命使者助帝克蚩尤之暴,舜帝在位时命使者献白玉环,夏献白玉玦,授地图明疆分野相处,后帝德薄, 渐不交往,断和平,以武力胁之。意思是在夏代,西王母国还敢于同夏朝以武力相对抗。
《山海经》把西王母描绘成一个半人半兽式的女性神祇。这类半人半兽式的神祇正是较原始的神祇形象,是古代先民在口头流传中将本部族图腾与本部族著名首领形象复合叠印的产物。“西王母” 可能是古中国西北一部落的名称,该部落因剽悍凶恶而被中原的华夏族讹传为刑杀之神。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则被描绘成一位半神半人的多情女子,是一位雍容平和、能歌善舞的女王。西王母与穆王诗文唱和,情意绵绵,二人在昆仑山瑶池共饮琼浆玉液,使穆王乐而忘归。
那么,“西王母之邦”在什么地方呢?在古史传说中,西王母生活在西域,各书记载不同。随着人们对西域的探索,文献所记西王母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向西移。到汉代,随着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人们既已接近或到达西王母的生活区域,自然可将有关这一区域的地理、物产、传说等糅合起来,大大丰富了西王母的故事。
《穆天子传》说从群玉之山到西王母之邦,相距三千里。所谓群玉之山,似指昆仑山北麓,这里从东而西都是产玉之地,有于阗、墨玉、皮山、叶城、莎车等。西王母之邦是生活在中亚锡尔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塞人部族,当时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西王母应是该部族首领。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有西方女儿国的故事,可能指的就是西王母国。所谓女儿国,并不是全部由女人组成的国家,而是祖祖辈辈由女人担任首领的国家。女儿国实质上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周穆王西巡狩,得见西王母,说明公元前10 世纪时黄河流域和中亚锡尔河上游地区已有比较牢固的联系。
历史上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流传不绝,并不断变化。在西汉文人的笔下,西王母是一位白发老妪,是栖居在山上洞穴中修炼的女仙。在汉代,由于人们普遍有求长生的愿望,西王母的形象深入人心。西王母除了能长生不老外,还是赐给人们长寿、福祉、嘉子, 免人灾难,保人出入平安的神仙。在今天山东、河南、四川、江苏、陕西等地出土的大量画像石上亦出现有西王母的形象。一些石上的画像还把西王母所处的仙境与人间的生活场景组合到一起,西王母变成人们心目中的福寿之神,形象亦变得端庄大方。伴随着人们对西王母的敬拜,西王母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美。汉人还为独居的西王母设想了一个配偶东王公,演绎出了二人不远万里相会的爱情故事。
传说西王母还有一个儿子,开始是“金甲铁齿”,后来则变成了被贬谪到人间的东方朔。(图1—26)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巡、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话传说故事化,源自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逐渐完善而丰满起来。六朝文人写的《汉武内传》中,西王母听说汉武帝渴望长生不老,四处求医, 于是带了7 枚寿桃,乘五彩祥云降于汉武帝宫中,“年可十六七”。随着西王母的形象由老变少、由野变文,其信仰也被道教汲取,后西王母成为道教中“女仙之首”、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
唐宋之后,小说、戏曲中的西王母形象,延续了人形化吉神的概念,成为母仪天下的天界女神形象。(图1—27、图1—28)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