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HK$
96.8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HK$
217.8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HK$
60.5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HK$
107.8

《
囚笼之家
》
售價:HK$
65.8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HK$
140.8

《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售價:HK$
65.8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本书针对艺术史文化史读者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点,深度解读了17-18世纪时期西方成熟的绘画透视学来到中国后产生的变迁与融合,尤为可贵的是本书提供的较为难得的可视化的原稿资料,可给予读者直观的体悟和感知,也对艺术史读者的具有专业文献价值。值得一读。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于明末至清中期(约1601—1799年之间)的历史时间,透视法引入清代宫廷后的发展与变化,梳理透视“西学东渐”的历程。自明末起,传教士群体与商贸交易将西方绘画技术引入中国并传授给本土画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特殊的艺术实践。这是东西方绘画艺术在早期碰撞融合的重要样本。在技术传习的历史现象背后,是中西方自身的艺术系统对“透视法”这一技术要素产生的不同反应。本书以第一批同时掌握中西方绘画技术的画家群体为样本,通过他们对技术的不同使用、选择和态度,研究透视法在中西方不同艺术语境中的运用、调试,以此梳理技术实践迭代进程中,同步共生的认知与价值体系,并最终呈现双方差异化的观念表现。
|
關於作者: |
莫 芷
莫芷,艺术家、美术史研究者。2013—2020年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2023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学位,2023年至今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绘画媒介与技术史、中西艺术交流、视觉语言与绘画方法论。还从事艺术创作,作品涵盖架上绘画、装置、影像等形式。出版有《繁花一山》《玉人歌》等画集。曾获意大利拉古纳艺术大赛威尼斯驻留奖、安仁双年展新锐艺术家奖、新星星青年艺术家奖等。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西方绘画的空间
第三章 西方图像的传入
第四章 透视法与视幻效果
第五章 六面图与纸质剧院
第六章 中西方绘画的相会与殊途
参考资料及附录
透视法、空间与技术的问题场域
2
中国画家笔下的世界
12
“之”字形结构与轴测画法
14
西方画家的技术与知识基础
37
三种技术及其工具基础:几何、测量、透镜
42
认知空间:透视法营造记忆宫殿
50
记忆宫殿的空间结构
52
学习图式:新版《御制耕织全图》
60
中和图式:《桐荫仕女图屏》
67
新图式的持续影响
77
透视法的视幻效果
83
变形艺术:透视法的另一种形式
90
引进“视幻”:中国教堂的壁画
96
“视幻”经典:圣依纳爵教堂壁画
101
郎世宁的工作:南堂壁画和如意馆教学
103
化用图式:空间拼接的书格画
106
从书格画看中西博古传统与空间形态
122
透视虚拟:舞台美术的景片
128
四宜堂制作景片:复制纸质剧院
132
西方舞台布景的样式追溯
145
形式转换:通景画的变化改良
157
视觉解密:圆明园“湖东线法画”
170
观景思理:《平安春信图》
179
通景画的图式衰落
190
技术重启:由海西法向图画科的实学转向 195
游历与共识:透视法的学习结果与空间营造 200
视幻与神游:绘画技术的结构性生成与演变 223
中文资料
230
外文资料 232
附录 1:耶稣会来华传教士与中国画家人物关系图 233
附录 2:15—18 世纪重要的西方透视法案例梳理 234
附录 3:重要事件历史年表
236
后记
239
|
內容試閱:
|
作为一名画家,莫芷前些年暂时搁下了画笔——除了知其然,她更想知
其所以然。观察绘画技术系统的生成,从人所使用的技术角度来理解这个世
界存在着不同方式的观看和认知,这是莫芷《视幻与神游:17—18 世纪中西
交流中的绘画技术与空间营造》一书的出发点。
17 世纪起,西方人开始在中国传播他们的共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
要成果,其中包括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理》和郎世宁协
助年希尧完成的《视学》。这些著作都有西方人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实用价值。
例如焦点透视法,这是其写实绘画技术系统中最重要的工具,也代表了西方
人看世界的典型方式——一种不会拐弯的视线。早在 1436 年,佛罗伦萨的阿
尔贝蒂在《论绘画》中将焦点透视法作为画家必 备技术而重点论述,取得的
共识是:绘画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艺术的“高贵而又美丽”源于
“大自然之本”,可以通过科学的理性和工具而掌握,从而能给出一个“具
有纵深感的广场”,如希腊城邦的广场一样,历史可以在此重新上演,但凡
选择这种角度观看的人,都在面向一个可感知的世界,让不在场的人在场,
让死人变活人,让画出来的东西逼真。当然,这种技术也涉及上帝创世纪首
日给予的光,根据针孔成像原理制作的透镜可成为再现神圣之光的隐秘工具,
而 19 世纪达盖尔摄影术的发明正是西方绘画追逐光的必然结果。此外,凡·艾
克的油彩调配也应时而生,晕涂的技术隐藏了绘画过程中的笔触,实现物象
的完美再现。当这种具有纵深感、体积感的技术营造被运用到教堂或剧院的
壁画上时,便产生了文艺复兴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巴洛克的视幻形象。
相比之下,中国的山水画从一开始就试图引导观者在咫尺重深与咫尺千
里的纵横构图中畅游。其“之”字形折叠、三远法、飞鸟透视等构图形态,
包括各种皴法、描法等笔墨的使用,都是日常书写经验的叠加与传承。人们
从未以客观再现为目标来筛选这些技法,因为士大夫们将自己的身体交给了
儒家秩序,就要给自己的心找个逍遥的去处。本质上,这些技法不是为了一
个外在的目标而产生的。相比较而言,东西方绘画在目标与手段上相去甚远,
甚至,我们看到在中国山水画的演变过程中,那套更接近几何原理的界画法
也逐渐式微了。
我们知道一种文明能够得以延续的前提是具备一个有机的开放系统。开
放性意味着系统需要与外部环境或其他系统不断交换信息或能量以维系自身
生存,信息或能量交换的强度依赖这个系统自有的调节机制,这一调节机制
通过大量的技术控制保持着自身系统的稳定。在莫芷所列举的第一次西学东
渐案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个文明系统相遇时彼此的情景。其中西方技术
要素的输入采取了渐进式的融合,例如郎世宁的写实绘画兼容工笔技法,对
宫廷产生了吸引力。若采取直接进入的方式,一旦影响到对方系统的稳定,
就可能会被排斥,例如 1793 年马戛尔尼使团与天朝的谈判就以失败而告终。
重要的是,不管进入的方式如何,莫芷在知其然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对技
术的使用隐含着技术对人的反作用(反噬),包括对使用者认知方式的改变。
西方“视幻”技术体系的输入与中国的“神游”技法体系本质上的对立在于
价值指向不同,况且,依靠经验积成的技法体系也难以获得跨越文明间隔的
普适性。只有第二次西学东渐之后,中国的现代转型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吸纳
外来因子,才构建起如今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技术轨道,在全球视野下迎
来一个全新的周期。如今,西方现当代绘画已进入一个自由表现与符号生产
的阶段,“灵光消逝”是艺术进入这一阶段的规律性使然。莫芷的研究为我
们打开了这样一个观察窗口:东西方历史的“错峰”现象呈现的并非系统与
系统之间的复制或取代,而是一个在技术进化的时代中充满张力、寻找共识、
互动并成长的过程。
包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5 年 5 月于清华园
当西方文化经过逻辑推演,完成了普世性的观念预备,并
建立了全球航路,前方又有传教士这样一群坚韧无畏的探路者时,该阶段
知识流动的原发动力才初步构成。“透视法”正是这一宏观趋势的视觉表征,
透视法技术在西方的发展进程中,将视觉艺术与天文、数学、航海、建筑工
程等多学科有效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结构化的技术聚合,并积蓄为自身迭代
发展的自驱动力。
因此,本书以透视法传入中国为线索,研究其传播的内容、路径和影响。
研究将这一技术输入的过程,并列出对应的具体形式依据作为支撑,从当时
中国本土艺术对这一技术的反应,解读当时人群对其接纳、改良、抗拒的不
同态度,结合历史现象层面的分析,比对东西方艺术的文化差异及其技术结
构的不同。在术语名称方面,“中国本土”特指尚未全面接触西方文化,而
以宋元以来为基础所奠定的艺术格局与文化语境,“西方艺术”则特指以欧
洲意大利为核心,辐射欧洲各国的艺术格局。两个语境的选定具有代表性。
17—18 世纪时中国与欧洲文化相遇的历史事实,实则是中西方两种深厚文化
传统的交汇。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为研究提供了着力点:通过追溯技术输
入和图式演变的历程,找出切实存在关联的作品并进行比对;总结中西方艺
术在图式语言、艺术手法、审美价值上的根本差异。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在写作中还结合了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
分析法,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横向的切面式研究,
本书立足于中西方艺术交汇的具体历史时间,观察双方对同一技术的不同选
择,从形式特征出发,总结其技术的特征,并延伸至技术取用层面的探讨。
其次,通过纵向的比对梳理,本书从宏观视角观察透视法在东西方画家笔下
的不同应用,从具体的技术史出发,对照双方不同的发展格局与历史命运,
继而思考技术作为媒介演进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思当代实践的方位与立场。
本书的写作逐层递进论证。首先,本书围绕关键作品,对比其形式语言
与空间意识,包含“记忆宫殿”“视幻壁画”“景绘学”等一系列艺术样式;
从技术交流的层面,把握其相遇冲突、交汇影响与融合改良的运用状态,梳
理这一时期的透视技术影响下产生的形式结果;借由透视法作为同一参数,
比对中西方艺术对这一技术运用转化的方式的不同,及其背后的观念差异。
其次,从技术的特征中,梳理提炼出其内在的艺术价值,总结其审美特征,
把握中西方对技术的使用和取舍,即西方艺术以“共识”为特征的艺术价值
追求——再现性、真实性、超越性,对应东方以“游历”为特征的艺术价值
追求——象征性、一致性、同构性。最后,本书梳理了西方技术性结构发展
的六个层次,对照中国的两次西学东渐进程,思考技术与观念的关系。技术
不仅是工具化的对象,其中还蕴含着价值与观念。在技术不断发展、逐渐体
系化的过程中,文化观念逐渐形成,并反作用于技术的使用与选择,经过不
断地积累沉淀,最终形成了其技术表征的体系化框架,决定了东西方艺术不
同的发展路径与面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