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第一卷): 反俄狄浦斯》(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1: L’anti-?dipe)(以下简称《反俄狄浦斯》)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与法国精神分析师兼政治哲学家菲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合作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它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两卷本出版计划的第一卷,法文原版于1972年首次出版,英文版于1983年出版,第二卷为《千高原》(Milles Plateaux)。这两本书对结构主义、政治哲学、社会理论、精神分析、艺术理论、语言学和符号学等诸多领域的深入探讨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两卷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俄狄浦斯》由于对精神分析理论直接且尖锐的批判以及对政治和对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式的关切,往往被看作一本“革命之书”;而通过“高原”这一隐喻和“根茎(rhizome)”式思维以更加晦涩的语言广泛地论及不同主题的《千高原》则展示了德勒兹与加塔利愈加成熟的思想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千高原》中着力强调的“根茎”可以被看作《反俄狄浦斯》所提出的“分裂分析”理论在多个领域的具体应用,这也导致《反俄狄浦斯》相比于大放异彩的《千高原》总是显得无人问津,甚至处在被遗忘的边缘。比如,《千高原》总是频繁出现在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研究的BI读书目之中,读者们习惯于把它当作一瞥两位作者思想的直接窗口;反观《反俄狄浦斯》却鲜有如此殊荣。又或者,《千高原》早在2010年就有中译本,可时至今日,中文世界的读者们仍在苦苦盼望《反俄狄浦斯》译本的正式面世。
当然,《千高原》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艺术与文学问题在德勒兹和加塔利那里比起政治问题占据着更大比重。不仅紧接着《反俄狄浦斯》面世的是1975年出版的论卡夫卡的《卡夫卡:为了一种少数文学》(Kafka: pour une littérature mineure),而且德勒兹自己更是热衷于将哲学的思辨和艺术的感受性融为一体,如1964年分析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普鲁斯特与符号》(Proust et signes),1981年谈论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感觉的逻辑》(Logique du sensation)等等。但实际上,对文学的兴趣和感受在《反俄狄浦斯》并未缺席,而《千高原》也不乏对政治问题的关注。文艺学界对《千高原》的偏爱全盘归因于作者的侧重点差异,其实反而忽视了《反俄狄浦斯》作为基础性著作的独特价值,况且这种偏爱实际上是由学科偏好所导致的。反之,恰恰相反,《反俄狄浦斯》对多个概念的颠覆性解读都对《千高原》中心议题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反俄狄浦斯》看作《千高原》的理论基础,少了这些背景知识,对两人思想的理解不仅会有困难和局限,甚至产生偏差与误读。简单地说,《反俄狄浦斯》主要的目标是“破”,而《千高原》意在“立”,但如果不理清如何“破”,恐怕也很难深入地玩味在立题的过程中与其他理论之间刻意保持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