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107.8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107.8
			 
			 
	
			  
			《 
			荆棘里
			》 
			 售價:HK$ 
			47.1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拉开人生差距的关键能力
			》 
			 售價:HK$ 
			65.9
			 
			 
	
			  
			《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 
			 售價:HK$ 
			75.9
			 
			 
	
			  
			《 
			大家京范 燕都掌故
			》 
			 售價:HK$ 
			96.8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HK$ 
			65.9
			 
			 
	
 
       | 
     
      
      
         
          | 編輯推薦: | 
         
         
           
            孩子上个学,爸妈蜕层皮!
 不肯上学怎么办?被同学欺负了怎么办?
 做作业拖拉怎么办?沉迷二次元怎么办?
 负面情绪严重怎么办?早恋了怎么办?
  
 教育难题别害怕,心理医生手把手教你轻松化解!全面拆解75个养育关键词,读懂孩子的真心话!真实场景解码孩子心理,家长工具箱教你用科学沟通实现正向托举!专业知识助你科学归因,高情商话术让沟通不再成问题! 看见情绪,读懂心声:捕捉孩子情绪信号,解码内心真实需求,用科学沟通化解焦虑,让亲子对话更顺畅。破解成长难题:从上学焦虑到社交适应,75个养育关键词直击痛点,帮助孩子轻松融入校园生活。构建亲密关系:与孩子并肩同行,在爱与理解中加深亲情,高情商话术让爱不再“心口难开”!守护身心健康:解析身体发育与生命教育,直面青少年心理问题,为成长保驾护航!从学习支持到心理守护,翻开这本书,让科学育儿触手可及,助你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智慧引路人!
  
 作为父母,你需要的不只是方法。
 这本家长必 备的亲子沟通指南,你值得拥有!
 本书编写组祝你轻松育儿,守护成长每一刻!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从75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养育难题入手,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心理沟通方式和技巧。“看见孩子的情绪”聚焦孩子的情绪管理,“成长的烦恼”聚焦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教育难题,“爱在心口难开”探讨亲子间的亲密关系与界限问题,“谈学习,伤感情?”聚焦学习相关问题,“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进行社交,“拥抱我们的身体与生命”讨论成长中与身体和生命相关的议题,“隐秘的角落”聚焦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全书通过案例、心理分析、应对策略等内容设置,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亲子沟通指南,有效化解孩子的上学焦虑与适应困难,帮助孩子轻松应对校园生活。
           | 
         
       
      
      
      
         
          | 關於作者: | 
         
         
           
            谢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心理学通讯》主编、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包括:预防与公共精神卫生、青少年行为问题等。
  
 曾庆枝,公共卫生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MHFA精神健康急救导师,就职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事心理健康促进工作10余年,主编及参与编写多部和儿童青少年及职业群体心理健康相关的科普书籍。
  
 李黎,心理治疗师、注册心理师、MHFA精神健康急救导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促进科副科长。从事临床心理治疗工作17年,具有丰富的青少年和家庭心理治疗、危机干预工作经验。出版过多本心理科普书籍。
           | 
         
       
      
      
      
      
         
          | 目錄: 
           | 
         
         
           
            第一篇--看见孩子的情绪 
 1 我有一个哭包娃:帮助孩子合理表达负面情绪
  2 断腿的奥特曼:关于情感依恋的成长课
  3 丢了一朵小红花:激活孩子的内在动力
  4 “输不起”的小孩:心理韧性早期培养
  5 我家有个生气包:情绪管理从小学起
  6 从自卑到自信: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
  7 从“玻璃心”到“不锈钢”:稳定自我价值的形成
  8 总是打翻“醋坛子”的孩子:超越自卑的成长挑战
  9 天生胆怯?怕生的孩子也能拥有自己的圈子
  10小男孩的眼泪:是不够坚强,还是正常情绪?
 第二篇--成长的烦恼
 11深夜床上地图:养育中的挫败感如何调节?
  12勇敢≠无畏风险:孩子的第一堂安全课
  13偷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权观念
  14孩子撒谎不可怕:诚信教育好时机
  15家有“吹牛大王”怎么办?
  16出口成脏!到底是无心模仿还是有意挑衅?
  17告别“报仇”思维:助力孩子正确化解冲突
  18分床持久战:独立不是推开,而是目送
  19当无聊成为常态:唤醒孩子的自主探索力
  20斤斤计较的小守财奴:为孩子树立正确金钱观
  21孩子为什么迷上“别人家的豪宅”?
  22如何回应“我们是穷人,还是富人?”
  23做家务索要报酬?教孩子规划自己的收入
  24玩具店里的“棉花糖时刻”: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
 第三篇--爱在心口难开
  25一辅导作业就“火山爆发”:如何避免成为“怒吼式家长”
  26“要不是为了你”真的不能说吗?
  27养儿养女大不同?性别差异与养育误区
  28当二胎来临:用差异化的爱“精准”守护孩子
  29悬在半空的手掌:惩戒教育的困境与破局之道
  30那些锁门引发的争吵:对孩子的自主权如何放度?
  31质疑二次元,理解二次元,成为二次元,超越二次元
  32青春期的“独立宣言”:用对话化解亲子冲突
  33手机里的秘密花园:监护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平衡木
  34从沉默到共鸣: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
 第四篇--谈学习,伤感情?
  35学习时间里的“游击战”:提升孩子专注力
  36考场上的“冷静密码”: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焦虑
  37琴键上的“休止符”:应对孩子的学习倦怠期
  38一上学就喊肚子疼:是真的还是装的?
  39不盯不写作业:拖延症怎么治?
  40磨蹭不是病,磨起来要家长的命
  41孩子只追星不学习怎么办?
  42不“吼”就不动弹的小孩
  43孩子沉迷游戏?有效解决讲方法
  44改造“猪队友”:辅导作业中的育儿协作
 第五篇--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45家中“小霸王”,在外“小绵羊”
  46比赛中的作弊风波
  47当孩子成为别人的影子
  48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
  49被老师冤枉的孩子
  50孩子被同学“针对”,我该如何施招?
  51朋友有点“特别”: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界限感
  52当孩子被同学排挤
  53当孩子被困在“外号”里
  54别人的替罪羊
  55为什么他可以有,我却没有?
  56孩子有个“坏”朋友
  57女儿被同学“表白”了
  58情窦初开的中学生:青春期少年社交
 第六篇--拥抱我们的身体与生命
  59我从哪里来?
  60如何对问题多多的好奇宝宝进行性教育?
  61当儿子喜欢上了粉色的布娃娃
  62撞见爸妈性福时刻的小孩
  63如何教女儿应对被表哥“检查身体”?
  64喜欢抱抱和亲亲的小孩,怎么建立身体界限感?
  65我怎么流血了:青春期女孩的秘密
  66男孩发育期间的尴尬事:变声
  67死亡也是可以被讨论的
  68与爱宠告别:允许哀伤
 第七篇--隐秘的角落
  69教室里坐不住的孩子
  70当孩子被抑郁困住
  71不愿吃东西的青春期少女
  72焦虑:种下习得性乐观的种子
  73当孩子在身体上留下印迹
  74游戏成瘾:换种方式快乐
  75创伤后应激障碍:重新获得安全感
           | 
         
       
      
      
      
         
          | 內容試閱: 
           | 
         
         
           
            唱着儿歌“小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长大的几代人,可以回头细想一下,在陪伴子女健康成长并同步增长“学问”或者见识这事上,究竟还保有几分初心?
 如今中国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乃至整个社会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的“硬件”,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相比都已有了极大提升,但“小儿郎们”如何能真正做到每天“轻松上学”,却反倒成了全社会日益沉重的一个话题。2025年出版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其调查的中小学学生中,抑郁风险随学段升高呈递增趋势,在轻度抑郁风险和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经常或每天不想上学的比例分别高达 20.2%和45.4%。换句话说,今天的孩子越长大越不开心、越不开心越不想进学堂。而从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的个案分析来看,那些不想进学堂的孩子,往往也更不开心……如此,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改变这种状况的努力也越来越多,有医疗机构开设“拒学门诊”“厌学门诊”的,有社会组织为休学孩子开发“亲子训练营”等项目的,还有学校举办“家长课堂”赋能培训的……这些努力大都瞄着一个靶标:与孩子学习能力(乃至学业水平)相关的心理健康。而目标对象也往往是以(心理)问题孩子为中心的核心家庭。
 实际上,孩子无法“轻松上学”之所以成为社会持续关注却日益严重的“难题”,正是因为它无法简单归因,也没有简单高效的“解法”。家庭结构和养育方式、学校氛围、教育生态、社会环境乃至网络时代等,无一不可能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但要从宏观到微观全系统性地去解决问题,目前无论在哪个环节上,恐怕都力所不逮。
 是否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呢?
 这本小书的作者们没有气馁。在常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基础上,她们收集整理了妨碍孩子轻松上学最常见的一些潜在因素,比如个性、依恋模式心理韧性、人际关系、身心发育等,从现象和表现入手,循序渐进分析心理背景,提供应对思路和策略。整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看上去像是给家长的指南,细读后对每个关心孩子成长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包括孩子本人来说,其实都能有助益;表面看并非在谈“上学”这件事,深读后会发现处处都跟“孩子上学”这件事有关,也正对应了前述的“系统性”思路。如果此问题所在体系中的每个人都如此尽其所能做些事,大家都“日拱一卒”“涓滴成流”,破题的希望是否就更大呢?
 作为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健康科普品牌的“600号心理”系列之一,继广受读者欢迎的《轻松上班》之后的这本《轻松上学》,似乎还隐含着作者和出版社的一个小“野心”:打造一套心理健康领域的“轻松”系列。在“松弛感”已然成为网络热词、成为许多人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之时,我们确实有理由期待更多专业性的、高质量的、能切实帮助压力下的人们轻松面对生活的科普作品。
  谢斌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
 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
 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