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罗马兴志
》
售價:HK$
294.8

《
逐出永恒:现代罗马城的重构
》
售價:HK$
85.8

《
恋爱与之后的一切
》
售價:HK$
47.1

《
黑格尔与国家
》
售價:HK$
107.8

《
和平的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遗产
》
售價:HK$
206.8

《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 儒学与欧洲文明研究丛书
》
售價:HK$
206.8

《
烟草:一部资本主义政治史
》
售價:HK$
85.8

《
AI短视频创作攻略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改革守望者吴敬琏代表作!一本深刻又好读的中国经济改革史,系统梳理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理论巨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国史专家萧冬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财新传媒总编辑王烁等人对本书做了高度评价。全新修订,新增吴敬琏亲自撰写的《吴敬琏集总序》及本书出版说明。一本书讲透:中国经济改革的暗流涌动和成败得失;40多年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市场力量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崛起……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参与者、亲历者和研究者,吴敬琏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的扩展使个人和企业的选择权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指导思想和重大政策举措为进一步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但各种阻力和障碍依然不可忽视,能否坚定不移地执行已有改革规划,是中国能否顺利地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历史维度,分专题考察了40 年中国经济改革的前因后果和演化路径。其中,贯穿始终的是法治的市场经济和国家管控的统制经济这两种不同的制度模式之间此长彼消的冲突,以及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停顿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风险。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中国在20世纪末宣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是,由于统制经济旧体制遗产的严重存在,现有的体制具有很强的过渡性质:它既包含新的市场经济的因素,又包含旧的统制经济的因素;既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又可能通过统制的强化,回到旧体制去。
尽管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和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作出了庄严承诺,但是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取向与回归统制经济模式之争会就此消失。两种前途之争仍在继续。因此,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仍然对国运兴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關於作者: |
吴敬琏:1954年自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后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4年转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荣誉终身教授,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荣誉成员,乐平公益基金会创会常务理事,《比较》辑刊主编。
1984—1992 年五次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4年国际管理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IAM)授予他“杰出成就奖”。2005 年获“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2011 年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IEA)授予他荣誉会长称号。
吴敬琏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他倡导并努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是“整体改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作为我国比较制度分析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引介传播了许多对中国改革和发展有益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对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的改革应当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放手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以及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等主张,对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目錄:
|
简明目录:
吴敬琏集·总序
出版说明
再版序
自序
第1章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后毛泽东时代的开始
1.1 “两个凡是”,还是探寻新路?
1.2 “睁眼看世界”的启示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转折
1.4 对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初步探索
第2章 初试“市场社会主义”
2.1 市场社会主义的由来
2.2 市场社会主义的本土资源
2.3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大规模试验
2.4 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改革的后续影响
第3章 增量改革引领民营经济发展
3.1 个体经营,还是“一大二公”:中国农村面临的选择
3.2 包产到户的最终胜出
3.3 增量改革使民营经济破土而出
3.4 增量改革的成就和不足
第4章 20世纪80年代对全面改革的探索
4.1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
4.2 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和对总体改革设计的探索
4.3 1986年:配套改革计划及其流产
4.4 80年代末的大辩论、经济动荡和改革退潮
第5章 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的整体推进
5.1 1989~1992年的改革目标大辩论
5.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5.3 “50条”《决定》的改革总体规划3
5.4 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改革的进展
第6章 对外开放为改革和发展增添了动力
6.1 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
6.2 80年代: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
6.3 1994年的外汇改革和出口导向政策的全面实施
6.4 走向全面开放
第7章 世纪之交:市场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崛起
7.1 争议“基本经济制度”
7.2 中共十五大的重大决策:“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7.3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
7.4 瞩目的成绩和未竟之业
第8章 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8.1 企业承包制:独具中国特色的国企改革之路
8.2 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与实施
8.3 世纪之交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浪潮
8.4 国资委建立后的国有经济改革
第9章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步履维艰
9.1 苏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引进
9.2 从经济结构调整到增长模式转型
9.3 “十五”期间粗放增长方式的回潮
9.4 增长模式转型失利带来的恶果
第10章 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隐现
10.1 刺激政策、货币超发和两种形态的“通货膨胀”
10.2 投资热潮推动的货币超发和信用扩张
10.3 货币超发的后果:资产泡沫生成和资产负债表风险积累
10.4 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重新审视和改善宏观经济状况的艰巨任务
第11章 腐败行为的蔓延
11.1 90年代铲除寻租制度基础的努力
11.2 世纪之初政府管控增强对扼制腐败的负面影响
11.3 腐败向其他社会领域的扩散
11.4 贫富差距的拉大和权贵资本主义的威胁
第12章 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开辟光明未来
12.1 两种不同的估计和两种对立的方针
12.2 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突破
12.3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克服种种阻力和障碍
12.4 推动全面改革落地生根
后记
索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