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彩虹书:CBT与艺术的轻疗愈手册(珍藏版)
》
售價:HK$
219.9

《
趣说中国女性
》
售價:HK$
74.8

《
被艺术疗愈的勇气:生活的答案之书
》
售價:HK$
87.9

《
故宫红书:故宫文化百科手册
》
售價:HK$
151.8

《
不被情绪内耗的10种能力
》
售價:HK$
76.9

《
权力意志(全二册。尼采晚年思想结晶;剔除惯性、升华自我的思想利刃)
》
售價:HK$
107.8

《
从领口开始编织的钩针毛衫
》
售價:HK$
64.9

《
日中之光——埃瓦格里乌斯笔下5—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资本主义的秘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研究》是一部穿透资本迷雾的力作。作者以扎实的文本考据和清晰的逻辑脉络,还原了马克思从早期异化批判到《资本论》拜物教理论的完整思想图谱,首次系统区分了拜物教的“客观物化性质”与“主观错误观念”双重维度,彻底跳出了将拜物教简化为“拜金主义”的庸俗解读。无论是马克思研究者,还是关切资本全球化的读者,都能从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锋芒的著作中,获得破解物化世界的批判之钥。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为核心,系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一根本秘密。作者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经典文本,完整梳理了马克思从“私有财产之谜”到“拜物教批判”的思想演进历程。通过对比卢卡奇、鲍德里亚等学者的理论路径,本书进一步探讨了拜物教在金融资本时代的最高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本书兼具文本深耕与现实关怀,是理解马克思批判逻辑与当代资本迷思的重要著作。
|
關於作者: |
毛菲,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数项,合著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文章数篇。
|
目錄:
|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001
- 第一节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背景与缘起 002
- 一、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背景 002
- 二、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指向 004
- 第二节 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功能与价值 010
- 一、 010
- 二、 017
- 第三节 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026
- 一、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研究内容 026
- 二、进一步探究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030
- 三、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 034
- **第二章 文本路标: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生成过程** 037
- 第一节 《论犹太人问题》:与“物支配人”难题的相遇 038
- 一、鲍威尔的宗教异化观及其局限 039
- 二、“现实的犹太人”是市民社会中发生财产异化的人 040
- 三、犹太人的真正解放是从财产关系中解放 042
- 第二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财产异化批判到劳动异化批判 043
- 一、国民经济学的“三位一体”私有财产观及其矛盾 044
- 二、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异化劳动 047
- 三、共产主义:扬弃私有财产,消除异化劳动 050
- 四、异化劳动批判的深刻意义 052
- 第三节 《穆勒评注》:从劳动异化批判到拜物教批判 056
- 一、前置性问题:《手稿》的“未完成”与《评注》问题意识的缘起 056
- 二、《评注》对国民经济学货币本质观的批判 058
- 三、《评注》对货币本质之谜的唯物主义解答 061
- 四、《评注》探讨货币本质之谜的思想价值 063
- **第三章 马克思商品、货币拜物教批判的一重维度:对商品、货币物化性质的客观性质的揭示** 069
- 第一节 马克思揭示商品物化性质的逻辑理路 070
- 一、第一个环节:对商品生产劳动的剖析 071
- 二、第二个环节:人与人的关系必然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075
- 三、阐发商品物化性质的客观假象的意义 078
- 第二节 马克思揭示货币物化性质的逻辑理路 082
- 一、从商品到货币的发展 083
- 二、揭示货币物化性质的客观假象的意义 085
- **第四章 马克思资本拜物教批判的一重维度:对资本物化性质的客观性质的揭示** 093
- 第一节 资本拜物教的出场:剩余价值的形成 095
- 一、资本拜物教的缘起: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结果 095
- 二、资本拜物教的加深:形式从属与实际从属 100
- 三、资本拜物教的加剧:工资对资本与劳动关系的遮蔽 103
- 第二节 资本拜物教的深化:剩余价值的实现与转化 105
- 一、 107
- 二、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资本拜物教的进一步加剧 107
- 第三节 资本拜物教逐步加剧与充分发展:剩余价值的分割 110
- 一、商业资本:资本拜物教的进一步加剧 110
- 二、生息资本:资本拜物教的最耀眼形式 111
- 三、地租:具有充分的资本拜物教性质 114
- **第五章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第二重维度:对虚假拜物教观念的批判** 117
- 第一节 马克思对虚假商品、货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 118
- 一、马克思对虚假商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 119
- 二、马克思对虚假货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 122
- 第二节 125
- 一、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资本拜物教观念的形成 126
- 二、剩余价值的分割:资本拜物教观念的加剧 129
- 第三节 辨别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二 133
- 一、区分拜物教观念和拜物教性质 133
- 二、区分拜物教观念与恋物癖 137
- 三、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力量 139
- **第六章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当代之维** 143
- 第一节 拜物教批判新探索之人本主义路径 144
- 一、卢卡奇与假象拜物教批判 144
- 二、鲍德里亚与符号拜物教批判 148
- 第二节 拜物教批判新探索之价值形式路径 155
- 一、鲁宾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155
- 二、“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价值形式阐释路径 158
- 第三节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现实指向 163
- 一、金融资本拜物教:拜物教在当代的最高发展形态 163
- 二、金融资本拜物教的遏制与消除 169
- **参考文献** 174
- **后记** 184
|
內容試閱:
|
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人体解剖”的重要环节,也是马克思哲学探索进入具体层面的重要表征,为破解人类历史自由之谜提供了验证和升华,历来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内容。借助拜物教批判,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物化性质的指认与批判,阐发了商品、货币、资本的实质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并揭示出这种关系缘何必然以物的颠倒形式表现,由此构成理解马克思理论内核与思想实质的重要一环。
但是,围绕拜物教批判,如下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考察。第一,拜物教批判理论如何定性?它到底是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据此有必要基于《资本论》价值形式理论,借助价值形式运动的逻辑机理来界定其性质。第二,拜物教批判在马克思整体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如何?事实上,该理论是早期马克思探索私有财产本质之谜的理论成果,故基于“马克思对私有财产之谜的探索”这一主线,加强生成史考察,阐释清楚拜物教理论的“源”与“流”,科学把握拜物教批判与马克思整体思想体系的关系才得以可能。第三,如何理解拜物教批判的当代效应?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内核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对拜物教当代效应的考察亦应贯彻这一维度,着重考察资本拜物教形式的生产关系实质,为科学审视资本问题提供理论遵循。
首先,要系统把握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有必要确立其思想发展进程中的文本路标。具体而言,应将其置于马克思对财产权的批判这一理论线索中,挖掘早期文本中的思想资源。这是因为,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核心线索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本质之谜的探索,而拜物教批判理论恰恰就是早期马克思探索“私有财产本质之谜”的理论成果。由此,只有依循马克思探究私有财产本质之谜的线索、考察早期文本,才得以沿着拜物教批判理论的问题意识,凸显马克思究竟在何种意义提出拜物教问题,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对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系统解读,廓清其对马克思思想整体的意义。
具体来看,拜物教理论形成过程中主要文本路标如下:马克思基于对私有财产“物的谜团”的困惑,以对财产权的批判为核心线索,经由《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穆勒评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文本,通过“宗教异化批判—财产异化批判—劳动异化批判—货币异化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拜物教批判”的逻辑线索,对私有财产展开持续探究与批判,最终拨开了私有财产的“物”的神秘面纱,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的私有财产的实质并不是“物”,而是表现为物化形式的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由此确立科学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其次,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理论性质包含两重维度,即对“颠倒的世界”与“错位的观念”的二重批判。第一重维度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物化性质的揭示。这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把“此岸的钥匙”,它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一大显性逻辑。马克思依据商品—货币—资本这一逻辑进路,剖析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从而指出,拜物教物化性质是人类劳动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形式特征。由此,拜物教批判便不再仅仅是对追逐财富的简单批判,也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描绘,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物化性质的揭示,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关系必然被表现为商品、货币、资本等物的关系,最终物成为主体,而物的关系遮蔽并支配了人的关系。第二重维度是对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错误拜物教观念的批判。若不能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的物化性质,而被商品、货币、资本等“物”的表面所迷惑,便会导致主观的错误拜物教观念,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商品、货币、资本观。马克思对上述错误观念进行根本批判,揭示其错误的根源在于方法论的错误,从而在批判中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力量。
从上述对拜物教批判双重维度的剖析可知,与通常将拜物教批判简单等同于“拜金主义”“消费异化”等概念或将其理解为对“物”的崇拜不同,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通过对“颠倒的世界”与“错位的观念”的二重批判,不仅说明“资本的实质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更剖析了这一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必然以颠倒的形式反映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错误拜物教观念的颠倒性、抽象性、虚假性,以及揭露出导致这些错误观念的根源在于知性独断方法论,继而确立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并将辩证法贯彻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釜底抽薪式的全面批判。
再次,马克思之后,学界对拜物教理论进行再诠释,并尝试发展这一理论。主要研究路径有两条:人本主义路径和价值形式路径。人本主义路径是西方左翼学者基于新的历史变化、阐发拜物教在现代社会的新特点,发展了拜物教批判理论。但与此同时,囿于其未能深入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内在结构,终究沦为人本主义的空洞呐喊。价值形式路径则基于“二重化”概念来审视价值形式辩证法,这一路径剖析了价值形式和拜物教的关系问题,这符合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核心方法论。但价值形式理论止步于货币逻辑,而忽略了拜物教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且必须在“三位一体”公式才能被彻底理解,由此将拜物教批判割裂于《资本论》整体逻辑,批判最终缺失了历史的维度。
最后,一方面,经过“商品—货币—资本—金融资本”这一逻辑发展链条,拜物教将在金融资本形式上发展为其最高形式,即金融资本拜物教,故对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发展需深入对金融资本拜物教的批判。金融资本自身具有逻辑悖论,其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又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这种逻辑悖论将导致自身走向衰亡。与金融资本的消亡相对应,金融资本拜物教亦将消失。通过考察金融资本拜物教的内在机理,并尝试提出遏制其加剧的思路,有助于科学把握商品、货币、资本、金融资本的本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资本设置红绿灯、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等问题提供基本遵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