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40幅插图,深度还原安史之乱重要战事)
》
售價:HK$
151.8

《
亚伯拉罕的行李:中世纪印度洋世界的饮食、日用与旅行技艺
》
售價:HK$
129.8

《
中国历代文论要略(全三册)
》
售價:HK$
154.0

《
英歌36( 国家级非遗“英歌舞” 潮阳英歌文化)
》
售價:HK$
74.8

《
汪诘经典著作 时间的形状 相对论史话
》
售價:HK$
85.8

《
世界名校升学规划:让你脱颖而出的9种学习力
》
售價:HK$
76.8

《
大学问·华北村治:权力、话语和制度变迁(1875—1936)
》
售價:HK$
97.9

《
芬尼根的守灵夜 全译注释本
》
售價:HK$
547.8
|
編輯推薦: |
内容亮点:揭开“激-情工作”的假面,呈现忍耐如何被包装成热爱。写作特色:文字不煽情,却处处刺痛人心;学术下笔,却能精准捕捉现实焦虑。作者影响力:跨足技术、情绪与劳动研究的专业学者,将学术反思转化为当代劳动者的情感共鸣。媒体影响力:《国际传播学刊》《英国劳资关系杂志》《选择》《经济与政治周刊》等一致推荐。
|
內容簡介: |
为何追寻心之所向,反而陷入无休加班?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为何兴趣变成工作,反而失去原初快乐?
为何不断自我激励,反而愈发筋疲力尽?
《一忍再忍》揭示了“激情工作”背后的残酷真相:在后工作时代,激情早已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一种内化的服从,它以梦想之名要求投入,以自我实现之名掩盖剥削,迫使我们在过劳中感恩、在低薪中自责、在不确定中持续燃烧,这一切并非出于热爱,只是旷日持久的忍耐。当激情变成控制术,划清热爱与劳役的界线,是我们夺回情感、时间与尊严的第一步。
|
關於作者: |
作者
洪仁毅,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情感和技术,在《国际传播杂志》《文化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成果。
译者
徐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心理系博士、研究员,译有《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自我与本我》《人体不可思议的兵工厂》《治愈的屠宰》等。
|
目錄:
|
致 谢
引 言 激情工作与美好生活
第一章 从幸福到激情
第二章 失业、无损和心理弹性
第三章 富有怜悯心的想象
第四章 城市保护区
结 语 最后的激情
参考文献
索 引
|
內容試閱:
|
最后的激情
2017年初,新加坡举办了一场教育论坛,讨论了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背景下的工作未来及大学角色。这场论坛原本平淡无奇,充斥着老生常谈,告诉年轻人如何在充满剧变的世界适应变革,但因一则关于激情的独特建议而变得不同寻常。本地一所大学的校长在对一群高中生演讲时表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依靠预测市场走向来选择专业已不再可靠。他建议学生不要追求当前市场需求量高的专业,而应“跟随自己的激情去选择专业”,因为激情更能保障未来的就业:“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然后……在新兴经济中寻找有趣的工作机会。”
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2025”实验也引用了对激情的坚持,该项目重新构想了一个基于个人目标和激情的高等教育模型。在这个项目中,学生被要求确定他们的使命,而非选择专业,然后把他们的课程学习和实际经验灵活融合,形成一个六年计划,以实现他们所追求的理想。
这种教育模型主张,激情能激发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激活学生的最佳特质,使他们在职业选择中更成功、创造力更强,并能更灵活地适应变化。这种主张并不新鲜,但斯坦福的努力表明,将激情的自我视为工作主体的未来已逐渐常态化,将吉娜·聂夫所说的“风险劳动”的主体性深深地扩散到社会中,其中,工作的价值不再与工资挂钩,而是等同于风险的内化和对梦想的追求。
然而,有一点显著不同:虽然风险劳动出于对激情的追求而承担风险,目的是希望能获得回报,但激情主体的冒险选择被描绘为一种抵御市场风险的策略。保守稳妥的做法不仅是一种过时的主观态度,而且反讽的是,采取保守策略的主体在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反而面临更大的生存风险。
激情不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变,涉及不同的文化与权力动态。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激情”这一概念如何从斯坦福大学传播到新加坡的学校体系,从大学层面延伸至高中;以及它如何从倡导创业精神,逐步转化为强调心理弹性,并最终演变为对抗自动化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先锋力量。在最后关头,激情被唤醒了。当人们已机敏地追随了市场需求,但通过预测市场不再能确保就业时,真实的自我和最深层的欲望被激发,成为一种应急的安全感的最后保障。经过多种文化的折射之后,激情工作的情感结构仍保持了一种表面的安慰作用,让人们相信不管面对什么情况,在工作中投入激情依然能为生活带来一种虽不完美但积极的体验。
当开始研究时,我的基本观点是,激情工作是一种被设计来控制工作者的情感、知识和精力的话术。从关于创意工作的学术研究出发,我着手探讨不同职业的人如何被激励追寻自己的激情,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做的妥协。
这种动态的主导逻辑被描述为一种权衡:在追求激情的同时,工作者获得了愉悦、希望和自主权;但作为交换,他们需要承受一些剥削性条件:低工资、工作不稳定、长时间劳动、高压力、个人承担重负及“赢家通吃”的市场环境。尽管如此,这样的工作仍具吸引力,因为长期来看,人们认为激情终会带来回报。这一观点暗示,当前的妥协只是让工作者进入终将经济富足的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研究这个话题非常重要,尤其是考虑到“做你热爱的事”这条建议有多么常见。然而,这只是关于激情工作更广泛讨论领域中的一个话题。无论工作者是否真的感到激情,“激情”这个词本身就具有实际效用,其一大功能就是简化工作与美好生活之间的联系。其中潜藏的承诺是,激情将带来良好的结果。通过坚持这一基本前提,激情可以在不同的领域间传递,从科技公司的游戏化策略到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再到共享办公空间的运营商和自由职业者。在这一过程中,激情在各种形式下展现并逐渐累积。激情承诺的无差别扩散,导致其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中展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有时显得模棱两可,有时显得缺乏温度。
因此,许多人对激情本身充满了激情。捍卫激情意味着支持一些积极的事物。在此基础上,挑战激情的观点变得颇为困难。当我批评激情时,我是否在主张工人应该没有激情?正如萨拉·艾哈迈德精辟指出的,“激情的规范性”问题背后藏有一种警告,暗含着破坏愉快氛围的威胁。
然而,这种对激情批评的抵抗又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并不是人们不相信激情所承诺的美好生活,而是对激情的质疑会让他们感到脆弱。激情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力量,能推动人们沿着由模糊的承诺松散拼接而成的轨道前进。挑战激情意味着要重新审视由激情定义的人生轨迹:如果追求激情并非我应该做的,我又该何去何从呢?不愿意质疑激情并非总是因为投入得太多,有时也是出于绝望。激情在最后时刻到来。我们坚守激情,是因为我们不清楚还能依赖什么。
从这个角度看,无激情并不能成为激情的一个有效替代方案。无激情的工作同样无法保证不会有剥削性,甚至无激情工作模式——以福特主义的稳定工资与官僚体制为特征——往往仅面向受重视的中产阶级白人男性。
更为关键的是,反激情的观点容易被激情的论调覆盖。以下说法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激情有可能使你被利用,但没有激情你又难以感受到幸福,所以,试着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激情,以重新点燃你对生活的热情;人们可能会试图利用你的激情,但没有激情你可能难以找到工作,因此,找到能支撑你的激情;单纯追随激情可能显得幼稚,因此应致力于你擅长的领域,因为你更可能对得到认可的事情产生激情。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无激情来对抗激情,可以让激情作为一种安慰剂重新进入我们的生活——要持怀疑态度,但不要过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