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莫卧儿王朝的灭亡:德里1857年
》
售價:HK$
163.9

《
江南器物志
》
售價:HK$
86.9

《
Go语言高级编程(第2版)
》
售價:HK$
98.8

《
与贝聿铭同行
》
售價:HK$
129.8

《
如何面对爱情里的失望
》
售價:HK$
38.5

《
至高无上:一场颠覆世界的人工智能竞赛
》
售價:HK$
86.9

《
聪明钱
》
售價:HK$
85.8

《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凤凰出版社……这些赫赫有名的出版机构,在中国古籍出版领域熠熠生辉。徐俊、宫晓卫、高克勤、姜小青,正是执掌其中关键出版社的顶尖“古籍出版掌门人”。
他们笃学好古,以深厚学识为古籍出版添砖加瓦;
他们功于学林,梳理新中国古籍出版七十年脉络;
他们守正创新,提炼行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他们赓续文脉,用热爱与坚守诠释古籍出版人的初心。
不论你关心行业动态,还是钟情传统文化,翻开此书,都将收获一场知识与精神的盛宴 。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四位“古籍出版掌门人”三十余年耕耘的行业实录与经验宝典。徐俊、宫晓卫、高克勤、姜小青,曾合力主持“古工委”工作十余年,又分别将四家古籍出版名社带到新高度,既是出版行业变迁的见证者,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全书精选44篇文章,分“纪事”“记人”“亲历”“论书”“心得”五辑,收录四人“同题共答”,系统梳理古籍出版历程,总结出版规律,展现古籍出版从业者的初心与探索精神。“叩学事铅椠”正是他们边学边行、乐在其中的写照。此书为出版从业者引路,为研究者和读者打开了解古籍出版的窗口,让古籍出版在传承文脉中的分量愈发清晰可感。
|
關於作者: |
徐俊,中华书局原执行董事兼党委书记,编审。宫晓卫,齐鲁书社原社长,编审。高克勤,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党委书记、社长,编审。姜小青,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编审。
|
目錄:
|
同题共答(代序)/问:戎默;答:徐俊、宫晓卫、高克勤、姜小青
纪事
卢弼《三国志集解》印行前后——古籍出版社书事钩沉之一/徐俊
古典文学出版社的选题和作者圈——以陈向平工作笔记为中心/高克勤
《陈寅恪文集》出版述略/高克勤
关于陈寅恪“盖棺有期,出版无日”的本事/徐俊
1959年中华上编校对科纪事——从一张合影说起/高克勤
1962年中华上编工作一瞥——从陈向平两封信说起/高克勤
记人
最喜春风同坐处——校史之外的先生们/徐俊
史局汗青欣有日——王仲荦先生与“南朝五史”点校/徐俊
不必援国法以衡私情——夏承焘与龙榆生交往述论/高克勤
“击楫词人”李一氓——墨缘录一则/徐俊
书信中的三位古籍出版前辈/姜小青
安作璋先生和齐鲁书社/宫晓卫
雨丝风片座中春——程毅中先生晚年琐记/徐俊
在学术行列中为时间所认定的位置——《傅璇琮文集》出版感言/徐俊
作为出版家的傅璇琮先生——《傅璇琮文集》发布会归来几点感想/姜小青
沉思往事立残阳——薛正兴先生去世十年追忆/姜小青
送赵昌平先生最后一程/徐俊
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记作为出版人的赵昌平/高克勤
亦师亦友四十载——陈尚君印象/高克勤
亲历
从“古联会”“古工委”说古籍出版四十年/宫晓卫
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起始及其他/宫晓卫
风物长宜放眼量——凤凰出版社更名前后/姜小青
那年,获准出版《金瓶梅》/宫晓卫
关于《全元文》出版的一点回忆——兼及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出版中的相关问题/姜小青
将学术引向大众的最初探索——二十年前,中华书局的一次新生/徐俊
漫长的回报——写在《王士禛全集》获奖之后/宫晓卫
难忘上海书展的“主场作战”/徐俊
论书
《花间》留夕照,《存在》壮东风 ——《李一氓文存》读后/徐俊
我保存的周振甫先生三封信——《周振甫编辑出版文选》代序/徐俊
一个老出版人的心路历程——李国章《双晖轩集》序/高克勤
做人、做事、做学问兼顾的人生——读《行走的印迹——安平秋古籍工作论谈》/高克勤
青山不墨千秋画——读《行走的印迹——安平秋古籍工作论谈》/姜小青
同事出版三十年——周晶《桑榆书谭》代序/宫晓卫
一场跨越三百年的文献整理范式革命——关于《唐五代诗全编》的学习体会/徐俊
“敦煌”在哪里,脚步就追到哪里——荣新江《满世界寻找敦煌》读后/徐俊
心得
被动选择与主动追求——专业古籍出版社发展历程考察之一/姜小青
对古籍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宫晓卫
对制定和实施古籍整理出版中长期规划的几点认识/姜小青
对编纂出版大型地方历史文献丛刊的再认识/姜小青
普及读物的四个定位/高克勤
对地方专业古籍出版社发展的几点思考/姜小青
浅谈古籍整理图书编校质量的提高/宫晓卫
《简报》导引我入行/宫晓卫
关于开展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史研究的思考/徐俊
附录
徐俊:专业化是中华书局人的精神血脉/张竞艳
宫晓卫:情系丽娃,功在学林/李欣昕
高克勤: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奚彤云
姜小青:择一事,就为之终一生/章红雨
后记
|
內容試閱:
|
问:戎默
答:徐俊,宫晓卫,高克勤,姜小青
一、经历
戎默:四位老师都在古籍出版行业工作了三十年以上,并都各自主持过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很长一段时间,见证了古籍出版行业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与辉煌。请首先谈谈你们各自的工作经历,及从业以来难忘的事件与人物。
徐俊:我1983年暑期大学毕业即入职中华书局,因为我本科毕业就工作了,所以比三位仁兄都早。我们79级赶上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前三届,相对于“文革”前的“老三届”,有所谓“新三届”之说。 我们四位都是“新三届”。八十年代进入出版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出版业的起起落落,社会和行业变化之大,笼统地用当下出版业的视角看过去,其实已很难得到真切准确的认识。我入职之初的出版业基本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古籍出版发展滞后,即使到九十年代初,我所在的中华书局还基本没有沾过市场经济的水。这就导致在后来被迫跳永的时候遇到的风浪险滩就更多,回想起来,虽然一直在同一个单位日复一日干着几乎同样的工作,但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还是林林总总一言难尽的。有幸的是在自己出版生涯的后半段,行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又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与同事、同道、同行一起,经历了古籍出版业和所在出版社恢复发展的阶段,留下了很多难忘的美好回忆。从我做编辑的经历来说,给我触动最大也最难忘的是1985年接手文学编辑室编务工作后,从书稿档案看到的周振甫先生《管锥编》审稿意见和王仲闻先生《全宋词》审稿记录,深感震撼。一方面让我对编辑工作有了真切的感知,另一方面让我对前辈编辑家以及书人书事有了持续关注的兴趣。从我经历的出版事件来说,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给我触动最大的还是2006年11月26日《于丹〈论语〉心得》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签售,刷新了我对传统文化读者需求的认识,让我们坚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出版探索的初心。
宫晓卫:我是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进的齐鲁书社。当时这是一家新兴的地方古籍出版社,充满活力,声誉正隆,其传统文化出版方向符合我所学专业。于是在我毕业决心离开上海回山东时,选择了这家社。从此结缘出版。
我的古籍出版从业经历可从两方面说,一是编辑出版,一是与古籍出版行业平台的交集。
编辑出版的经历大致划分三个阶段:一是1985年到1994年初,在齐鲁书社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二是1994年初到1997 年初,任山东出版总社总编室副主任;三是1997年初到2015年3月,任齐鲁书社社长。单位获得过一些图书大奖,出版形象端正,而且选题储备充实、利润稳定、资金充足,家业已称得上兴旺殷实。
另一方面是与古籍出版行业平台交集的经历,于我来说比较特殊, 它几乎贯穿了自己整个职业出版生涯。下面的对答要谈“古工委”,这节经历就放在后面说吧。
高克勤:1986年7月,我从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由于我读的是古代文学研究专业,读的书多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早就向往这家出版社,所以毕业时没有选择在高校任教,而是如愿来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做编辑。
按照上海古籍出版社培养新进编辑的惯例,安排我先进校对科实习半年,然后被分配到以编辑出版古典文学研究著作为主的第二编辑室做编辑。当时上海古籍出版社设五个编辑室,其中文学编辑室有三个,共有三十多位编辑,这也显示出对古典文学的重视和古典文学专业编辑队伍的强大。第一编辑室以编辑出版古典文学典籍整理著作为主,第三编辑室以编辑出版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为主,还有历史、哲学各一个编辑室,各有十位上下的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