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抗日战争:1937—1945
》
售價:HK$
151.8

《
理想国译丛072:欧洲告急:丘吉尔、奥威尔与自由之战
》
售價:HK$
107.8

《
AI风暴:中美博弈与全球新秩序(创新中国书系)
》
售價:HK$
75.9

《
吃对一日三餐 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
售價:HK$
63.8

《
布鲁克林有棵树(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
》
售價:HK$
76.8

《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
售價:HK$
85.8

《
好风景
》
售價:HK$
47.1

《
鱼缸实验:焦虑爱好者的生存指南
》
售價:HK$
61.6
|
編輯推薦: |
1.当代极具影响力的性别研究者、“酷儿理论之母”、《性别麻烦》作者朱迪斯·巴特勒为大众写作的第一部非学术作品,以大量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论辩,回击生活中那些“性别恐慌”的时刻。
2.全球备受瞩目的有关性别领域的前沿之作。《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卫报》《泰晤士报》等年度期待图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时尚芭莎》、《时尚先生》等年度好书。
3.拆穿父权文化的学术嘴替。如何理性、礼貌、有力地反驳那些让人不舒服的氛围?
4.属于每一位不被理解者的勇气与自由之书。让人害怕的不是性别,而是狭隘带来的暴力
|
內容簡介: |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女性主义思想家之一,巴特勒一直以颠覆性的哲学观点和迂回曲折的理论分析著称。她对于波伏娃、伊利格瑞和赛吉维克的理论如数家珍,黑格尔、弗洛伊德和福柯的引文更是随处可见。一般读者对她的了解,恐怕只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是被建构的”这句口号。但是,面对近年来性别恐慌全球化的现象,巴特勒出版了面向大众、更为通俗易懂的作品。在巴特勒看来,如今社会上盛行的性别恐慌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幻象,目的是“剥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而《谁在害怕性别》要做的就是揭穿这些谎言和幻象,引导人们重新审视我们对性别和性别平等的理解,创造一个可自由行动、呼吸、相爱的世界。
|
關於作者: |
[美]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被认为是“在现代政治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和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欲望的主体》等。
刁俊春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嘉兴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导师。译有《国王的全息图》《继承者》《阿斯托里亚》《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在《新美术》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译文10余篇,累计出版或发表译文近200万字。
|
目錄:
|
导 论 社会性别意识形态和对破坏的恐惧 001
第一章 全球局势 046
第二章 梵蒂冈观点 088
第三章 当代美国对社会性别的攻击:审查制度和权利剥夺 111
第四章 特朗普、生理性别和联邦最高法院 133
第五章 TERFs 和英国的生理性别问题:社会性别批判女
性主义有多重要? 159
第六章 如何看待生理性别? 203
第七章 你是什么社会性别? 224
第八章 自然 / 文化:追求共同建构 242
第九章 社会性别二态性的种族和殖民遗留 251
第十章 外来术语或者翻译的干扰 271
结 论 对破坏的恐惧和关于想象的斗争 290
注 释 314
致 谢 350
|
內容試閱:
|
导论? 社会性别意识形态和对破坏的恐惧
为什么会有人害怕社会性别(gender)呢?至少在美国,直到最近的时候,这个术语并不引人注目。我们被要求在表格上勾选一个社会性别选项,大多数人没有多想就照做了。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喜欢勾选性别选项,并认为应该提供更多的勾选框或者完全取消勾选框;不同的人在勾选社会性别选项时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怀疑“社会性别”是讨论女性不平等的方式,或者认为这个词与“女性”是同义词。有些人认为这是指涉“同性恋”的隐晦方式。还有一些人认为“社会性别”就是“生理性别”(sex)的另一种说法,即使某些女性主义者已经将两者加以区分,并将“生理性别”与出生时的生物学特征或法律的分配联系起来,而“社会性别”则是形成中的社会文化形式。与此同时,女性主义者和从事性别研究的其他学者在社会性别的定义和界定上存在分歧。有关这个词的定义和理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然而,“反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运动”将社会性别视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庞然大物,令人恐惧。至少可以说,现在反对这个术语的那些人并不纠结于它在词汇上的争议。除了在一般的社会日常生活和学术界传播的方式,在世界某些地方,社会性别已经引发了非同寻常的关注和警觉。在俄罗斯,社会性别被称为国家安全的威胁,而梵蒂冈表示它对文明和“人类 / 男人”(man)本身构成威胁。在全球的保守的福音派和天主教社群中,“社会性别”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一个政治议程,该议程不仅旨在破坏传统家庭,而且禁止使用“母亲”和“父亲”这样的词汇,以支持一个无性别的未来。另一方面,在美国最近的“不让社会性别进入课堂”的运动中,“社会性别”被当作恋童癖(pedophilia)的代号,或者是一种灌输教育,教导年幼儿童如何自慰或变成同性恋。贾尔·博索纳罗 i 执政的巴西持有同样的观点:社会性别会质疑自然和规范的异性恋的特性,一旦异性恋的合法授权不再牢固,各种性倒错(sexual perversities)将在地球上蔓延,包括兽奸(bestiality)和恋童癖。这种观点可谓矛盾重重。这种思维方式——将向儿童教授“社会性别”等同于虐待儿童——放任地把教士们长期性虐待青年人的可怕历史忘之脑后,而教会也往往相应地宽恕和保护这些教士。指控那些进行性教育的人虐待儿童将教会造成的伤害投射到了这些人身上,而他们只是在试图教授性知识、强调同意的重要性以及讲解性别和性取向的多样性。这种将伤害外化的做法只是社会性别幻象(phantasm)如何运作的一个例子。
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社会性别不仅被认为对儿童、国家安全或异性婚姻和传统家庭构成了威胁,而且还被描绘为精英阶层将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真实人民”的阴谋,是全球北方(theGlobal North)城市中心殖民全球南方(the Global South)i 的计划。社会性别被描绘成一套与科学或宗教相对立的观念,或者被视为对文明的威胁、对自然的否认、对男性气质的攻击或者对生理性别差异的抹平。有时候,社会性别也被视为一种极权主义的威胁或魔鬼的杰作,因此被标记为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力量,是上帝在当代的危险竞争对手,必须不惜代价加以对抗或摧毁。
至少在美国,社会性别不再只是官方表格上让人勾选的普通方框,当然也不是一门对更广泛的世界没有影响的晦涩学科。相反,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破坏力的幻象,成为收集和加剧各种现代恐慌的手段。当然,我们今天有许多完全合理的理由来担心我们的世界:气候灾难、强制移民、战争中受到威胁和失去生命的人们,等等。还有那些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它们剥夺了人们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社会服务。还有制度性种族主义,它用或快速或缓慢的暴力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女性、酷儿和跨性别者——尤其是其中的黑人和棕色人种——遭到谋杀的比例是惊人的。
然而,右翼阵营有着自身不同的担忧事项:存在着对父权制力量和各种社会结构的挑战,这些社会结构构成了国家、公民社会和异性恋规范家庭单元;还有一波一波的移民潮,它们威胁到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白人至上主义和基督教民族主义。可以继续列举其他的担忧事项,但都无法涵盖当前右翼运动、右翼机构和右翼国家为自身利益而利用的各种对破坏的恐惧,也无法解释当世界上许多人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感到前途未卜、心怀恐慌的时候,类似“社会性别”“性别理论”“制度性种族主义”“批判种族理论”等术语为何要承受指责。为了将社会性别视为对整个生活、文明、社会、思想等的威胁,右翼阵营必须聚拢各式各样的担忧和焦虑——无论它们彼此之间如何相互龃龉——再将它们捆绑在一起,并给予统一名称。正如弗洛伊德关于梦境的教导,这些幻象中无论发生什么,都涉及一系列元素的凝聚(condensation),以及对看不见或无名的事物进行转移(displacement)。
我们能否说出,到底有多少当代的担忧聚集到社会性别这一议题上?我们能否解释,对社会性别的妖魔化是如何转移和掩盖那些合理的焦虑的,例如气候破坏、加剧的经济危脆(economicprecarity)、战争、环境毒素、警察暴力等?毋庸置疑,我们应该为这些感到担忧并思索对策。当“社会性别”这个词消融了各种担忧,并且成为当代右翼运动的一个包罗万象的幻象时,真正导致这些担忧的各种条件却失去了它们的名字。“社会性别”收集并煽动着这些担忧,使我们无法更清晰地思考我们究竟该担心什么,也让我们无法看清当前危机重重的世界观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