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三国演义 七色汇评本 精装简体横排 (全3册)
》
售價:HK$
327.8
《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中华学术 有道
》
售價:HK$
96.8
《
上古中国的神:先秦时期的彼岸世界
》
售價:HK$
96.8
《
君臣共天下:一本书读懂东晋门阀
》
售價:HK$
95.7
《
第3选择
》
售價:HK$
96.8
《
火起建章宫:汉武帝天命之年的荣耀、危机与救赎
》
售價:HK$
74.8
《
道德偶然研究
》
售價:HK$
105.0
《
中国古代史三论:政治·地域·族群
》
售價:HK$
90.0
編輯推薦:
本书梳理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社会力量(如基金会、社会团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助力家校社协同教育的案例,对于促进社会力量在家校社协调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实践指导性。
內容簡介:
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为促进教育公平、塑造良性教育生态、提高教育总体质量,增进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协同作用,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本书系统论述了教育发展的环境,以及协同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阐述了不同类型社会力量(如社会组织、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在助力多元化协同教育中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此外,本书通过社会干预实验评估了社会力量在多元化协同教育中的效果,旨在号召更多社会力量在协同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關於作者:
王彦蓉,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早期照护服务专委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专委会儿童健康管理学组委员,湖北省人口出生与妇幼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治理、早期儿童发展、社会学统计方法、干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参与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基金2项。在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Chinese Sociological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已出版社会学方法译著4部,出版学术著作1部。曾荣获国际社会学协会社会分层峰会会议论文研究奖金;美国人口学年会会议论文研究奖金;美国人口学年会最佳会议论文展示奖等奖项。
目錄 :
第一章教育发展的环境/1一、教育发展的经济环境/1二、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31三、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46四、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56第二章协同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71一、协同教育的理论基础/71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87三、协同教育的实践探索/91四、协同教育的最终目标/98第三章基金会支持的家校社协同教育/109一、L助学公益基金会支持下的乡村小学家校社协同教育/111二、Z教育公益基金会支持下的政社企跨界共建协同教育/150三、Y研究基金会支持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校社协同教育/157第四章社会团体支持的家校社协同教育/165一、R公益服务中心支持下的特殊儿童家校社协同教育/165二、P研究协助组织支持下的农村地区的家校社协同教育/200三、M教育学会支持下的家校社协同教育/204第五章社区支持的家校社协同教育/213一、传承中华文化,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活动/214二、重视环境意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219三、关注社会角色,开展职业体验活动/221四、注重社区安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222五、推崇品德教育,开展利民活动/223六、培养爱国主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25第六章企事业单位支持的家校社协同教育/226一、S企业支持的家社协同教育/226二、H大学支持的家校社协同教育/233第七章学校社会工作支持的家校社协同教育/256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源起与发展/257二、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主要服务内容/260三、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家校社协同教育中的功能/262第八章总结与展望/290//
內容試閱 :
前言为促进教育公平、塑造良性教育生态、提高教育总体质量,增进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我国开启了新一轮的系列改革。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拉开“双减”工作序幕,一是减少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减轻家长育儿压力;二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严格限制校外学科类培训,对其进行全线整治,全面肃清校外培训乱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缓解因“剧场效应”而给全社会造成的群发性焦虑,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双减”政策执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当下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学科类培训的反弹、课后服务的质量有待提升、教师负担重等问题,家长焦虑和教育“内卷”依然未得到充分缓解。事实上,教育系统是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反作用。由于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对学校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存问题的解决无法一蹴而就。21世纪以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以下简称“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提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提出“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继续巩固发展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指导服务网络”,这些政策与相应的实践从服务家庭教育的角度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进行了持续探索。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明确了家校社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协同育人,并要求三者从松散、偶然的沟通合作走向制度化的协作。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迅速成为重要的政策话语、实践话语与研究话语,成为推动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突破口。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将建成教育强国列为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做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202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强调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要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子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本书梳理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社会力量(如基金会、社会组织、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助力家校社协同教育的部分案例,以期未来社会力量可以在协同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