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逐出永恒:现代罗马城的重构
》
售價:HK$
85.8

《
恋爱与之后的一切
》
售價:HK$
47.1

《
黑格尔与国家
》
售價:HK$
107.8

《
和平的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遗产
》
售價:HK$
206.8

《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 儒学与欧洲文明研究丛书
》
售價:HK$
206.8

《
烟草:一部资本主义政治史
》
售價:HK$
85.8

《
AI短视频创作攻略
》
售價:HK$
96.8

《
黛莱丝的一生(诺奖得主莫里亚克钟爱之作,当婚姻变成“枷锁”,人生如坠漫长黑夜)
》
售價:HK$
52.8
|
編輯推薦: |
近年来,上海扎实推进“社会大美育”这一文化惠民工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启动实施了“社会大美育计划”。特别是2024年发布的《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要求把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为全局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提出要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办好“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等。以“社会大美育”为引领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以创新的服务模式、优质的内容供给、完善的品牌建设在提升市民美育素养的同时,火速“出圈”,成为全力打造“全民、全龄、全域、全时”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全国典范。
|
內容簡介: |
为引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社会大美育”计划如火如荼地推进,广大市民可以在这座城市接受“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美育。以“‘社会大美育’构筑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题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5)》,关注时下热点,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社会大美育实践路径的全面总结,也有公共文化各领域对深化社会大美育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关切公共文化机构的艺术疗愈、文化配送、少儿美育等现实议题,并以会议综述的形式对公共文化二十年来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以期助力上海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助推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全书共分为总报告、理论前瞻、实践探索、特别策划等部分。
|
關於作者: |
郑崇选,博士,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徐汇区政协委员。出版专著《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视域》《媒介转型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变迁》《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多元内涵:上海探索与实践》等多部,独立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多项重大文化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公共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基础及决策咨询研究。 冯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上海市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馆》编委,多家学术期刊外审专家。2020年受“浦江人才计划”资助。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为公共文化、文化政策、婴幼儿阅读推广。
|
目錄:
|
总报告
深化社会大美育的实践路径(王全吉)
理论前瞻
大美无界 亲民至善——社会大美育彰显人民城市的文化温度(郑蕾)
社区:社会美育的基石和路径剖析(齐赛赛)
积极开展艺术疗愈是现代文化馆服务转型升级的必要之举(徐玲、王新敏)
博物馆艺术疗愈中的老龄群体文化体验(陈凌云)
美国博物馆公共美育的经验及启示(关思思)
博物馆的数字化与美育(任哨奇)
实践探索
深化文化内容配送机制改革 推进“社会大美育”计划实施(陈起众)
协同美育机制创新研究——以国家大剧院青少年美育为例(高梦楚、 何洋洋、刘杨洁)
新时代美术馆社会美育新形式研究——以“素人策展计划”为例(张悦)
打造城市“舞空间”,聚合优质资源服务社会大美育——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公益文化活动的实践(李路)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图书馆少儿美育创新探索——以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美育实践为例(唐安琪)
提供家园门口的文化好服务,打造市民心中的美育大课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在社会大美育中的创新实践(陶欣)
大美育实践路径的“破圈”思考——以上海市群艺馆多样性自主策展为例(王韧、周蓓丽)
基于小红书受众视角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课程品牌发展现状及路径优化研究(常方舟)
“上海样本”在社会大美育领域的实践成效之研究(林霖)
特别策划
“公共文化二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综述(钱泽红)
|
內容試閱:
|
近年来,上海扎实推进“社会大美育”这一文化惠民工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启动实施了“社会大美育计划”。特别是2024年发布的《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要求把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为全局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提出要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办好“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等。以“社会大美育”为引领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以创新的服务模式、优质的内容供给、完善的品牌建设在提升市民美育素养的同时,火速“出圈”,成为全力打造“全民、全龄、全域、全时”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全国典范。“社会大美育”的提出,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既是上海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文化使命,更是上海在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进程中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韧性的创新实践,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上海样本积蓄动能。
全书分为总报告、理论前瞻、实践探索及特别策划等板块。“总报告”从构建社会大美育共同体、乡村居民共同参与美育村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美育拓展、打造街头演艺地铁展览的美育现场、以手机摄影培训为介质推进全民审美素养等方面,提出深化社会大美育的实践路径。“理论前瞻”板块不仅从学理层面阐释了社会大美育对人民城市文化温度的彰显,论述了社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社会美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发展路径,还对不同公共文化机构的艺术疗愈给予关注。“实践探索”板块既涉及上海文化资源配送机制、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创新实践,又涉及中华艺术宫、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等沪上文化机构开展的公益文化活动,更对国家大剧院的青少年美育协同机制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特别策划”板块则详细梳理了“公共文化二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公共文化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社会大美育实践是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共享,通过艺术普及教育,提升全民的审美素养、审美能力与生活品质的文化活动。
近几年来,社会大美育已经成为令人关注的文化新景观。全国各地文化馆开设“市民艺术夜校”、组织文艺演出、艺术讲座,实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创建计划,努力打造人民终身美育学校;博物馆开设人文艺术公共教育讲座,美术馆重视导赏、讲座等社会教育,积极探索面向公众的美育实践;大剧院开展高雅艺术走近百姓的艺术普及活动。上海市将“社会大美育”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整合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院团、剧场等公共文化资源,系统性开展社会美育活动,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供给,满足市民大众高品质生活需求,滋养人们的美好生活,提升城市文化的凝聚力。
未来深化社会大美育的实践路径,主要从构建社会大美育共同体、乡村居民共同参与的美育村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美育拓展、打造街头演艺地铁展览的美育现场、手机摄影提高为介质推进全民审美素养等方面展开。
一、专业机构引领,跨界融合,构建社会大美育共同体
当前,国内一些城市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尚未从社会大美育的视角,整合和链接美育资源,整体推进全民美育工作。构建社会大美育共同体,是破解体制内有限的美育资源和广大公众多样化、品质化的美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拓展社会大美育的广度与深度的需要。
社会大美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充分发挥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院团等文化机构和场馆的美育资源优势,推出优质的美育品牌项目,面向广大公众提供高品质、系列化的优质美育资源,积极作为、引领示范,吸引广大市民走进高雅艺术,体验艺术之美、文化力量。同时利用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影响力,构建社会大美育共同体,引导艺术院校、社会艺术组织以及专家型文化志愿力量等,深度链接社会各界的美育资源与美育力量,跨界合作,功能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发各具特点的社会大美育课堂,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度、美誉度的美育品牌项目,构建公共文化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开放多元、资源丰富、充满活力的社会大美育体系,实现共建共享、惠及全民,真正体现社会大美育的初衷与愿景。
构建社会大美育共同体,既需要有整体规划,激励机制必不可少。当公共文化机构与社会力量有效链接,创新开展美育实践,营造社会大美育的文化生态,才能持续丰富市民群众的审美体验,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二、乡村居民共同参与的艺术乡村建设
乡村居民共同参与的艺术乡村建设,是社会大美育必须关注的重要话题。社会大美育是面向全社会成员普遍实施的审美教育活动,不能只聚焦服务城市居民。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艺术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概念与创新途径。
当前面向乡村居民的美育更是迫在眉睫、任重道远。面向乡村居民的美育实践,不是送戏下乡的几场演出,重要的是城市美育资源下沉乡村,尊重乡村居民的文化主体性,激发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文化治理、乡村美育实践的积极性。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社会美育实践中,活力四射、遍地开花的全国四季“村晚”,就是乡村居民主导的乡村美育实践。乡村居民在“村晚”美育实践中展现传统文化之美、乡土艺术之美,增强乡土文化自信。
面向乡村的社会大美育实践,一方面需要创新乡村美育实践路径,聚焦乡村居民美育新需求,因地制宜设计与实施乡村美育项目,将城市优质美育资源与艺术乡村建设有机对接;另一方面激发乡村居民广泛参与艺术乡村建设的热情,鼓励乡村居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兴趣参与乡村美育实践,增强审美体验,丰富精神世界。陕西西安市鄠邑区“关中忙罢艺术节”、浙江美育村建设、河南“艺术点亮乡村”志愿服务项目典型案例中,众多艺术家走进乡村,带领乡村居民参与乡村社区艺术项目,共同参与乡村美育实践。在乡村美育实践中,乡村居民增强了文化参与感和归属感,这才是扎根于乡土的社会大美育的有效路径。
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城乡居民就近可及的审美空间
社会大美育的场景是全时、全域,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是重要的美育现场,城乡居民身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是人们就近便捷参与美育实践的文化场景。
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美好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回应了新时代城乡居民品质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全民美育的新追求,写入了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为各地文化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这些面向公众开放的文化空间,有美学品格,有文化内涵,有创新运行,分布在城市社区、都市商圈、美丽乡村等,分布面广,数量众多,并以品质化、多样化的美育活动,成为城乡居民就近享受美好生活的审美空间,成为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美育空间的有效补充。
近年来活跃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主理人,根据自身的美育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富有特色的美育体验。深圳市福田区2023年4月推出“星罗棋布”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评选活动,2024年4月组织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主理人的文化创意大赛;广东东莞市文化馆举办“全国文化主理人大赛”。这些活动旨在以文化主理人的文化智慧与艺术创意,进一步激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多样化、品质化的审美活动,提升城乡居民审美体验。
四、街头演出、地铁展览,营造现代都市高品质的美育现场
街头演出、地铁展览、城市公园音乐会,都是现代城市的美育现场。与大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审美体验不同,街头演出、地铁展览、城市公园音乐会等更具有亲近感,无界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上海交响乐团推出“全城古典”美育活动,年轻的演奏家们走进上海的城市公园、生活街区、历史古迹,让市民和游客零距离欣赏中外音乐经典。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已经成为社会大美育的文化名片。2024年有近5万人次走进城市草坪音乐会现场,线上直播观看达到1400多万人次。上海城市地铁艺术空间展出中外艺术家的优秀艺术作品。高雅艺术与市民日常生活有机链接,这些都是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新实践。
成都市文化馆面向全社会遴选艺术达人,在精心选定的数十个街头艺术表演点位,向市民和游客分享音乐之美、艺术之美。浙江省文化馆“盲盒音乐会”,在杭州西湖边的湖滨商业步行街“西子廊桥”、湖滨“无尽影院”艺术装置作品等点位,组织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青年演员演出越剧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选段《十八相送》、浙江交响乐团青年演奏家演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清河坊百年老字号古色古香建筑二楼阳台,邀请《新龙门客栈》的演出团队,演绎《茶无此人》的精彩片断。
街头演出、地铁展览、草地音乐会等美育现场,是大剧院、美术馆、文化馆等美育体验的有益补充,以生活化的美育场景,传播艺术之美,体现城市美育的活力和丰富性,提高了社会美育的参与度。
五、新媒体传播赋能社会大美育,拓宽覆盖面提高影响力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大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美育资源往往集中在美术馆、文化馆、大剧院等特定场所。新媒体作为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传播能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为社会大美育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发展机遇。
近些年来,各地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和艺术院团等文化机构,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以优质艺术资源与直播等方式,对公众进行审美教育和艺术熏陶,取得了一定成效。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说国宝”系列短视频、江苏省文化馆推出的“带着大家看展览”系列视频,就是具有示范意义的美育项目。深化社会大美育离不开新媒体的赋能,公共文化机构的新媒体和美育领域的自媒体形成合力,推送高质量、系列化的美育内容,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全民共享优质美育资源,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新媒体赋能社会大美育,扩大美育资源的覆盖面。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美育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被获取和分享。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在线观看各地的城市音乐会、画展、戏剧表演等,欣赏边疆民族特色的乡村春晚,丰富公众的艺术体验,促进美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新媒体赋能社会大美育,丰富了美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传统的美育形式多以文字、图片、现场表演为主体,而新媒体融合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使美育内容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增强了美育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公众对美育内容的兴趣。
在社会大美育实践中,新媒体有助于提升美育互动性和参与度。公众在线欣赏各类艺术作品、聆听艺术讲座的同时,参与线上艺术讨论,表达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新媒体推广优质美育资源,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便捷与频繁,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的滋润,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六、推广青少年研学,提高社会大美育实践中青少年的审美体验
社会大美育面向全民,青少年更是值得关注的美育群体。在社会大美育实践中,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在普遍开展的“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的同时,根据各地的美育资源,策划开发青少年研学线路,引导青少年走进美育现场,亲身体验历史之美、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等,丰富青少年的美学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
青少年研学旅游,作为一种将美育与与旅行深度融合的美育实践形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推广特色青少年美育研学目的地创建项目,与社会机构合作推动美育研学目的地线路,探索艺术普及与研学旅行相融合的青少年美育新模式。上海市“社会大美育”实践中,精心打造“海派城市考古”、“城市建筑可阅读”等都市文旅大IP,推动大量优秀建筑向社会开放。天津美术馆依托丰富的地方旅游资源、馆藏文物资源和馆校合作机制,推出“美的旅程”文旅研学项目,逐步形成“古味津韵文化游”“城市漫步”“美术馆里的思政课”三大板块,成为青少年儿童教育的“第二课堂”。各地城市策划推出不同美育主题的青少年研学线路,让青少年以研学方式走读城市,走进红色历史,亲身感受艺术之美、建筑之美、自然之美、奋斗之美,涵养美好心灵。
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非遗研学已经成为青少年美育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社会大美育的视角,鼓励传统手工艺人在社区作坊、景区等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活动,向青少年展示非遗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生活,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以手机摄影与短视频创作为美育实践载体,提升全民审美素养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摄影与视频拍摄变得便捷与高效,全民摄影与短视频创作已经成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人们越来越多喜欢用手机镜头记录日常生活、分享美好事物。全民参与的手机摄影与短视频创作,为社会大美育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
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必须关注数字时代全民摄影摄像这一文化现象,发挥影像创作的资源优势,举办影像创作欣赏为主题的社会美育课堂,培养公众的艺术素养,提升公众对美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让图像作品具有艺术价值、人文价值、传播价值、社会价值等。
在社会大美育实践中,公共文化机构举办全民手机摄影摄像创作大赛,组织影像作品的展览,展示广大公众手机影像作品创作的最新成果,展示数字化时代群众摄影创作的审美趣味,引领公众审美品位的提升。
手机摄影摄像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性、纪实性、便捷性等特征,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加持下,使全民创作的影像作品作为重要的美育传播载体,展示公众的生活日常、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体现了公众的审美情感、艺术素养。
在推进社会大美育的进程中,全民手机影像创作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以手机摄影摄像为载体,推进社会大美育普及,公共文化机构可以大有作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