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他者异语:海外汉学家言说中国古代书画艺术

書城自編碼: 413924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绘画
作者: 张郑波
國際書號(ISBN): 9787522535432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售價:HK$ 53.9
艺术家课堂 动漫创作与职业之路
《 艺术家课堂 动漫创作与职业之路 》

售價:HK$ 186.8
暗示的力量: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暗示的力量: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售價:HK$ 54.8
权力、国家和太空 :太空行为体的概念化、衡量和比较
《 权力、国家和太空 :太空行为体的概念化、衡量和比较 》

售價:HK$ 107.8
《营造法原》解读
《 《营造法原》解读 》

售價:HK$ 184.8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全新正版彩图全解舌诊辩证图谱图解中医舌诊基础理论手诊面诊罗大伦书舌诊诊断教程中医看舌苔调理书中医养生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全新正版彩图全解舌诊辩证图谱图解中医舌诊基础理论手诊面诊罗大伦书舌诊诊断教程中医看舌苔调理书中医养生 》

售價:HK$ 63.8
清代生活与政治文化
《 清代生活与政治文化 》

售價:HK$ 96.8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博弈)
《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博弈) 》

售價:HK$ 85.8

編輯推薦:
本书是艺术领域联通中西的桥梁,让中国读者精准理解外国汉学家眼中的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精神乃至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內容簡介:
本书稿通过“他者”视角观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考察海外汉学家眼中的中国书画样态,厘定西方美学框架下中国书画文论话语,打开东西画学之间的“未思之域”。本书主要由五个板块十二章构成。第一部分从西方宗教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美术交流史三条主路线切入,梳理海外中国古代绘画思想研究的基础语境;第二部分从哲学美学、文学诗学和图像学分析海外汉学家(高居翰、方闻、卜寿珊、朱利安、艾诺朗、松岗正刚、埃尔金斯等)眼中的中国画意象世界,从艺术理论与批评、精神心理现象和社交关系网络进入中国画精神世界,第三部分经由柯思婷·佳玥、柯律格等人的视点,反观自身的知识样态;第四部分从画论言路、核心概念、主题类型、范式方法四个层面,探索汉学家中国书画研究视野的共通);第五部分则是以以高罗佩的书画装裱技艺和收藏鉴赏知识、朱利安的中国山水画道为对象,开展个案研究。以此,本书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海外汉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绘画及理论知识谱系。
關於作者:
张郑波,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四川大学博士,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包豪斯国际文化艺术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已出版《现代先锋艺术的视觉风貌》《媒介交往行为现象学》《物感主义研究:前卫艺术世界的现代性思想视域》等学术著作,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外文化与文论》《中国文艺评论》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主持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资助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和省科技厅重点课题。
目錄
绪? 论? 探析海外“他者”笔下的中国书画文论知识谱系 /001 第一章? 从世界美术史及海外中国书画史进入东方审美意象 /004
第一节 冈仓天心对魏晋书画气韵神采理论的推崇 /004
第二节 翟理斯《中国绘画史导论》对古代画论家的全面译介分析 /006 第三节 佩初兹对中国绘画媒介意识、技法原理和思想史的通识学解读 /007 第四节 芬诺罗萨、大村西崖、中村不折、内藤湖南等人的中国画通史
研究视野 /012
第五节 金原省吾的唐宋绘画断代史论视野 /019
第六节 迈克尔·苏立文论东西艺术交流融合史上的佳作 /024
第二章? 从文学诗学和图像学进入:方闻、卜寿珊和埃尔金斯的独特言路 /036 第一节 方闻:征服幻象世界的中国书画风格和结构分析路向 /037 第二节 卜寿珊:由诗画文论概念术语进入中国文人画内心世界 /045 第三节 埃尔金斯:对中西山水画历史图像观的平行比较 /050
第三章? 郭安瑞是如何从文化政治学角度解读中国戏曲美术作品的?/060
第一节 戏曲表演舞台何以成为朝廷监控和扭曲隔离的都市文化公共 空间?/062
第二节 批判诉苦剧(情景剧)中的社会弊病和“嫂子我”戏中的色情 暴力 /074
第三节 揭示花谱作者笔下伶人风月场、自我内在和城市回忆录这三重 文化视界 /079
第四章? 从接受美学视角进入:高罗佩的装裱技术与鉴赏理论分析 /086
第一节 为什么要从装裱技艺切入书画鉴赏研究?——重拾曾被忽略的 工匠视角 /087
第二节 高罗佩阐述了哪些书画装裱接受美学知识?/089 第三节 高罗佩对中国古代书画鉴赏接受理论的经验总结 /090
第五章? 格诺特·波默如何构建多感官连通的“气氛桥梁”?/095 第一节 现实美化设计运动中的“气氛”感知与确认 /096 第二节 舞台剧场空间的“气氛”制造 /099
第三节 面相学中潜存的“气氛”感知物 /103 第四节 文学诗意中的“气氛化”景物描写 /109
第六章? 从哲学进入:朱利安对中国书画的迂回释意法路径 /113
第一节 借助“对立—互生”概念群对绘画基底思想展开“往—返” 迂回阐释 /115
第二节 把握“无定形”“不可见”之“道”中显现的“恍惚”气象 /118 第三节 领会“不可竭尽”之“阴阳互生”根基内浮现的整体视域 /126 第四节 深入挖掘“未分化”基底思想中蕴含的“气息—能量”之道 /133 余 论 质疑——“立场悖谬与视野错位”问题 /137
第七章? 由结构形式逻辑进入:论中西艺术形式审美观念视野分歧 /140
第一节 形式逻辑论范畴演化的西方学术传统 /141 第二节 形神气韵为中国古代艺术本源 /148
第三节 审美形式在现代艺术世界的解分化和自由呈现 /159
第八章? 从精神心理学进入:柯思婷·佳玥对中西“梦画”现代性意象的对比?阐释 /166
第一节 解读中西“梦画”意象差异:理性眠,蝴蝶生 /166
第二节 描述神话主题画里的时间观差异:创造时间,或时间蜕变 /169 第三节 采用虚实辩证写意方式品鉴审美意象:感于时,居其间 /172 第四节 质疑批判:佳玥忽视另类现代性的独特存在形态 /174

第九章? 从阐释对话进入:朱利安对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的反思批判 /177
第一节 间距哲学策略:绕道中国成为形而上学时间观念批判的可行 路线 /180
第二节 价值本体批判:先行预设“源始本真时间”的基础存在 /186 第三节 主体哲学批判:时间自治体犹如一道突兀的褶皱 /193
余 论 朱利安批判理论的视野错位和立场悖谬性 /201
第十章? 从现象学视角进入:温特沃斯的《绘画现象学》言说路径 /204
第一节 揭露绘画媒介与艺术形象、意向性与真实性之间的二元分裂 危机 /205
第二节 阐述生活—身体、媒介元素、知觉经验与创作主体性之间的 交互联动 /208
第三节 描述绘画世界与历史背景、读者经验之间的交互联动状况 /219 结 语 原初经验世界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绘画现代性裂痕 /223
第十一章? 语言学路径:程抱一的虚实写意与泷精一的史学笔法 /225 第一节 程抱一的符号语言学解读与泷精一的文献考据化叙事 /226 第二节 程抱一的虚实逻辑与泷精一的真谛观念 /229
第三节 程抱一钟爱的石涛与泷精一在意的顾恺之 /233 结 语 程抱一的虚实演绎与泷精一的史论归纳 /236
第十二章? 比较艺术学路径:中国山水画与西欧风景画的思想路径差异分析 /237
第一节 文化语境差异:禅道精神的山水与真理再现的风景 /239 第二节 构思立意差异:隐居卧游山水与逻辑思辨风景 /246 第三节 笔墨技法差异:“六远”写意山水与焦点透视风景 /250 第四节 评画基准差异:气韵畅神山水与观念形似风景 /255
余 论 走向“物感画语”的现代性视域融合 /261
后 记 /263
內容試閱
绪 论 探析海外“他者”笔下的中国书画文论
知识谱系

海外汉学家对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理解,难免会带上他们固有的文化知 识结构烙印,从西方学术体系不同专业背景进入相对独立的异域文化体系,自 然会产生东西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各国各地区内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外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表现,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 异,由此,在全球化、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寻求普遍有效的共性认识、通感理 解成为现代性的共同追求和理想诉求。
在东西方文化互为参照语境下,欧美汉学家被视为有别于我们的“他者”, “他们”在审视中国书画艺术时,通常会有陌生化的发现和阐述话语。在我们 司空见惯的地方,“他者”总能提出“莫名其妙”的问题;在中华文化遗失的 地方,他们能整合散落在海外各国博物馆、私人藏品等文献展开相对完整的考 古研究;在卷帙浩繁的史画书籍中,部分汉学家能梳理出独特的脉络,在激活 传统书画文论基础上,让古代艺术散发出时代新气象。
特别是以“他者”身份早期来华的商人游客、传教士最先接触并向西方传 播中国文化的异类群体,他们对中国陶瓷器物、书画文玩等各类艺术品的收 藏和译介。从早期在华商人(唐代来华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公元 851 年撰有《中国印度见闻录》等)、传教士(威廉·吕布吕基斯记叙 1254 年撰写的《远东游记》等)、旅行家(雅各·德安克纳记录了他在 1270—1273 年间的游览中国各地的《光明之城》)、留学生、外国在华使节、商人(马可·波罗 1298 年前后撰写他游历亚洲各地的见闻等),到后来著名在华传教士利玛窦(1552— 1610)、艾儒略(1582—1649)、汤若望(1592—1666)、南怀仁(1623—1688)、 马礼逊(1782—1834)以及在华 50 余载,历经康雍乾三代的意大利画家郎世 宁(1688—1766)为欧人掀开了东方神秘帝国的文化面纱,为西方人了解和熟 悉亚洲文化、中国历史和琴棋书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文献条件。
其次,17、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前后,在华或在欧的耶稣传教士关于东 方古老民族的文化揭秘、认知传播、审美想象或学理批判时期的文献比较杂 乱,关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书画图文记载零碎出现在各类百科全书式书籍 信件中。透过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1588)、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 记》(1615)、卫匡国《鞑靼战纪》(1654)、基歇尔的《中国图说》(1667)、艾 略克·罗兰《大中华帝国》(1697)、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1735)、冯秉 正的《中国通史》(1777)等史论著作,我们可粗略知晓中华各族文化艺术的 基本概貌。
再有,现代意义上的“他者”身份是以法兰西学院 1814 年率先设置“汉 学讲座”教席为标志,有了汉学专业和专职岗位,海外汉学、艺术学研究则有 了初始阵地。欧洲汉学、中国学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822 年,巴黎 亚细亚学会成立,1837 年俄罗斯喀山大学设立了汉语教席,同年伦敦大学设 立中国语言与文学教授职位,1842 年美国建立东方学会,1844 年巴黎东方语 言学校开设汉语课,1876 年卫三畏在耶鲁大学首设中文课等世界各国汉学专 业化教研机构,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专题化、系统化展开,由 此才形成了今日风靡世界的“中国风”“汉学热”“国潮热”等繁荣景象。
可以说,19、20 世纪海外汉学的现代化、专业化建设时期(除两次世界 大战外)是盛产国际汉学大师、群星闪耀的辉煌时期,法国的雷慕沙、儒莲、 沙畹、戴密微、程抱一和朱利安,瑞士的喜龙仁、高本汉和马悦然,俄罗斯的 比丘林、瓦西里耶夫和巴拉第,印度泰戈尔、师觉月、巴帕特,日本的那珂通 世、河口慧海、冈仓天心、大村西崖、内藤湖南和鸟巨龙藏,美国的费正清、 史华兹和狄百瑞,英国的翟理斯、斯坦因、苏立文等汉学名家百花齐放,群星 璀璨,共同闪耀在东方文化艺术星空。
由此可见,海外汉学家们在从考古、史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不同学科 进入中国书画艺术及文化领域时,探索出不同的学术成果。他们在打量审视 异域风情过程中,既获得了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和认知,在客观成效上,也为我 们反思自身创造了一个从外部观察主体自身的视野支点,为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文化艺术传统,拓展少数民族艺术的海外研究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域外文献 素材。
因此,很有必要、非常迫切地需要对众多汉学家关于中国书画艺术密切相 关的著述文献进行详细梳理,厘清“他者”的核心观点和研究范式,重点整理 19、20 世纪欧美日汉学发展黄金期的中国书画研究文献(如:苏立文的中西 艺术交流史、日本汉学名家的中国绘画史观等),尝试揭示当代国际汉学中国 书画发展现状(如:高罗佩的书画装裱鉴赏论、朱利安的《大象无形》《山水 之间》等),立体化敞亮各路汉学家进入中国书画的言语路径及话语主题思想。 以铺陈开的地图形式,努力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不断走向现代、后现代历史 纵深,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有限的“中西互通、文明互鉴”式书画文论 知识谱系支撑力。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