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
》
售價:HK$
107.8

《
广岛 普利策奖得主首次揭示原子弹爆炸真相 20世纪美国百佳新闻作品TOP1
》
售價:HK$
63.8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HK$
107.8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HK$
104.5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HK$
96.8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HK$
217.8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HK$
60.5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雅俗共赏的学术名著】一部改变西方人类学研究范式的中国乡村纪实,一部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农村的社会学经典!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开山之作,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鲜活真实的乡村图景】读懂中国农村,从《江村经济》开始!一个村庄,一部中国农民的百年史诗!
★【对乡村振兴的启发】发展乡村手工业与副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合作经济模式,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从《江村经济》到“江村模式”,一部永不褪色的乡村发展指南!
★【典藏工艺】既是思想盛宴,更是值得收藏的珍品:精装32开小开本,单手可握的黄金尺寸,通勤阅读两相宜;费孝通先生亲笔签名采用珍珠白烫印,在光影流转间若隐若现;书名以黑金烫印,低调中透出学术厚重感;照片压凹处理,指尖划过感受时光流转、岁月沧桑;环衬选用封面同色系特种纸,翻阅时仿佛触摸乡土的脉络;内文采用高档双胶纸,久读不伤眼,触感温润如玉。
|
內容簡介: |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教授求学时完成的博士论文。本文基于对费孝通先生家乡——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现为苏州市吴江区)的实地调查,详细描述了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讲述了一个东方文明世界里的乡土社会在面对西方现代化强势冲击之后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案例,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在世界文明中将会如何发展的一个本土研究范例。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重访江村》是费孝通于1957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记录了他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即“江村”)的第二次实地调查。这篇文章不仅延续了《江村经济》的研究脉络,还结合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建议。
|
關於作者: |
张喆,费孝通外孙,国务院参事室费孝通社会调查中心秘书长,贵州民族大学费孝通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
目錄:
|
江村经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
3 ∣ 第一章 前言
9 ∣ 第二章 调查区域
33 ∣ 第三章 家
66 ∣ 第四章 财产与继承
94 ∣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扩展
107 ∣ 第六章 户与村
131 ∣ 第七章 生活
154 ∣ 第八章 职业分化
161 ∣ 第九章 劳作日程
172 ∣ 第十章 农业
192 ∣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217 ∣ 第十二章 蚕丝业
259 ∣ 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263 ∣ 第十四章 贸易
287 ∣ 第十五章 资金
308 ∣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314 ∣ 附录一 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329 ∣ 附录二 序 布·马林诺斯基
重访江村 ∣ 339
|
內容試閱:
|
前言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这种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宏观的研究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它将说明地区因素的重要性并提供实事的例子。
这种研究也将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传统经济背景的重要性及新的动力对人民日常生活的作用。
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动力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真正过程,既不是从西方社会制度直接转渡的过程,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目前形势中所发生的问题是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对我们观察的这个村庄的经济问题,只有在考虑到两方面的情况时才能有所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工业的发展,生丝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是以传统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副业在家庭经济预算中的重要性。对任何一方面的低估都将曲解真实的情况。此外,正如我们将在以后的描述中所看到的,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会是西方世界的复制品或者传统的复旧,其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人民如何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正确地了解当前存在的以实事为依据的情况,将有助于引导这种变迁趋向于我们所期望的结果。社会科学的功能就在于此。
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的目的人要改变文化。一个人如果扔掉某一件工具,又去获取一件新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新的工具对他更加适用。所以,任何变迁过程必定是一种综合体,那就是:他过去的经验、他对目前形势的了解以及他对未来结果的期望。过去的经验并不总是过去实事的真实写照,因为过去的实事,经过记忆的选择已经起了变化。目前的形势也并不总是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因为它吸引注意力的程度常受到利害关系的影响。未来的结果不会总是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因为它是希望和努力以外的其他许多力量的产物。所以,新工具最后也可能被证明是不适合于人们的目的。
对社会制度要完成一个成功的变革是更加困难了。当一种制度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时,甚至可能还没有替代它的其他制度。困难在于社会制度是由人际关系构成的,只有通过一致行动才能改变它,而一致行动不是一下子就组织得起来的。另外,社会情况通常是复杂的,参与改革的一个个人,他们的期望也可以各不相同。所以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为组织集体行动,对社会情况需要有一个多少为大家所接受的分析和定义以及一个系统的计划。这种准备活动一般都需要一种语言形式。最简单的形式如一个船长在指挥一条船航行时,对他的船员们发出命令。又如在议会或国会里进行一场有准备的辩论。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同解释和关于结果的各种期望形成辩论的中心。无论如何,这样的准备活动总是会在有组织的革新活动中出现的。
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由于故意的过错或出于无知,对这个群体都是有害的,它可能导致令人失望的后果。本书有许多例子说明了对情况或形势的实事求是的阐述或分析的重要性。下面我想先提几个例子:在亲属组织中,目前法律对财产继承问题的规定似已成为两性不平等的实例。一旦男女平等的思想被接受,这样的规定将产生一种修改单方亲属原则的行动。正如我要说明的,财产的继承是两代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部分。供养老人的义务,落在子女身上的社会里。在目前父居家庭的婚姻制度下,女儿和儿子不能分担同等的义务。因此,双系继承与单方立嗣相结合将形成两性的不平等。从这一点来看,立法的后果显然与期望是背道而驰的(四章六节)。
有时,对情况或形势的阐明或分析可能是正确的,但不完整。例如,在缫丝工业中,改革者主要从技术方面来分析情况,忽略了在丝价下降中国际贸易的因素,这就导致多年来,对村民许下的从工业中增加收入的诺言,未能实现(十一章八节)。
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同它们意欲满足的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他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以达到对情况的适当的阐述。这就是社会科学者的工作。所以社会科学应该在指导文化变迁中起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