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社会学成为一门科学
派克老师一生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成名之作是他那本巨大的《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引论》,这本《引论》原是为初入大学的学生准备的引导他们进入这一门称为社会学的学科的基础课本。在我进入大学的20世纪30年代,据我所知,一般大学都极重视这种入门课程,总是由学系里能力最强也所谓最叫座的教师讲授,这一课讲好了,学生就安心在这门学科里上进了,学系也欣欣向荣,正所谓吃香了。如果不能在这门课上收拢学生的心,那就会影响到整个学系。我在《决心补课》这一节里也已表达过,由于我是个半路出家的和尚,在初入大学时没有念过社会学概论这样的入门必修的基础课,因之而自感底气不足,老来受苦。所以决定重新找到派克老师这本《引论》做为补课的入口。这个决定是一年多以前做出的,经过这一年的补课,自认为这项决定下得是不错的,对我是有益的,因为自己觉得这一年里我的确有不少新的思想在发展之中。在我这一年里所写的文章中也有所流露。按传统举行的我90岁生日的欢叙会上,朋友们又把我这一年写的文章集成《九十新语》那本小册子,已印成四集,可以作证。
说到派克老师所编的《引论》这本书,从书名本身起就得注意和多想想,它的原名是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直译成汉文是“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引论”。读起来似乎有点别扭,因为英文里的sociology现在普通都译做社会学。英文sociology是由两个拉丁字根socio和logy组成的,socio即社会,logy即学科或单称学。为什么派克老师偏偏在sociology前加上一个science一字,science中译是科学。所以这本《引论》的全名成了《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引论》。派克老师加“这门科学”这个语词是不是犯了文法上的重复意义的毛病呢?因此我们对此要多想一想。
书名上标出“这门科学”的用意在本书并没有直接加以说明,对此我只能自己揣摩了。我首先想到的是科学一词的特定意义,在人们思想中不同时代不是一致的。派克老师所处的是20世纪初年的美国。当时美国的思想界特别是社会科学界对社会学这一门学科怎样定位还没一致的见解。据我所知道的,派克老师最感到恼人的是把社会学看做是一门对付当时社会上出现不正当现象的学科。当时美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初期,社会上发生着种种传统眼光里看不惯的现象,群众中对这些被认为不正当的现象有着强烈的反感,当时的传统意识又深受美国早期移民清教信仰的影响。当时的社会学家包括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Small本人都是个受宗教信仰影响较深的人。派克老师却坚持欧洲文艺复兴中兴起的理性主义的信念。他对那些主张改良主义的社会整风派很有反感,把它称做do?goodism(“做好事主义”)。他甚至说芝加哥城里最大的破坏者不是那些腐化的政客或犯罪者,而是那些口口声声闹改良的老娘们,他讨厌这种高唱做好事的人,因为他们不去分析形成社会不正当行为的原因而妄作主张。读者也许还记得他在当新闻记者时采访过一个酗酒的女犯。他发现酗酒相当于社会上的一种传染病。他认为社会学者不是一个头痛医头的走方郎中,而是个对症下药的医生,这是他要强调用理性来对待社会现象的科学态度。他在《引论》书名中标出他所讲的社会学不是那种讲做好事的说教而是用理性来对待社会现象的科学。我作这样的推测不知道是否符合老师的原意。我这样揣测是出于我回想起我在高中念书时所喜欢阅读的当时的科学和玄学的论战文章。当时我一知半解地站在科学一边,把它当做真理一般来对待。那是“五四”的余波,来源出于当时由胡适引进的杜威这些西方思想,认为科学就是讲理知,也就是讲道理的,和迷信联系在一起的玄学相对立。用我国当时的意识形态来推测派克老师的用心,可能有一点史距和时差上的错误。但如果我的揣测有一些道理的话,20世纪的头10年美国的思潮就和我们“五四”之后的10年差不多了。当时美国的社会学派作为一门科学还在成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