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437.8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63.8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43.8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140.8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94.6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118.8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184.8
 
  《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售價:HK$ 
			96.8
 
 
 | 
         
          | 編輯推薦: |   
          | 收购兼并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资本运作方式和市场化资源配置工具,在推动企业产能扩张、供应链整合及战略升级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优选路径,因此深受所有上市公司的重视。 |  
         
          | 內容簡介: |   
          | 本书选取2024年发生在中国证券市场的40宗典型并购案例,涵盖国企重组并购、产业链整合并购、跨界并购、同行并购、借壳上市、科技并购、逆向混改七个部分,在还原交易案例的同时,从政策法规、时代背景、并购手段、并购主旨、并购前景等方面对并购交易进行解读和述评,以挖掘可为广大上市公司借鉴的最新并购技巧、最有效的融资方式等。 |  
         
          | 關於作者: |   
          | 蓝发钦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中心学术主任、上海并购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国际国内金融理论、投资银行、公司治理、并购金融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担任成都华神集团、无锡宝通带业、浙江爱仕达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周胜娣,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博士生。上海并购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并购金融、企业投资等方面的研究。
 |  
         
          | 目錄: |   
          | 目录 contents 前 言/ 1
 导论 中国证券市场2024年并购市场报告 /
 第一辑 国企重组并购 /
 ● 600691 阳煤化工:股权增资,统一控制权与管理权 /
 ● 601456 国联民生(原国联证券):同业整合,打造证券新巨头 /
 ●688663 新风光:“父子”股权无偿划转,压缩管理层级 /
 ●000899 赣能股份:“零对价”,股权投资与项目投资合二为一 /
 ●600038 中直股份:强强联手,航空整合盛宴 /
 ●601880 辽港股份:股债置换,激活港口协同新动能 /
 第二辑 产业链整合并购 /
 ●301015 百洋医药:曲线收购,开启创新药品新时代 /
 ●836720 吉冈精密:“一箭三雕”,开拓欧洲汽车市场 /
 ●300927 江天化学:地板价并购,捡漏国内SAP龙头 /
 ●002252 上海莱士:莱士入“海”,并购双方优势协同 /
 ●300319 麦捷科技:并购供应商,降本增效 /
 ●688016 心脉医疗:跨境并购,提升全球竞争力 /
 ●002011 盾安环境:“鲸吞”并购,构建完整产业链 /
 ●300483 首华燃气:巨额收购,资源整合“强心剂” /
 第三辑 跨界并购 /
 ●000158 常山北明:资产置换,聚焦核心业务 /
 ●003043 华亚智能:“披荆斩棘”收购,华亚冠鸿“合体” /
 ●603958 哈森股份:“吞下”双朗,升级高端制造 /
 ●871753 天纺标:集团内部重组,破解同业竞争 /
 ●603613 国联股份:关联增资扩股,“产业 金融”协同 /
 第四辑 横向并购 /
 ●300760 迈瑞医疗:“大A”收“小A”,实现业务协同 /
 ●301297 富乐德:分期付款并购,小资金撬动大未来 /
 ●600699 均胜电子:多渠道增持控股,打造双赢局面 /
 ●002736 国信证券:同业整合,券商做大做强 /
 ●002612 朗姿股份:产业基金并购,布局泛时尚产业 /
 ●603979 金诚信:承债式并购创新,1美元撬动亿万元利润 /
 ●000791 甘肃能源:受益“并购六条”,逆势深耕火电 /
 ●600768 宁波富邦:关联并购,困中求变 /
 ●002475 立讯精密:“鲸吞”海外巨头,协同与业绩双赢 /
 ●600062 华润双鹤:集团内并购,“兄弟”成“父子” /
 第五辑 借壳上市 /
 ●300096 ST易联众:跨界拍卖借壳,城发协同民生 /
 ●300256 星星科技:买壳后借壳,集团整体上市 /
 ●300746 汉嘉设计:“类借壳”,反向收购避监管 /
 第六辑 科技并购 /
 ●300188 国投智能:借力并购,政务数字化闭环 /
 ●688376 美埃科技:“私有化 换股”并购,规避股权稀释风险 /
 ●301326 捷邦科技:高溢价收购,布局全球化供应链 /
 ●301109 军信股份:混合并购支付,固废处理“超级风暴” /
 第七辑 逆向混改 /
 ●002016 世荣兆业:拍卖并购,A股获“新生” /
 ● 600208 衢州发展:混改赋能,地产金融新生态 /
 ●603300 海南华铁(原华铁应急):逆向混改,深陷估值泡沫 /
 ●603050 科林电气:敌意收购,突袭静默期规则漏洞 /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收购兼并是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在促进企业规模扩张、推动产业整合和支撑战略升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企业应对市场变革、增强竞争优势的优选路径。收购兼并市场的波动不仅反映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也折射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轮并购浪潮,中国证券市场的并购重组逐步从高速扩张走向规范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并购重组从一开始就体现出典型的两大特征:其一是市场驱动,并购重组主要由上市公司基于业务发展、自身战略调整等因素自主开展,市场化属性较强;其二是市值管理导向明显,尤其是在跨界并购的热潮中,企业通过收购互联网、文化传媒、医疗健康等热门行业资产,提升公司市值,增强资本市场认可度。2016年起,随着一系列针对并购重组市场的监管新规陆续出台,市场监管力度趋严,并购市场进入理性调整阶段。2024年,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并购政策迎来重要调整,新“国九条”与“并购六条”相继出台,并购市场正迈向常态化的发展阶段。
 2024年是全球经济持续调整的一年,中国经济在经历疫情后的修复期后,逐步回归常态,接近潜在增长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35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根据不变价格计算。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实现了稳中求进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并购活动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2024年我国并购交易宗数和交易金额虽仍呈下降趋势,但降幅有所收窄,市场修复态势初现。2024年我国证券市场完成并购交易628宗,同比下降5.56%。全年交易总金额3050.81亿元,同比下降16.56%。相比2023年并购市场的深度收缩,2024年市场调整步伐趋缓,表明并购市场在经历连续低迷后,已进入筑底回暖阶段。尽管如此,市场主体的并购能力与并购意愿仍未完全匹配,部分行业受宏观经济和流动性环境影响,并购交易仍保持谨慎态势。另一方面,2024年并购市场迎来了资本市场改革深化的“政策春风”,制度优化带来的市场修复效应逐步显现。继新“国九条”出台后,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企业并购意愿与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其意义至少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强者越强,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并购更上一层楼;其二降低退市对资本市场的压力,某些面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可以成为拟资本化上市公司的目标公司,通过买壳解决一部分上市公司退市的问题;其三缓和一级市场投资的堰塞湖,随着中国证券市场IPO节奏放缓,一级市场投资退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提升监管包容度”将PE/VC退出的主流渠道将从IPO退出转为并购、兼并退出。
 本书选取2024年发生在中国证券市场的40宗典型并购案例,涵盖国企重组并购、产业链整合并购、跨界并购、同行并购、借壳上市、科技并购、逆向混改七个部分。每个案例的写作过程努力体现两个特点。一是在精简案例的同时提高案例本身的还原度。本书的每个案例都精确地介绍并购交易相关方、并购事件一览、并购方案主要手段和重点,高度还原了并购交易进程。二是深度挖掘案例特点,从政策法规、时代背景、并购手段、并购主旨、并购前景等方面对并购交易进行解读和述评,与市场关注点和业界讨论面实现了完美的对接。
 此外,为了让读者更确切地了解2024年中国证券市场并购重组的整体特点和发展变化,本书在并购典型案例之前提供了一份《中国证券市场2024年并购市场报告》,该报告根据2024年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对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活动进行系统的统计和描述,具体从交易规模、并购溢价、主体性质、行业分布、地区分布、海外并购和热点标的等维度,全面地展示了2024年中国证券市场并购交易的整体特点以及2020—2024年并购重组的发展变化趋势。
 本书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联合成立的上海并购金融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写工作得到了普陀区政府、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同时,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徐卓琳、王改银、王明娟、邓雯丹、栾峻苇、吴萌欣、刘佳宇、胡珈鸣,以及MBA研究生齐佳敏、徐嘉瞳、朱铭、杨子轩等参与了案例的编写工作,在此一并感谢!
 
 编者
 2025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