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書城自編碼: 413856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葛海燕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748626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5.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经典译林:罗生门
《 经典译林:罗生门 》

售價:HK$ 42.9
现场:细读《史记》
《 现场:细读《史记》 》

售價:HK$ 53.9
传奇与绝技:木拱桥里的中国营造智慧
《 传奇与绝技:木拱桥里的中国营造智慧 》

售價:HK$ 85.8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售價:HK$ 93.5
汉亡哲思录 儒家思想与东汉三国关系新解
《 汉亡哲思录 儒家思想与东汉三国关系新解 》

售價:HK$ 107.8
汉字东渡:日本汉字趣味谈
《 汉字东渡:日本汉字趣味谈 》

售價:HK$ 85.8
FPGA经典设计实战指南:架构、实现和优化
《 FPGA经典设计实战指南:架构、实现和优化 》

售價:HK$ 108.9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

售價:HK$ 129.8

編輯推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部文集以“生活器物”为容器,装盛被光阴摩挲出包浆的柔软哲思:阅读如与故人秉烛夜谈,观影若临水照见前身,细碎小事则是青山偶然抖落的鳞片,俯拾间自有天地大美。
內容簡介:
本书共分三部分,告诉人们,生活的美好在于发现,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观影也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驻足凝望,都会有所启迪。蓦然回首,美好就在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件小事当中。人生不必远求蓬莱,那些被樱桃染红、芭蕉沁绿的时光碎片,早已在指纹间流转千年。
關於作者:
葛海燕,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风乎舞雩》(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获2023年盐城市政府文化奖二等奖),合作编著《驹隙杂拾》(今日出版社出版)。
目錄
第1辑
我看青山多妩媚
初冬的叶 003
奶奶的老物件 005
葡萄自由 009
最浪漫的事 011
喝茶 013
春节协奏曲 015
明天和意外 023
大春的故事 025
雾之歌 027
婆婆的萝卜干 034
吃喜酒 036
花房姑娘 038
闻郎海上踏歌声 040
冬食鲧花鱼 045
宠物医生有点忙 048
新节目 050
失而复得 051
从天面降的可可棒 054
对你说声抱秋 057
门里门外的猫 059
青春期 061
长寿的钥匙 063
此间乐,不思归 067
妈妈手072
野鹿荡的早晨 074
此心安处是原乡 076
想念就要相见 079
第2辑
书卷多情似故人
美丽宝妈 085
圆圆和爸爸 087
寻找问题 090
孩子的难处 092
对孩子最好的爱
不焦虑的爸爸妈妈 097
父母大业 099
不上补习班的孩子 101
阅读,点燃书香童年 103
相信“相信”的力量 105
日更碎碎念 107
让它牵引你的梦109
最美人间四月天 111
自己的书房 113
几本好书 116
在路上 118
捧脚 120
一个唐代诗人的夏至 122
书卷多情似故人 124
第3辑
天光云影共徘徊
《风吹半夏》:你的人品,你的靠山 129
《触不可及》:你知道我的感觉 138
《绿皮书》:一路演出,一路治愈 142
《满江红》:燃尽卑微,此殇成歌 144
《漫长的季节》: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 150
《漫长的季节》:漫长的人生,漫长的等待 155
《平凡之路》:小镇来的孩子 163
《觉醒年代》:一个人的心胸可以有多宽广 165
《亲情无价》:爱的奉献 168
《飞鸟与射手》:星光不负赶路人 170
《巨星嫁到》:只是因为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 173
《隐剑鬼爪》:一个末代武士的爱恨情仇 177
《至暗时刻》:孤勇者180
《遗愿清单》:好的遇见,双向奔赴,彼此成全 183
《繁花》:标签人生190
內容試閱
流光里的诗意
管国颂
1932年海明威在完成的纪实性写作《午后之死》里,提到了“冰山原则”。他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认为文学创作应当简洁明了,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他倡导的“冰山原则”,就是让作品的文字如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则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去体会和补充,这样才能够使作品更具含蓄性和韵味。这是海明威的创作方法,也是他创作实践的总结。喜欢海明威的作品,不仅喜欢他用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思想,更喜欢他将作品最终阐释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这应该是文学写作的最好体现。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说,只有作品阐释的空间足够大,审美的视野才会全方位、多维度打开。审美源于思想,而思想则需借助文本,通过文字来表达。所以,阐释的过程也是文本审美效应的持续和外延。
第一次把阐释摆在如此审美的地步,是因为新读了手头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无论是从文学视角勾勒出的“我看青山多妩媚”的生活景象,还是从读书、美育手记里孕育出的“书卷多情似故人”,都在读后让你产生“天光云影共徘徊”之感,不忍释卷地回味。所谓阐释,所谓让文本得以审美效应的持续和外延,在这本《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集子里,似乎都有着实证的可能。
海明威作为美国作家,对于中国文化不一定有研究。但他的“冰山原则”,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文本阐释,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早就被赋予创作实践。比如《诗经》和《论语》,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阐释的留白比比皆是、信手拈来,而且也不乏理论。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刘勰就提出“披文入情”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一理论就是主张阐释者要通过对文本的细致研读,深入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创作者是因情感涌动而创作,形成文字作品;而阐释者则需要逆向而行,从文字入手,去探寻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源头,如此,即使作者情感隐藏得很深,也能够被挖掘出来。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葛海燕女士的一部新作,也是她出的第二部作品。她的第一部作品《风乎舞雩》,是一本既有夜读《论语》的体会,又有生活随笔和评论文的集子。如书后题言:“在《论语》中走近圣贤,在圣贤的光耀下阅读观思,向生活学习,与书影花茶为友,取几点人间烟火,品些许诗酒年华,以慰小日子里的小点滴、小欢喜,学习经典,一如沂水边,风乎舞雩,咏而归。”许是,她有了第一部《风乎舞雩》集子写作的经验,尤其书里面作者对《论语》有阐释体会,她有了换一种思维写作的意识,把更多阐释的留白让于读者,这是尤为难能可贵的地方。
在《明天和意外》里,贝儿曾经是个癌症病人,可看上去,她脸色红润,光彩照人。言谈之间也是嘻嘻哈哈,但“这时,贝儿话锋一转,说:‘前阵子,我遇了点事,现在已经好了。’我们的目光一齐投向她,她淡淡一笑,说:‘是肺上出了问题。’不等我们问,她接着说:‘是癌。’看我们大吃一惊的样子,她笑了:‘你们没听错,是癌,肺癌。’然后,她端起茶杯,啜了一口,接着说:‘发现得很早,去年12月做的手术,已经好了。’”别人是谈癌色变,而贝儿却能泰然处之,“我无法想象,贝儿在这个过程中是怎么熬过来的。由始至终,知道这件事情的只有她和她的先生,她的弟弟在她手术之前才知道了这件事,为她联系了最权威的医生和麻醉师。贝儿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坦然面对这一切,丝毫不影响工作,丝毫不影响生活,丝毫不让生她的人和她生的人担心?生活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她做到了!”写贝儿也留下追问的“白”,当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贝儿的故事就是一段思考。
极具意义阐释层面上的留白绝不会是简单的省略,它需要作者观察的独到、情感的酝酿和对经历过的生活进行充分的反刍,然后让文字燃烧成火焰,闪耀流光的诗意。这是文学,是构成真正意义上散文的一种境界。作者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写作过程中,在这些方面还是下了些功夫的。像《初冬的叶》《奶奶的老物件》《明天和意外》以及《花房姑娘》《门里门外的猫》《野鹿荡的早晨》等,读起来都颇耐人寻味。
“初冬时节,树叶五彩斑斓,银杏叶金黄,乌桕叶通红,枇杷树开着白色的花。园子里的冬菜长势喜人。碧绿的黄芽菜叶子硕大无比,豌豆苗蜷曲着的叶子正在舒展。走廊下竹匾里晾着红薯干和南瓜干。绿叶散发出的泥土气息和瓜干的甜香混杂着,传递出秋后的丰硕和初冬的宁静。”这是作者在《初冬的叶》里对所写对象的一种观察,她的抓取,近乎画家白描的手法,质朴简洁、不事雕琢与渲染。例如在描写树叶、冬菜、竹匾里的食物时,都是以直白而朴素的语言进行描述。“银杏叶金黄,乌桕叶通红,枇杷树开着白色的花”,简单地描绘出不同植物在初冬时节的色彩与状态,没有过多形容词的堆砌,只是将所观察到的事物如实呈现,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初冬园林植物的风貌。“碧绿的黄芽菜叶子硕大无比,豌豆苗蜷曲着的叶子正在舒展”,也是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冬菜的形态与生长态势,以质朴的表述展现出园子中的生机。这种不加修饰的描写手法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自然、贴近生活的美感,以最本真的方式展现出初冬园子的景象。“袖手于前,疾书于后”,袖手就是一种思考。好的观察也亦如“疾书”之前的“袖手”,它是一种动态,是隐于观察背后灵感的本能呈现。初冬有很多种叶子,作者只对银杏、乌桕、枇杷树、黄芽菜、豌豆苗等具有代表性的初冬植物进行描写,这些植物有的以色彩夺目(银杏叶、乌桕叶),有的因独特的生长状态(豌豆苗舒展叶子)或时令特征(枇杷树开花在初冬较为特别)被选中,通过对它们的描写能够很好地营造出初冬的氛围与园子的特色。在园子的其他元素方面,选择了走廊下竹匾里的红薯干和南瓜干,这些是秋季丰收的成果在初冬的一种留存与展示,与园中植物一起,从植物的生长到收获后的食物,全面而有重点地反映出园子在初冬时节的整体状况,既描绘了自然的植物景观,又展现了生活气息浓厚的园居生活一角。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精心的观察与取舍,使所描写的场景既有丰富性又不繁杂琐碎,精准地传达出特定的意境。“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点落在广玉兰的叶上,落在香樟树的叶上,落在桂花树的叶上,落在大大小小、厚薄不同的树叶上,发出不同的声响,一首初冬交响曲就此开始鸣奏。掉在地上的叶子,一片都没有动它,任由它去,于是田里、路上、房顶上满是。田里的化作春泥,滋养着冬菜和树根;房顶上的,将屋顶装点得斑斑驳驳,像一幅静谧的油画;至于园子里的路,因为这落叶,自然就变成了一条条小园香径了。”好一个“小园香径”!前面是作者眼里的景,落在这里的才是作者的情。
所谓的阐释、所谓的留白,其实正是情景交融的多种结果的一种可能。看到海燕《初冬的叶》,她写初冬的叶,而不是春天的叶,我会反问为什么。这让我自然地想起鲁迅先生20世纪20年代写的那篇《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文字精练,但绝对传神。仅几笔就把作者的个性和思考传递了出来,充分张扬了“这一个”的文学独特性。如果让《初冬的叶》以小比大,则可以最终凤凰涅槃。
网络时代出现了更多一挥而就成文甚至一夜成名的作家,而我却以为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真正的写作不是一种任务,不具有功利色彩,文字是客观的,但怎样带入、怎样表现则考量一个为文者的素养和责任。“大概也有很多群友与我一样,心生敬佩,有人更心生恐惧,说吓得不敢说话了。也有一位群友说,写得多不如写得精,像唐诗,有人仅凭寥寥数十字就名传千古。我只能在心底发出冷笑,君不见,那数十字的背后,是数十年的积累!贾岛的四句诗突然就跳到眼前:‘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妈妈手》)这里隐含于后的写作观,也是海燕写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先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言之有物,物超所值,这应该是写作人具有的气度和胸襟。
文,发乎于情,情,托之于物。这里的“物”,就是写作的指代,它需要
也必须在情的催生下开始文字的旅行。从故乡的原乡出发向着心灵的彼岸抵近,叙事是原乡与彼岸之间的桥梁。散文形式为什么有很多人喜欢,就在于它叙事的亲和自如。在《奶奶的老物件》里,作者写她奶奶:“奶奶还有个针线匾,从年轻到白头,奶奶一直都用它。针线匾里啥都有,针箍子,线板子,各种碎布,还有从旧衣服上拆下的黑的、白的纽扣。针线匾里还有一本旧书,这可是奶奶的宝贝,里面夹着大大小小的各式鞋样子。鞋子好看,鞋样子很重要,邻居都喜欢找奶奶落鞋样子。什么叫‘落?就是复制,铺一张旧报纸,把奶奶的鞋样子放上去,照样剪下来,这叫落鞋样子。家务做完,奶奶就会端出针线匾,钉个纽扣,补个袜子。时光慢悠悠地穿过奶奶戴着的老花镜,穿过奶奶手中长长的线,穿过红纽扣,穿过旧袜子,一直站在我记忆的尽头,从没远离,永不忘记。”奶奶的老物件很多,但大多属于改造利用。之所以常常记起,是因为“小时候跟奶奶一起度过的时光,是与那些老物件密切相关的”。写奶奶,给奶奶一个“画像”,不说“我爱你”,而是让奶奶在陪伴她的那些老物件中“活”起来,奶奶的存在才有“活”的意义。文字不多,记述的奶奶的老物件也就三五件而已,但也恰恰就是这些情真意切的记述,让我们记住了奶奶的“这一个”品性。“那个时候,东西坏了,首先想到的是修,不是扔,不是换新的。这些一用再用、一修再修的老物件,每一次看到它们,都分外亲切。仿佛是安稳温暖的巢,可以抚平任何一颗焦躁的心。”为什么写奶奶的老物件,这短短几行文字,我可以在作者的叙事里得到阐释,读者依然可以在作者的文字里,收获更多的联想。同样在《花房姑娘》中,作者开篇,以一如既往的平和叙事风格写道:“娇小玲珑的身材,干净合体的衣着,利落的短发,微笑的脸庞,清清雅雅的声音,这,便是紫薇了,紫薇花房的主人紫薇。”寥寥几行,花房姑娘的清雅形象呼之欲出,这还不够,画皮画虎还要画到骨,只有画到骨才能品于心。于是,作者接下来写道:“一些路人经过此地如厕,总被紫薇放在花房门口的大大小小的盆栽吸引,他们常常驻足观看。看着看着,就要问上一两句。紫薇如果不忙,会笑咪眯地答话。如果忙,她会抬起头,朝这边望望,并不忙着推销自己的花单。倒是一些问路的,她会主动搭话,指点一二。如果路人想买,她会不动声色地挑一盆品相好的,递给对方。至于花的价格,当时你不觉得怎么样,可是过一阵子,你的朋友或者同事或者邻居,也买了同样的花,听他们随口说出价格时,你心里会震一下:原来这紫薇的花不光好看,价格还便宜。你以为不过是偶然。可是下回买,还是这样。日子久了,知道紫薇花房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如果作品少了这样的以事带人的铺陈,你又怎么会觉得花房姑娘值得寄情。
文学是观照社会的一面镜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文学的情怀是人世间最
为细腻的双向奔赴,一方面它要求写作者必须具备人文的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另一方面,则是作品被表现的指代要有人文价值。亲情、友情、爱情、故乡情,情情相牵,事事关顾,哪怕是对身边幼小的生灵也不忘动情。作者写门里门外的两只猫:“我走向阳台,玻璃门外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那里。不错,就是那只三花猫。它正趴在门上,脸贴成了一个饼,看到我,立起身,尾巴支棱着,表达友好。我拿出猫粮,它又急不可待地吃起来。头戴着伊丽莎白圈圈的冬帅看到这只三花猫,再次张牙舞爪起来。只见它直起身,两只前爪不住地乱舞。三花猫抬起头来,并不去看冬帅。而是放下口中的猫粮,在玻璃上不住地蹭呀蹭。我知道,它这是在向我们示好。我朝它挥挥手,不必客气,继续吃你的。三花猫于是继续吃。”两只境遇不同的猫被作者放在同一框内记述,客观上是一种叙事,看似平常,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抽丝剥茧,从动物观照人类,我们有时又会生出无限的感叹。都说,上帝是公平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然而,对一扇窗的拥有又要付出多大的艰辛!这种体味,作为一个写作者,无论是身处还是他处,都值得用心去好好揣摩。《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书稿告成,我和作者有过一次聚会式交流,言谈之间,我突然发现,她的清纯实际上也构成了她作品本身的一种韵味,是她作品中表现的“这一个”或者“这一种”,有区域概念上的,更有内心缘于不能割舍的热爱,闪烁在她的文字动静之间,就像在《野鹿荡的早晨》里抒发的那样:“晨曦照在密密的竹林上,漏出几线光。刚才鸣叫的乌鸫从竹林上掠过,向远处飞去。两只早起的麻雀在觅食,我的出现没有影响到它们,其中一只似乎看了我一眼,继续吃虫子去了。晨光中的紫色越来越淡,绯红与橙黄交杂,天色由灰变成灰蓝,‘古长江北入海口’标志的古船桅杆上有一个喜鹊窝,此刻也在晨光中静默-野鹿荡随处可见喜鹊窝,桅杆上的这个,应该是最高的了。”这是野鹿荡的早晨,也是作者家乡的早晨。那种空灵脱俗的湖荡原色,自然要引发作者急切表达的冲动。“从古船下的长门出来,满目金黄,万丈霞光中,潮间带的虎斑水波光粼粼,碎金闪烁。远处有六只麋鹿在霞光中静立,原本褐色的皮毛此刻染成金色。柳枝低垂,昨天还是隐约绿色的烟柳,一夜之间,柳芽全出来了。海鸥在低回鸣叫,有四只苍鹭排成队向北飞去。”
海燕是学中文出身,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很确信她对《论语》的阐释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所以海燕的文学写作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以她具备的深厚历史知识和对社会的宏观认识,她自然会将历史的智慧、经验和感悟融入她的作品中。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书稿里,我把那篇名为《一个唐代诗人的夏至》的文章反复读了几遍。这是一篇由唐诗《夏日过郑七山斋》衍化过来、带有历史性的散文。我们读过很多唐诗,经常想穷尽那里面表达的意境。“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作者是学历史的,对于杜审言这首诗的理解,当然不会止于浮想联翩。于是,我们在作者诙谐的笔调里,看到了一个唐代诗人怎样度过属于他的夏至一“兴之所至,杜爷爷走到边上的书案前,即兴赋诗一首:《夏日过郑七山斋》。不知不觉中,天气渐渐转阴了,天边又传来隐隐的雷声。那荷叶上的水珠随着一阵阵微风,上下摇晃,晶莹透亮。杜爷爷站起身:‘酒足兴尽,该回家啦!’郑七说:‘别呀!留下来吃晚饭,有新收的蚕豆,最是下酒的小菜!’又是一阵闷雷,伴随雷声的,还有从洛阳城中传来的报暮的钟鼓之声。杜爷爷对着郑七指指钟鼓之声,说:‘下回吧!下回我早点过来,今天不早了,再不回去,城门该关闭了。’夕阳西下,云阴晚凉。杜爷爷身披落日余晖,笑咪咪踏上了回家的路。”你想到了吗?你看到了吗?历史原来可以这样穿越,用穿越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去,也昭示现在。以这样的历史人文观写出来的作品,必定能够引起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共鸣。进入穿越状态,你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你看到的也是你所想到的。古人尚且如此率性,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作为一种艺术,文学本身不需要功利。德国18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狂飙突进”与“古典主义”思潮代表人物席勒就认为艺术永远与功利无关。作为一种审美,人在艺术中首先要解放自己,然后才会享受艺术创造的愉悦。
总体来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三个部分,内容、文体各有侧重甚至不同,但文笔甚是相通,尤其前两部分的一些篇章,你很难把它归结为一还是二,好在作者自己做了分隔,而分隔的最大界限,我想恐怕还是多从表现的内容上入手的。散文这个体裁本来就是庞杂无比、包罗万象的,它既允许你这样也允许你那样,评判它的尺度可以无限放大,也可以无限精微,一切在于我们写作者本身对自我的约束和对文字的敬畏。
好在,在文学的路上,在海燕那个地方,她并不是孤军奋战,她和同道的其他人经常有谈经论道的机会,他们是大丰那个地方的群体,那是一些从历史到现实都习惯于包容和互相提醒的人。在外游走,常常会听到外边人介绍,他们的那个城市历史如何如何久远,出过多少名人宰相,风水怎样好,一个词,那就是人杰地灵。而大丰,在他们那个群体,却从没听到过有谁和谁攀比过,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无比的智慧,包括一切创造,物质的、非物质的。也正是得益于有这样的群体,让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发不可收。“每当我心有懈怠,不想继续时,骆总编就会说,写,坚持写,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离梦想更近,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它牵引你的梦》)
现在想起来,我一年中去得最多的地方还得要算是大丰。“大丰好玩呢”,好景好人,当然还要加上好文。那是大丰一帮文人纸上乾坤、笔下生花的精神产品。他们不为别的,只为在流光的世界里,抒发生活的感悟,定格一个追梦的时代,以寄托对家园、对脚下一片土地的热爱。和他们在一起,我很愉悦。都是那么热爱生活、喜欢文学,又都是那么坦诚,或奔放豪爽,或讷言敏行,亦庄亦谐尽在欢娱中。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七百年前的词人蒋捷走了,过吴江的舟也不知驶进了历史的哪个方向。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至今还有一个作家以他的辞章断句作为她的书名,在流光中延续最美的诗意。
蒋捷先生幸哉!文字幸哉!
管国颂,60年代生人。文化学者,《湖海》文学执行主编、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盐城市作协原副主席。盐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委会委员。历任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盐城市政府文艺奖、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盐城“健康科普秀”主评委。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