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典译林:罗生门
》
售價:HK$
42.9

《
现场:细读《史记》
》
售價:HK$
53.9

《
传奇与绝技:木拱桥里的中国营造智慧
》
售價:HK$
85.8

《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售價:HK$
93.5

《
汉亡哲思录:儒家思想与东汉三国关系新解
》
售價:HK$
107.8

《
汉字东渡:日本汉字趣味谈
》
售價:HK$
85.8

《
FPGA经典设计实战指南:架构、实现和优化
》
售價:HK$
108.9

《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
售價:HK$
129.8
|
編輯推薦: |
在林风眠逝世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许多热心的朋友和笔者一样,还在不停地寻找林风眠。这样,一个真正的林风眠在慢慢地向我们走来。在中国当代艺术勃兴的时刻,我们是多么需要林风眠啊!我们一切的工作努力,就是让更多的人,去理解林风眠,了解林风眠,看得到林风眠。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上海著名学者郑重先生的文化人物传记,列为“文汇传记”丛书之一。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传奇人生的权威性文化传记。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作者郑重虽未能亲见林风眠先生,却凭借深厚的学养与不懈的努力,克服了早期原始记录匮乏的困难,他遍访林风眠的家人(包括其外孙)、朋友、学生,收集林风眠和他们之间大量的往来书信,完整而客观地还原了林风眠的人生,也揭秘了林风眠晚年鲜为人知的隐居生活状态,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也为这位被时代误解的大师正名。
本书为林风眠传记的修订版,是作者在获得了一份详细的“访谈记录”等新材料后作的,属于《林风眠传》的“终极之作”。在原版基础上增添有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矛盾之中,何去何从”“义女来香港:一切都在改变中”“巴黎画展:重寻六十年前旧梦痕”等几节中;并对前一版本的错误进行修订,同时增添了一些图片,内容更充实丰富,林风眠的人生经历也更完整、真实、生动,兼具学术严谨性和生动的可读性,是广大艺术爱好者、艺术研究者及普通读者了解这位艺术大师不可多得的著作。
|
關於作者: |
郑重,1935年12月生,安徽宿州人。字若清,号大泽乡人,斋号百里溪。196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文汇报》任记者,从事新闻及报告文学写作。出版有《时代风云录》、《飞向太空》、《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原子能在内耗》等报告文学集,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寻找中国金字塔》,著有《谢稚柳传》、《叶恭绰传》、“与大师谈艺”四种(《大石斋唐云》《壮暮堂谢稚柳》《三釜书屋程十发》《高花阁陈佩秋》)、《百里溪翰墨缘:郑重书法集》以及《海上收藏世家》等作品。
|
目錄:
|
第一章 梅县:最忆故乡又怕还乡 001
白宫镇老屋留下的寂寞 004
祖父的凿子和孙子的画笔 005
母亲:画家心中的一片云 007
学堂、良师、诗社和诗友 010
第二章 巴黎:“调和中西”思想的萌发 015
枫丹白露的熏染:崇尚自然 017
校长的告诫:不要变成学院派 022
吸取毕沙罗的经验:各个流派兼收并蓄 024
艺术之神与爱情之神同时降临 029
再现阿波罗精神的霍普斯会 034
《摸索》:早期的艺术宣言 037
第三章 北京:点燃艺术运动之火 047
种子成熟了,播种在哪里? 049
呐喊:且看今日之中国,还有一点比较过得去的地方吗? 052
林风眠的结论:传统的中国绘画应该告一段落了 061
齐白石和克罗多的任教:“调和中西”的初次尝试 066
古都狮吼:震动北京的艺术大会 068
《人间》《人类的痛苦》:血与火的融化 071
第四章 杭州:建设中国新艺术的摇篮 075
呜呼!中国的艺术和艺术家 077
社会的解剖刀:《人道》 081
到西湖办学去 084
教师队伍: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群体 088
艺术家:破茧而出的美丽蝴蝶 093
和潘天寿的争论:合并中国画和西洋画为一系 100
第五章 杭州:艺术运动之火的再起与熄灭 109
艺术运动社的诞生 111
徐悲鸿与徐志摩:一场论战的弦外之音 115
百幅图画:反映大众与现实 121
“一八艺社”的诞生与分裂 123
鲁迅与林风眠 126
艺术运动的寿终正寝 131
文化交流:“西湖艺展” 134
热烈和冷静:林风眠性格中的多重因素 136
第六章 从西湖到沅江:流亡大转移 145
从贵溪到沅江的路上 147
洞庭风波:林主任的两次辞职 150
新校长到任:学校大裁员 159
第七章 重庆:从斗士到隐士——“风眠体”的诞生 163
仓库画师:新风格的诞生 165
拒绝文人画 175
黑院墙:重返艺术摇篮 187
又到西湖:黑衣女和红衣女的出现 195
第八章 上海:风风雨雨廿七年 199
再见了,西子湖:辞职离校 201
挂职美协的专业画家:卖画为生 206
异性知己:艺术与生活的温婉 211
戏曲艺术与立体主义 221
重新认识中国传统 229
对政治风向像对光和色那样敏感:躲过“反右”劫难 235
立体主义手法能画工农兵吗? 241
画记忆中想画的东西 245
山雨欲来:画笔束之高阁 255
看守所里写《自传》 261
以画铺路:申请出国探亲 275
第九章 香港:中国现代派绘画的结束 289
初到香港:信札中的林风眠 291
犹豫之中,何去何从 302
巴西探亲:叙廿二年的离情别意 307
席德进造访:又见四十年前老学生 314
与画外人语:真知灼见有多少 320
义女来香港:一切都在改变中 325
巴黎画展:重寻六十年前旧梦痕 334
婉谢侨商资助:建纪念馆并不重要 349
壮心不已:在画上要再变一变 356
福寿双修:依风长眠香江 366
外一章 林风眠的绝笔:我想回家,要回杭州 375
后 记 385
|
內容試閱:
|
开 卷
林风眠的绘画宗旨是中西融合。
其实中西融合的绘画想法,并不是从林风眠开始的,而是可以追溯到清三代,康、雍、乾三朝,郎世宁等西洋传教士相继来华,以工于绘事被召入宫,其写实逼真的画艺颇受朝廷的青睐。他们运用西洋油画观念、方法,以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从而开创了“中西合璧”的一代新风。但当时中国画的传统,水墨写意的画风占据着主导地位,崇尚笔墨而不求形似,所以“中西合璧”的画派被斥为“笔墨全无,虽工亦匠,不入画品”,仅仅局限于“新闻摄影”式的皇家政事、节庆活动的纪实工作。这虽然不久即告夭折,但却影响着宫廷画家,至今还能看到的皇帝出访、狩猎及巡视的纪实长卷,都是那时的产物。
西洋画家的到来,让中国画家的目光转向西方,要看看西方绘画的究竟,就有了出国学画的举动。开始时中国画家仅着眼于日本绘画,因为日本的浮世绘脱胎于中国绘画传统,又受着西方影响,所以有几位画家东渡日本学画。但收效甚微。民国初年,康有为考察欧洲文化归来后,以其政治余力所及,倡导中国画“新纪元”应以“郎世宁为祖”,否则“随应灭绝”的观点。嗣后,他的学生徐悲鸿、刘海粟留学欧洲,与此同时,受蔡元培美育思想影响的林风眠、林文铮等一批人赴欧洲留学,形成了画家第一次出国潮。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徐悲鸿、林风眠在世纪之初的美术革命运动中,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然而他们的命运,却相去甚远。徐悲鸿青云直上,独霸画坛半个世纪;而林风眠却每况愈下,被时代冷落,甚至误解了半个世纪。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才得以用审视的目光,重新评估他们在历史上的价值。但是在几本歌颂徐悲鸿的传记中,林风眠仍然处在被批判的地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走近林风眠和徐悲鸿,了解在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得失中的是是非非,我开始感到历史给人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便滋生了为林风眠立传的欲望。在上海老画家中,我对林风眠又是陌生的。
起始,我是从人们常说的“风眠体”的艺术中去了解林风眠。他的画既不是传统的中国画,也不是传统的油画,他搞现代派,但又不完全是西方的现代派,而是有着东方色彩的现代派。他的艺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艺术氛围:在孤寂中有着热烈,在沉静中有着壮美,在失望中有着希望,在向往未来与怀旧中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是对未来的乐观?这正是生活在峡谷中的人们的极为复杂的情绪。在他同时代的画家中,没有人能觉察到这种情绪,更没有人能把握和表现出来。
接着,我就读和他同时代画家传记,由于他很少和人交往,能得到的资料并不多。后来,我就去林风眠在上海的南昌路53号故居,拜访居住在这里的袁湘文女士。她是林风眠最熟悉而且欢喜的学生潘其鎏的妻子,是一位医生,也可以说是林风眠的保健医生。她性格开朗,语言爽快,不但和我谈了林风眠在上海的那些事,还把林风眠去香港后写给她的几十封信,全部借给我写传记时使用。再一个了解林风眠的就是席素华、冯纪忠及冯叶一家,可是这时席、冯夫妇已经去了美国,冯叶去了香港。但是,我从上海市公安局档案中看到“文革”期间,林风眠以特务之嫌被关进上海第一看守所的审讯笔录及他写的交代《我的自传》,而且进一步了解了席素华在林风眠被关押的四年,她一直以家属身份前往探望,送去衣物、食品及洗涮用品,危难之中见真情,引起我对她的敬佩。
我多次去了杭州。在国立杭州艺专旧址—罗苑—散步,从罗苑绕孤山再到林风眠的故居,走了几个清晨和黄昏。我曾得到林风眠的学生金尚义、郑朝的相助,他们把收集到的有关林风眠的资料和照片都提供给我。在我写这篇文章时,金尚义已经驾鹤西行多年了。再后来,我就到了林风眠的故乡广东梅州,在他家的老屋周围盘桓终日,走过村前的那座石桥,桥下流水潺潺,那是他童年随母亲洗衣服的地方,他记忆中的那棵大榕树还枝叶茂盛,遮风挡雨,他老宅前的芦花正在怒放,就是林风眠画中的风景。我还访问了林风眠童年好友、同时留学欧洲的李金发的儿子,谈到林风眠,他已经没有一点印象了。
除了上海,香港是林风眠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到了香港,我见到了收藏林风眠作品最多的王良福,以及林风眠初到香港时,为林风眠服务的吴棣榕。本来想采访金碧芬,此时她以金东方的笔名在香港写流行小说,但她不愿见面。在香港,经过报界前辈卜少夫的介绍,我倒是见到了冯叶。古道热肠的卜少夫特地设宴把冯叶请来,席未终她就走了。我送到饭店门口,站在马路边说了几句话。她说许多人都要为她干爹写传记,都向她要材料,但她没有时间,将来她肯定要把材料整理出来,交给哪位传记作家还不知。说罢,她就消失在香港的暮色中。
我有机会到了法国,并去了巴黎,访问了林风眠当年读书的巴黎美术学院,访问了几个画室和正在学画的学生,想感受和体会一下林风眠当年求学的气氛吧。我在拉丁区鹅卵石铺就的路上走来走去,看画廊,看旧书店,又不止一次从美术学院经过拉丁区,穿过架在塞纳河上的艺术家桥到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却无法体验到他们当年在巴黎学画时的辉煌,即我读过的传记中写的那种辉煌,我感到被抛得很远。在巴黎,我访问了赵无极和朱德群,他们当年都是林校长的学生,在国立杭州艺专学画或教画,谈论的仍然是林风眠在中国的事情。
这样的采访,断断续续进行了多年,由于我要对林风眠负责,有些拘谨不敢放笔,只写了一本简约的《林风眠传》。时光最易把人抛。一晃二十年过去。2013年冬天,林风眠的外孙杰拉德·马科维茨来到上海,我们见了面。他出生在巴西,只能从他的外祖母及妈妈那里得知一些外祖父当年的事情,但他却带来了鲜为人知的林风眠去巴西几次探亲的情况,还带来了林风眠一家昔日的照片。也就是在这时候,我认识了席素华的公子王泽良及林风眠的好友柳和清。王泽良少年时代经常生活在他的“林伯伯”身边,五十年代林风眠来到上海过隐士生活,直到后来去香港。柳和清是与他相往来的朋友,还有上海中国画院研究林风眠的学人朱朴,此时公开了林风眠从香港去巴黎开画展时写给李丹妮的几十封信。李丹妮是与林风眠一起留学法国又同在国
立杭州美专执教的李树化的女儿,她和父亲一起长期居住在法国。再有就是徐宗帅从香港金碧芬及定居美国的潘其鎏那里得到许多有关林风眠的材料。徐宗帅慷慨地为我提供了几张他收藏的和林风眠相关的珍贵照片及资料。还有姚远东方,她身在南粤还是从法国找到了林风眠和李丹妮的照片,在我看校样的最后一天,传到我的手中。2014年,席素华走了。她是我一直想采访没有采访到的人。那天我去给她送行,看到她仍然是丰姿绰约的遗容,想到她把她和林风眠的故事也带走了,心中有些凄凉。
翻译过多部西方名人传记的傅雷,生前和林风眠有约,要为林风眠写传。但时代不让他们实现约定,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傅雷与林风眠彼此有着仰慕之情和理解,但没有交往。如果林风眠传由傅雷来写,那该是什么样子呢?
总之,在林风眠逝世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许多热心的朋友和笔者一样,还在不停地寻找林风眠。这样,一个真正的林风眠在慢慢地向我们走来。在中国当代艺术勃兴的时刻,我们是多么需要林风眠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