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售價:HK$
64.9

《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售價:HK$
65.8

《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售價:HK$
65.8

《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售價:HK$
74.8

《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售價:HK$
118.8

《
企业家业保障与传承
》
售價:HK$
187.6

《
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
》
售價:HK$
174.6

《
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
》
售價:HK$
233.6
|
內容簡介: |
被誉为“戏曲之城”的江苏泰州,拥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借助大运河等河道水运和盐业带来的经济富饶,受本土泰州学派“平民儒学”和商业文化兴盛之影响,明清以来,戏曲文化成为泰州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涌现出蜚声海内外的“梅桃柳??戏曲文化三家村”。《明清泰州戏曲史论稿》围绕明清以来泰州戏曲文化脉络,从江南文化、长江与大运河文化、里下河地域文化、苏中地域文化、家族文化、盐运文化等入手,深入分析泰州戏曲文化的形成轨迹、形态特征、巨大影响等。
|
關於作者: |
钱成(1977— ),江苏泰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全国社科普及基地、省重点学科、省一流本科专业、省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省优秀社科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期从事明清小说与戏曲、地方文化与文学研究,出版学术专著7部、个人新闻作品集1部,主编和副主编教材5部,参编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研究成果多次获江苏省社科成果奖、泰州市社科成果奖、泰州文艺评论奖、泰州“稻河”文学奖、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奖等。
|
目錄:
|
前言
晚明吴门昆曲越江北上影响考论——以明末清初泰州昆曲家班表演为分析对象
清初遗民文人与“泰州后学”宫伟镠俗文学活动考论
明清海陵家族文人曲家戏曲批评考论——以冒襄和郑板桥为分析对象
“江苏文脉”视域下明清泰州地区文化世家姻亲关系考论——兼论明清泰州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之成因
明清“海陵地区”家族文人曲家戏曲创作考论
清初泰州文人家班对戏曲表演影响考论——以冒辟疆和俞锦泉家班为分析对象
清初曲家俞锦泉、俞梅父子及其家族文人群考
清中期曲家徐信及其《遗臭碑政绩》考论
《秣陵秋传奇》作者徐鹤孙及其家族文人群考论
梅兰芳、程砚秋藏曲来源之一清曲家高岱瞻考
清中期小说戏曲家丁秉仁考
清“海陵本”《桃花扇》刊刻评阅者沈默及其家族文人群考
《海岳圆》作者宫敬轩家世生平考
清中期戏曲家顾麟瑞略考
吴陵家班谱传奇——明清泰州地区昆曲家班及其主人考论
清中期戏曲家仲振履考
清代扬泰弹词形成与流传考述
《红楼梦》戏曲首编者仲振奎的戏曲创作考论
《红楼梦传奇》对后世“红楼戏”之影响考论
清“红楼戏”首编者仲振奎家族文人群略考
论泰州学派思想对汤显祖戏曲创作之影响
首-部“红楼”曲艺作品《红楼梦滩簧》略考
清中期长篇说唱文学《玉如意》作者严振先小考
“说书祖师”柳敬亭略考
|
內容試閱:
|
前言
地域本为地理学名词,是相对于整体区域概念而言的。但如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来看,地域最主要的特点并非地理区域,而是文化内涵。地域文化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刻的。
对于人类而言,地域并不只是一块休养生息的地盘而已,而是一个民族在大地上的“根”;地域也不仅是有个地名而已,而且构成了“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的经验与自然位置相结合的产物。那么,依托“地域”而发源的文学艺术,也就会因为此地域与彼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或者说多元化的发展。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优秀的地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也是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身份。具体到我们生存繁衍的各地区而言,每一个地名,实际上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标志或隐含着某种地域文化特征。对于梅兰芳先生的家乡江苏泰州而言,积淀深厚、影响巨大的戏曲文化,就是该地域最为知名的文化符号。
戏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
曾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应该“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
映中国人审美追求”。
中国戏曲艺术吮吸了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学精神滋养,浸润于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精神追求,架构起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创造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
戏曲界向来有“水路即戏路,商路即戏路”的说法。“戏路”指戏班演出的去向与活动区域;“水路”指重要的交通水道,水道带动起来的经济文化带,以及戏曲欣赏人群的聚集区;“商路”指明清以来因“水陆交通之便”而形成的商帮、行会等,是戏班、伶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成为戏曲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明清时期全国性的“水路”首推京杭大运河,而在大运河沿线,苏州、
扬州、北京分别是明中后期、清中前期和清后期直至当下全国最重要的戏曲活动
中心。研究漕运史者都会发现,明清时期从苏杭地区北上的漕船,必须借助位于
今泰州地区的通扬运河(古盐运河),才能从北新河或白塔河进入淮扬运河,然
后一路北上到达京师。所以,通扬运河在历史上就是大运河的重要支线之一。
地处苏州、扬州之间的泰州,由于江淮海三水交汇的地域优势,和毗邻大运河以及域内大运河支线通扬运河(亦称运盐河,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开挖的邗沟,后西汉吴王刘濞于公元前195—前194年开挖运盐河,后世称通扬运河或老通扬河)等河道,有着戏曲发展所需的重要“水路和商路”,这使得明清以来戏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使得戏曲文化最终成为泰州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
“泰州介乎维扬(今扬州)、崇川(今南通)之间,平原爽垲,众水萦回,东濒海,北距淮,大江映乎前,巨湖环于后,有鼓角门戟之雄,实江海门户之要。至于山睇金焦,台峙凤凰,长堤捍海,雉堞连云。与夫!冈萦坡起,如天马南驰,皆一郡杰特之观,其淮南形胜之区乎。”这是《万历泰州志》对泰州的简要描述。
泰州文化的发端,并不是直接依凭黄海、淮河、长江,但一定与江淮海有关。泰州原为长江口与黄海交汇处的一片陆地。古长江口在镇江与扬州之间,泰州这一带是一片茫茫海域。因长江每年携带四亿多吨泥沙入海,入海口流速减慢,加之受海潮顶托,泥沙不断沉淀,先后在浅滩处出现墩、沙洲,逐步在长江北岸今泰州与海安一线形成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沙嘴。后来,淮河以南的岸外沙堤与长江北岸的沙岸合拢,把今高宝湖及其以东地区原来的大海湾封闭成一个与外海隔开的泻湖。
因此,三水激荡不但激荡出悠久的泰州历史,也激荡出泰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泰州人一边从黄海、长江、淮河获得了丰富的特产资源,一边又从黄海、长江、淮河获得了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如果说江淮海的三水激荡,为世代泰州人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和物质食粮;那么,积淀深厚、独具特色的泰州地域文化,则为泰州人民提供了凝重的历练环境和精神食粮。
泰州地处长江之尾、淮河之畔、黄海之滨,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是一座拥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戏曲界享有盛誉,被誉为“戏曲之城”。
泰州地区有文字资料可考的戏曲史,可以上溯到远古。清泰州人李肇增在《海陵竹枝词》里云:“村部平安时作会,巫觋歌舞历万年。敲钲伐鼓都卢语,
聒得居人夜不眠。”他生动记载了乡村原始巫术戏剧的表演场面。宋泰州人周辉《清波别志》记载,当时泰州已开始用伶人侑酒。宋代泰州的大教育家胡瑗善音韵,曾编《皇祐新乐图记》三卷传世,间接催发了宋元南戏的诞生。元代的泰州,出现了被收入《录鬼簿》的杂剧大家朱经。兴化人黄元瑞则著有《南北曲》二十一套。
明代泰州的戏曲更为普及。明代中后期,随着洪武移民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昆曲逐步北进,泰州的戏曲特别是昆曲传播步入了普及阶段。明末戏曲已经全面进入泰州民间,并已经相当普及。到了清代初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泰州戏曲活动开始由街头露天演出,逐步向堂馆甚至达官贵人家庭内部延伸。明代嘉靖年间,泰州如皋人陈完的戏曲家班,有自编剧目二十余出,甚至得到了大戏曲家汤显祖的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