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HK$
61.6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HK$
64.9
《
他惯会装乖
》
售價:HK$
52.8
《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
售價:HK$
107.8
《
中西交通史 陆海书系
》
售價:HK$
63.8
《
图说新质生产力1:科技创新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雪
》
售價:HK$
75.9
編輯推薦:
本书聚焦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家庭金融决策的互动关系,立足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现实背景,从家庭储蓄、借贷、商业保险参与及创业四个维度,系统剖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家庭金融行为的影响机制。其研究逻辑清晰,论证严谨,既包含扎实的文献梳理与数据实证,又深入探讨了微观作用路径,为理解城乡融合发展与家庭经济行为的关联提供了全新视角。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策制定,都能从中获得有益启发,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价值的金融研究著作。
本书特色:
聚焦关键议题:以城乡劳动力流动这一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为切入点,深度关联家庭储蓄、借贷、保险参与、创业四大核心金融决策,直击现实经济中的关键问题。
多维研究方法:融合文献综述、数据实证、机制探讨、异质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论证体系完整且严谨。
本土实践导向:立足中国城乡发展的独特背景,揭示劳动力流动对家庭金融行为的本土化影响路径,为理解中国家庭金融特征提供针对性解读。
政策参考价值:研究成果可为推动农村流动人口金融稳定、提升家庭福祉,以及城乡融合发展、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政策制定提供扎实依据。
內容簡介:
本书聚焦于城乡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家庭金融决策的影响展开系统研究,研究内容涵盖家庭储蓄、家庭借贷、商业保险参与及家庭创业四个维度,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城乡劳动力流动作为推动劳动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在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流动人口家庭金融行为的内在机制,为推动农村流动人口金融稳定与福祉提升提供政策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城乡融合发展与劳动力市场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全书结构清晰,论证严谨,是一部内容翔实、分析深入的金融研究专著。
适用人群:
经济学、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者与学者
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师生
参与城乡发展、劳动力市场及金融政策制定的相关工作人员
关注城乡劳动力流动、家庭金融行为的社会各界人士
關於作者:
刘泰星,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讲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联合培养博士,《经济与管理研究》《经济学报》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等期刊匿名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金融、农村金融、公司财务,在《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国际金融研究》, Energy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1项教育BU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1项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项目,参与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錄 :
图书目录
第 1 章 城乡劳动力流动概述
1.1 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1.2 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特征
1.3 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基础
1.4 本章小结
第 2 章 中国家庭金融问题研究
2.1 家庭储蓄率的现状及特征
2.2 家庭借出的现状及特征
2.3 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现状及特征
2.4 家庭创业的现状及特征
第 3 章 城乡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家庭储蓄率
3.1 研究背景
3.2 文献综述
3.3 数据说明、变量定义与实证模型
3.4 实证结果及分析
3.5 机制探讨
3.6 进一步研究
3.7 异质性分析
3.8 稳健性检验
3.9 本章小结
第 4 章 城乡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家庭民间借贷
4.1 研究背景
4.2 文献综述
4.3 数据说明、变量定义与实证模型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5 机制探讨
4.6 进一步讨论
4.7 异质性分析
4.8 稳健性检验
4.9 本章小结
第 5 章 城乡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家庭商业保险参与
5.1 研究背景
5.2 文献综述
5.3 数据说明、变量定义与实证模型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5 机制探讨
5.6 进一步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 6 章 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家庭创业溢出效应
6.1 研究背景
6.2 文献综述
6.3 数据说明、变量定义与实证模型
6.4 实证结果分析
6.5 机制探讨
6.6 进一步讨论
6.7 异质性分析
6.8 稳健性检验
6.9 本章小结
第 7 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