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的镜子
》
售價:HK$
61.6

《
我们还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藏学、国学与语文学(二)
》
售價:HK$
107.8

《
人格类型:我们何以不同(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是一种人们了解自己、了解人际困扰的方法)
》
售價:HK$
64.9

《
索恩丛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
售價:HK$
141.9

《
遇见 高云
》
售價:HK$
85.8

《
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
》
售價:HK$
140.8

《
《欧罗巴的悲剧: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售價:HK$
83.6

《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
》
售價:HK$
239.8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本书信集,写于1865—1866年。如作者所说:“这些书信,尽管写于多年之前,仍然忠实的记录了中国人称之为‘京城’里的人们的生活。”既描写上层的皇室贵族、沙场军人、文化精英,也记录下层的僧侣平民、京剧小脚大辫子,耐人寻味的前朝故事。“亲历中国丛书”之一,不同的视角,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研究晚清史的重要资料。
|
內容簡介: |
1865年至1866年,密福特在英国驻华使馆任职。本书即以书信体裁,记录了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从英法联军侵华到太平天国运动,在清王朝日薄西山的大背景下,他描述了皇室贵族、沙场军人、文化精英、僧侣平民等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这是一幅19世纪60年代的社会生活图景,也是记录清朝后期社会的宝贵史料。
|
關於作者: |
密福特(Algernon Bertram Freeman-Mitford,1837—1916),英国外交官、古董收藏家、作家。曾就读于英国伊顿公学。1858年进入英国外交部,1865年至1866年在北京的英国驻华使馆任职。1902年获得爵位,成为瑞德斯戴尔男爵一世。著作有《旧日本故事》(1871)、《竹园》(1896)、《北京来信》(1900)、《回忆录》(1915)等。
|
目錄:
|
前言
一 繁荣的港粤省城
二 待开发的上海
三 途经芝罘津沽进京
四 北京的门户通州
五 初识北京的城墙沙尘阅兵
六 北京走向世界
七 西山碧云寺
八 天桥乞丐
九 碧云寺和佛教概述
十 中医和颅相学
十一 秋天的圆明园
十二 走街串巷看集市
十三 古北口长城
十四 密云昌平十三陵
十五 中国的风水学
十六 九月十七祭财神
十七 华北的野味和水果
十八 北京的冬天刮大风
十九 菜市口秋决实录
二十 《京报》和总理衙门
二十一 俄国传教士团和姜太公
二十二 清朝官员的劣迹
二十三 北京的新年喜洋洋
二十四 中国官员的家宴
二十五 景泰蓝和郎窑红
二十六 口外之旅
二十七 张家口
二十八 大觉寺和黑龙潭
二十九 中国京剧
附录:清朝官员遴选制度
|
內容試閱:
|
《亲历中国丛书》的策划始于2002年,那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还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时任社长郭又陵先生来我校访问,我带他浏览了本馆所藏的大批与中国有关的西文旧籍。其时自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又一次“西学东渐”热潮正盛,域外汉学和中国学的经典作品在被有系统、成体系地引进。我们觉得,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离不开旅行家、探险家、传教士以及后来的外交、商务人士和学者。这些来华外国人的亲历纪实性著作,虽然不是域外汉学的主流,也是与汉学和中国学紧密相关的材料,值得翻译出版。郭社长回去后邀请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耿昇先生担任共同主编,获得首肯。耿先生并为丛书作序,确立宗旨如下:“《亲历中国丛书》只收入来华外国人的亲历纪实性著作,包括探险记、笔记、考察报告、出使报告、书简等。内容力求客观、公允、真实,并兼顾其科学性和可读性。在允许的范围内,力求满足中国学术界的需要,填补空白和弥补不足之处。”也就是说,集中从一个方面配合方兴未艾的对西方汉学(中国学)的研究,提供国内难得一见的资料。
经过2年的运作,第一批2种译作于2004年面世,反响颇佳。至2010年,《丛书》出满10种,耿昇先生退出,改由郭又陵社长共同主编,笔者写了新序,装帧也更新了。接下来的6年又出版了10种,郭社长荣休,出版社领导更替,此后只履约出版了3种签了合同的书稿,《丛书》的出版于2019年告一段落。
回顾历程,必须感谢郭又陵社长作为出版家的远大眼光和胸襟。这部丛书的经济效益或许并没那么好,社会影响却出乎意料的好。《丛书》中的《一个传教士眼中的晚清社会》获2012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古老的农夫 不朽的智慧——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可持续农业考察记》被评为第十三届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于2002年正式启动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曾有意把它纳入,因技术原因未果。学界热烈欢迎这类域外资料,从中发现不少有用的材料。比如《我看乾隆盛世》,书名几成口号,内容被多种著作引用。即便是民间,该书也引起一些有趣的反响。比如《我的北京花园》中立德夫人客居的到底是哪个王公的园子,一批网友曾热烈地探讨过。其作为史料的意义,更是突破了最初设想的汉学范畴,日益彰显丰富。简而言之,因为《丛书》所选的西文旧籍都是公版书,当初截止于晚清,目前已扩展至民初,差不多涵盖整个近代。
近代史料的形式多种多样,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学界对与政治史相关的档案文献关注较多,其他,尤其是与当时中国的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物等相关的记载被相对忽略。本丛书所收集的纪实性著作的作者包括政府官员、军人、商人、传教士、学者、旅行家等。他们游历经验丰富,受过良好教育,在中国的时间少则半年,多则几十年,其中许多人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们对在中国的所历、所见、所闻做了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记录。因为记录者是外来人,从而对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天然地怀着某种好奇,对中国人无意识或不屑记录的内容的转述,到今天恰恰成为极为珍贵难得的史料。又因为近代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各地的山川风物和社会百态多已烟消云散,却被凝固在这些西方人的著述当中了,就像琥珀中的昆虫,历尽岁月,依然栩栩如生。它们不但是研究中外关系、中外文化的互动等方面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还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方面的重要资料,正可以补上述之阙。换言之,这类旧籍有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不但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都有可能从中发掘出有用的材料,一般读者也可把他们当作Citywalk的指南,据以追怀各地的当年风貌,得到有趣的阅读体验。
我们还要再次强调,整理、翻译、出版这一系列丛书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历史资料,因而尽量少做删节,也不在文中横加评论。但是这些书的原作者,都来自100多年前,那样的时代,身份各异,立场多样,有些人免不了带有种族优越、文化优越和宗教优越的心态,行文当中就表现出对当时的中国、中国人、其他宗教、其他文化等的歧视。也许还有个别人是怀着对中国进行宗教侵略、思想控制、殖民控制等目的来到中国的。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既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尊重他人的善意旁观,也要站稳自己的立场;对一些恶意的观点,坚持批判的态度。
因此,同样非常感谢九州出版社同仁的眼光和胸襟,愿意接过这套丛书继续出版。我们的计划是一边先再版早期的反响良好的译作,一边逐步翻译新书。再版的译文都请原译者修订一过,唯当初的翻译说明或序言之类一仍其旧,以存历史,特此说明。
李国庆
2023年岁末于哥伦布市细叶巷
本书作者密福特(Algernon Bertram Freeman-Mitford,1837—1916)是英国外交官、古董收藏家、作家。
密福特1837年2月2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3岁随父母去欧洲大陆,定居德国法兰克福。1842年至1846年,主要在法国巴黎和特鲁维尔生活。1846年至1854年,就读于英国伊顿公学。1858年进入英国外交部,最初在圣彼得堡担任英国驻俄国大使馆二等秘书。1865年至1866年自愿到北京英国驻华使馆任职。1866年奉调去日本,任英国驻日本外交使团二等秘书,1870年由于健康原因离职,回到英国外交部。1873年正式辞去外交部工作。1874年担任英国公共建筑部大臣,同年结婚,夫人是埃尔利伯爵的二女儿克莱门蒂娜,育有五男四女。1866年5月,他的未婚堂兄约翰(瑞徳斯戴尔伯爵一世)逝世,将大笔遗产赠予他。于是,他辞去公职,举家搬迁到位于格洛斯特郡的领地。1892年至1895年,担任国会保守党议员。1902年获得爵位,成为瑞徳斯戴尔男爵一世,经常出席上议院会议,就有关远东问题发言。1906年,伴随亚瑟亲王再度赴日,向明治天皇颁发嘉德勋位。
密福特的著作有:《旧日本故事》(1871)、《竹园》(1896)、《北京来信》(1900)、《赴日嘉德授勋使命》(1906)、《回忆录》(1915)、《回忆录续》(1917)。晚年,他把早期纳粹思想家张伯伦(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的两部作品——《十九世纪之基础》(1910)和《康德:与歌德、达·芬奇、布鲁诺、柏拉图和笛卡尔之比较研究》(1914)译成英文。
参考书目:《英汉综合大词典》、《牛津英国传记大词典》英文版、维基百科英文版。
*?*?*
《北京来信:清末驻京英使见闻》以书信体裁,记录了19世纪末作者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作者对时弊亦有独到见解,值得我们反思。作者对八国联军侵华起因的分析,自然是站在侵略者一方,但清朝的误判与义和团的鲁莽,不无值得反省之处,对今后怎样与外国相处,会有所裨益。然而,作者受其世界观的局限,对中国的各种农民起义,持反对态度,称之为“暴民”“叛乱”;又受其宗教信仰局限,对中国的佛教、道教等,不够尊敬。作者在对待中国疆域问题上,极不严肃,把长城以外地区说成是蒙古。总之,期望外国人对中国的所有事物都歌功颂德,都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既是一厢情愿,又有一叶障目之嫌,对客观看待中国事务,百无一用。正确阅读外国人撰写的有关中国的游记,当以开放的眼光、海纳百川的胸襟,方能剔除糟粕,汲取精华。
本书“前言”由陆瑾翻译、温时幸校核。信札部分及附录由温时幸翻译。全书由《亲历中国》丛书主编李国庆通校。
温时幸
2009年11月11日
于美国苏必利尔湖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