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鲍文家庭系统治疗
》
售價:HK$
152.9

《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罗马征服以来的希腊史)
》
售價:HK$
132.0

《
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精装)
》
售價:HK$
52.8

《
三国演义 七色汇评本 精装简体横排 (全3册)
》
售價:HK$
327.8

《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中华学术 有道
》
售價:HK$
96.8

《
上古中国的神:先秦时期的彼岸世界
》
售價:HK$
96.8

《
君臣共天下:一本书读懂东晋门阀
》
售價:HK$
95.7

《
第3选择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本套丛书聚焦中国稀缺甚至散佚的海外古医籍,精心挑选其中对中医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十种珍稀方书古籍为底本进行整理、点校、注释。
|
內容簡介: |
《续易简方论》,附《易简方》《续易简方论后集》,凡三部书。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续易简方论》由南宋施发所撰,成书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该书见于明代书目著录,至清代该书已流传甚少。至今,国内外仅日本尚存此书后期日本抄本或刻本。本次点校以日本天明三年(1783)抄,多纪元简手跋本为底本,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及其他宋元明医方书作为校本,予以校点。该书六卷,不分门类,径列《易简方》所论之四十方,即“增损饮子治法三十首”与“市肆丸药治法”十首,逐方予以辨析辨证用药,分别评述各方所论所用之宜与失。且附168个有名备选之方,对各方之适应证解说甚明。
《易简方》由南宋王硕所撰。本次校释以日本宽延元年(1748)望三英的重刻宋四明杨氏本(简称“宽延本”)为底本,以日本天保四年(1833)刻本,井上廷明等四位日本汉方医家手校旁批(简称“天保本”)为校本。该书不分卷,虽书前论述常用的30味药,
但主体是四十个方子,即“增损饮子治法三十首”与“市肆丸药治法”十首,所载方剂大多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便于储存及传播,且附有详细的中药炮制与成药制作及保存方法,并给出多种不同情况的加减使用。《续易简方论后集》由南宋卢祖常所撰,原名当为《易简方纠缪》。本次校释以日本回归之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江户时期抄本为底本,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百一选方》《易简方》及其他的元明医方书作为校本。
|
關於作者: |
张志斌,女,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任委员,德国柏林洪堡大学Charite医科大学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专业为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尤擅长中医古文献研究。第一主编代表作《本草纲目研究集成》(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出版社,内含子书8种,33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等。郑金生,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客座教授,日本茨城大学人文学部客座研究员,现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Charité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
內容試閱:
|
《续易简方论》由南宋施发编纂,6卷,成书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现存最早的校本为日本天明三年(1783)抄,多纪元简手跋本,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今以从日本复制回归的此本影印本为底本。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百一选方》《易简方》等,以及其他的宋元明医方作为校本,予以校释。书后附出南宋王硕《易简方》、南宋卢祖常《续易简方论后集》,以供参考。
一、作者与成书
此书作者施发,字政卿,永嘉(今属浙江温州)人。其寓室名“桂堂”,故人称“施桂堂”。自幼有志于医,故常医儒并攻。年将五十,乃弃儒而专心于医。取医经及诸家医书,参考互观,求其明白易晓,用之有验者,分门纂类,撰成《察病指南》(1241)。又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编纂《续易简方论》。两书今均存世。
施氏编纂《续易简方论》的宗旨,可见于其书卷一首页施发小引。曰:“王德肤作《易简方》,大概多选于《三因》而附以他方增损之。今世士夫孰不爱重,皆以治病捷要,无逾此书。但其间有失点勘,未免大醇而小疵,予与德肤蚤岁有半面之好,非敢求多之也。特以人命所关,不容缄嘿!于是表而出之,予岂好辨哉!”
书末,施发又云:“王氏此方,名曰《易简》,士大夫往往以便于观览,故多用之。然其于虚实冷热之证,无所区别,谓之为简,无乃太简乎?”可见王硕(德肤)《易简方》约撰于13世纪初,以其简要风行一时后,因其书过简,缺于辨证用药,且“有失点勘”,故施发为之撰此续论。
二、《续易简方论》的现存版本
该书见于明《文渊阁书目》《蒙竹堂书目》著录。清代仅清末《万卷堂书目》等极少数书目记载,可见至清代该书已流传甚少。至今,国内外此书的原刻本已无留存,惟日本尚存此书后期日本抄本或刻本。近现代中国少数图书馆藏该书,亦均为回传中国之日本刊本或抄本。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宋金元方书》载,国内存两个版本:其一为日本“文政十年(1827)刊本(附《续易简方论后集》五卷附录一卷卢常祖续)”,藏南京图书馆;其二为“日本皮纸抄本”,藏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1]。薛清禄主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亦载国内存两个版本:其一为“日本文政十年丁亥(1827)松屏舍刻本(附《续易简方论后集》五卷附录一卷)”,藏南京图书馆、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残);其二为“日本抄本”,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2]。李鸿涛主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载国内藏唯一个版本:“日本文政十年丁亥(1827)松屏舍刻本(附《续易简方论后集》五卷附录一卷),藏南京图书馆、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残四卷),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3]
以上三个书目均没有提到,我们课题组复制回归的现存此书最早的版本,即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的日本天明三年(1783)抄,多纪元简手跋本。此本三册,书号305-31。抄本高23.4厘米,宽15.2厘米。每半叶10行,行16字。无边框行格。首为雨岩老人序,无撰序年。次为目录,次为正文。卷一之首行题书名“续易简方论”及卷次。次行有施发小引。书末有宋淳祐癸卯(1243)施发自跋。最末有抄者、校者、识者署名:“天明癸卯六月念,出羽 潮越 佐藤长纯钞/八月念四日 与山子恭校正/丹波简识。”此段明确了该抄本抄成于天明三年(1783)。该书序页有藏书印六枚为:“广寿院架藏记”“多纪氏藏书印”“江户医学藏书之记”“图书局文库”“日本政府图书”“内阁文库。”前三印表明该书原藏宽政三年(1791)江户幕府官办医学馆,该馆前身为多纪氏跻寿馆,曾更名广寿院,故多纪家藏书亦藏此馆。后三印乃明治间该书先后转藏图书局文库、内阁文库时所钤。
该书前之雨岩老人序,日本冈西为人据其内容,谓此序“盖为虞本即虞仲祉《易简续论》而作者,不知何以载于施书之首耶?”[1]
三、《续易简方论》的内容与特色
此书卷一之首行题书名“续易简方论”及卷次,次行有施发小引。书末有宋淳祐癸卯(1243)自跋。其书名为《续易简方论》,的确是有方有论。既是为王硕《易简方》“有失点勘”及“于虚实冷热之证无所区别”而“表而出之”,故全书结构仿照《易简方》,不分门类,径列王氏所论之四十方,即“增损饮子治法三十首”与“市肆丸药治法”十首,逐方予以辨析辨证用药,分别评述各方所论所用之宜与失。且附168个有名备选之方,对各方之适应证解说甚明。此外,还对王氏原方做出多种加减变化,以区别应对各种虚实冷热之证。
(一)辨析相对公允,褒优评失,言语平和
此书之初衷虽为《易简方》“有失点勘”及“于虚实冷热之证无所区别”而“表而出之”,然于王氏所论得当之处,仍不失褒扬。卷三“论四七汤”条云:四七汤,“即《三因》大七气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其治七气,最为有准”。而“王氏云,以此下白圆子,可治小便白浊,似觉有理。然二药乃治气理痰之剂,未闻有疗便浊之功”。好像又有可疑。但是“及观古方云,心肾不交,而成此疾,则知王氏之言为可用”。既然此方未闻有疗便浊之功,又为什么可用呢?施氏继而评论说:“大抵便浊有二证,皆肾气寒之所致。有因忧思过度,气郁生涎,涎闭心经,火不下达,故肾水寒而便浊也;有因饮食减少,脾气虚弱,脾土不能制肾水,故肾水盛而愈寒,则便浊也……四七汤、白圆子,能利其痰涎,痰利则心火下降,肾水不至于寒,便浊当自止。”指出这就是王硕高出众人之处。
又如卷一“论小柴胡汤”,先评于王氏所用有宜之处。云:“王氏首云,治伤寒瘟病,身热恶风,头项强急,胸满胁痛,烦渴呕哕,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此大肠经伤寒不解,转入少阳,未可吐下,其脉浮而弦数者,可以此治之。”再论王氏所论有失之处。云:“又伤寒有劳复、食复二证,此可以治劳复。王氏谓,食复难以治疗,未为通论。”然后针对伤寒食复,生姜泻心汤、枳实栀子汤加入大黄补出两个方子。
上述论王氏用方之宜,云“可以此治之”,评王氏论证之失,云“未为通论”。言语平和,就事论事,不急不躁,令人信服。
(二)补方既简且全,药味不多,主治明确
因王硕《易简方》,“谓之为简,无乃太简”。因此常有以一方以求一概应付虚实寒热的复杂,施氏则不厌其烦,逐一补出。并坚持“易简”之原则,补出的方大多药味不多,主治明确。
如卷三“论四兽饮”,施氏批评说:此方“王氏云,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逸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涎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悉能主之。意以为无痰不成疟,此一偏之论”。他引用《素问·疟论篇》的理论,认为“伤于风寒暑湿,邪气与卫气相搏,故成疟疾”。《素问·刺疟篇》,分十二经之疟。而当时的方论所载,亦并非一一均言其有痰。他指出:“有寒疟、温疟、痒疟、湿疟、风疟、牝疟、疫疟、鬼疟、瘴疟、食疟、痰疟、劳疟、老疟、脾寒等证,治之各有方。”并于此后,补出22个治疟方,即对以上各疟逐一给出治疗方剂。此外,还提出服用治疟药的注意事项,“服药可于未发前,连进数服。正发时不可与之,恐伤胃气。”
又如卷四“论断下汤”。施氏针对王硕欲以一方“无问长幼”,概治下痢赤白,提出批评:“王氏云,治下痢赤白,无问长幼并可服之……之人服之,其祸立至。缘此物性冷紧涩,极能内绝胃气,易令人呕……外此岂无他剂哉?”进一步指出:“况痢疾古方,总谓之滞下,然实非一端,不可谬于施治。有赤痢、白痢、赤白痢、热毒痢、风痢、湿痢、脓血痢、酒痢、积痢、噤口痢、气痢、水痢、水谷痢、恶痢、暑痢、瘴痢、疟痢、劳痢、蛊痢、疳痢、休息痢之不同。”并于此下,补出了33个治痢方以分别治之。方子均药味很少,以单方或三两味药为主。
(三)或有智者之失,评论欠当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施氏偶然也有评论不确之处。如卷六“论如圣饼子”,施氏评论说:此方“《局方》治气厥,上盛下虚,痰饮风寒伏留阳经,偏正头疼,痛连脑巅,吐逆恶心,目瞑耳聋,常服清头目,消风化痰,暖胃,每服五饼。同荆芥细嚼,茶酒任下,乃不言饼之大小。王氏易以姜汤下二十饼,亦不言其大小如何……使服者无准”。并提出,“若自修制可圆如樱桃大,然后捺饼,每用十饼,服之方应”。实际上,此方见于《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方后制药法云:“汤浸蒸饼和丸如鸡头大,捻作饼子曝干,每服五饼。”而《易简方》此方出《增损饮子治法三十方》,方后制药法云:“汤浸蒸饼和圆如鸡头大,捻作饼子晒干,每服二十饼。”二者均有云“丸之大小”,亦即饼之大小。或许只是此“鸡头”非彼“鸡头”,《局方》服五饼者,或如动物之鸡头,《易简方》服二十饼者,乃指植物之芡实子。施氏云上二书均“不言大小”,实为失察。
此书一出,影响很大,书中所增添的方子,被广泛引用。但关于此书,历史上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如宋代杨仕瀛《仁斋直指方》卷一《总论》云:“近世之士,类以《春秋》之法绳之……曰《续易简论》,借古人之盛名以自伸其臆说。”实际上,心平气和的学术讨论,各抒己见,未尝不可。
四、关于《易简方》与《续易简方论后集》
(一)关于《易简方》
《易简方》不分卷,其编纂者是南宋王硕。王硕,字德肤,处州府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生卒年代不详。但据《处州府志》记载“硕为陈言之徒”,又据《续易简方论》卷一开卷云:“予与德肤蚤岁有半面之好。”陈言约出生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卒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而施发《续易简方论》成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则王硕的生活年代,当略晚于陈言,而与施发基本同时。
终王硕一生,《易简方》是唯一的传世之作。书前虽有“唆咀生药料三十品性治”论述常用的30味药,然此书的主体是40个方子,即“增损饮子药”三十首与“市肆圆子药”十首,后世所评所论亦都是针对此40个方子。所载方剂大多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便于储存及传播。每方后附有详细的中药炮制与成药制作及保存方法,并给出多种不同情况的加减使用。其方往往有明确的主治病证,并主张以一方主治男女老幼,虚实阴阳,及无论新久。所以,的确非常“易简”。其书一经面世后,便广为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中国医籍考》卷四十八《方论二十六》“王氏(硕)易简方”条引刘辰翁《须溪记钞济庵记》曰:“自易简方行,而四大方废。下至《三因》《百一》诸藏方废,至《局方》亦废。亦犹《中庸》《大学》显,而诸传义废,至《诗》《书》《易》《春秋》俱废。故《易简方》者,近世名医之薮也;四书者,吾儒之易简方也。”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卷一《总论》曰:“《易简方论》,前后活人,不知其几。近世之士,类以《春秋》之法绳之……余谓《易简方论》,后学指南,四时治要。议论似之,自有人心权度存焉耳。”当然,成也易简,败也易简。受到后世各种诟病的,也正是其过于易简。
本次校释以日本宽延元年(1748)望三英的重刻宋四明杨氏本(简称“宽延本”)为底本;以日本天保四年(1833)刻本,井上廷明等四位日本汉方医家手校旁批(简称“天保本”)为校本。
(二)关于《续易简方论后集》
《续易简方论后集》五卷,纂次者是南宋卢祖常,原名当为《易简方纠缪》。丹波氏推测:乃“后人与施氏书合梓,因改旧目,加以‘后集’二字者欤。”卢祖常,号砥镜老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婴异疾,常求治于医,故喜好论医。其书卷一开篇第一个方论“论养胃汤”中即云:“此汤非古书所有,乃吾乡良医陈无择先生有所悟而述。”陈无择,即王硕之师陈言,青田(今属浙江,与永嘉相邻)良医,卢氏与“先生每一会面必相加重议,以两仪之间,四序之内,气运变迁,客主更胜,兴患多端,探赜奠至。”陈言也有时会“忽访”卢宅。可见,此卢祖常亦为同时代人,且亦为当地有威望的名医,辈份当高于王硕。
故卢氏批驳王硕《易简方》与孙志宁《增修易简方》毫不留情,言此二书一无是处。仅“养胃汤”一方,就能被数出三误解、犯三失、违四难,以致四误人。丹波元简在《中国医籍考》卷四十八《方论二十六》“卢氏(祖常)《续易简方论》”条按云:“是书于王氏并志宁二家,逐件纠剔,不遗余力,毒骂之甚。”纵观卢氏其书,的确如此,毒骂比比可见,甚至不惜在开篇第一论中对王氏进行人身攻击。“论养胃汤”中云:“硕既为先生门人,亦须薄知一二,却乃不载颠末,反效师巫仵子,诳世愚民,不问风寒二证例,令盖故絮,啜热汤,白劫其汗,借养胃汤为汗剂,以显其功,术亦谬矣。是以《易简》行之未几,硕家至无瞧类,报应之速如此哉。”以全家无有活人如此恶毒的语言写入学术之书,无乃有些气急败坏,太失医者及长者风度。
本次校释以日本回归之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江户时期抄本为底本。此本首为“《续易简方论后集》目录”,署为“永嘉砥镜老人卢祖常纂次”。次为正文,每卷之首题署为“《续易简方论后集》卷之某/永嘉砥镜老人卢祖常纂次”。书末载卢祖常“后序”,序后有手书“辛酉秋八月念日读了。元简”。另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百一选方》《易简方》及其他的元明医方作为校本。
五、关于本次校释的说明
既然国内从1961年到2023年的中医书目均未及现存最早的《续易简方论》校本[日本天明三年(1783)抄,多纪元简手校本],我们今以从日本复制回归的此本影印本为底本进行点校,并予以必要的注释,以飨读者。
关于本次校释的方法,详见“校释说明”。这里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此书要附出《易简方》与《续易简方后集》。诚如上述,《续易简方论》完全是针对《易简方》而作,全部引出后书的四十方作为标题。然而在其论中,则并不列出《易简方》原方的组成及制服法,所以,如果不知道《易简方》原书原貌,则无法精确理解《续易简方论》。
而《续易简方论后集》,乍一看,肯定会以为此书乃续《续易简方论》而作,或辨其优劣,或补其不足。实际则不然。无论其体例与内容均只字未提《续易简方论》,但这也是一部评议《易简方》并补出部分方剂的同类书。至于为何用了这样一个书名?据《中国医籍考》卷四十八《方论二十六》“卢氏(祖常)《续易简方》条”[1]按云:“非为续述者,而其名书,似不可解。考《澹寮方》引是书,作《易简方纠缪》。始知后序所谓,‘请以纠缪参之之语,盖指其所著。顷读亡名氏《撮坏集·医书部》,有《易简方纠缪》。想后人与施氏书合梓,因改旧目,加以‘后集’二字者欤。”收入此书,可以进一步对照参看,《续易简方论》的评价是否相对公允,补方是否既简且全。
另外,还需要予以说明的是:附书之《易简方》之附方原注,原以大字用引号表示,不符合现代出物的标点规范,且很不醒目,今均按注文的规范格式,改用小字。附书之《续易简方论后集》之处方排列比较乱,方名与方组均以同样字形排列在行文中,亦不醒目,今按方剂的排列规格处理。
张志斌
2025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