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售價:HK$
65.8

《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售價:HK$
65.8

《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售價:HK$
74.8

《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售價:HK$
118.8

《
企业家业保障与传承
》
售價:HK$
187.6

《
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
》
售價:HK$
174.6

《
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
》
售價:HK$
233.6

《
文化南方: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核心传统
》
售價:HK$
70.6
|
編輯推薦: |
《重构与生成:洛克菲勒夫人与美国现代主义的兴起》带我们穿透MoMA的辉煌表象,走进一位重塑者的精神世界:艾比·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她不仅是MoMA的奠基人,更是一位以深邃眼光重新定义“美国现代艺术”疆域的先驱。
|
內容簡介: |
本书试图穿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高大宏伟的现代主义建筑,透过遮蔽的画布,找到藏在图画和建筑背后的人,进而从赞助人个人收藏的视角切入博物馆建立的历史,探讨建馆前十年的冒险和实验;同时追溯博物馆最重要的创建人洛克菲勒夫人收藏和赞助现代艺术的历史。本书共包含四个章节,分别以民间艺术收藏、现代艺术收藏、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早期现代主义叙事以及洛克菲勒家族资本对文化思想的建构为主题,围绕洛克菲勒夫人的文化活动展开。
|
關於作者: |
郑旋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于《美术》《美术观察》《艺术评论》《世界美术》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
目錄:
|
目 录
001 前?言
001 第一章
寻绎与建构:洛克菲勒夫人美国民间艺术的收藏
006 第一节?
旧有即新:民间艺术的现代叙事
031 第二节?
民间艺术与文化思想
038 第三节?
复兴“有用的过去”,重构集体文化记忆
063 第二章
桎梏与解桎:洛克菲勒夫人现代艺术的收藏
066 第一节?
收藏现代艺术的现实语境
084 第二节?
洛克菲勒夫人现代艺术的个人收藏
122 第三节?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成立前纽约的现代艺术机构
141 第三章
现代话语的生成: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实验”
144 第一节?
创建博物馆的原始冲动和正当性
154 第二节?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前十年的实验
172 第三节?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对美国社会的审美重构
194 第四节?
在实验中踯躅前进:联邦艺术计划
201 第五节?
对现代艺术主导态度的转变
221 第四章
从个人兴趣到国家利益:资本的隐秘策略
224 第一节?
洛克菲勒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资本支持
242 第二节?
从资本到文化思想的建构
254 第三节?
私人资本的国家利益
280 结?语
295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
內容試閱:
|
博二的初冬,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叩响家门,恰逢博士论文开题的关键时刻。从此,儿子成长的跫音——嬉笑、啼哭、蹒跚学步,成了我伏案时最绵长的背景乐章。小小的身影也悄然见证着妈妈在学术探索与生活琐碎间奋力笔耕的日日夜夜。光阴流转,如今他已七岁有余,偶尔会仰起头懵懂地问:“妈妈,什么是博士?”这一问,唤起了沉淀多年的万般滋味,甘苦相糅,竟一时无言。
每当尝试向他解释时,那段伏案疾书的过往便清晰地浮现眼前。几载艰辛,几番磨砺,感慨万千!彼时的我,一度在迷雾中徘徊:一边是繁重的工作,一边是浩繁的写作,怀中是嗷嗷待哺的婴孩。放弃的念头曾不止一次地袭来,最终,在师友亲朋的敦促与鼓励下,我选择迎难而上。度过了无数个与文字较量的黑暗长夜,也看到了无数个清晨微曦穿透窗帘的曙光。在疫情最为艰难的那两年里,我完成了论文终稿与线上答辩,并有幸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最后一届举办线上毕业典礼的毕业生。这段特殊的博士生涯,也因此烙印上了不同寻常的时代印记。
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为个案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从其收藏历史沿革切入的探讨尚不多见。研究视角的独辟,加之主要依赖外文文献,资料的获取、甄别与整合筚路蓝缕。在此,我首先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范迪安教授。恩师不仅以高屋建瓴的理论视野为我廓清迷障,更不吝于字斟句酌的细致批阅。尤其在我陷入低谷、倍感沮丧之时,范老师总是给予我温暖而坚定的鼓励。导师渊博的学识与豁达开明的人生智慧,是我终身学习的楷模。同时,亦要由衷感谢易英教授。易老师精准的点拨,常助我厘清芜杂,淬炼出创新的研究视角。他开阔的学术视野与敏锐的洞察力,总能在山重水复处,为我指引柳暗花明的蹊径。撰写论文的焦虑时刻,两位导师犹如定海神针一般成为我的精神支柱。师恩深重,谢忱无尽!
在漫长而艰辛的论文撰写过程中,还要衷心感谢:师兄朱橙教授及其夫人冯超师姐,在我写作陷入迷茫之际,慷慨惠赠至关重要的学术资料;教务秘书佟季阳老师,始终如一地敦促我推进学业。可以说,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这项研究是难以完成的。此外,学术生涯的第一本专著得以顺利出版,离不开文化艺术出版社董良敏老师以及设计师、校对老师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从论文前期庞杂的历史资料与理论文本梳理,到框架确立与观点凝练这一漫长积累过程中,感谢我的公婆和父母给予我长期而坚定的支持。还有我的先生,是他对家庭的默默付出与对我的无限包容理解,让我得以心无旁骛。尤其要感谢我的母亲在2021年岁末来到我身边,她毫无怨言地承担了全部家务和照看孩子的重任,彻底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论文的攻坚阶段。当然,更要感谢我懂事可爱的儿子,他纯真的笑容与成长的点滴,为整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力量,是支撑我前行最温暖的光。
拙著终得付梓,承蒙众多师友亲朋一路以来的教诲、扶持与陪伴。纸短情长,虽辞微而旨远。仰望学术星汉之浩瀚,方知自身治学之浅薄。学业虽告一段落,然对学问的敬畏之心却愈发深沉。前路漫漫,愿持此心火,秉烛前行,虽微芒而不辍,以坚定之志,继续求索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