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流量城市:统一大市场中的协作与活力

書城自編碼: 413788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一般管理學
作者: 李杰伟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784425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75.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传奇与绝技:木拱桥里的中国营造智慧
《 传奇与绝技:木拱桥里的中国营造智慧 》

售價:HK$ 85.8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售價:HK$ 93.5
汉亡哲思录:儒家思想与东汉三国关系新解
《 汉亡哲思录:儒家思想与东汉三国关系新解 》

售價:HK$ 107.8
汉字东渡:日本汉字趣味谈
《 汉字东渡:日本汉字趣味谈 》

售價:HK$ 85.8
FPGA经典设计实战指南:架构、实现和优化
《 FPGA经典设计实战指南:架构、实现和优化 》

售價:HK$ 108.9
西方现代思想十三讲
《 西方现代思想十三讲 》

售價:HK$ 101.2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

售價:HK$ 129.8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2025版)
《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2025版) 》

售價:HK$ 54.8

編輯推薦:
著名城市经济学者陆铭教授领衔团队
逾十年跟踪研究300余座中国城市
集聚百万级货运轨迹 亿级人口迁徙 千亿级短视频流量数据
首次系统性提出“流量城市”及其四维分析框架
数据时代解读流量城市的作品
·流量城市具有怎样的特征,它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通过流量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区域间如何协调才能激发统一大市场中的协作与活力
·如何拥抱新技术,让流量汇聚,面向更加宜居的未来
直击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为什么要打造流量城市
·如何打造流量城市
·小城市如何凭借流量“扬长避短”实现逆袭
·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成为“顶流”之城
破解“网红”城市的流量密码与逻辑
? 42万人次的英国珍藏展为上海留下了什么
? 马鞍山村如何创造流量,接住流量
? 亚运之城杭州如何凭借赛事“流量”,开启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 北方消费新星青岛如何依靠演唱会经济和文旅资源成为“顶流”城市
內容簡介:
中国城市正迈向“流量时代”,货流、人流、信息流和消费流等纵横交织,让城市呈现出从沿海到内陆、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区域的“双重中心-外围”格局,全书以流量城市为观察视角,以大数据中的“流”数据为基础,通过货流、人流、信息流和消费流四个维度来解构流量城市的集聚力与辐射力。此外,本书还回答了“信息时代的城市格局是怎样的”“如何通过流量来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域间应该如何协调发展,才能激发统一大市场中的协作与活力”“城市应该如何拥抱新技术、融入新趋势,让流量汇聚,面向更加宜居的未来”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话题。
關於作者:
李杰伟,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交通交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群与都市圈,大数据开发。近年来的研究聚焦在大数据视野下的都市圈、城市群和县城发展,“大城市病”,交通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从事:计量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大城市病”研究、大数据视野下的城市网络、数字经济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承担《建设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区域协调发展空间载体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等课题,出版《强城时代》《重塑与转型》《中国城市群一体化研究》等专著,发表多篇SSCI/CSSCI重要论文。
目錄
目录
序 言 连接人的城市
前 言 中国的城市正在进入“流量时代”
第一章 流量城市刚刚开启 1
一、流量城市为什么重要 3
(一)产业关联的体现 4
(二)消费需求的满足 5
(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6
(四)美誉度和品牌效应 7
二、流量城市如何产生 8
(一)产业关联 8
(二)消费的规模经济 9
(三)“线上-线下”互补 10
三、流量城市刚刚开启 11
(一)“双重中心-外围”格局下的流量城市网络 12
(二)新技术和新阶段推动流量城市发展 13
(三)流量分布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4
四、流量城市怎么“做” 15
(一)找到优势,扬长避短 16
(二)提前准备,持续积累 17
(三)拥抱新技术,融入新趋势 19
(四)顺应统一大市场建设 20
第二章 货流:车流串起的城市与统一大市场 22
一、城市网络:车流与纽带 24
(一)车流是城市经济的纽带 24
(二)城市间车流与经济网络 26
(三)城市经济网络的空间特征 31
二、中心城市:向心与辐射 34
(一)经济活动的向心流动 34
(二)中心城市的影响力 39
(三)塑造中心城市的关键因素 47
三、统一大市场:分割与整合 52
(一)各种各样的“市场分割” 52
(二)车流网络可以反映“市场分割” 57
(三)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着力点 63
第三章 人流:人口流动、向心与分割 73
一、人口流动的特征:分化与长期 76
(一)分化:地区与人群的分化 77
(二)长期:大规模、长时间的流动 80
二、人口流动的趋势:集聚与向心 87
(一)人口流动的集聚与向心 88
(二)城市群的联系紧密度与凝聚力 95
三、人口流动的制度影响:分割与一体化 99
(一)户籍与土地阻碍流动人口定居城市 99
(二)流动与留守的孩子 101
(三)省界分割对人口流动的阻碍作用 107
(四)人口流动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 112
第四章 信息流:透视短视频和直播背后的
向心城市 119
一、“城市酷想家”不等式:流量与账号 122
(一)流量集聚的逻辑 122
(二)内容比账号更集聚,账号比人口更集聚 125
(三)越专业,越集聚 128
二、流动网络中的向心模式:视频与直播 140
(一)城市网络:中心-外围 141
(二)中心城市:高度集聚 144
(三)外围城市:衰减效应 147
三、格局的变化:城市与城市群 152
(一)信息流上的“双重中心-外围”格局 152
(二)信息流下的新兴城市 153
第五章 消费流:新技术新阶段下的消费城市 159
一、流金岁月:消费城市的崛起与消费模式的革新 161
(一)新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消费中心城市 161
(二)新技术: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消费模式变革 164
二、城市脉动:消费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168
(一)消费旋律:城市之心如何跳动 168
(二)城市探秘:城市内消费的活力脉络 178
三、线上线下交响曲:消费生态与创新路径 181
(一)线上线下互补 181
(二)流量变留量的文旅秘诀 185
(三)激活城市活力:流量变现的时空逻辑 192
(四)青年活力之都:流量变留量的底层逻辑 194
內容試閱
序言
连接人的城市

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感觉自身的经济增长遇到了某些瓶颈。过去20多年,中国生产的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但依赖出口消化国内产能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了。目前,国内居民越来越富裕,新产生的需求也不再仅仅局限在物质上。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将对城市发展的思考转向一个新的领域,那就是怎样为其他城市的居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消费。未来,文旅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文旅产业的发展本身也发生了一些逻辑上的变化。以前,老一辈的人到另外一个城市,大多是为了出差或者购物。如今,人们跨城的旅行可能仅仅是为了看一处风景,小憩一晚,顺便再捎上一些网购难以买到或者不敢买的东西,例如街边的
酱菜。
当然,城市间的流量不仅包括人流,还包括物流和信息流,这些构成了看待城市及其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新维度。未来,哪个城市能抓住流量,就能把握新的机遇。在当下这个时代,流量的大小与一个城市提供给来访者差异化服务的能力有关,而这种能力又取决于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大城市在流量时代要发挥优势,这考验着大城市如何对待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以及如何把人口密度从挑战转化成机遇。而对于人口规模小和人口密度低的小城市和乡村而言,就要看它们能不能提供具有足够特色的生活体验,使得“有朋自远
方来”。
城市的流量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在我看来,城市流量是衡量城市活力、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个体越来越需要与他人发生连接,而且只有在城市这个空间里才能连接更多的人。在城市里,你为他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你也是消费者。你也会和其他人一起交流想法,共同创新创业。当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与城市发生关系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学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经济学。当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城市里见面并且产生一次交易的时候,市场、分工、合约、信任这些经济学最为基本的元素在城市里就得到了非常具象的体现。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把城市看成一个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也不再只是局限在货物贸易领域。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人们越来越多地交换彼此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有可能来自金融领域,也有可能来自城市的风景,甚至是路边的一家小餐馆。我们知道,异地消费的服务通常都是很难移动的,于是个体在跨城消费的时候,就会增加消费的多样性。而无数的个体行为加总在一起,就产生了城市的流量,或者反过来说,它使得城市具有了另一个特性,那就是“流量
城市”。
以上就是我们创作《流量城市:统一大市场中的协作与活力》这样一部作品的背景。希望这本书能让“流量城市”成为热词,并赋予其学理内涵。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是一家沟通学术、政策与生活的研究单位。有关城市和区域的研究一直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自从2023年以来,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与城市发展相关的报告和图书,试图通过数据化和可视化的方式,来研讨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陈宪、陆铭、夏立军等领衔创作的《强城时代》《创新之城:谁在引领强城时代》获得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流量城市:统一大市场中的协作与活力》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丛书中的另一部作品。我们的团队正在创作中的作品还包括《消费城市》《城市之债》,酝酿中的其他一些想法这里就暂时不剧透了。
我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丛书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持续创作的产品,我想这套丛书的建设最起码需要10年的时间。希望这套丛书能够让作者们连接到更广泛的读者,同时在创作和研究过程中,使经济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并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推动
作用。
是为序。

前言
中国的城市正在进入“流量时代”

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的不同区域之间,正在被各种流量串起来,货流、人流、信息流、消费流……各种流量将城市织进一张巨大的网,经纬纵横,交织错落。蓦然回首,人在网中,城市也在网中,人和城市就是这张网的一部分。流量,在人与人之间,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穿梭流动。城市不再是孤岛,城市里的不同区域也不再是独立的板块,它们都是流量城市的一部分。
当我们这么去看待城市时,区域间又该如何协调发展呢?信息时代的城市格局如何?统一大市场建设得怎样?城市该如何面向未来?以上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回答的。
在这张网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些城市地理位置好,有些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有些城市冬天有冰雪覆盖,有些城市四季如春……一个城市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就能汇聚流量,打造流量城市。优势不够大的地方,也可以通过人口流出、土地改革、村镇合并等方式,让剩下的人获得更多的资源,走向共同富裕。最终,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这里,我们想要重新提一下陆铭老师在《强城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格局》(后简称《强城时代》)一书引言里的一段话:“大的城市并不一定强,小的城市如果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也不一定弱。未来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应是大城市要做强,小城市也不要简单地通过做大来逞强。”
在我们的研究中,流量高度集聚,城市呈现出了从沿海到内陆、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区域的“双重中心-外围”格局,并且,通常认为不那么依赖地理条件的“信息流”和“消费流”,集聚程度反而更高,线上城市更加集聚。有些原本不那么受关注的城市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在流量上表现得很抢眼,它们并不弱。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张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规模经济效应,也没有达到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目标。货流和人流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城市间的市场分割还有些严重。尤其是人口的流动,以及与之相伴的户籍、市民化、土地等问题的改革,可以预期它们将会是未来二十年中国需要重点关注的改革领域。
流量汇聚,天然地将东西南北的城市连接在一起,将线上和线下联结成一体。流量重要,因为大部分服务业不可贸易,占比却越来越高,人与人的交流、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互变得更加频繁。因此,随着“流量城市”的到来,开放和包容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包容不同地域和文化带来的流量,迎接不同观念和思维的碰撞,增强服务和管理的能力,是建设流量城市的基石。
尤其需要包容的是年轻人和新思想。谁也不知道,那些新鲜且略显天真的东西,是否有一天会成为主流,引领时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悖论是,城市的未来是年轻人的,但是城市的规划都是由现在甚至过去几十年的人来制定的,而且修改起来并不容易。因此,城市的规划要面向未来,面向年轻人。打造“流量城市”,尤其如此。愿,你我都年轻。
本书是在陆铭、陈宪和夏立军三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书稿的写作采用了“流量汇聚”的方法。全书由李杰伟和郑怡林统稿。以下是初稿的分工,因为特殊的写作方法,有些成员会反复出现在不同的章节中。
第一章:李杰伟、郑怡林、魏东霞、彭冲、陆铭。
第二章:郑怡林、李杰伟、彭冲。
第三章:魏东霞、李杰伟、郑怡林、陆铭。
第四章:李杰伟、魏东霞、夏怡然、陆铭。
第五章:彭冲、韩立彬、郑怡林、陆铭。
最后,特别指出的是,尽管陆铭、夏怡然、韩立彬三位老师不在作者团队中,但他们对本书内容做出了贡献,在此特向他们表达感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