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约翰·济慈的颂歌(大雅品牌文德勒诗歌课系列)
》
售價:HK$
87.8

《
所有顽固的人(超20家主流媒体报道的上海推理主题独立书店生存实录)
》
售價:HK$
61.6

《
逸出局部:艺术史六题
》
售價:HK$
103.8

《
中国近代史(史学大师蒋廷黻作品)
》
售價:HK$
92.0

《
时间线上的中国国宝
》
售價:HK$
537.6

《
时间线上的中国史
》
售價:HK$
537.6

《
道德革命的结构(交界译丛)
》
售價:HK$
115.6

《
土地发展权与中国的空间治理
》
售價:HK$
136.9
|
內容簡介: |
当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设备全面渗透日常生活, 我们是否还拥有真正的“私人空间”? 本书以跨学科视角, 深入剖析数字社会下隐私概念的演变, 梳理技术变革对传统隐私观念的影响, 结合全球政策、产业动态与前沿科技趋势, 提出“智能边界” 这一隐私治理新范式, 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时代“我” 的边界。
|
關於作者: |
郭巧敏,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算力经济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网络社会治理、数字经济、数字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等。先后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关于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创新体系、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数据基础制度(简称数据二十条)、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等国家级信息化和大数据相关规划、政策出台以及宣贯的研究工作。撰写《大模型时代人机传播中的隐私风险及其应对》《我国数据空间建设:核心要件、发展路径与推进策略》《数字城市“新市政”:城市算力网的总体架构及实施路径研究》《我国构建数据新型要素市场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迈向万物智联新世界——5G·AI·大数据》等论文和专著20余篇(部),多篇内参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
|
目錄:
|
第1 章 绪论…………………………………………………… 1 1. 1 研究缘起……………………………………………… 1 1. 2 研究问题……………………………………………… 5 1. 3 研究意义……………………………………………… 5 1. 3. 1 理论意义………………………………………… 5 1. 3. 2 实践意义………………………………………… 6 1. 4 创新之处……………………………………………… 7 第2 章 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9 2. 1 概念界定……………………………………………… 9 2. 1. 1 隐私观念……………………………………… 10 2. 1. 2 隐私管理……………………………………… 11 2. 1. 3 隐私自主……………………………………… 11 2. 2 理论框架……………………………………………… 12 2. 2. 1 媒介场景理论…………………………………… 12 2. 2. 2 传播隐私管理理论……………………………… 14 2. 2. 3 社会认知理论…………………………………… 17 2. 2. 4 社会契约理论…………………………………… 18 2. 2. 5 利益相关者理论………………………………… 19 2. 2. 6 网络素养理论…………………………………… 22 2. 3 文献综述……………………………………………… 24 2. 3. 1 隐私的变迁与发展……………………………… 24 2. 3. 2 隐私观念的呈现与阐释………………………… 40 2. 3. 3 隐私管理的相关研究…………………………… 45 2. 3. 4 隐私保护的路径研究…………………………… 62 2. 4 问题细化……………………………………………………………… 67 2. 5 小结…………………………………………………………………… 69 第3 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71 3. 1 研究框架……………………………………………………………… 71 3. 2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研究……………………………………………… 72 3. 2. 1 为何采用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 72 3. 2. 2 数据采集的实施………………………………………………… 73 3. 2. 3 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 74 3. 3 基于网络问卷调查的研究…………………………………………… 75 3. 3. 1 为何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 75 3. 3. 2 网络问卷调查的实施…………………………………………… 77 3. 3. 3 网络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79 3. 4 基于深度访谈的研究………………………………………………… 80 3. 4. 1 为何采用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 80 3. 4. 2 深度访谈的实施………………………………………………… 81 3. 4. 3 访谈对象样本的选取与概括…………………………………… 83 3. 5 小结…………………………………………………………………… 84 第4 章 隐私观念: 微博平台的话题讨论………………………………… 86 4. 1 隐私讨论的语义网络全局…………………………………………… 87 4. 2 隐私讨论的议题模块分析…………………………………………… 88 4. 2. 1 隐私主体: 参与情境影响社交关系……………………………… 88 4. 2. 2 隐私议题: 关注公共事件特定场所……………………………… 90 4. 2. 3 隐私载体: 手机应用延伸国家安全……………………………… 91 4. 2. 4 隐私影响: 隐私经历和游戏新场景……………………………… 92 4. 3 从隐私讨论理解网民隐私观念……………………………………… 93 4. 4 小结…………………………………………………………………… 96 第5 章 隐私管理: 影响因素与周期研究………………………………… 99 5. 1 描述统计…………………………………………………………… 100 5. 1. 1 数据来源……………………………………………………… 100 5. 1. 2 样本简述……………………………………………………… 101 5. 1. 3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107 5. 2 模型验证…………………………………………………………… 112 5. 2. 1 变量描述和研究假设…………………………………………… 112 5. 2. 2 假设与验证…………………………………………………… 117 5. 2. 3 假设的讨论与分析…………………………………………… 122 5. 3 隐私管理行为多元回归模型及其解释…………………………… 127 5. 3. 1 45 岁成女性隐私管理行为指数转折点………………………… 129 5. 3. 2 未婚独生子女及二线城市值得关注…………………………… 132 5. 3. 3 高收入和高学历群体对隐私关注度更高………………………… 136 5. 4 小结………………………………………………………………… 139 第6 章 隐私边界: 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平衡………………………… 143 6. 1 环境: 媒体叙事和网络氛围……………………………………… 144 6. 1. 1 媒体叙事有待丰富…………………………………………… 144 6. 1. 2 网络氛围影响表达方式………………………………………… 145 6. 2 个体: 隐私素养的自觉…………………………………………… 147 6. 2. 1 平台社会作为生态…………………………………………… 147 6. 2. 2 隐私素养框架搭建…………………………………………… 148 6. 3 平台: 人文关怀的融入…………………………………………… 149 6. 3. 1 空间界限打破, 隐私让渡增多………………………………… 149 6. 3. 2 数字追踪加剧, 监控成为常态………………………………… 150 6. 4 技术: 社会效应的追踪…………………………………………… 152 6. 4. 1 技术发展带来隐私权的变化…………………………………… 152 6. 4. 2 技术正负效应同时存在………………………………………… 152 6. 5 政策: 探讨隐私新价值…………………………………………… 154 6. 5. 1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行交易流通……………………………… 154 6. 5. 2 GDPR 和CCPA 成为讨论焦点………………………………… 156 6. 5. 3 从网络安全到隐私保护的过渡………………………………… 157 6. 6 行业: 数据交易的探索…………………………………………… 158 6. 6. 1 信息信托规范平台发展………………………………………… 158 6. 6. 2 依托市场机制的隐私交易……………………………………… 159 6. 7 小结………………………………………………………………… 160 第7 章 讨论与局限………………………………………………………… 163 7. 1 研究讨论…………………………………………………………… 163 7. 1. 1 隐私观念变迁: 技术和社会的双向驯化………………………… 164 7. 1. 2 人口分层视角: 隐私分级分类的必要性………………………… 166 7. 1. 3 隐私自主归途: 从数据交易逻辑找启示………………………… 167 7. 2 研究局限…………………………………………………………… 169 7. 2. 1 隐私与空间视角欠缺…………………………………………… 169 7. 2. 2 隐私与数据跨境流动…………………………………………… 169 7. 2. 3 隐私行业组织细分少…………………………………………… 170 7. 2. 4 对未成年群体关注不够………………………………………… 170 7. 2. 5 研究方法需要再审视…………………………………………… 172 第8 章 结论与启示………………………………………………………… 174 8. 1 研究结论…………………………………………………………… 174 8. 1. 1 隐私概念和观念的重新认知…………………………………… 174 8. 1. 2 从隐私影响因素探索新结构…………………………………… 175 8. 1. 3 从隐私自主到隐私数据交易…………………………………… 177 8. 2 未来进路…………………………………………………………… 177 8. 2. 1 医疗隐私问题亟需关注………………………………………… 177 8. 2. 2 数字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78 8. 2. 3 从技术负效应回应治理………………………………………… 179 8. 2. 4 伦理视角融入制度设计………………………………………… 180 8. 2. 5 物联网环境下的隐私问题……………………………………… 182 参考文献……………………………………………………………………… 184 附录A 访谈纲要…………………………………………………………… 195 附录B 受访者信息列表…………………………………………………… 197 附录C 调查问卷…………………………………………………………… 199
|
內容試閱:
|
网络社会治理伴随着网络的发展, 二者是共生的关系。人类社会正迈向数字时代, 然而数字经济的发展给数字生态下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 全球数字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其中, 数字权益的确立与保护是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可以这样说, 如果隐私的问题得不到较好的处理, 那么相关的网络治理就等于建筑在沙子上, 没有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