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史大纲(上下册)(简体字版)
》
售價:HK$
107.8

《
长寿:逆转和延缓衰老的科学饮食(上下册)
》
售價:HK$
184.8

《
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40幅插图,深度还原安史之乱重要战事)
》
售價:HK$
151.8

《
亚伯拉罕的行李:中世纪印度洋世界的饮食、日用与旅行技艺
》
售價:HK$
129.8

《
中国历代文论要略(全三册)
》
售價:HK$
154.0

《
英歌36( 国家级非遗“英歌舞” 潮阳英歌文化)
》
售價:HK$
74.8

《
汪诘经典著作 时间的形状 相对论史话
》
售價:HK$
85.8

《
世界名校升学规划:让你脱颖而出的9种学习力
》
售價:HK$
76.8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地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5C核心素养”,即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以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全书分上、下篇,上篇聚焦于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作者指出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和当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提升策略,并详细介绍了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清晰的思维路径,促进深度学习。下篇则着眼于如何从全局出发,设计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教学方案。作者强调“教-学-评”一致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大概念的逆向教学设计路径,确保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标准的高度统一。书中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些设计理念,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全书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小学数学教师和教育研究、管理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参考和启示。
|
關於作者: |
陈艳珠,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带头人,漳州市研究型名师,漳州市高层次人才,漳浦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主持完成省、市、县多项课题研究,多次在省、市、县、镇做示范教学和专题讲座,多篇论文发表于CN刊物,曾获“漳州市师德之星”“龙海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 等称号。从教三十二年专注于教学实践研究,教学风格简约、灵动,曾获“福建省优秀珠心算教师”,福建省小学数学课改优质课评选二等奖,龙海市优质课(现场)一等奖,漳浦县课题实验说课比赛一等奖。致力于青年教师发展团队建设二十年,组建“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参赛获奖:市级优质课(现场比赛)一等奖、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三优联评”课件类三等奖;县级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比武、说课比赛、作业设计一等奖,引领教师团队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
目錄:
|
上篇融学习力提升于日常教学
第一章信息阅读与筛选:数学阅读能力
第一节数学阅读能力现状探析
第二节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二章学习的脚手架:思维可视化工具
第一节思维可视化
第二节思维可视化学习策略
第三节运用思维导图促进深度学习
第三章思维的模式:审辨思维
第一节未来导向:发展小学生审辨思维的适切性
第二节呈现→关联→自省:审辨思维的发展路径
第三节学生真实问题引领学习:审辨式学习方式
第四章沟通与合作: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
第一节跨学科学习
第二节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系统化设计
第三节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沟通与合作
下篇施教育全局观于学习设计
第五章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一体化设计
第一节“教—学—评”一致性
第二节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方案设计路径
第三节大概念背景下小学数学课时学习方案设计
——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
第六章 实操案例设计与解读
主题一紧扣本质,适度融合
案例一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
案例二五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
案例三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
案例四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主题二基于理解,意在迁移
案例一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案例二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案例三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案例四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主题三追根溯源,建构概念
案例一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
案例二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
主题四模型建构,拓展思维
案例一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
案例二五年级下册打电话
案例三二年级下册 推理
案例四三年级上册集合
主题五立足学科,融合超越
案例一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对策问题
案例二六年级上册水是生命之源
后记
|
內容試閱:
|
自序
在学习和日常经验中,每个人都会内化出一套特定的框架来看待和理解世界,可称之心智模式、知识结构、观念系统(Goldsmith et al.,1997),这种心智模式直接影响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与解读。日常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心智模式,是每一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与努力的方向。
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质,引领学生学会信息阅读与筛选、掌握学习的脚手架、形成审辨思维的方式、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是打造学生应对未来瞬息变化的学习力,形成个性化观念系统的有效路径。如何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真正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突破“知识为本”的教学局限,给予课堂更多生长的力量,是我从教以来秉承的信仰,随着阅历与教龄的不断增长,目标与路径逐渐清晰。
记得1992年龙溪师范学校毕业时,老师在毕业留言时郑重地写下寄语:“将你的年龄退到孩子的年龄,将你的喜好变成孩子一样的喜好,你才能接近他,继而教育他……”这样通俗而又富含教育哲理的寄语,这么多年一直在提醒着我,从孩子年龄和心理的需要出发,做长程的规划设计。1992—2001年这十年的时间里,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的理念伴随着我的教学历程,“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也造就了我“简约、灵动”的课堂风格。2001年的龙海市课堂教学现场比赛是一个新的里程碑,特级教师杨君坚指导我以“理解—迁移”为核心设计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拿下了整场比赛的最高分,从学生自主出题“整数、小数加减法”入手,将学生已知的算理、算法迁移至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到“数与形”的拓展应用,那样的学习模式当时只懂得是基于迁移,如今看来,竟是“结构化学习”“UBD理论下的理解与迁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等研究热点。无论有多少新的概念名词,教学的本质总是一脉相承。“学生可持续性学习的视角”在备那节课时便深深地播下了种子,在诸多日常的教学设计中,不经意地生长、蔓延。
2013年7月也是值得被铭记的。一天晚上,偶然间翻阅了钟建林老师的QQ空间,他的一个关于“井底之蛙”的“说说”引发了我的思考。“坐井”是基于现实,脚踏实地;“观天”是仰望星空,有更多的遐想。若是长久地“坐井”,待在自己的舒适圈,虽然安逸,难免受限于眼界,无法感受世界之日新月异,体验经历之精彩。十年的时间,恰如“坐井”,沉浸于自己游刃有余的世界而忘记了成长。于是,2013年7月我申报了“漳州市研究型”名师的选拔,体验了一场涅槃般“痛并快乐着”的自我否定与提升。2013年11月考核通过后,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名师培训之旅,期间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参加了“全国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亲历上海卢湾二小的课程体系建设所带来的震撼呈现。一场“为生存而学习——国际学生评价计划(PISA)简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刷新了我已有的教育认知。PISA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框架都是基于“素养”(Literacy)这一概念提出的,“素养”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进行分析、推论、交流,在各种情景中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对学校课程的学习情况,而应关注学生“是否准备好去应对未来的挑战,是否具有有效的分析、推理与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考查应“通过真实生活情景中,学生运用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表现,反映学生掌握关键能力的状态”……两年的名师学习让我更坚信我们学校的教学应“重在学生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于是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的发展成为我的探索方向。“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专项课题研究在华东师范大学单中惠教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
2015年11月名师考核结束后,我开始筹建教师发展团队,将名师培训时领导、导师要求的“传带”任务真正落地,2016年9月成立的“赤湖中心学校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一直延续至今,以“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学习力提升”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得以践行与推广,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发展模式为我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骨干教师。2017年8月,我很幸运地加入了“福建省小学数学徐国裕名师工作室”研修。三年的时间,在徐国裕校长的专业引领下,个人与团队的研究能力有了更大的提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关注课堂教学行为”“教材研读策略与有效课堂教学”“小学数学命题与析题”“打造学习型工作室”等专题研究有了更多的收获,原来教学不仅是一份工作,也可以成为一种理想——教育梦想。2019年11月,我通过了“福建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考核,在专业成长的路上继续前行。其间学习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打开了另一扇窗,包含“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的5C模型让教育教学有了活水之源,“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人才该具备的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又能从哪些方面着手?为期四年的学习时间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学习、研究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师培养专项课题“小学数学审辨式思维发展路径研究”、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实践研究”顺利实施、结项。研究的过程积累了大量可供推广的经验与案例,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动能。2024年12月,福建省教育科学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实践研究”正式立项,我们开启了研究的新历程。
回顾总结以往的思与行,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学习设计的创新,赋予课堂生长的力量,基于“5C模型”打造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力,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思考、探究、践行。我们立足于最真实的课堂,于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不平庸的工作,“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们继续行走在探索的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