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
》
售價:HK$
141.9

《
西方毛发时尚演变
》
售價:HK$
107.8

《
法国革命史(史外一种:圣鞠斯特)
》
售價:HK$
107.8

《
情绪彩虹书:CBT与艺术的轻疗愈手册(珍藏版)
》
售價:HK$
219.9

《
趣说中国女性
》
售價:HK$
74.8

《
被艺术疗愈的勇气:生活的答案之书
》
售價:HK$
87.9

《
故宫红书:故宫文化百科手册
》
售價:HK$
151.8

《
不被情绪内耗的10种能力
》
售價:HK$
76.9
|
編輯推薦: |
本书刻画了中国妈妈们的挑战、冲突、蜕变,纠结、焦虑、思考、释然,加拿大的冬天很长,白雪皑皑,妈妈们的爱温暖人心。故事充满亲历感和时代特色,珍珠般的信息镶嵌在自然风趣的叙述中,见解透彻敞亮。小说对于了解海外新移民、留学生的生活现状,孩子教育的外卷内焦,家庭成员长期分居对身心的影响等等,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
內容簡介: |
《多伦多的中国妈妈》讲述一群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中年妈妈,在他乡同一个地方—加拿大多伦多相遇,原先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愿景的她们:元俪、胡玲、杰奎琳、小莫和凯瑟琳,放弃了各自在国内的社会角色,在异国他乡为了自己和未成年的孩子重生一般的生活经历。
|
關於作者: |
王静,从事记录片撰稿、编导十余年。曾带领团队深入青藏高原拍摄光伏工程造福农牧民的纪录片,也曾追随南水北调建设工程,制作纪录片《长江,从这里北上》。《多伦多的中国妈妈》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目錄:
|
第一章 零下17℃ 001
第二章 妈妈圈的日常005
第三章 近邻 010
第四章 小莫 013
第五章 公民教育 017
第六章 合唱团时间 021
第七章 香港妈妈的焦虑 025
第八章 私校面试027
第九章 两姐妹和孩子 030
第十章 美术馆的邂逅 034
第十一章 贝拉的问题 037
第十二章 小莫的悸动 039
第十三章 邂逅之后 042
第十四章 伊丽莎白的抑郁 046
第十五章 八卦049
第十六章 父女视频052
第十七章 宠物和书店 056
第十八章 年三十 061
第十九章 年夜饭 066
第二十章 私校发榜日 071
第二十一章 胡玲的惊悚之夜 075
第二十二章 消失的胡玲 079
第二十三章 初来乍到的安娜 083
第二十四章 杰奎琳私校的抉择 086
第二十五章 购物的理由 090
第二十六章 春假 094
第二十七章 小莫的领悟 097
第二十八章 胡玲的蒙特利尔行100
第二十九章 思路与出路 103
第三十章 早茶 107
第三十一章 伊丽莎白 110
第三十二章 IB课程 114
第三十三章 礼物 118
第三十四章 停车场 121
第三十五章 小提琴比赛 125
第三十六章 EOEC 129
第三十七章 央街事件133
第三十八章 胡玲的心思137
第三十九章 二宝的课外活动141
第四十章 看房144
第四十一章 老妈的碎碎念有道理148
第四十二章 凯瑟琳的邀请152
第四十三章 家宴156
第四十四章 敏越的新创业 160
第四十五章 边走边聊 164
第四十七章 不同的回国姿态 172
第四十八章 胡玲回国175
第四十九章 小学毕业典礼178
第五十章 兄妹俩182
第五十一章 加拿大国庆日186
第五十二章 医院陪护 190
第五十三章 元俪一家出发 194
第五十四章 温哥华 198
第五十五章有喜201
第五十六章 小莫全家出行204
第五十七章 雪山温泉207
第五十八章 国会山210
第五十九章 杰奎琳官宣212
第六十章 上海215
第六十一章 好闺密蜜218
第六十二章 杰奎琳的委托222
第六十三章 暑假2019224
第六十四章 左右为难227
第六十五章 三个医生三个说法230
第六十六章 回多伦多 234
第六十七章 眼疾 238
第六十八章 眼科 241
第六十九章 手术 246
第七十章 湾景中学6F班 249
第七十一章 6F班的小留学生252
第七十二章 项目255
第七十三章 公众号259
第七十四章 串门263
第七十五章 锵锵三人行266
第七十六章 《这里是多伦多》270
第七十七章 于莉莉的考量275
第七十八章 双宝十岁279
第七十九章 元俪的兼顾283
第八十章 每一次选择成了现在287
第八十一章 大结局 290
|
內容試閱:
|
走近你不知道的妈妈们(序)
胡丹娃
这是加拿大华人女记者王静所写的新移民小说。王静是我曾经的同事,多年的好友。小说的创作灵感来自她移居加拿大第五个年头拍摄的一张照片--“2019年冬天的一个午后,偶然的机会拍下了这位牵着孩子的中国妈妈,由此触动我写下了小说《多伦多的中国妈妈》。”(引自王静)在这张照片中,行走在冰天雪地里的妈妈的背影很像王静本人,身边的女孩酷似王静的女儿。《多伦多的中国妈妈》写了一群通过投资移民来到加拿大的中国女性-那正是王静亲历的生活,照片中的母女化作了小说中的一对母女。
写到七万字时,王静开始在国内网络上连载这部长篇,一边写后续。她用所拍的照片做了这部小说的封面,并且获得2020年“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全球网络文学作家影像故事大赛”优秀作品奖。我在2019年年底就有幸提前拜读了小说的前几章,后来全部读完。今天,小说终于要出版了,我为王静高兴。在我的阅读世界里,还没有遇到过专门为华人投资移民女性群体所写的小说,王静应该是书写这个新群体的第一人。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作家型记者的敏锐洞察力,使得这部小说别具一格,非常值得一读。
王静笔下的几位新移民女性分别叫元俪、胡玲、杰奎琳、小莫、凯瑟林,她们都是具有经济实力、财富自由的女强人,原先在国内有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个个事业有成,活得风生水起。为了给自己开创一片生活新天地,她们放弃了原先的事业和生活,带着孩子远渡重洋,来到有着漫长冬季的加拿大。在枫叶国的校外补习班上,做了全职太太和陪读妈妈的她们不期而遇,由此结下友谊,建立起“事儿妈”微信群,抱团儿取暖,互相帮助,共渡难关,以适应加拿大的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朋友,丢掉了熟悉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在新的国度落地生根,更多的时候她们互相就是亲人、朋友,就是
互相的新的环境和关系。”(引自本书)
小说选取2018年新年伊始,妈妈们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儿童私立学校考试这样一个生活横断面,为小说的中心事件展开叙事。故事从私校考试一直延
续到新冠疫情结束。孩子们渐渐长大,妈妈们也经历了挑战、冲突、蜕变、纠结、焦虑、思考、释然的涅槃过程,在用爱温暖孩子、伴随他们成长的同时,她们自己也获得了重生。小说充满了亲历感,王静通过一个串联着珍珠般信息、翔实细腻得几乎可以作为新移民加拿大生活指南的文本,向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投资移民女性群体的人生报告,在有趣的故事中给出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格言——
努力而得是幸运,努力而不得是常态。多伦多,放眼望去,多少陪读妈妈,无论怎样,唯有向着自己的目标继续前行。(引自本书)。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至少有三大看点,这些看点正好也是这部小说的趣点。
看点一:小说里的中国妈妈都是非典型单身妈妈,即爸爸们在国内打拼、照顾老人,妈妈们带着孩子在加拿大陪读。如此的家庭结构令外国人也不解,他们说:“这是为什么啊?!”外国人预言这样的家庭迟早要解体,然而,这样的家庭不仅没解体,相反黏合得更好,因为夫妇双方奋斗的中心是孩子。中国妈妈们的家庭每年春节一聚,或时间间隔再短些。这是温馨而激动人心的时刻,主人公元俪的女儿贝拉会在爸爸要来团聚时,早早地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说:“我爸爸要来了!”对这样的新移民家庭结构,王静没有回避,她真实地写了出来,可信且妙趣横生。王静要告诉读者的并不是图解式的好与差,她所写的,是一群你不知道的新移民妈妈,她们等待你去了解、去走近。
看点二:虽说人生不是简单的曲与直,移民妈妈的孩子要想在国外不输在起跑线上,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看似跳出了应试教育,却上了另一辆战车。误区也好,战车也罢,当一切成为必须,似便不再好区别孰优孰劣。然而,毕竟环境已经改变,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有了不同。小说在展示中西教育
的不同面貌上自然形成风景,在两种风景上自然产生出可供回味的审美趣
味,这也是这部小说好看的一个方面。
看点三:小说从一个侧面安慰了一大批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的家长,让他们看到,要想孩子成为最好的“这一个”,在哪里都不易。孩子的机遇是很多的,遇到好老师当然是最好的,但有个温暖、有能力的好妈妈,应该是最好最好的吧?可是,有了好妈妈,是不是在哪里都一样呢?小说没有正面回答,妈妈们可以自己做出选择,而宝贵的人生经验包括选择的得失就藏在小说深处,给人启示。
《多伦多的中国妈妈》里人物众多,除了几位中国妈妈,还有若干孩子,以及孩子们的父亲、夫妻双方共同赡养的老人。如此多的人物,王静写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一环扣一环。她的人物刻画最是生动,人物对话尤其风趣,语言极富生活气息。叙述中,精湛的个人见解冷不防就跳将出来,让人眼前一亮,不能不点头称是。小说读来如行云流水,没有一句说教,却让人感触良多。此外,文本的原创保证,也增加了这部新移民小说的阅读价值。一部作品的原创价值是能从文本中读出来的,至少我能读出。
这是王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处女作,还是很多不足。小说的后半部分相比前半部分显得松散,当然这也是许多作家写长篇普遍存在的问题。关于写小说,王静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相信随着她的作品逐渐增多,她会越写越好。她有生活,有灵气,而写作恰好需要生活和灵气。她当过记者,拍过纪录片,开过公司,后来移民加拿大,如今写小说。我相信,她如果想玩出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能做到的。在一系列有意思的摸爬滚打中,王静始终保持敏锐的触觉和善良的心,这是她能继续写出好小说的依据。
2025年8月15日于南京
(胡丹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活在福地》、中篇小说《尼采魔咒》、短篇小说《四月五日》等。现居南京。)
第一章 零下17℃
/元俪第一节SSAT课
/私校?焦虑
元俪停好车,车外温度显示为零下17℃。零下17℃,这真是她有生以来遇到的最低气温了,这个冬天,多伦多特别冷。
2018年新年伊始,多伦多华人妈妈圈里最焦虑的事,都是关于私校的。圣诞新年的假期眼看就要结束,春季学期即将开学的这一周,计划下半年申请私校的妈妈们就开始行动了,即使是正值多伦多最冷的季节,各种SSAT、 SAT考前辅导班开班的信息,裹挟着新年祝福,充斥在不同的微信群、朋友圈。
今天是元俪带女儿贝拉第一次上SSAT。假期前,贝拉已经见过老师,试了课。老师对贝拉做了一个简单的摸底测试,贝拉5道题做对2题、猜对2题、错1题,老师对贝拉的评价是“算是跟得上课堂思路”。南希老师40岁出头,看上去不过30岁,瘦小而精力旺盛,纽约大学毕业,做过托福考试培训、新东方的指导老师,现在在多伦多自己创办了“南希教育”,有SSAT和SAT考试考前辅导班,也有英文的精读、写作班。之前的试课,南希老师给元俪的印象是条理清楚,抓得住要点,说得明白。
私校申请一般在9月秋季开学后的几个月开始,如果申请读7年级,9月开始的6年级新学期学生就要着手进行了,看学校、递申请材料、准备面试等。所以,南希老师建议5年级学生在升入6年级之前考完SSAT,9月升了6年级后就可以较充分地准备申请学校的各种材料,准备相应的面试。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6年级的10月份前后可以再考一次,这样来年1月面试前后选择一个比较好的SSAT成绩提供给报考的学校。
上课地点在南希老师的住处,一个高层公寓的小单元。贝拉上的是一对三的课,每周一次,每小时60加元,一次两小时120加元。元俪带着贝拉第一个到,元俪递给老师一个信封,里面是第一个月四星期的学费。在多伦多,辅导课基本只收现金,这几年元俪一家从上海来多伦多一次次带的现金(加拿大海关入境规定,1万加元以内不用申报)基本上付了贝拉的各种课外补习班的学费。小提琴一小时75加元;画画一个半小时25加元,贝拉每次连上两节课50加元;还有合唱团、英语、数学、演讲、跳舞、羽毛球等等,总之贝拉每天3点15放学后的时间,就是用各种补习、活动填满的。
“今天我们是一对二,一会儿还有一个学生来。”南希老师一边招呼贝拉坐到桌子边,一边给贝拉妈妈冲了一杯咖啡。她一头不对称超短发很利索,这在多伦多不多见。棱角分明的脸,得体的淡妆,穿着很正式的浅蓝色长袖衬衫和一条很潮流的破洞牛仔裤,坐下来上课,桌子以上的上半身很正式,桌下很新潮。
元俪在老师家客厅靠窗的沙发上坐下,带了本书和平板电脑。正常贝拉上两小时的课,她会去超市买东西或干点别的事情,但今天的天气实在是太冷了,在屋里待着坐等比较好,也可以听听贝拉SSAT课的学习情况。
三年前,元俪一家从上海移民加拿大,贝拉爸爸只是请了几天假,登陆后点个卯就回国了,回上海接着上班。现在是元俪和贝拉在多伦多,贝拉爸爸在上海。像元俪这样一家人分居两地的,在加拿大的中国人家庭算是常态。另一个上课同学弗兰克和妈妈来了。他们母子刚来加拿大三个月,弗兰克也是5年级,年前已经申请了多伦多最好的男校罗曼学院的6年级,弗兰克妈妈说,希望能得到面试的机会,可以先经历一下面试,为下一年做准备,不指望能录取,打算好好补习SSAT,下半年再次申请。
弗兰克妈妈拿出本子和笔,对南希老师说:“弗兰克英语还不行,我帮他记课堂笔记,回去我们把上课内容再过一遍。”
南希老师坐中间,右边是贝拉,左边是弗兰克和妈妈,上课了。
一室的小公寓,全部面积不过50平方米,隔出比一张床大点的面积作为卧室,剩下的就是一张桌子和沙发、厨房和卫生间。多伦多新的小公寓现在基本是这样的格局,适合单身的上班族。
元俪离课桌两三米,听老师的课听得真真切切。5年级的学生,SSAT课确实有难度,这原本就是超出5年级水平的测试。贝拉来加拿大时上2年级,三年英文听说读写也就刚刚过关,这还是因为元俪尽可能送贝拉上补习班,送到全是外国人的环境参加活动等才有的结果。经常有人说到了国外小孩子英语进步快,元俪的体会是也没那么快,还是要一点一点地学。元俪的心思不在手上的书里,她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上课的内容。
说起来,元俪还没有让贝拉上私校的打算。这半年周围小圈子的妈妈们谈的最多的话题就是私校,如何进,必须进,怎么进等等。以前多伦多的私校没有现在这么抢手,二十年前来自中国的老移民也没有经济实力送孩子进私校,现在因为大量的新移民,尤其是投资移民和国内来的小留学生的推波助澜,再加上相对好的、名气比较大的私校对白人以外的其他族裔招生人数有一定的限制,造成私校的门槛越来越高了。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人不光抬高了房价,也抬高了私校的门槛,甚至救活了很多招生困难、本来已经无以为继而濒临关门的小私校。元俪还没想让女儿去私校,她想的是借SSAT学点语法,增加词汇量,让贝拉把英文提高一个水平。
南希老师开讲就是词根、词缀。学英语词汇量是前提,就像盖房子需要砖块。元俪听到南希老师在说“无政府”“离职”这种词,别说英文意思,中文意思估计两个小孩也不明白。下课前南希老师布置了这周的作业,背5页词根、词缀的单词。
下课离开老师家,元俪将车停到公寓的地下车库,然后到“金色不如归”日本拉面馆。这家餐厅距离她们家很近,出了公寓大楼,过马路走几步就是,100米左右。贝拉喜欢吃面,所以两个人去这里的频率超高,基本就是她们俩的临时食堂一。她们俩还有一个临时食堂二一上海石库门,那是去北边华人聚居区万锦市上补习班经常去的餐厅,很地道的上海本帮菜。
当拉面端上桌时,元俪看到手机屏幕亮起,艾玛妈妈胡玲发了一张图到“事儿妈”群:车追尾了。
第二章 妈妈圈的日常
/北约克
/谁不可惜
多伦多的北约克是多伦多治安好、居住环境好的区域之一,处在城市南北交界处。北约克主要区域处于多伦多最主要街道央街两侧,中心地段在芬奇大道和雪柏大道之间,这里商店和商用楼宇林立;政府办事机构、多伦多艺术中心、多伦多教育局大楼都在这个区域,有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和电影院;直通地铁,还与多伦多第二大公共图书馆北约克中央图书馆之间有地下通道相通;图书馆的建筑群里,有游泳池、美食广场和酒店等。基本上是一个小型市中心。
这个区往北是华人聚集的万锦市和列治文市,开车20分钟车程,华人超市、中餐美食,比比皆是;往南是多伦多的市中心,地铁可以直达,多伦多市的大量资源在市中心,有博物馆、美术馆、大型购物中心等。和市中心的人杂拥挤、配套老旧不同,北约克宽敞清净。中国人偏爱这个区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好,是很多新移民落地的首选,房价也是多伦多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
元俪住在多伦多艺术中心对面的公寓楼里,与杰奎琳家隔着一个街区。杰奎琳住的那栋大楼直通地铁和商业中心,坐地铁去市中心逛商场,在直达购物中心的车站下车,像伊顿中心、诺德斯特龙百货,全程走地下,不受天气影响。如果下楼逛一圈,即使冬天也可以不用穿外套。小莫最早也住在这栋楼里,后来买了别墅搬走了,为了给俩儿子多点空间闹腾。胡玲住的地方不靠地铁,但离学校近,是房产中介口中的著名学区房,离多伦多著名的麦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