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幻灭与觉醒:1861年的内乱、外交与政局
》
售價:HK$
96.8

《
文明等级论的表与里
》
售價:HK$
85.8

《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评释(修订版)
》
售價:HK$
272.8

《
房地产的逻辑
》
售價:HK$
75.9

《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售價:HK$
96.8

《
情绪脑科学 :解锁大脑密码,重获情绪自由
》
售價:HK$
53.9

《
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85.8

《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1. 一段特殊时期的生命经验与个人记忆:从2021年秋怀孕,2022年夏孩子出生,到2024年孩子学步、学语,张畅忠实记录下为人母的至暗时刻,讲述了一个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的种种挣扎。“我希望能如实记录一段特殊时期的个人经验。这本书并不是在塑造一个完美的母亲,更不是在怂恿任何人成为母亲——生而为人,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步步往前走。”
2. 生育与母职的真实体验——一位母亲在生产前、生产时、生产后,究竟会经历什么?
身体的“物化”与疼痛。张畅勇敢讲述自身的经历,单刀直入,赤裸呈现怀孕、生产(17小时剧痛、尊严丧失、医疗干预)、哺乳疼痛、产后恢复等带来的生理创伤和精神冲击 (“生育将一切努力击个粉碎”)。
身份的撕裂与重构。成为“宝妈”后,“我”被迅速替代、抹去,陷入照料者角色与自我需求间的巨大张力(“孩子睡下后,妈妈的自我才开始慢慢拼合”)。
情感的多面性。爱、责任、怜惜、愤怒、委屈、孤独、愧疚、甚至瞬间的后悔交织缠绕(“如何能既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同时又后悔生下他?”)。
母职的“不可言说”。社会对母职的理想化叙事与实际体验的巨大鸿沟,以及讲述困境时面临的道德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个关于母亲、生育和生命之初的真实故事。作者张畅生于1990年,32岁成为母亲。从女儿到母亲的身份转变、现实的困境与对生育想象之间的落差,构成了她人生的分界点。作者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自身生命和记忆的回溯??今天的我,怎样成为了今天的我??关于童年,关于居所,关于婚姻与成为母亲的决定,关于医院的记忆,关于初为人母的切身体验。同时,养育孩子的过程又使这位年轻母亲得以重新回溯母亲养育自己的经历。于是,这个文本里另外一个母亲的故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生于1956年的妈妈,如何走过了她的青春岁月、成为母亲,两代人的生命记忆因而勾连在一起。那些曾被妈妈刻意遮蔽、被“我”无意忽略的隐秘记忆一一浮现。由此,我们看到了两位母亲、两代女性,她们身处不同的时代处境与地域生活,面临着不同的外部挑战、相似的内心挣扎。生育对于女性的意义、给女性带来的影响惊人地相似,却各自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人生。这是两代母亲鲜活的生命史,也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
關於作者: |
张畅,豆瓣@赫恩曼尼,生于1990年,哈尔滨人,现居北京。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浙江大学。从事媒体工作十年,业余翻译和写作。译有《追凶》《孤独传》《无处落脚》《尽力而为》等。出版有小说集《我们的庸常生活》《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
|
目錄:
|
序 / 001
第一章 居所 / 009
第二章 决定 / 039
第三章 医院 / 083
第四章 适应 / 123
第五章 成长 / 163
第六章 漂流 / 205
尾声 / 229
|
內容試閱:
|
【在线试读】:
序
认识新生的孩子,是从一个音节开始的。
在医院阒然无声的病房,刚刚经历17个小时的生产,我难以入眠。
“诶”,声音是从脚边的小床发出的。你来到世间几小时,在第一声啼哭之后一直安静着。直到像叫住街上一个陌生人那样,你猝不及防发出了脆生生的——“诶”。
你的声音从胎心监护仪传出的单调心跳,变成另一种生命的光谱:不同音调的啼哭,吸吮乳汁的声音,黑夜里逗趣的一声“诶”,睡梦中咂嘴,咿咿呀呀的“婴语”,咯咯的笑声。一开始我还不能适应,不知道怎么和这样崭新的你开启话题。后来我试着回应你的每一次发声。和你说话的感觉很奇妙,它不像是和别的人交流,更像是回应自己内心的呓语。语词像一束光射向幽深的宇宙,我的童年、历史、记忆、故土则化作星球徜徉其中,一一点亮。
半岁,坐和爬的技能还在酝酿中,你躺在爸爸身边,看他抬腿抓住双脚。在我们的鼓励下,你居然也照做了,抬起两只脚丫,牢牢抓在手里。那是你第一次根据外界指令作出反应,大概也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手脚在意识的支配范围之内。成功抓住双脚后,你用语义不明的声音大喊,像在宣告一场得来不易的胜利。
一岁,你对身边的物理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感觉就像,世界如一幅画,终于在你眼前展开。
夏天,吃过晚饭,我们会带你到楼下遛弯。最初只因为你在家会很暴躁,无论是在地垫上还是怀里、床上还是地上,都没法让你满意。
出门却不一样。你挥舞小手,“啊啊”叫着,不停地问这问那。这是垃圾桶,那是电动车,理发店,公交车,双层巴士,自行车。得到回应后,你便心满意足地放下了手。你的小手挥得紧,目标太空泛,我们只好猜,将那一带的一切都描述给你听。奇怪的是,某个词出现时,你的手放下了,你安静了。
我感到纳闷,莫非你在提问时内心就已有了答案。既然已经知晓答案,你又为什么那样热切地提问?熟悉的音节一个个蹦入你的耳朵,会特别使你心安吗?难道说,世界万物各安其位,秩序井然,能让你无比平静?
真遗憾你没有生在一片更广阔、更贴近自然,或是更有生活气的地方。那样你第一眼所见的,就不只有交通工具和马路上的标识,而是绿树、花草、群山、海浪、不知名字的鸟雀。你兴许还会认识泥土里的虫、树上的果实、田间的青菜、早晨的清风和夜里的虫鸣。这些意象会根植进你的古早记忆,就像它们对我做的那样,起初只是潜伏、不语,然后在某个节点被唤醒,化作乡愁,一种足以抵抗现实的能量。
一岁半,你先是认识了挂图里消防员扑灭的火,之后从绘本、贴纸、卡片里找到了火。一天,你冲进厨房,准确指出了煤气灶上燃烧的火。熏香捻子上跳动的火苗,过年夜空绽放的彩色烟花,生日蜡烛闪耀的火焰。
你认识了世间所有的火。
一岁零八个月,一个名称,任何名称,都会点亮你脑袋里的小灯泡。有了词语电流的刺激,它“啪”一下亮了,你迅速伸出手指,指出所有和某个语音相关联的物体。你还不会说话,却已确知万物存在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的运行基础。
可惜我最多只能从外部了解你,比如你发出的声音,做出的动作,浮现的表情;比如你不断生长的头发、指甲,你的手,你的脚。可你的记忆如何运作,你如何理解周遭,仍是未解的谜团。
你会记得一次哭闹的理由吗?比如没舔到窗框里蓄积的雨水,吃掉的橘子瓣越来越小,食物没有及时放进你的餐碗,蓝牙音箱里的音乐突然停止,穿一件不熟悉的新衣服。
你会记得隔壁每天和你打招呼的奶奶吗?她和老伴无儿无女,每天非要看你一眼、和你说几句话才安心。你吃过她送来的南瓜、樱桃、大米,作为回礼我也送去了月饼、苹果、松子和红肠。我们生活在以物易物的古老情意之中。
你会记得我们因为一次疏忽而懊恼,想满足你却担心把你惯坏吗?人生第一次拥有了替别人做决定的权利,我们都有些不知所措。你跌倒了,但并不严重,我们会悄悄使眼色,再佯装淡定扶起你,不表露过多的疼惜。
你非要做一件不合常理的事,比如用手挖出阳台一盆花的土,试图钻进两扇窗之间的狭小缝隙,或是抠掉飘窗下方剥落的一块墙皮。我们都不是那种喜欢向别人发号施令的人,也不太擅长制止和专断。经历了一番天人之战,考量了社会惯习、清理的代价、自由与放任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决心直接将你抱走。你的哭声是对我们最严厉的拷问:你有权这样做吗?
原来做父母最难的地方,在于负担超越个人经验和能力的抉择。仅有爱是不够的。
成为母亲之前,生育于我是一项无比重大的决定,它牵涉太多——身体和精神状态、住房状况、职业生涯、未来规划。成为母亲之后,生育不再是一个决定,而是每时每刻的倾注,是迥然有别的生命体验,也是一个全新叙事的开端。它意味着和另一个人建立生命中从未有过的深刻联结;意味着一次次和自己的童年重逢,一遍遍探求是什么构成了今天的我。
生育同时也意味着重新定义生活本身:来这人世走一遭,除了安于享乐,人的潜能边界在哪里,对一个人的付出和忍耐能抵达何种程度,以及在自由被剥夺、自我被挤压的情况下,能过怎样的生活,如何去爱和被爱。仔细想想,我好像的确不曾这样深厚无私地爱过一个人,只要看到你,抱紧你软乎乎的身体,曾经困扰自己的灰色调的东西随即烟消云散。经历过无所适从、质疑一切的时期,需要我守护的人出现了,我反而成了被守护的那个——竟也开始期盼未来。
这些课题的答案、体验的感情,从前仅停留在想象的表层,全靠阅读填充,如今却变成了日复一日实实在在的实践。我自己也从一个备受存在主义危机拷问的人,重新回到地面,回到日常。
因为你的存在,我无时无刻不在反省为人父母本能的操控欲。那些内心反复衡量留下的模棱两可的空当,看起来更像是家长无能的妥协、宠溺的证据,你会理解吗?会记得吗?
我知道你大概率不会记得。但我们依旧努力按照我们所理解的最妥善的方式对待你。这么说不是为了凸显身为父母的我们多么善解人意,更不期待你今后的回馈。现实情况是,我们太生涩、太谨慎,大多数时候都在质疑自己。
和你讲述这些,并不想徒增你的压力,只想说:我们全心全意地对待你,完全是出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成为你最温暖的底色,像你充实我们的生命那样使你轻快丰盈。
就像曾经的我只是一厢情愿幻想有你的生活,并不代表诸如此类的生存和寻找全是为了你。不是的。我们那样做,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
而你的存在,又让我们琐碎乏味的此刻有了一份超越时间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