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宝中的国宝:195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
售價:HK$
305.8

《
幻灭与觉醒:1861年的内乱、外交与政局
》
售價:HK$
96.8

《
文明等级论的表与里
》
售價:HK$
85.8

《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评释(修订版)
》
售價:HK$
272.8

《
房地产的逻辑
》
售價:HK$
75.9

《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售價:HK$
96.8

《
情绪脑科学 :解锁大脑密码,重获情绪自由
》
售價:HK$
53.9

《
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适合各阶层人士的自我提升读物?:无论你是谁本书都能为你提供实用的思维工具和方法,帮助你突破认知局限,实现自我成长。?一本改变你思维方式的书?:不仅教你如何成事,更重要的是改变你的思维方式。通过具象法则和认知升级,让你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深入浅出?:本书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掌握成事之道。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具象法则思维模型为理论基础,以思维训练和认知升级为主要目标,围绕生活中常见的思维陷阱,深入探讨了普通人如何通过具象法则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认知升级,掌握简单成事的底层逻辑,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并在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训练后,拥有强者思维和五福人生,最终实现个人的成功和富足,在人生的超级游乐场中,幸福地做到知行合一。
|
關於作者: |
李红茹,具象法则创始人、阳明心学践行者、知行合一落地方法论研究者教育教练、强者思维、智慧父母五步法等课程研发人。
李红茹老师二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知行合一落地方法论的研究。她从元认知入手,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核心,从做事的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全面且系统地研究出提升人们做事思维效能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巧妙地融合了西方科学理念,精心打造出知行合一思维模型,并提炼出极具实用价值的“2 3=5这一成事公式,为解决人们“知道做不到”的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
十多年来,李老师不遗余力地为各类人群开设公益课程。数万名学员通过亲身实践,切实感受到了具象法则的强大效力。
|
目錄:
|
PART 1?思维陷阱——困在其中、尚不自知?//?001
思维的迷宫:心智的隐形枷锁?//?003
惯性思维的三角戏:认知铁三角?//?020
思维加工——突破局限的自我觉察之旅?//?028
思维特性——给思维照照镜子?//?037
错位等同——欺骗自己最深的是自己?//?050
打破思维瓶颈——井底之蛙也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058
【简单练习,成事在望】?//?066
PART 2?认知升级——简单成事的底层逻辑?//?067
破译认知升级的密码?//?069
身份定位:做事的起点,也是成事的基点?//?074
明确目标:身份和目标是一体的,屁股真的能决定脑袋?//?086
平衡统一:做成事的基本要素?//?096
成功模型:做一个思路清晰且高效的奋斗者?//?103
行事准则:成为高情商与高效能的人?//?114
全息思维:在认知升级的过程中简单成事?//?128
【简单练习,成事在望】?//?136
PART 3?知道做到——成功有方法但没有捷径?//?137
降低阻力:行动前的热身准备?//?139
清晰目标:建立一个向往的目的地?//?143
明确行动:每天都能做到“心中有数”?//?153
适时调整:心向目标,保持觉察?//?159
提高意愿:让情绪成为动力?//?163
交流互动:在了解中拓宽认知的边界?//?167
【简单练习,成事在望】?//?175
PART 4?日进一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77
常运动:拥有一个更强劲的灵魂的容器?//?179
常读书:会读书,读好书?//?187
多行动:在行动中成为巨人?//?193
常自省:凡事向内求?//?198
持续精进:成功的你必将感谢现在的自己?//?202
【简单练习,成事在望】?//?205
PART 5?五福人生——幸福是行动的隐形主线?//?207
向死而生的历练——自在安心、与爱同行?//?209
人生的顶级配置——人生五福?//?213
重新定义成功:在平凡中绽放真实的光?//?217
成为真正的强者——用生活的智慧去智慧地生活?//?226
在人生的超级游乐场中,幸福地做到知行合一?//?233
【简单练习,成事在望】?//?240
|
內容試閱:
|
在这个纷扰喧嚣、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时刻:仿佛被无形的锁链束缚,日复一日地沉溺于琐碎的杂务之中,生活似乎变成了无休止的奔波与忙碌,对未来的方向与目标感到迷茫、焦虑?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瞬间:
渴望努力,却苦于找不到正确的方法;
想要坚持,却寻不见坚持下去的理由,更不知该如何持之以恒;
厌倦了现状,急切地想要改变,却又茫然无措,不知该从何开始;
深陷于倦怠与瓶颈的泥沼,对下一步的方向感到无助与彷徨;
即便拼尽全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希望之光遥不可及……
“生活”,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深意的词,当我们试图去捕捉它的真谛时,却往往如坠云雾,难以触及其实质。它既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常,又是梦想与追求的广阔天地。然而,在这纷繁复杂之中,我们是否曾停下脚步,思考过生活的本质?
其实,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遇,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珍视与把握。那些看似无聊的时光,实则暗藏生活的深意;那些疲惫不堪的日子,更是生活赋予我们的独特馈赠。
但生活并不总是和风细雨,它同样充满了挑战与磨难。面对好事,我们欣然接受;面对坏事,我们却往往难以承受。然而,承受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在逆境中奋起,用信念与行动去跨越现实与目标的鸿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正是问题的根源。而问题的本质,则是推动生活不断前行的动力。那一刻,我们恍然大悟:工作,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做事,则是我们实现自我、成就梦想的必由之路。但仅有做事的热情是不够的——没有思维的破局,行事只是一时之勇,难以成事;没有正确的方法,努力只是复制平庸,难以成功。
人生其实并不复杂,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源自对生活的误解与迷茫。一旦洞悉了生活的本质,我们就会明白,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简单而深刻的元素所构成的。掌握了这个秘诀,我们就能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去享受那份属于我们的宁静与美好。
而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升级打怪游戏,用最简单的方式把问题解决、把事办成,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自在——这大概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也是我将解决问题的具象法则付诸文字、写成本书的初衷。希望每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都能掌握具象法则这把通往富足人生的钥匙,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而充实。
那么,究竟什么是具象法则?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正是我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思考的目标。在这场人生游戏中,我们最终的目标并不只是获得装备和道具,而是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然而,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且存在天然的系统漏洞。因此,人在做成事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重重困难。随着事务的庞大和复杂性的增加,认识世界的手段也需要更为多元,带给人的挑战和体
验愈发丰富多彩。通过生命历练从中汲取认知升级的营养,我们能够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修复思维的漏洞,实现系统的升级,使人生变得更加圆融智慧。只是,如何才能将这些近乎抽象的“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具象地呈现出来呢?整个创作几易其稿自觉总是不得要领,始终无法达到线下面授课的那种挥洒自如的效果,也似乎无法描述清楚。
直到四年前,我和惠州学院经管学院郭萍副院长合作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项目,做知行合一的双创管理线上课(荣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课程二等奖)时对线下课做了一次梳理。后来,在疫情期间,全部的线下课程需要搬到线上。在远程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充分的交流和引导,所以对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严谨性逻辑性要求会更高。再后来,我不断调整优化课程并反思,如何表达才能让抽象且逻辑性强的理论适用于大部分普通人,触及他们的底层逻辑,诱发思考和改变。这些变化与思考间接促成了本书的诞生。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底层思维逻辑的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宁愿在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输得一败涂地,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底层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总是在职场中不断跳槽却从不思考造成现状的原因,他们总是在与人发生争执时却从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并将原因归结于外在,让自己心安理得。对有些人而言,改变思维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实际上,终其一生,我们的思维经常发生改变。例如,很多儿时的冲动和念头在我们长大以后就不复存在了;当年父母、老师灌输给你的观点,到今天你依然认同的也为数不多了;你会发现,后来的朋友、同事、老板,不同的人、不同的媒介载体都是你“植入”各种新观念的渠道。有时,思维就像一层窗户纸,只要你轻轻一捅,光就照进来了。
沿着这个思路,我瞬间豁然开朗。具象法则,概括来说,是以做事的人为主体,使人做成事的方法。但它始终只是一个应用工具,学习它的关键还是要想办法改变最底层的思维逻辑。思维顺了、逻辑通了,成事自然简单多了。这时,如果你能再巧妙得当地运用其他工具便是锦上添花了。于是,我最终决定将具象法则作为简单成事的方法论,而我真正想要抽丝剥茧探寻的,是如何跳脱思维的牢笼、锤炼认知升级的路径——这也是我构建本书内容与结构的出发点。
如何才能回归到最底层的逻辑,使人能学以致用做成事并把这种简单成事的底层逻辑转变为终身受益的能力?
答案就藏在本书五个部分的内容中。本书以五个部分的内容,深入探讨底层思维逻辑对个体思维和行为、能力、格局、价值观以及最终命运的深远影响。
PART 1 思维陷阱——困在其中、尚不自知
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一起深入了解多种多样的思维陷阱,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陷入的认知误区和固有思维模式。通过分析这些陷阱,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可能存在的盲点,以及如何摆脱这些陷阱,从而确保更为清晰和客观地思考事情,这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PART 2 认知升级——简单成事的底层逻辑
生活就如同一场复杂而精彩的游戏,我们在思维的世界里航行,却往往被认知的风浪所迷失。然而,通过升级思维的底层逻辑,我们便能够像船长般引领着自己的内心之舟,穿越认知的海洋,驶向成功的远方。
也只有当思维有了彻底地改变,我们才更能理解简单成事的底层逻辑。同时,通过深入理解和调整自己认知水平,可以更有效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依然用固有的思维徘徊在原地。这一部分强调了思维的升级对于实现简单成事的关键性作用,是实现成功的基础。PART 3 知道做到——成功有方法但没有捷径
在这个部分,我们探讨了成功方法重要的是将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这一部分输出的大量基础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并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提高实际的行动力,学以致用。
PART 4 日进一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然而,学以致用的行动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日进一步这一部分的六大方法,就是让我们在不断积累的微小量变中慢慢进步,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形成积极的习惯,并最终达到认知升级质变的境界。这一部分强调了日积月累的力量和持续的思维训练方法。
PART 5 五福人生——幸福是行动的隐形主线
最后一部分则是直抵最高的境界——幸福的实现。
如果说前面几个部分我们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那么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则是直面人生的终极问题——成功与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在我们每一次思维的升级、每一次实践的知行合一、每一步铸就坚定的强者思维影响和支持他人、每一日不懈的进步中逐渐清晰。五福人生,就如同一幅画卷,呈现着幸福的创造之路。
这一部分呼应了书中的主旨,即通过底层思维逻辑的升级和调整,实现更加成功和幸福的生活。回归到最底层的思维逻辑,通过这五个部分的内容,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知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对个体行为、能力、格局、价值观以及命运的全面提升。这些部分形成了一张全景图,引导我们走向简单成事的道路。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书的理念、方法和对工具的运用,我在书中融入了大量可供参考的真实案例故事。其中,很多是源自我在公益课和平时咨询与授课中的实际案例,为了尊重及保护主人公,本书中凡涉及的人物,我都尽量为其“隐身”或选用了化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为强者,遇事不慌,做事心想事成,自在、安心地过好这一生是我创作这本书的初心。最后,我将一首小诗分享给各位读者朋友们一起共勉,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航程中,以平和的心境和坚定的决心,驶向属于自己的幸福之旅。
《你很重要,你又很不重要》
对于你自己而言,你很重要!
你就是全世界。
所以,请爱护你自己。
你要慢慢走路、开车,注意安全,
你要按时吃饭、睡觉,
没有什么事儿比你自己还重要。
你要留意自己是否难受,
你要感受自己的情绪。
你要张开双臂,拥抱你自己,
你的“好”与你的“坏”,
那是你的全部!
完美无缺。
一旦你失去了自己,
也就失去了整个世界!
你又真的很不重要! 没有人一定要懂你,
没有人必须要在意你,
你的“好”与“坏”对于任何你以外的人而言,都只是他人生中的一朵浪花、一个花絮而已。
所以,
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你很重要,
因为没人会关注你的窘境,
也不要天真地认为,
别人的眼里只有你一个人!
不要因为他人偶尔的一次回眸,
就迷失了自己原本的生活乐趣,
忘记了那些真正属于你的喜怒哀乐。
它们才是你独一无二的财富。
无可替代,
也无法交换。
人只活自己的体验,
你也仅仅是凡尘中的一粒微尘。
你可以是璀璨的珍珠,
也可以是随风飘落的尘埃,
而这一切的区别只在于你如何体验自己的人生!
思维陷阱 —— 困在其中、尚不自知
人这一生遇到的所有问题本质上都是思维问题。
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我们最害怕的莫过于满心欢喜地做了一些事,却不知所做之事毫无意义。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将海量信息错当知识,把收藏文章视为学习,把走马观花的阅读当作深度思考,把资料的堆积当成知识的掌握。他们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却在解决问题或做决策的关键时刻,常常陷入迷茫,脑海一片混乱。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电影《后会无期》中的那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如果你曾经也对这句话产生过共鸣,那就真的有必要重新审视你自己!
人的行为不同是因为背后的思维不同,人与人的差别本质就在这里。拥有怎样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思维。
而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与他人观点的分歧、关系的紧张往往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事件的看法不同。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我以为”自己是对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不同。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觉察即是改变的开始。心灵的房间若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而蒙尘的心会变得灰暗而迷茫。试着去给自己的内心拂去灰尘,通过练习和觉察,升级自己的认知,发现真正的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心见性,突破思维的瓶颈,看清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思维的迷宫:心智的隐形枷锁
人们常常在不知不觉间迷失在思维的迷宫之中。
这座迷宫并非由高墙和封闭的门构成,而是由我们自身编织的思维陷阱组成,细腻且无形。每一步都是一个选择,每一个岔路都是一个决定,然而我们却常常陷入这些陷阱之中,浑然不觉。
在这迷宫中,每个人都是思考的主体,但并非所有的思考都能摆脱那些悄悄渗透心灵的陷阱。有时,我们仿佛被无形的网困住,却对这个现实毫无察觉。
或许是因为社会的期望,或许源于自身的焦虑,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不自知的思维陷阱。这些陷阱如同柔软的泥沼,一步步让我们深陷其中,而我们却毫无察觉。
或许是过度自信,让我们在自己的观点和信仰中变得固执己见,将自己封闭在一种思维的牢笼里。这种自信的陷阱让我们难以接受其他可能性,剥夺了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又或许是负面的自我评价,让我们常常陷入对自己过于苛刻的思维模式中。这种陷阱让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让前行的道路变得崎岖且艰难。
在这个思维的迷宫中,我们或许会迷失在对未来的焦虑之中,或许会深陷于对过去的懊悔之中。这些焦虑和懊悔如同迷雾般在我们的心头弥漫,模糊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让我们沉溺于自我怀疑和无尽的忧虑之中。
然而,更危险的或许是那种自以为是的思维模式。当我们固守一种观点时,很容易忽略他人的声音,对不同的看法产生抵触,最终将自己推向一个与现实脱节的境地。或许,这也正是思维陷阱最狡猾的地方。它们不会以醒目的标志和红色的警报通知我们“你已陷入陷阱”,而是悄然潜伏在思考的角落、判断的阴影里,等待着我们踏入其中。于是,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沦为陷阱的俘虏,迷失在自己构建的心智迷宫中。
这个思维陷阱的迷宫就像一个黑匣子,人们或许需要一束光或一面镜子,去照亮并反射出内心深处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唯有正视自己的思维陷阱,才能挣脱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无形束缚,找到通往清晰思考和健康心灵的出口。
数字文明下的思维陷阱
回想一下,下面这些场景是不是你每天都在经历的?
每日清晨,你醒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把那些遗漏的信息选择性地过滤到思维之中。
接着,你会进入卫生间,使用那个能够科学测出你身体健康状况的智能马桶。
洗漱完毕后,你来到摆满智能化设备的厨房,简单做完早餐,吃完后匆匆忙忙出门,开启贴心的导航服务,迎接新的一天……
从社交媒体到商务往来,从网络购物到线上教学,数字技术正以超速度全面覆盖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现如今,数字化正全面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对它的好奇心越强烈,它对我们大脑思维的影响就越大,直到最后渗透到我们身体里的每个细胞,是好是坏,谁也说不清楚。
在当今时代,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朋友说起一个词——上瘾。
2016年,谷歌前设计伦理学家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曾表示,数字化技术会“劫持”人类的大脑,使人们患上严重的“上瘾症”。如今,除了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一系列数字化电子设备,网购、外卖同样是让人们上瘾的健康杀手。人们越来越懒惰,能用数字化产品解决的事基本就不想去思考。我们不得不承认,数字化生活为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可这种快乐的背后却是人们忘记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集中精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专注于开发创意的进程。
上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摆脱。人类本就倾向于不思考或少思考,这是根植于我们天性中的特质。我们的大脑本能地喜欢避难趋易,喜欢追求短期的即时满足感。所以,当我们的生活被数字化全面占据,所有的事不用过多思考,只需刷刷短视频,大脑就能获得快乐的即时满足。再加上衣食住行的便捷,我们逐渐忘了原始脑和情绪脑最初赋予我们的先天的优势和能力。
数字化虽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却也在悄然掌控着我们的大脑,使我们正逐渐沦为失去深度思考的躯壳。在如表1-1所示的这些思考方式中,或多或少能看到我们的影子。
表1-1?数字化对人类大脑的影响
当我们不知不觉高度依赖数字化的时候……
症状 表现
思维固化 数据依赖让大脑失去深度思考能力
惰性思考 大脑本能地倾向于少思考、不思考
思维盲区 被海量信息裹挟,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
主观臆断 ××就应该,××是对/错
认知扭曲 隐藏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力羸弱 幡动、风动、心动
惯性思维 大脑髓鞘化,知道做不到
在上述几点中,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心力羸弱”。所谓心力,即来自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也就是人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越强,面对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力就越强大。心力强大之人,要么表现得极为自信,即便悬崖勒马,也不轻言放弃;要么志向远大,愈挫愈勇,有一颗可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强大心脏。
相反,心力羸弱之人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遭遇小小的困难便会焦躁不安,不知所措。他们既缺乏把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也不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然而,一个人的心力强弱往往取决于认知的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禅宗里的“幡动、风动、心动”来比喻。
佛学中有一段关于“风吹幡动”的哲学探讨,让很多人至今难以解除心中的疑惑。
《六祖坛经》有言: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两个僧人讨论“风吹幡动”究竟是谁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另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当二人争论不休时,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观者的心在动。”
从物理学角度来解释,风吹幡动属于一种动力作用下的自然现象,因为有风,幡才会动,而因为看到幡动,才知道风动的存在。
于是,有人不解,为何慧能明明看到了风吹幡动,却说是人的心在动?难道人心不动,幡就不动了吗?当然不会,关键是如果没有人,动与不动都不会被看见,当它被感知到的时候,我们就与它共存了,而你的心不会因此而动摇。这里,慧能用“禅定”的思想来解释了其中的深义:不管外界环境怎么变化,你的心都不要受其影响,随之摆动。
还有人提出不同的疑问。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在这句话中,“思”具有多重含义,既可以理解为思考、思索,也可理解为人在主观意识下的感觉和活动。从字面上理解,笛卡尔似乎在传递一种信息,即因为我能感知到风动和幡动,所以我才知道自己的存在。那么,如果我屏蔽了周围一切事物的干扰,不去感知和察觉,又怎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呢?
以此类推,问题便会层出不穷。
其实,六祖慧能所谓的“心动”,正是心物合二为一的境界。虽然我们或许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有几人能真正不去区分外界的物和内在的我呢?我们所居住的房子、开的车、工作的办公室、行走的街道……这一切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可是,存在是一回事,是否真正了解又是另一回事。
即便你已经洞察了一切,看透了名利如浮云,不忘初心,保持淡定,最后在行为上也未必能够做到,很可能我们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回到原有的模式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髓鞘化,知道做不到”。换句话说,惯性思维正是大脑髓鞘化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髓鞘化?
从生物学角度看,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其作用是绝缘,防止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轴突。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髓鞘化是指髓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能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传导,能增强细胞组织间的连接。髓鞘化是形成记忆的一种方式,使人在已知的领域更加高效,同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无形中限制了人们探索新事物的能力。
让我们来思考一个最朴素的问题:为何在榜样、故事、经验众多的当下,我们依然总是知易行难,难以将所知付诸实践呢?
从表面来看,可能的原因或许有以下几种:
第一,我们和榜样、作者的起点不同。成功的人往往是登上山顶的人,而大多数人还是在山脚下或者在艰难爬坡……起点和背景不同,使我们很难切身体会榜样或领袖的真实经历。即使你觉得自己明白,其实也是两回事。
第二,著书立说时,作者的目的和角度不同,表达出来的不是全貌,甚至可能存在偏见。
第三,成功的人在表象上是习惯良好,本质上则是认知水平不同于普通人。对于同一段文字或事实,认知水平差距大的人的理解和偏差有着天壤之别。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本质问题:人们习惯了用常规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倾向于沿着前人的经验,用常规行为去做事。久而久之,这些思维习惯便形成了所谓的惯性思维。
说得再具体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