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他们相信,中国人比哥伦布先到(淡巴菰纪实散文)

書城自編碼: 413742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淡巴菰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917661
出版社: 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HK$ 60.5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HK$ 107.8
囚笼之家
《 囚笼之家 》

售價:HK$ 65.8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HK$ 140.8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售價:HK$ 65.8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HK$ 107.8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HK$ 86.9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HK$ 184.8

編輯推薦:
美国作家协会前主席道格拉斯·普莱斯顿倾情作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称赞淡巴菰:“笔端有灵气,果然是才女。”
收入书中的每位采访者大都留下墨宝证明自己的观点。
內容簡介:
对于哥伦布率先到达美洲这个已经被写进人类历史的答案,许多人或基于考证,或出于思考,早就开始了质疑。2020年新冠之初,作者接到美国作家协会主席道格拉斯·普莱斯顿(Douglas Preston)的邀请,前往美国采访十几位深信“中国人比哥伦布先到(美洲)”的研究者——既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地质地理学家,也有建筑学教授、NASA工程师、二战美国老兵、祖辈父辈就生活在中国的传教士后裔。他们相信,1492年横渡大西洋、以为到达了印度的哥伦布绝对不是“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这些质疑者根据自己的考证、推理写下了一部部著作或文章,他们坚定地相信,除了拥有古老先进文明和科技的中国人,波利尼西亚人、腓尼基人、希腊人、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岛上的先民早在数千年前都曾多次跨海到过美洲。此书即是作者对这些研究者的采访手记。
關於作者:
淡巴菰,本名李冰,国家一级作家。曾为媒体人,前驻美外交官,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作家。《上海文学》《山花》专栏作家。第十届冰心散文奖得主。
已出版“洛杉矶三部曲”(《我在洛杉矶遇见的那个人》《在洛杉矶等一场雨》《逃离洛杉矶 2020》)、散文集《总有个地方现在是5点钟》《下次你路过》《那时候,彼埃尔还活着》、小说《写个玄奘的情书》等。对话集《听说》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目錄
导言 / 001
史蒂夫·杰特:我们地球人其实都是亲戚 / 003
爱丽斯:那些漂到美洲的小船上肯定有中国人 / 031
约翰·罗斯坎普:石头上刻着古汉字 / 059
钱肇昌:老地图证明,中国人早到过美洲 / 087
黄思远:我相信徐福东渡到过美洲 / 135
夏洛·利兹:美洲的山川早被写进了《山海经》 / 167
保罗·夏亚松:这片北美废墟是明代中国人的家园 / 221
李兆良:明代人绝对到过美洲 / 253
孟席斯:1421年,中国人发现世界 / 311
史蒂夫·艾金思: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人早到过了 / 345
默里·李:我有50%中国血统,100%相信慧深到过美洲 / 375
不会消逝的声音——他们曾经疾呼,中国人早就到达美洲 / 385
內容試閱
究竟是谁,最先把文明的足迹印在美洲大地上?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不论那些上万年前就在美洲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原住民,所谓的印第安人。文明世界里,但凡刚开蒙的孩童,无论肤色、族裔,脑子里都被灌输了同一个名字: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可是,对于这个已经写进人类历史的答案,许多人或基于考证,或出于思考,早就开始了质疑,其中不乏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地质地理学家,也有耗尽一生精力痴迷考证的“业余考古达人”(Pseudo-archaeologist,英语里带贬义的称谓,伪考古学者)。他们相信,1492年横渡大西洋、以为到达了印度的哥伦布绝对不是“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这些质疑者根据自己的考证、推理写下了许多著作,他们坚定地相信,不仅拥有古老先进文明和科技的中国人,还有波利尼西亚人、腓尼基人、希腊人、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岛上的先民,早在数千年前都曾多次跨海到过美洲。
西方广为人知的研究者从二百多年前的法国汉学家约瑟夫·德·吉涅(Joseph de Guignes)到后来以《不光彩的哥伦布》而被人们记住的爱德华·维宁(Edward P. Vining),以及受他们影响,细读《山海经》,相信其中的海外东经部分描述的正是美国落基山脉及河流的亨丽特·默茨(Henriette Mertz),这位“二战”期间的美国密码破译员写出了《淡淡的墨痕》(The Pale Ink,中译本名为《几近褪色的记忆》)一书,中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为之作序。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对中国人早就到过美洲的深入研究者,比如王国维的高徒、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卫聚贤,比如相信殷人渡航美洲的历史学家房仲甫。
美国作家协会前主席、恐怖小说家道格拉斯·普莱斯顿(Douglas Preston)也是这一理论的信仰者,“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哥伦布之前,探险家和水手已经到达了我们的美洲海岸,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有大量的间接经验和证据表明,中国探险家早在1000至2000年前就到达了美洲。例如,在我居住的新墨西哥州,我家附近的山岩上就有非常古老的类似甲骨文的岩刻,学者们将其解释为源于汉语的一种古老文字形式……”三年前,我正是接受了道格拉斯发出的采访邀请,去走近就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与考证的痴迷者们——最吸引我的,除了他们追寻真相的态度,除了他们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还有他们的人生故事和来路。我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付出昂贵的生命成本对这个不讨好的话题孜孜以求。
美国学术界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对人类海洋活动进行了严肃的关注。《那些跨海者——哥伦布时代前的洲际接触问题》(Man Across the Sea——Problems of Pre Columbian Contacts,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71年出版)可谓一直以来最权威的相关早期著作,其中收录了二十四位学者的论文,就人类文明的进化方式的两极观点进行了探讨:“扩散论(Diffusionism)”还是“独立发展论(Independent Inventionist)”。前者认为人类文明起源时间不同、先天智商和地理环境不同,发明和制造工具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自有优劣,人类文明是由一部分人发端、发展出来后传播扩散到其他族裔中去,渐渐使人类得以共享和复制那些文明。后者则相信既然生而为人,应该都在历史长河中各自摸索出了相同或相近的技能,人类文明不是靠传播而是靠独立实践发展进步。
“虽然死去的人不会说话,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几千甚至上万年前,人类早就有过频繁的跨海活动,无论是大西洋还是太平洋。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地球上的人类都是亲戚……极富智慧的中国人早在哥伦布前就多次到达过美洲。”史蒂夫·杰特(Stephen Jett)就是文明扩散论的信仰和研究者之一。同一信仰的研究者也都像亲戚,把彼此介绍给我。他们坚定的声音诱惑着我,让我决定也做个新时代的跨海者去倾听、去找寻。在互联网强大引擎功能的支持下,我很快发现了更多志同道合者,他们或早或晚,都已经开始了对这个挑战性命题的追问。最令我惊讶的是,这些执着的美国人全是银发一族——最小的七十三岁,最大的九十四岁。“没得到过一分钱经费赞助,倒是对听到的讥讽嘲笑司空见惯,还有人说我们‘亲华’‘卖国’……哈哈哈!我们只是希望寻找证据,为那些被忽略、被遗忘、被遮掩的真相发出点微弱的声音!”直到我遇到最后一个受访者——航海探险家黄思远。这位最年轻的追问者,也都年过五十了。
在中国鲜少发现新冠感染者的2021年夏天,我越过太平洋来到了新冠重灾区的美国,开始了既新奇又虚幻的采访之旅。这些探寻者青灯孤影、殚精竭虑地求索让我感动,他们面对斥责甚至威胁的勇气让我佩服,最为振聋发聩的,还是一种质疑历史定见的豪迈。他们的人生已薄暮,随时都可能离开这个世界去和他们寻访的逝者相随。是早年那些同样勇敢的跨海先民们地下有知吗?冥冥之中,他们沉默的护佑让我的探寻多次柳暗花明,细若蛛丝的线索在行将断掉的时刻总被意外之手给粘连上。
毛姆说过: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此书的写作宗旨是:不对研究者的观点或论断进行褒贬,而是客观记述他们的来路和我所看到的人生片段——他们究竟缘何走上这条打破常识的研究之路,又是什么让他们对自己的结论坚信不疑?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