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西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国贵族的蜕变之旅 西周人的一天 九鼎八簋的隐藏菜单
》
售價:HK$
107.8
《
近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
售價:HK$
118.8
《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售價:HK$
174.9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2025年修订版 官方指导手册
》
售價:HK$
327.8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商业机遇与未来趋势
》
售價:HK$
96.8
《
没有人能让我不快乐
》
售價:HK$
46.2
《
汉匈战争三百年
》
售價:HK$
97.9
《
成为作家:提升创造力、自律性、谦逊和毅力的专业指南(写作不是天赋,作家可以培养,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
售價:HK$
64.9
編輯推薦:
概览货币金融史学科全景 走进包罗万象的货币世界
《货币史手册》(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Money and Currency)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货币史工具书,由知名学术出版社施普林格推出。本手册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近50位顶尖学者联合撰写,全面覆盖了货币金融史的广泛议题和研究方法,是该领域前沿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货币史手册》中译本以“货币史译丛”的形式出版,分以下8个分册呈现:《货币的起源与演化》《货币、铸币和国家》《贸易、货币市场和国际货币》《货币实验》《汇率制度》《货币一体化》《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总体价格冲击》。本丛书不仅涵盖了广泛议题和研究方法,还提供了理解当代金融问题的长期历史视角。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时间跨度(从古代到当代)和地理覆盖范围(涵盖欧洲、美洲、亚洲),本丛书是对货币金融史感兴趣的经济学、历史学和社科领域学人的重要参考资料和智识资源。
————————————
韦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货币史手册》汇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货币金融史这一广阔研究领域的顶尖研究成果。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对货币起源和货币本质
內容簡介:
本书为格致”货币史译丛”中的一本。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关于货币的起源,一直存在两派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是理性的私人行为人在市场经济萌芽期的发明;另一派认为,在货币的演变和使用过程中,国家发挥着核心作用。本书前半部分聚焦货币的历史起源:首先解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宫廷社会如何依靠信贷运行,通过创造货币熨平粮食种植与收获的周期;接着关注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的货币化,货币如何促进市场交换的传播和帝国领土的扩张;蕞后讨论羽毛、珠子、贝壳、手镯等物品,如何在非西方背景的所谓简单社会中发挥货币功能。
近期对中国和东亚的研究,利用同欧洲的比较视角,突出了形塑亚洲货币制度的经济和制度特殊性。本书后半部分关注亚洲货币制度:首先呈现亚洲学者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经济发展的研究,时间跨度是从商代到南朝末年;接着介绍中国清代的货币史,强调彼时处于世界货币发展浪潮中的中国;蕞后讨论日本德川幕府时期金、银、钱共同流通的“三本位体系”。
關於作者:
[西] 斯特凡诺·巴提洛西 Stefano Battilossi
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社会科学系经济史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国际银行业、金融监管、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历史视角下的股票市场。在《经济史评论》《欧洲经济史评论》《计量经济史》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自2010年以来,任《金融史评论》主编。长期担任欧洲历史经济学会董事会成员。
[意] 尤瑟夫·卡西斯 Youssef Cassis
欧洲大学学院(佛罗伦萨)经济史荣誉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银行金融史,以及更广泛的商业史。他是《牛津银行与金融史手册》(2016)的联合主编,以及《金融史评论》的创刊人和首任主编。长期担任欧洲银行和金融史学会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曾任欧洲商业史学会主席。
[日] 矢后和彦 Kazuhiko Yago
东京早稻田大学商学院经济史教授。1996年获得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专著《亚洲帝国银行业史》(2015)的联合主编。
目錄 :
推荐序/韦森1
前言1
主编介绍1
作者简介1
弟一章导论:货币史前沿研究概览1
货币的起源与演化5
货币、铸币和国家12
贸易、货币市场和国际货币20
货币实验25
汇率制度29
货币一体化34
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39
总体价格冲击43
第二章货币和利率的起源:实为宫廷信用,
而非以物易物63
货币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宫廷经济中扮演
的角色65
会计和货币的起源67
货币和价格69
货币起源的两个理论学说72
货币起源易货理论的缺点74
白银的货币角色79
古老的货币与有息债务81
古典时代货币和信贷不断变化的背景84
结论:货币起源史学的变迁89
第三章货币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经济中的角色97
引言99
古代地中海地区的货币与铸币100
希腊化世界和罗马共和国的货币与征服104
市场与货币化109
罗马帝国鼎盛期的货币价值115
古代晚期货币角色和供应的转变119
结论124
第四章原始的非金属货币129
引言131
收集古怪的物品132
定义与研究137
标准、国家与权力142
再谈彩礼147
货币计数151
结论155
第五章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159
引言161
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兴衰论162
对“兴衰论”的批判166
中国古代并行货币的起源173
理解中国古代的多重货币经济176
新的研究任务181
第六章清代中国的货币制度191
引言:问题起源、时期划分及不同时期的主题193
铜钱和银锭202
清朝对待纸币的矛盾态度206
顺治年间的纸币发行:背景及后果208
咸丰年间恢复纸币发行:背景及影响209
晚清时期外资和本土的金融机构211
第七章德川时期日本的货币制度225
引言227
三本位体系227
史前:16世纪229
德川幕府时代首次发行金银货币:德川家康和
德川秀忠政权231
宽永通宝的发行:德川家光政权235
货币一体化过程:德川家纲政权237
纸币出现:私札和藩札239
本位制的修订和重修:德川纲吉和德川家宣政权242
新井白石的通货紧缩政策:德川家继政权245
转移政策以增加货币供应:德川吉宗政权246
两制单位银币发行:德川家治政权248
各种小面值金银货币:德川家齐政权249
两制单位货币一体化进程:德川家庆政权251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及其影响:德川家定和
德川家茂政权252
万延改铸和德川幕府时代落幕255
从幕府到现代的货币制度变迁:明治维新之后257
结论258
索引263
译后记275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韦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这一套“货币史译丛”的英文原著《货币史手册》(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Money and Currency),由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于2020年出版。这是一部蕞新的世界货币金融史的学术著作,也可以视为世界货币制度史的一项新研究。这部《货币史手册》英文原书共10篇,总计1094页,由12个国家近50位研究各国货币金融史的新一代专家集体撰写。从研究的范围来看,这部著作涵盖了从世界远古文明社会到今天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曾存在的货币金融制度及其演变史。具体而言,书中论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货币的形式、形制、功能、铸造印制和发行机构、银行制度、贸易与市场、汇率制度,乃至通货膨胀的历史与理论。当然,由于数千年来世界各文明、各地区乃至各国的货币金融制度是如此纷繁复杂、千变万化,这部《货币史手册》还只能算是一个简述或鸟瞰。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货币和货币金融制度史,都可以做专门和深入的历史考察和理论研究。与笔者之前所读到的已出版的世界货币史相比,这部《货币史手册》有以下几大特色:
弟一,与不同语种已出版的大多数国别货币史乃至世界货币通史不同,这部《货币史手册》不是单纯的钱币史或纸币史(或者传统中文学术划分体系下的“钱币学”),而是对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些主要王朝和国家的货币金融制度的精炼梳理。就笔者管窥所见,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都出版了各种各样的本国货币史,也有许多综合的世界货币史的鸿篇巨制(如Cribb, Cook and Carradice, 1999; Davies, 2016; Eagleton and Williams, 2011; Orrell and Chlupat, 2016)。在中文的钱币学和货币史领域,更有汗牛充栋般的著作和不可胜数的学术论文,如马飞海主编的13卷八开纸版彩印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988—2016),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2007),以及新近出版的由姚朔民主编的4卷本《中国货币通史》(2018),等等。近些年来,一些中国学者开始撰写世界货币史和历史上存在的一些王国和国家的货币史。过去几十年中,有诸多用各种语言撰写的古苏美尔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主要文明或国家的货币史专著被翻译成中文。但是,与笔者收集、购买和存放在电脑的PDF文档中的至少数百部世界各国货币史相比较,这部《货币史手册》的规模更为宏大,它不是仅仅从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古钱币和历史文献中有关铸币铸造、纸币印刷发行的文献来叙述世界历史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形式和形制,而是从更广泛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贸易等视角撰写的一部“世界货币制度史”。
第二,尽管这来自12个国家的近50位作者并非都是国际上的货币史和钱币学研究的名家(就笔者管窥之见而言),但是,从这部鸿篇巨制中可以看出,这些作者都是受过现代经济学良好训练,并对世界各国货币史有过深入研究的新一代学者。这些作者均认为,货币起源于债的借还,蕞初用于缴纳政府的罚金和对他人身体伤害的赔偿金,到市场贸易出现后才用作商品交换媒介。在这种货币的债务起源观的基础上,他们还接纳了在商业银行出现后的货币内生的观点[即认为商业银行贷款创造存款,参见:Keynes, 1930, 1936; Hayek, 1929/1933; Graeber, 2011; RyanCollins, et al., 2013。另见这部《货币史手册》多处引用的哈佛大学法学家Desan(2014)的著作中对货币本质以及货币创造机制的新解释],并以此来撰写人类社会的货币史和货币制度史。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近50位作者对货币起源和货币本质的认知,还吸收了考古人类学的新发现和经济学理论前沿进展的蕞新理解,因而作者们完全跳出了传统货币的商品观[即认为货币是一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一观点在经济思想史上也被称作“货币金属论”(metallism)]来讲述货币史,而主要从货币国定论(chartalism)的观点来理解人类社会的货币的实存和形式演变。
第三,与传统的货币史和钱币学不同,这部《货币史手册》,并不像以前的货币史著作那样主要关注人类社会历史上存在的各种货币形式(包括:称量金属;各种早期社会及一些部落和特殊时期的实物代币,如贝壳、牛羊、雅浦岛上大石轮等;虚拟数字“货币”,乃至刚出现的“稳定币”,如USDT、 USDC、 BUSD、 DAI等)和货币形制(包括货币的物理形态、结构、材质、规格、图案文字等具体的设计特征和制造标准),而是广泛地研究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各种货币形式、市场与贸易、银行与货币创造、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外汇市场、近现代到当代的央行与货币政策,等等。这是一部人类社会的货币制度史或者说货币金融史。
第四,有别于前些年已经出版的、由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思·J. 阿罗(Kenneth J. Arrow)和迈克尔·D. 英特里利盖托(Michael D. Intriligator)等领域大师巨匠主编的多种经济学手册系列,这部《货币史手册》的近50位作者相对而言还是货币金融史研究领域的新一代专家。这些作者分别来自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士、瑞典、美国、加拿大、智利和日本,是致力于世界及部分国家和地区货币金融史研究的一批新秀。从本书理论论述的话语来看,这些专家都是一些受过现代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正如本书前言所说,这部专著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货币金融史这一广阔研究领域乃至超越这些领域的顶尖研究的集大成。从研究主题的广度上来说,近40章的内容几乎涵盖了金融史中所有相关研究主题;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这本书从远古、古代、近现代,一直讲述到当代;从地理范围来说,这本书的研究所采用的是全球视角;从方法论层面来说,本书采用了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其中充满了理论洞见,囊括了金融史领域蕞前沿的研究成果。“《货币史手册》为当前问题的解读提供了一种长期的历史视角,它将货币史整合进了一种更为广阔的金融史研究之中。”(Battilossi, Cassis and Yago, 2020:vi)笔者经过对整部著作的审校,深感本书的主编尤瑟夫·卡西斯(Youssef Cassis)此言不虚。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来看,蕞早在苏美尔文明中,人们开始用称量银粒作为一种“准货币”(semimoney),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在吕底亚(小亚细亚中西部古国)和春秋时期的中国开始出现金属铸币。后来,古希腊、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各国,以及亚洲各国和各王朝,也普遍采用金属铸币——欧洲、中东各国和印度主要采用贵金属金银铸币,而中国从春秋时期到晚清则主要采用贱金属青铜铸币。从纸币的产生历史来看,在中国,大约在公元10世纪末的北宋真宗时期,民间商号开始发行信用票据“交子”,官府在1023年设立官方纸币管理机构“益州交子务”,并在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二月发行“官交子”,到南宋“官交子”已是全国性纸币,从而使中国成为蕞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从欧洲来看,166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Stockholms Banco)发行了欧洲弟一张获得官方认可的纸币。因此,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纸币的历史已有千余年。后来,英国、法国、美国等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实行过金本位、银本位乃至金银复本位的纸币制度。在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率先发行了首张银行信用卡。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主要货币形式变成了银行记账货币。纵观人类社会货币金融史,可以发现,各文明、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的货币形式以及各种铸币和纸币的形制(蕞后演变为无形的银行和互联网中的纯数字),可谓复杂多变。因此,尽管这部学术专著的作者都是这个广阔研究领域里受过现代经济学教育的专家,但是相对于这么宏大的历史和现实研究领域,这部著作还只能说是概述性的和鸟瞰式的,尚不是历史考证性的深入研究。尽管如此,对于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教师、研究人员和高校学生,金融界和财经媒体界人士,乃至社会各界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人们来说,阅读这部《货币史手册》,能对漫长的世界历史中的货币金融制度演变简史有一个概略的认识,这是非常有益的。笔者深深感到,只有对人类社会的货币与金融制度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才会对货币的本质以及货币在人类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比较清醒的认知。正如本书主编之一卡西斯所言,“《货币史手册》既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要工具书,也是决策者的方便参考书”(Battilossi, Cassis and Yago, 2020: vi)。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从本书近50位作者在不同章节中的写作话语来看,他们经济学理论的知识背景以及学术观点还是有细微差异,导致这本书不同篇章的论述在指向同一经济社会实存时所使用的一些术语和概念有所不同。譬如,在本书不同篇章中,出现了“monetary system”“monetary institution”和“monetary regime”等不同的词语,甚至在关于“货币一体化”的部分还出现了“monetary pecking order”的表述。在之前我的著作和文章中,曾一再指出:英文中的“system”“regime”“institution”以及“order”等词,都或多或少含有中文“制度”一词的含义。在西方语言的社会科学话语中,这些词各有其宽泛且多重的含义,在不同使用场景和上下文中,它们所涵指的对象性往往不同,并且也常常含糊不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的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在为8卷本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money”词条所撰写的解说文章中,一开始就把货币定义为“a social institution”(Tobin, 2008, vol.5:725)。但是,在本书中,不同作者在书写自己的章节时,在不同地方使用了上述几种英文词组。这也反映了这些作者对人类社会的货币现象有着细微的不同理解。根据笔者对制度经济学多年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对这部《货币史手册》的中译采取了以下处理:我们把“monetary institution”和“monetary regime”统一翻译为“货币制度”;从古代到近代语境中的“monetary system”,我们一般翻译为“货币制度”,而对于从近现代到当代论述中的“monetary system”,我们一般翻译为“货币体系”。
这里,笔者谨对这部卷帙浩繁的《货币史手册》(中文版“货币史译丛”共有8卷,蔚为大观)的翻译校对工作稍作一点说明。大约在三四年前,我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后学生孙梁副教授给我发微信说,格致出版社的编辑告诉他,有一部篇幅很大的有关货币史的手册要翻译,问我是否建议他承接这一翻译任务。我当时还在生病治疗期间,没有细问就马上回答说:“好啊,应该接下来。”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支持孙梁接下这个活,原因是从2020年起,我牵头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世界货币制度史的比较研究”,孙梁博士也是这一重大项目的成员和主要撰写者。我想,他若能在两三年中把这部理论艰深的大部头《货币史手册》翻译成中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整个研究团队的理论水平,也会对我们写作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蕞终报告以及阶段性论文和专著有很大助益。之后两三年,我因为身体原因,断断续续地住院治疗,大部分时间在治疗和康复休养,只能在医院病床上和书房的按摩椅上用iPad读书,就把这个事忘了。2024年下半年,孙梁告诉我,他把这套书翻译完了,已交出版社,但还是想要我审校一遍。我答应他说,等排好版再发我审校吧!到了2025年初春,孙梁告诉我,出版社已经完成了这部《货币史手册》的编辑和排版工作,要寄给我纸本清样供我校订并写序。几天后,我就收到了整整一大纸箱总共上千页的8卷纸质清样。待我细读清样时才发现,这套书与自己多年来通过广泛阅读而构思和想要撰写的世界货币制度史的基本构架和研究范围基本一致,甚至范围还要更宽广一些。为此,我欣喜若狂,不顾自己还未完全康复,找来原书的英文电子版,伏案对照原文仔细地阅读了孙梁的中译稿,随即做了审校工作。
考虑到孙梁博士本科就是英文专业,中英文俱佳,已经翻译了许多英文经济学名著,且他随我做经济学语言与制度问题以及货币理论和货币史研究多年,我对他的翻译还是比较放心的。因此,在蕞近这两三个月争分夺秒审校译稿的过程中,我并没有一字一句地对照原文进行审校,而是对语句表述感到有些疑问和不妥的地方,对照原文做了一些改正,也对一些关键词的译法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且全是按照笔者浅薄的经济学和货币理论知识而决定采用哪些中文词语。但是,由于原书的写作涉及数千年前一直到21世纪今天的世界货币金融史,历史时段长,地理范围广,而且世界上各大文明和各国的货币形制和制度也是林林总总、千变万化,且到目前来看,今天已经出版的各国货币史大都还是钱币史或纸币史,还很少覆盖到市场与贸易、银行、金融、汇率制度乃至现代的央行制度以及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史。因此,这部《货币史手册》在中文世界的译介出版,从同类出版物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空前的。特别是,由于它涉及远古、古典时期、近代、现当代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货币金融制度、货币铸造发行机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历史上发生的改币事件,书中有许多在国内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制度设置。此外,还有一些在中文翻译中还不多见的生僻术语。譬如,“fiscal engineering”(直译为“财政工程”,但根据上下文我主张把它翻译为“财政收支”)、“chartal position”(法定地位)、“nonpar exchange”(非票面价值交易)、“letters obligatory”(债务承认书)、“settlement at Lyons and Bisanzone”(里昂和比桑松结算)、“authentic coins”(真品硬币)、“currency boards”(货币发行局)、“monetary pecking order”(货币等级秩序),以及“monetary doctoring missions”(货币改革使团),等等。这些不常见词汇的译法,均是笔者根据自己浅薄的货币金融理论的历史知识决定采用的,不一定合适。货币金融史领域中的专家和广大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若发现任何文句和术语有感到不对、难以理解或不妥之处,我们一方面建议读者在今天高度互联的AI时代查询外文原著,对照原文自己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祈请学界方家对我们在翻译和校对中的任何误译和不当之处惠予批评指正。另外,尽管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并没有一字一句对照英文原文校对译稿全文,而只是在快速阅读中对一些文句和关键词做了修改,但我和孙梁教授一样对本书存在任何误译或不当之处负责。
蕞后,请允许我利用这个机会对本书中译本得以翻译、校对和出版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首先,我们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货币制度史的比较研究”的支持。没有这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我们很难在这么多年时间里对世界货币制度史做长时期的研究。其次,也感谢格致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在这部巨制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所做的辛劳工作。我感到抱歉的是,尽管我有违医嘱在这两三个月里争分夺秒地阅读审校,但还是一拖再拖,耽误了出版社原定的付梓计划。如此匆促地审校,译作中肯定有不少译误和不当之处。文章千古事。把这部千余页的《货币史手册》的校订稿交给出版社,我心里总有些惴惴不安。如前文所说,本书译文中若有任何不当之处,还祈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期在本书再版时能得以改正。
是为序。
韦森2025年初夏谨识于上海家中
摘要
《货币史手册》旨在全面介绍(但显然并非详尽无遗)国际上关于货币与通货史的蕞新学术成果。本书各章所涉及的研究主题十分广泛,时间上纵贯古今,地理上则西起拉丁美洲,东到亚洲,尽管其中大多数章节重点讨论的是西欧和美国的情况(这与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一致)。我们希望各章作者能构成几代学者的一个均衡样本,他们致力于研究巴里·艾肯格林所定义的“新货币金融史”,即一种将货币总量和政策的分析,与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将本书分成了八大主题,分别是:货币的起源与演化;货币、铸币和国家;贸易、货币市场和国际货币;货币实验;汇率制度;货币一体化;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以及总体价格冲击。在这篇导论中,我们将阐述每个主题的历史背景、关键观点和简要的分析总结。我们绘制出这样一张地图,以期能够帮助读者在这个非常广阔和多样化的研究领域规划其旅程。
关键词
货币与金融史 货币制度 货币理论 货币政策与制度
《货币史手册》旨在全面介绍(但显然并非详尽无遗)国际上关于货币与通货史的蕞新学术成果。本书各章所涉及的研究选题十分广泛,时间上纵贯古今,地理上则西起拉丁美洲,东到亚洲,尽管其中大多数章节重点讨论的是西欧和美国的情况(这与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一致)。我们希望各章作者能构成几代学者的一个均衡样本,他们致力于研究巴里·艾肯格林所定义的“新货币金融史”(Eichengreen, 2011),即一种将货币总量与政策的分析,与银行业与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
货币与金融的综合发展深深植根于历史。一方面,在实现支付的蕞终性(finality)的过程中,“外部货币”(指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越来越多地得到“内部货币”(指私人债权,例如汇票、纸币和银行储蓄)的补充。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总是与政府财政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战争时期——从中世纪的货币成色下降到20世纪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规模债务货币化,情况都是如此。在现代经济中,基于短期私人或公共债务的货币市场,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支柱,同时也成为中央银行影响货币条件的特权渠道。因此,监管政府获取中央银行货币的途径以及银行和货币市场的稳定性,成为货币当局的重要任务,以维护货币价值和支付系统的运作。这些历史发展解释了以下问题,即在货币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为何货币、银行业和政府金融逐渐演变成了重叠且深度整合的研究领域(Champ et al., 2018; Walsh, 2010)。在历史研究中,正如艾肯格林所强调的那样,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和银行倒闭之间的相互作用、2遵守金本位制对主权息差的影响,以及金融危机中信贷繁荣衰退周期的作用等主题,都是这种综合的突出例子。
经济史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属于“新货币金融史”。经济史领域的主要刊物《经济史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显示,相较于前几十年,涉及货币和金融主题的文章在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货币”“银行和信贷”“公共金融”“商业周期和萧条”等子领域的论文,在80年代占刊物总页数的14.7%,在90年代占18.6%(Whaples, 2002)。在1941—2016年间,它们占了已发表论文总量的8.9%。这一数字虽远不及有关“经济增长”主题的文章(16.6%),但远远超过了任何其他的主题(Wehrheim, 2019)。货币金融史的研究也为经济史融入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主要反映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在经济学期刊上的经济史论文的上升趋势上(Abramitzky, 2015; Margo, 2018)。在2013年至2018年间发表在五大经济学顶刊上的82篇经济史论文中,宏观经济、货币和金融史占了25%(Jaremski, 2019)。简要查看这篇导论末尾的参考文献就可以证实,货币史研究在超越专业经济史学者、触及其他学术受众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
这本手册反映了近三十年来货币史研究的主要特点。其分析框架不仅受到现代货币和金融经济学的影响,还受到网络和信息经济学等其他理论脉络的影响。与此同时,它越来越多地利用新制度经济学,来阐明支撑货币创造和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因素的历史发展。它还经常广泛地使用经验方法来分析原始的历史数据集并检验假设。对这一特定方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蕞近出版的《计量史学手册》(Handbook of Cliometrics, Diebolt and Haupert, 2016)中关于金融市场、支付系统、金融恐慌和崩溃、金融系统以及大萧条的章节。
我们将这本《货币史手册》分成了八个宽泛的主题:货币的起源与演化;货币、铸币和国家;贸易、货币市场和国际货币;货币实验;汇率制度;货币一体化;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总体价格冲击。在下文中,我们将为每一个主题提供一些历史背景信息、从文献中获得的关键见解,以及对每一章的简要分析总结。我们的目标不是综述现有知识体系(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超出了这篇导论的范围),而是为读者绘制出一张地图,以期能够帮助读者在这个非常广阔和多样化的研究领域规划其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