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75.9
			 
			 
	
			  
			《 
			红帆船
			》 
			 售價:HK$ 
			62.5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41.8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86.9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96.8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50.6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79.2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118.8
			 
			 
	
 
       | 
     
      
      
         
          | 編輯推薦: | 
         
         
          |  
            系统梳理了民间语言作为民俗载体的双重属性,涵盖从日常俗语到仪式套语的完整谱系,并拓展至非口头表意形式的跨学科研究视角。
           | 
         
       
      
      
      
      
         
          | 內容簡介: | 
         
         
          |  
            “民间语言”又称“民俗语言”“语言民俗”。从民俗学的学科属性和学术史上的研究实践来看,民间语言主要指那些有着鲜明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话套语。常引起民俗学者注意的语言现象可归纳为以下两类:(1)日常生活中的俗语:亲属称谓、社交称谓、人名、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俗成语、俗短语、方言词、流行语、招呼语、脏话、骂詈语等;(2)特殊场合或仪式中的套语:咒语、吉祥语、禁忌语、委婉语、神谕、祷词、誓言、隐语(含暗语、黑话)等。当然,这并不是民间语言的全部。除了语汇形式以外,还有一些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语音、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语言现象,可以作为语言民俗看待。口头形式以外的表意方式,如体态语、隐喻性实物、在部分地区或特定群体被当作表意符号的特色文字或图画等,也可看作口头语言的替代形式,纳入语言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民间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点,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民间语言既是其他民俗现象的载体,它自身也是一种民俗现象。
           | 
         
       
      
      
      
         
          | 關於作者: | 
         
         
          |  
            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暨中国典当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民俗学会会长(社团法定代表人),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主要兼职有,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师范学院教授、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辽宁社会科学院知识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 
         
       
      
      
      
      
         
          | 目錄: 
           | 
         
         
          |  
            方言土语与地域民俗……………………………………………………… 001  开语言类采风问俗先河之扬雄《方言》…………………………… 001  堪与《方言》媲美的《通俗文》…………………………………… 007  丁惟汾的《俚语证古》和《方言音释》…………………………… 012  方言土语与民俗文化圈 …………………………………………… 024  方言的韵味与麻烦 ………………………………………………… 025  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探析 ………………………………………… 028  方言土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 …………… 036  民俗语汇…………………………………………………………………… 039  民俗语汇研究及其学术背景 ……………………………………… 039  语言民俗学与民俗语言学视野的民俗语汇研究 ………………… 042  中国学术史上的民俗语汇研究 …………………………………… 047  中国民俗语汇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 049  民俗语源…………………………………………………………………… 051  社会文化史上的民俗语言“化石”………………………………… 052  民俗语源解读 ……………………………………………………… 056  民俗语源与词源学:以“措大”的民俗语源为例 ……………… 058  “锦标”词系民俗语源与词族 ……………………………………… 060  “保镖”词系民俗语源与词族 ……………………………………… 065  俚词俗语的民俗语源 ……………………………………………… 070     命名与称谓语俗…………………………………………………………… 075  命名等人生礼俗与语言民俗 ……………………………………… 075  亲属称谓语俗与亲属关系 ………………………………………… 078  绰号等社会称谓语俗与社会关系 ………………………………… 079  禁忌、口彩与咒语…………………………………………………………… 081  禁忌与口彩 ………………………………………………………… 081  “吉祥号码”与数字崇拜 …………………………………………… 086  俗语………………………………………………………………………… 089  俗语雅趣 …………………………………………………………… 089  关于“俗语”“俗语词”等概念 …………………………………… 093  现代俗语辞书概要 ………………………………………………… 099  新俗语及俗语词典 ………………………………………………… 105  民俗语词与俗语掌故 ……………………………………………… 109  民间流行习语与社会时尚………………………………………………… 140  “流行语”是什么? ………………………………………………… 140  流行语“语料”……………………………………………………… 142  民间流行习语与社会时尚 ………………………………………… 145  曲艺小品与市井民间流行习语 …………………………………… 146  方言土语…………………………………………………………………… 150  源自满语、蒙古语等民族语言的方言土语 ……………………… 150  东北话中的民族风情 ……………………………………………… 152  “闯关东”与源自关内移民方言的沈阳话 ………………………… 160  关东“响马”——隐语行话的“语言化石”……………………… 163  风土谣谚…………………………………………………………………… 167  风土谣谚:乡土文化的“活化石”………………………………… 167  “上梁”与“上梁歌”(“上梁歌”选辑) ………………………… 168  婚礼喜歌 …………………………………………………………… 171  丧葬哀歌 …………………………………………………………… 173  劝世谣谚及抽烟的来历和戒烟谣 ………………………………… 177  “四大”类谣谚和“顺口溜” ……………………………………… 181  市商言语…………………………………………………………………… 184  招幌与招牌 ………………………………………………………… 184  叫卖吆喝等市井传统商业招徕市声 ……………………………… 200  饧箫、击馋和引孩儿:饮食业的传统招徕响器 ………………… 209  数文化中的市语 …………………………………………………… 212  《义山杂纂》及其续仿之作……………………………………………… 218  《义山杂纂》及历代续仿之作的性质 ……………………………… 218  《义山杂纂》及历代续仿之作的作者 ……………………………… 220  《义山杂纂》及历代续仿之作的文化史价值 ……………………… 223  《义山杂纂》及续仿之作在日本和朝鲜的影响 …………………… 224  语言民俗典籍举要………………………………………………………… 228  广博精审考证详赡的《通俗编》…………………………………… 228  里程碑式的经典《证俗文》………………………………………… 240  顾张思“乐操土风不忘旧”之《土风录》………………………… 249  钱氏兄弟的《恒言录》和《迩言》………………………………… 258  隐语行话…………………………………………………………………… 270  神秘而多姿多彩的市井隐语行话 ………………………………… 271  关于“隐语行话”…………………………………………………… 274  隐语行话与现实社会生活 ………………………………………… 278  隐语行话是一种应予积极抢救和保护的语言文化遗产 …………… 291  民间隐语行话是处于濒危的语言民俗资源 ……………………… 296  参考文献…………………………………………………………………… 303  后 记……………………………………………………………………… 304  编后记……………………………………………………………………… 3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