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HK$
86.9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HK$
184.8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HK$
151.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HK$
115.6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HK$
221.8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HK$
69.6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HK$
66.1

《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售價:HK$
1177.6
|
編輯推薦: |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研究》把道德置于广阔的生活中,以学校道德生活事实为主要依据,仅选择学校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实方面进行研究。《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研究》依据学校社会组织理论,构建了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基本分析框架,分别从关系、组织、行为、课程四个方面理解“此在”与“彼在”,关注作为存在者的学生“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与探寻“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研究选取幼儿园场域、小学学校场域、中学学校场域道德生活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深入研究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并在一定比较中确定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目标定位和相关对策,以此创建良好的学校场域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
內容簡介: |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研究》从场域的视角审视学校道德生活,将道德置于广阔的学校生活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研究》以“德育是否能触碰到学生个体的内在生命”为逻辑起点;从社会组织的结构特征和学校场域真实道德生活的视角,构建了一个以教育性、关系性、情境性和历史生成性为结构要素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选取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的学校场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深入研究学校场域的道德生活,并在比较中确定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目标定位和相关对策。《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研究》致力于创建良好的学校场域,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在学校场域中,教师不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作为学校场域中的引领者、促进者和建设者,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为场域中的平等成员,扮演着解释、构建和实践者的角色。德育内容不是外在的文本材料或形式化的活动,而是作为一种资源存在,实现着人的道德生活。如果缺失了这种场域,人们(学生)将失去实现教育目的的机会,同时也失去实现和享受这种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因为没有这个场域,构成德育生活的各个要素也就不复存在。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研究》可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德育教师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
關於作者: |
王芳,沈阳大学副教授,沈阳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中心科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与道德教育。主编并出版两部教材,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 1
一、问题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3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4
一、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相关
研究综述 5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7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21
一、研究内容 21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22
第二章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理论
探索 26
第一节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相关
概念界定 26
一、场域及学校道德生活的概念 26
二、基于学校社会组织的学校
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特性 31
第二节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研究的
基本分析框架 33
一、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研究的
基本框架 33
二、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基本
框架的编码检验 41
第三章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现状
调查 50
第一节 调查设计 50
一、问卷设计 50
二、访谈设计 52
三、被试分布 53
第二节 小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
现状调查 53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53
二、调查的基本结论 68
第三节 中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
现状调查 68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68
二、调查的基本结论 78
第四章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事实
考察 79
第一节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事实
考察设计 79
一、考察方法 79
二、信度、效度 79
三、材料收集 80
四、材料录入 80
第二节 小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
事实描述 81
一、师生关系场域道德生活事实 81
二、班级组织场域道德生活事实 85
三、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事实 89
四、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事实 96
第三节 中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
事实描述 98
一、师生关系场域道德生活事实 98
二、班级组织场域道德生活事实 102
三、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事实 106
四、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事实 112
第五章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存在的
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117
第一节 小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
存在的 主要问题及归因 117
一、小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7
二、小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
存在问题的归因 124
第二节 中学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 129
一、中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0
二、中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
存在问题的归因 134
第六章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对策
改善 140
第一节 学园:小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
生活对策改善 140
一、建立师生之间的关心关系 140
二、提高和加强教师的品德修养 143
三、创建民主、公平的班级氛围 144
四、发挥集体生活的德育作用 147
五、管理与教育相结合以加强道德
生活的社会化功能 148
六、改变虚拟的课堂道德生活
情境 151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
活动 155
第二节 家园:中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
生活对策改善 157
一、建立师生之间关怀的关系 158
二、建立民主、规范统合的班级
管理模式 159
三、创设具有生活质感的真实的
道德情境 161
四、构建动态、开放的道德生活 163
五、家校合作共育共促中学生道德
成长 165
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 166
附录 168
参考文献 176
后记 183
|
內容試閱:
|
在当代中国德育研究中,对学校德育生活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然而,王芳本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探索精神,涉猎了中外教育社会学理论书籍,通过三年的博士生研究,进入了这一领域。她还完成了《小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研究》的博士论文。以此为基础,经过八年的拓展研究,她将研究范围从小学扩展到中学,覆盖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同时,她开展了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研究。经过时间的检验,这本著作终于面世了。
这项研究运用了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35位一线教师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抽取出16个码号,并按编码相似性聚类,最终得出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4个基本维度和16个因子。这验证了她所提出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基本分析框架,并证明了该理论结构是基于学校道德生活事实,经得起检验的。
通过自编问卷,根据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4个维度16个因子,对当前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目的性抽样原则,在沈阳市SSY学校发放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笔者进行了问卷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包括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同时,通过对学校校长、一线教师的访谈和评议,进一步证明了问卷的效度。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小学校大样本的实际问卷调查。
小学学校场域中道德生活研究的量化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学校道德实践活动少,学生参与到班级活动的程度不高,学生在科任教师课上表现较差,学生几乎感受不到老师的关心。通过对各项目之间的比较发现:女生在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表现优于男生;班干部在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表现优于普通同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表现趋同;五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表现优于六年级学生;不同地区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师生关系普遍较好,但城乡之间存在差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仍存在贫乏、枯燥等问题。
中学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量化研究结果显示:班级中的道德生活相对较差,班干部比普通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班级活动,普通同学的参与机会较少且积极性不高,班主任对学生的控制力度过强;尽管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存在不平等现象,但师生关系总体上却相对较好。除思想品德课程外其他课程对学生道德教育涉及少。比较各个项目发现,女生在德育生活方面表现的明显优于男生,城市学校的平均值远远高于县城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道德生活存在显著差异,学生是不是独生子女对学校道德生活上无明显差异,班干部与非班干部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班主任性别对前三个场域中道德生活有显著差异,仅在品德课程场域中差异不显著。
分析结果发现,小学场域中的道德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师生关系场域道德生活相对疏远;班级组织场域道德生活枯燥乏味,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功能失调以及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实践缺乏真实体验。而中学场域中的道德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师生关系场域疏离;班级组织欠缺统一性;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机械化,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缺乏真实体验和感受等问题。
深入探究中小学场域中道德生活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在小学场域,制度化管理使学校德育失去了话语权,功利主义导致教师追求即时的德育效果,文化资本导致班级组织不平等,管理与教育分离导致道德实效性差,虚拟的道德情境使学生不能产生真实的道德冲突,进而难以实现从知到行的道德转换。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部分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正面效果。而在中学场域,疏于对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的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应试教育导致德智分离,学业竞争压力与青春期个性发展冲突,师生文化冲突导致道德教育错位,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德育导致学校道德生活枯燥乏味。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他律到自律,也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真实、丰富、生动的学校道德生活,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为道德不仅仅是理论,它指向生活,更指向人生的价值追求。道德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所以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才能产生道德体验,形成道德情感,激发出道德行为。因此,在学校场域中拆除道德和生活之间的隔离墙,才能激发出学生道德生命的活力。
要丰富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加强学校道德生活的真实性,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具体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实现各种关系的和谐。其次要营造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教育背景结构,使学校生活充满爱和正能量,激发学生爱的力量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再次要促进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发展和不断变化,寻求道德生活达到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让学生既注重当下,又追求理想。最后要通过全面加强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的教育性,使生存于该场域中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不需要特意地“受教育”。从存在论意义上来看,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四个具体策略的方面共同决定了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独特教育张力。因此,这种教育方式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
王芳之所以能坚持11年时间,完成一个系统且完整的研究,就在于她具有执着的精神,不会轻易妥协或屈服于不理解和不明确的事情。她追求卓越,一直在努力攀登学术研究的高峰。她的研究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道德生活的真实性,这是产生道德教育力量的根本。而道德教育的本质追求则是焕发人性的光辉,创造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