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HK$
94.4
《
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27.4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HK$
81.4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HK$
105.0
《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售價:HK$
92.0
《
中国蝉科图谱
》
售價:HK$
125.6
《
清学沉思录
》
售價:HK$
188.0
《
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亲笔自传)
》
售價:HK$
108.9
編輯推薦:
断章取义、误导性数据、缺乏信源、互联网小作文……我们的周围充斥着错误的信息,虚假的故事比真相传播得更远、更快、更广,因为它们更知道如何夺人眼球。盲目地听从这些建议,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笨、越来越穷,甚至可能失业。
英国学者亚力克斯?爱德蒙斯用严谨的论证和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公司、大学、作家和TED演讲大师们的夸大事实、草率研究和偶尔兜售的彻头彻尾的谎言。在《说谎的大脑》一书中,他提出了“误解之梯”的概念:
我们把陈述视为事实,即使它没有准确性;
我们把事实视为数据,即使它没有代表性;
我们把数据视为证据,即使它没有决定性;
我们把证据视为证明,即使它没有普遍性。
只有一步一步爬下误解之梯,我们才能穿越海量的误导和欺骗、接近真相,做出正确的人生决策。
《异类》《坚毅》《搞定》《基业长青》《史蒂夫?乔布斯传》为什么错了?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內容簡介:
在这个后真相世界里,我们每天都在经受各种故事、统计和研究结论的误导,区分虚构与真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为人类大脑天生的确认偏误和“非黑即白”思维,我们可能会踏上“误解之梯”,把陈述误认为事实、把事实误认为数据、把数据误认为证据、把证据误认为证明。《说谎的大脑》以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详细分析了陈述、事实、数据、证据和证明的进阶关系,帮我们远离“误解之梯”,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更加靠近真相,让我们能更聪明地思考、打造能更聪明思考的组织和社会。
關於作者:
亚历克斯?爱德蒙斯
伦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富布赖特学者,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曾是摩根士丹利银行家。他在TED发表的演讲“在后真相的世界里该相信什么”播放量高达200万次,还曾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
爱德蒙斯定期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哈佛商业评论》撰稿,他的第一本书《蛋糕经济学》是《金融时报》2020年度图书,已被翻译成九种语言。他在沃顿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赢得了30个教学奖项,2021年被“Poets and Quants”网站评选为“MBA年度教授”。
目錄 :
本书的赞誉
序
第一部分 偏 见
第一章 确认偏误 002
第二章 “非黑即白”思维 026
第二部分 问 题
第三章 陈述并非事实 048
第四章 事实并非数据 082
第五章 数据并非证据:数据挖掘 112
第六章 数据并非证据:因果关系 142
第七章 当数据成为证据 171
第八章 证据并非证明 197
第三部分 解决方案
第九章 作为个体更聪明地思考 220
第十章 打造能更聪明思考的组织 246
第十一章 打造能更聪明思考的社会 274
附录 更聪明思考的清单 302
致谢 312
参考文献 314
作者简介 330
內容試閱 :
序
汗水顺着我的脸颊滴落,我在英国国会下议院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严厉质询。不久前,我被召唤至商业特别委员会作证。这是一个由国会议员组成的团体,他们对几起备受瞩目的丑闻感到愤怒,因此启动了针对公司运营的深入调查。作为金融学教授,我在日常工作中习惯了在讲座中被学生提问,在采访中被记者追问,在研讨会中被高管询问。但是,在电视直播中被国会议员质询,并且你的证词将作为公共记录,这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体验,所以我相当紧张。我提前到达国会下议院,在我之前的一场会议中落座,埋头做笔记,并设想着委员会可能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当会议中有一位证人提到一些听起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时,我的耳朵都竖了起来。这项研究发现,当首席执行官和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较小时,公司往往会更成功。我对这个结论很感兴趣,因为我自己的研究也发现,对员工友好的公司业绩会优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我的研究焦点并不在于薪酬问题,但这个新证据似乎佐证了我的发现。多年来,我一直试图说服公司要公平对待员工,这一发现至关重要,似乎让我更胸有成竹。我希望这个研究是真的。
然而,如果要说这 20 年的研究教给了我什么,那就是不要轻信一面之词。我查看了证人的书面陈述,看到他们引用了一篇由 法莱伊(Faleye)、赖斯(Reis)和文卡特斯瓦兰(Venkateswaran)撰写的报告。但是,当我去核查时,结果似乎完全相反:CEO 和员工的薪酬差距越大,公司绩效会越好。我一头雾水。也许是我太紧张导致我误解了这项研究?毕竟,学术论文并不是以清晰著称的。然而,他们的结论就摆在面前,而且非常明确: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越大,公司会做得越好。我后来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证人的陈述实际上引用的是法莱伊、赖斯和文卡特斯瓦兰的一篇草稿,而且这份草稿是三年前的。而我查看的是经过同行评议并更正后的公开发表版本——这一版本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提出上述证词的是来自英国工会联盟(Trades Union Congress,TUC)的证人,该组织强烈反对薪酬差距。2014 年,该组织发布了一份报告,宣称“高薪酬差异会损害员工士气,有损公司绩效并导致整个经济的不平等”。因此,英国工会联盟可能在没有核实是否已有完整版本的情况下,就直接采用了法莱伊等人的草稿,因为它恰好道出了该组织的立场。
我自己的那场听证会很顺利。但是有一个问题把我难住了,我并没有试图编一个答案,而是坦白告诉国会议员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似乎很惊讶,仿佛以前没有人承认过自己还有不知道的事情。后来在走廊里,我告诉商业特别委员会的书记员,前一场会议中有关证据有误。他看起来很吃惊,并要求我提交一份正式的文件,指出这个错误。我照做了,委员会也发布了这份文件。
然而,委员会关于调查的最终报告中,那个被推翻的结论依然被如同《圣经》经文一般地引用。报告中写道:“工会联盟表示,‘有明确的学术证据表明,公司内部的薪酬差距过大有损公司员工效率和公司绩效’”——尽管这一说法之后遭到了那些被工会联盟引用以支持其观点的同一批研究人员的反驳。某种程度上,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报告建议英国所有大型公司披露其薪酬差距信息,该建议最终被立法采纳。
我想得出的结论与薪酬差距无关——是否应该公布薪酬差距,或者大的薪酬差距是好是坏。即使更大的差距会导致更好的绩效,我们可能更关心的是平等,而非利润。重点是,它强调了我们需要多么谨慎地对待证据。
我从这一事件中得到了两个教训。第一,你可以拼凑一份报告来支持几乎任何你想要的观点,即使它存在严重缺陷并随后被揭穿。热门的话题会吸引数十项研究来扎堆,所以你可以尽情挑选。像“研究显示……”“有研究表明……”或者“有明确的学术证据表明……”这样的短语通常被当作证据广泛传播,但它们往往毫无意义。
第二,我们认为可靠的信息源可能仍然不可信。任何报告都是由人撰写的——要么是政策制定者,要么来自咨询公司,甚至是由像我这样的学者编写的,是人都有偏见。委员会可能已经感觉到薪酬过高,需要加以控制,这就是他们最初启动调查的原因。
这并非孤立的案例。报纸上总是会发表一些文章,强调某项根本不存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司会发布没有实际数据支撑的研究,并且只假设自己预期的结果。高等院校传播的报告宣称它们的研究结果会改变游戏规则,而实际上它们的实验一无所获。然而,如果读者希望这些观点是真的,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
这个问题远远超出了商业范畴。我们的周围充斥着错误的讯息,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如何投票、如何学习新的技能或者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在 2016 年的英国脱欧公投中,巴士上的宣传标语赫然写着:英国加入欧盟每周需要花费3.5 亿英镑。但真实的花费其实是 2.5 亿英镑,扣除欧盟返还给英国的金额后是 1.2 亿英镑。7 “如果你能坚持练习 1 万个小时,那么你将会掌握任何技能。”大家都愿意相信这样的承诺。然而,该研究仅针对小提琴手,而且并没有测试他们的演奏技能,研究中甚至压根就没有提到 1 万个小时。1988 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吹嘘“顺势疗法”有效性的论文,这种治疗方法使用的是被高度稀释的有毒物质,据说它们的毒性会被传递到水中。8 但是另外几项研究发现,顺势疗法并没有任何作用,如今达成的科学共识也是顺势疗法对任何疾病或状况都无效。
这些例子都表明我们被各种研究所干扰和影响,即使我们从未阅读过任何一篇学术论文。每当我们随手拿起一本励志书,或者翻阅最新的《男士健康》《女士健康》或《跑步者世界》,或者在领英、X 和脸书上点开一篇文章,我们都在阅读和研究相关的内容。我们每次听专家的建议,不管是关于是否要投资加密货币、如何教孩子阅读,还是通货膨胀为什么如此之高,我们听到的信息都与研究相关。但是信息远比研究要广泛——我们的新闻充斥着“新的研究表明……”“ 写日记如何有助于心理健康”“ 五个技巧让你在面试中脱颖而出”,以及诸如“为什么我们会在 2050 年之前殖民火星”这样的猜测。10 盲目地听从这些建议,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笨、越来越穷,甚至可能失业。
在某些情形下,错误的信息可能是致命的。2020 年 3 月,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 美国总统 特朗普在推特上表示,药物羟氯喹或许是一种治疗方法,并宣称它是“医药史上最重要的改变游戏规则的药物”。一位女性偶然发现她的鱼缸清洁剂的标签上注有“氯喹”。她对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记者说:“我看到它被放在后面的架子上,心想‘嘿,这不就是他们在电视上说的那东西吗?’。”于是,她和丈夫喝了下去,希望自己不会感染新冠随即中毒。这位女士因为呕吐出了足够多的清洁剂得以幸存。但她的丈夫没有她那么幸运,被送到医院后不久就去世了。
所有上述案例中最令人震惊的是,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核查事实。服药之前确保它的安全性,撰写文章之前核实是否存在相关研究,对公交车车身投放的广告保持怀疑,这些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做出错误判断的人其实完全有能力去核实事实。如果我在领英上分享一项人们不喜欢的研究,会有来自高管、投资者和同行学者的大量评论,指出它可能存在的缺陷——这正是我希望引发的批判性参与。但是,当我发布一篇投其所好的论文时,我是否看到了同样的批判?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批判性地对待,而是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我儿时最喜欢的玩具之一是“机动人”( Action Man)。这款英国玩偶是基于美国动作人偶 GI Joe 系列设计的,后者被制作成了系列动画。每集的最后都有一幕这样的场景:GI Joe 人偶会给孩子们传授一个安全小提示——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你的地址、不要抚摸你不熟悉的动物,或记得穿上防晒衣。动画片中的孩子们会齐声大喊:“知道了!”GI Joe 则会回应:“知道了,就等于赢得了战斗的一半。”这样的结尾是为了强调知识的力量——掌握了知识,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但是,这句话还有另一种解释方式:杯子里不仅装了半杯水,同样也空着半杯。即使掌握了知识,你也只赢得了战斗的一半。知道如何核查事实还不够。上述犯下错误的人其实知道该怎么做,但他们的偏见占了上风,阻止他们启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作为拥有 20 多年教龄的大学学者,我亲身体验到做研究时保持严谨是多么重要。不管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担任教授,还是现在在伦敦商学院教书,我对待工作一直都很严谨。只有当我对研究结果非常确定,并能对该结果提供其他的解释,同时对于数据支持不充分的部分主张予以弱化,我的论文才有可能被学术期刊发表。有时,需要长达五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将某项研究打磨到可发表的水准。
这不仅仅是我做研究的经验,也是我作为“守门人”的亲身体验。在担任顶级学术期刊《金融评论》(Review of Finance)主编的六年里,我一直站在“对立面”把关。在作
者提交有可能发表的论文后,我会将其发送给“同行”(独立专家)评审,并询问他们的意见,看是否应该收录这篇文章。我非常感激他们对论文进行的细致审查。我也必须以同样严格的标准,拒绝那些研究结果不够精确的论文,因为这些论文如果被大众信以为真,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我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投身于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也深深扎根于实践。基于各项研究成果,我会向一些公司、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建言献策。因此,我观察到,大家阅读论文时,如果情感占据了上风,那么对于论文是否严谨的关注就会荡然无存。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可持续商业,这个领域充满争议,它的意见分歧甚至跨越了政治界限。左翼人士倾向于相信遵循道德规范的企业总是会取得突出的业绩,所以他们会推崇所有持同样观点的研究。而右翼人士反驳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会分散人们对利润最大化的关注。一些美国立法者甚至禁止动用国家养老基金投资这些企业。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所以我已经意识到,学术严谨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它还会影响首席执行官的运营方式、投资者的融资选择,以及政策制定者决定通过哪些法律。
2017 年,我受邀 在 TEDx 发表演讲,这也是我在 TEDx 讲台上的第二次亮相。这是一个向广大听众传播想法的绝佳机会,我的第一反应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分享我的研究成果——正如大多数大学教授所做的那样,我在第一场演讲也是那样做的。但后来,我冒出了个想法:如果我不仅仅推销自己的研究,而是为更广泛的研究发声呢? TED 的使命就是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思想”,但如果一个思想的传播程度取决于人们是否喜欢它,而不是它是否真实,那么这个使命就会受到挑战。不仅仅是 TED/TEDx 的舞台,任何拥有报纸专栏、社交媒体账号或 YouTube 平台的人都可以传播他们想要传播的信息,并声称有数据支撑。
所以我在演讲中讨论了我们必须对证据保持警觉——我们的偏见如何引导我们去相信错误的信息,或是拒绝真相,我们评判一项研究时应该关注它是否严谨而非它宣扬的内容。我非常感激,后来这场演讲被提升到了 TED 的主讲台,演讲的主题为“在后真相的世界里该相信什么”。我希望它能让我们从虚构走向真实,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
然而,错误的信息可能已经泛滥。公众意见日益两极化,观点的形成更多的是基于意识形态而非证据。我们的时代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社会不公和全球健康状况,都充斥着虚假信息。在过去,我们知道什么是可靠的资讯来源,比如,我们会向医生或医学教科书寻求健康建议,或者通过百科全书获取常识性知识。现在,有一半的美国人“经常”或“有时”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资讯,在这些平台上,虚假的故事比真相传播得更远、更快、更广,因为它们更知道如何夺人眼球。
即使那些听过我的这场演讲,并应该对此更加了解的人也会怀有偏见。一些公司邀请我去给它们的员工再做一场更为详尽深入的演讲,希望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结果却从幻灯片中删去了几个“不便宣扬的真相”——因为他们不希望它们是真的。在今天这个后真相世界里,区分虚构与真实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更加重要。这本书是一本实用指南,能帮助你更聪明、更敏锐、更批判性地思考诸如公司经营、投资理财、改善健康、习惯培养、子女养育和教育、全球变暖和新冠疫情,以及立法者和选民应该支持哪些政策等诸多议题。我们将推翻一些广为流传的观点,在推翻的过程中也学习一些简单的技巧去判断一个观点是否有证据支撑。我们将揭露世界顶尖商学院、风靡全球的 TED 演讲以及畅销书中普遍存在的案例研究方法所隐藏的缺陷。我们将意识到,即使数百个信源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我们也可能被愚弄和误导。
但知道这些只赢得了战斗的一半。拥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知道何时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它。为什么我们总是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抛在脑后,却急于接受一面之词?如果一本书只会传递知识,却不强调偏见会导致我们忘记知识,那么这本书是不完整的。这就像教急救人员如何进行心肺复苏,但却没有教他们如何判断病人是否需要接受心肺复苏。
《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然后再制订作战计划。因此,在第一部分“ 偏见”中,我们要去了解我们的敌人。我们将深入探讨两大心理偏见——确认偏误和非黑即白的思维——它们是导致我们误解信息的两大罪魁祸首。
在第二部分“问题”中,我们将探讨这些偏见带来的后果。这些偏见把我们引向了如图 1 所示的误解之梯。
证明
证据
事实
陈述
数据
图 1 误解之梯
我们把某些陈述视为事实,即使它们并不具有准确性——背后的信息可能并不可靠,甚至最初就可能被错误引述。我们把某些事实视为数据,即使它们并不具有代表性,而是被刻意挑选的案例——一个特例证明不了规则。我们把某些数据视为证据,即使它们并不具有决定性,并且存在许多其他可能的解释。我们把某些证据视为证明,即使它们并不具有普遍性,不适用于其他情境。
重要的是,对事实进行核查会让我们避免登上误解之梯。即使事实是正确的,我们也可能会错误地解读,由某件奇闻轶事出发展开过度推断,或对其他的解释视而不见。“谎言”这个词通常指故意制造的明显错误,指控某人撒谎或称他为骗子是十分严重的。但是,我们需要对“谎言”的定义有更广泛的理解,防范它伪装成别的东西。
“谎言”只是“真理”的反义词。有的人会通过隐瞒相矛盾的信息、对相反证据视而不见或者从有效数据中导出无效结论来编织谎言。商业特别委员会的声明“英国工会联盟表示……”严格来说是正确的——但它依旧是一则谎言,因为它暗示英国工会联盟的声明就是真实无误的,尽管委员会清楚地知道这一论点已经被反驳。谎言的背后有许多原因——有些是刻意为之,出于个人私利;有些是因为个人偏见导致的疏忽,纯属偶然;而更多的谎言则是出于善意,为了推动他们坚信有价值的事业,但是因为热情过度而失真。
对“谎言”进行更广泛的定义凸显了监管无法让我们免受欺骗——它只能让某人诚实地陈述事实,但无法阻止他从事实中得出无效的推论。我们需要的是自我保护。即使某份报告已经被政府批准,某篇论文已经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或者某本书已经得到诺贝尔奖得主的认可,它们都应该附上类似于健康警告的提示:“可能包含谎言。”
因此,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份实用指南,帮助我们辨别某个陈述是否属实,某个事实是否真的是数据,数据是否真的是证据,以及证据是否真的是证明。这些指南简单易懂且十分可行,即使你时间紧迫,没有能力深入探究一项研究的细节,也没有问题。
为了辨别真相与谎言,并对我们身处的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正确解释陈述、事实、数据和证据。第三部分“解决方案”比误解之梯更进一步,它不仅限于评估单个研究,而且试图指导读者学会理解科学共识,评估各种信息源的可靠性,包括书籍、报纸文章甚至朋友和同事等。从学习个人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出发,到如何打造更聪明的组织,利用员工的思维多样性克服群体思维偏差,迎接诸多挑战。最后,我们将讨论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进行批判性思考,打造能更聪明地思考的社会,将政治因素从气候变化等议题中抽离出来,在我们共享和忽视的信息中发挥我们的作用。
附录部分提供了一份问题清单,我们可以据此应用第二部分所学到的方法评估陈述、事实、数据和证据。一开始,我们可能需要逐一回答每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所培养的思维方式——挑战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敞开胸怀倾听我们不感兴趣的事,对我们的偏见保持警惕——应该会逐渐根深蒂固,我们将不再需要遵循固定的脚本。网球初学者脑子里会想:“先分开双脚,然后转身,身体正对球网,接着拉回球拍,过肩击球……”但一段时间后,这些都会变成本能。
这本书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也希望现实可行。要做到在所有情形下克服偏见并正确评估每一条信息是不可能的;我们可能被欺骗的方式或许会令我们不知所措。我们的目标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做到更好。一位棒球运动员如果能将击球率从 0.280 提高到 0.320——尽管这个数字仍远低于 1.000,他也会因此从美国职棒大联盟晋级名人堂。批判性思维宛如北极星——你可能永远无法抵达,但它会一路指引着你。
如今,我们前所未有地能更容易获取世界顶尖的科研成果,但这些宝贵的信息却被谬误和虚假信息所淹没。了解可以信任什么、应该怀疑什么,将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更深入地理解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传播正确的知识,而非在无意中散布错误信息。这不仅会保障我们和家人享有健康充实的生活,也能让我们为之效力的企业、我们所投资的公司在应对全球挑战的过程中持续盈利,让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认识到自身的偏见,就能把相悖的观点视为学习的契机而非争斗的对手,就能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达成共识,摒弃简单的思维,拥抱更广阔的视野,全面洞察我们所身处的世界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