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HK$
61.6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HK$
64.9

《
他惯会装乖
》
售價:HK$
52.8

《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
售價:HK$
107.8

《
中西交通史 陆海书系
》
售價:HK$
63.8

《
图说新质生产力1:科技创新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雪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本书构建了一个“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的系统分析框架,通过这一框架,探讨了“政治文化—作用变量—政治生态”及“政治内生态—政治生态环境”的关系和演化规律。
在理论层面尝试为政治生态学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模式;在实践层面探索以先进政治文化涵养、修复、重构政治生态的对策。
|
內容簡介: |
政治文化、政治生态及其相互关联已成为观察政治生活的独特视角,这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走向清明廉洁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全书着重从政治文化视角考察其对政治生态发展的影响,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中的政治文化功能及价值,探索在政治生态的演化和优化中如何深刻体现出主导政治文化的作用机理、影响力量和引领智慧。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政治学、文化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构建“政治文化一政治生态”的系统分析框架,探讨“政治文化一作用变量一政治生态”和“政治内生态一政治生态环境”的关系理论及其演化规律,梳理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影响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作用机制(核心变量)、影响强度、演化规律等层面分析特定场域的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发展的影响机理和政治生态生成演化逻辑。进而指出政治文化视域下影响当代中国政治生态良性发展的基本问题,从宏观战略、具体路径两大视角,围绕实现政治生态制度化、净化、修复、重构等目标,系统深入研究如何推进政治生态优化。在理论目标上尝试着为政治生态学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模式,为政治生态学学科建设作出贡献,在实践目标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旨归,探索以先进政治文化涵养、修复或重构政治生态的对策。
|
關於作者: |
陈义平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江淮论坛》主编,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JY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归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政治社会学、党的建设与基层治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政治人: 模铸与发展》、《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论》、《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中英文)、《安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换居选举创新与实践》等多部,主编省级规划教材《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政治学研究》《光明日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现代哲学》等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多项。
|
目錄:
|
绪? 论
一、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的研究现状 / 3
(一)政治文化研究现状 / 3
(二)政治生态研究进展 / 9
(三)对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的关联性研究进展 / 20
二、当前研究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的意义 / 25
三、研究对象与总体框架 / 26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29
第一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
一、政治生活中的文化及其功能 / 32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 34
(二)政治文化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38
二、政治系统的生态发展 / 48
(一)政治生态的内涵 / 48
(二)政治生态的系统分析框架与良性运行 / 51
三、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的关联 / 61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的耦合维度 / 61
(二)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政治生态发展 / 67
第二章? 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生态演化的机理与案例考察
一、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生态的作用机制 / 74
(一)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生态的宏观图景 / 74
(二)政治文化作用于政治生态的四种机制 / 77
(三)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生态的非对称效应 / 86
二、政治文化影响下政治生态演化过程机理 / 87
(一)政治文化状况:主体与场域 / 88
(二)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生态的强度差异 / 90
(三)政治文化影响下政治生态的演化过程 / 94
(四)政治生态的演化效度及障碍因素 / 97
三、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后期政治文化演化对政治生态的影响及教训 / 99
(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后期政治文化演化对政治生态的影响机理 / 100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后期政治文化演化影响政治生态的教训 / 109
四、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生态演化的实证分析:基于2018年A省村委会换届选举观察 / 117
(一)村庄选举中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现状 / 117
(二)村民政治文化对村庄政治生态的影响机制 / 131
(三)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村庄政治生态演化与优化 / 136
第三章? 政治文化视角下优化政治生态的宏观战略
一、世界大变局时代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生态发展战略 / 146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际政治生态问题 / 147
(二)世界大变局下对当前影响较大的政治文化思潮的批判性分析 / 154
(三)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的国际政治生态 / 165
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主导政治文化推进构建政治生态发展战略 / 175
(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政治文化发展与政治生态构建的辩证关系 / 176
(二)通过引导多样化的政治亚文化构建协调有序的政治生态发展战略 / 186
(三)通过主导政治文化引领构建充满活力的政治生态发展战略 / 193
三、党内政治文化体系建设引领构建党内政治生态发展战略 / 202
(一)构建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体系 / 202
(二)庸俗腐朽政治文化的表现及其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 / 209
(三)以先进党内政治文化体系引领风清气正党内政治生态发展战略 / 213
第四章? 政治文化视角下优化政治生态的具体路径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引领推动政治生态制度化 / 225
(一)以公正严明的政治制度文化加强对政治内生态的制度规导 / 226
(二)以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推动对政治内生态的法理形塑 / 229
(三)以健康良善的政治伦理文化推进对政治内生态的道德润化 / 231
二、建设政治过程文化推进政治生态环境净化 / 234
(一)以民主科学的政治决策文化形塑政治作风生态 / 237
(二)以理性认同的网络政治文化营造良好网络政治生态 / 240
(三)以清明向善的廉政文化浸润政治生态氛围 / 243
三、增进政治文化认同,夯实政治生态的社会基础 / 248
(一)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认同,夯实政治生态的社会心理基础 / 252
(二)增强主导型政治文化认同,夯实政治生态的社会思想基础 / 264
(三)厚植协同型政治文化认同,夯实政治生态的社会力量基础 / 273
附录一:村民政治文化与村庄选举政治生态调查问卷 / 281
一、基本信息(定位村民所在阶层) / 281
二、村民政治文化状况 / 281
三、村庄政治生态状况 / 283
四、村民政治文化对村庄政治生态的影响机制 / 285
附录二:访谈提纲 / 288
参考文献 / 289
|
內容試閱:
|
绪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十四个坚持”,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中进一步指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023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汇聚激浊扬清的强大正能量,使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政治文化、政治生态及其相互关联已成为观察政治生活的独特视角,这是现代政治发展走向深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走向清明廉洁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在政治生活的宏大背景下来观察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的相辅相成关系,可以发现,先进的政治文化犹如清水,润泽心灵,柔而有力,有助于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先进的政治文化又如烈焰,熔铸信念,刚且坚定,有助于形塑健康廉洁的政治生态。由此,本书聚焦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从政治文化视角观察其对政治生态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旨在对国内外关于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特别是从政治文化视角考察其影响政治生态发展的前沿研究和存在的不足。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指导下,本书综合运用政治学、文化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构建了一个“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的系统分析框架。通过这一框架,探讨了“政治文化—作用变量—政治生态”
和“政治内生态—政治生态环境”的关系和演化规律,梳理了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影响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探究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政治生态演化机理并开展实证分析。
进一步地,本书指出政治文化视域下影响当代中国政治生态良性发展的基本问题,并从宏观战略、具体路径两大视角出发,围绕实现政治生态制度化、净化、修复、重构等目标,系统深入研究如何推进政治生态优化。本书特别强调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的互动关系,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中的政治文化功能及价值,并从作用机制(核心变量)、影响强度、演化规律等层面,分析特定场域的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态发展时的影响机理和政治生态生成中的演化逻辑,探索在政治生态的演化和优化中如何深刻体现出主导政治文化的作用机理、影响力量和引领智慧。在理论层面,本书尝试为政治生态学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模式,为政治生态学学科建设作出贡献;在实践层面,本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旨归,创新政治文化视角下不同地区、部门、基层、网络的政治生态建设和优化路径,探索以先进政治文化涵养、修复、重构政治生态的对策。
一、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的研究现状
(一)政治文化研究现状
现代政治科学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分支学科等相较于传统政治学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和演进。政治文化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分支和新研究领域,体现着人们对现代政治生活中的精神世界生成和发展的日益增长的关注。国外,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等的发展,以阿尔蒙德(G.A. Almond, 1956)、维巴(Sidney Verba, 1963)、派伊(Lucian W. Pye, 1966)等学者为代表,将政治文化作为主题论域进行专门研究。他们的研究侧重于公民文化研究、政治社会化研究、政治心理和实证分析,从而形成了“基于政治科学范式的政治文化研究”的主流传统。这一时期可视为政治文化研究的早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创立及兴盛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1956年8月,阿尔蒙德在美国《政治学杂志》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文中首先提出“政治文化”一词并对其加以界定:“每一个政治体系皆镶嵌于某种对政治活动指向的特殊模式之中,我认为可把它叫作政治文化。”他将社会学理论中的“亚文化”“角色文化”概念用于政治文化研究中,以充实政治文化模式分析和政治社会化理论分析。1960年,阿尔蒙德和科尔曼(James
Coleman)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一书,倡导在政治学中开展行为研究,主张用新概念代替旧概念,比如用政治系统取代国家,用功能取代权力,用角色取代职位,用结构取代机构,用政治文化取代公共舆论,用政治社会化取代公民训练。1963年,阿尔蒙德和维巴出版了《公民文化》一书,进一步拓展了政治文化研究途径。在这本书中,他俩提出了“政治文化”的一个经典定义:“内化于民众之认知(cognitions)、情感(feelings)和评价(evaluation)之中的政治制度。”他们还讨论了两种政治亚文化的表现形式:政策性亚文化和结构性亚文化。该书在对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和墨西哥五国进行“典型人物和生活历史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五个国家公民文化的“类型”特点,开创了“经验—比较主义的类型学”和“评价的类型学”等对后来影响深远的研究方法。书中指出,在当今世界,难以存在纯粹形态的政治文化类型,现代民主社会都是不同方式的混合型文化。1966年,阿尔蒙德和鲍威尔(G. B. Powell Jr.)出版了《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一书,尝试着将政治文化放在与政治体系、政治发展密切关联的更宽视域进行探讨。A他们在同年出版的另一本著作《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进一步提炼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这一定义后来被长时间广泛采用。
二是,政治文化研究受到质疑并陷入低潮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一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欧地区左翼社会思潮兴起。这一思潮认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政治态度反映的是其阶级和种族地位,或者说是学校、传媒、政治团体等机构灌输的虚假意识。因而他们对当时流行的政治文化研究的正当性和科学性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受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影响,公共选择学派和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们,都是追求理性化的和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个体。他们认为基于这样的理论能够准确地预言人们的政治行为,因此,政治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浪费资源的。C在政治学界,S.伍林(Sheldon S. Wolin)于1964年撰文批评了科学化的方法论。他认为,《公民文化》代表了政治科学中的自由主义以及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趋向。他呼吁一种理论家的生存方式,关注对整个政治世界的宏观研究和整体考量,为现实寻找历史的教训,而不是依赖量化分析漠视环境因素,怀疑理论和历史的重要性。C.泰勒(Charles Taylor)也认为,单纯依靠分析主观态度难以穷尽一种文化的深层意义。20世纪70年代,一批政治学研究者开始批评将政治文化理解为仅属于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层面的观点,批评了将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割裂开来研究政治文化的做法。S.怀特(Stephen White)认为,“政治文化可以被定义为政治体系植根其中的态度和行为的基质”。D.保罗(David W. Paul)明确地把政治行为模式纳入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将政治文化看作“构成一个社会政治基础的价值、象征以及态度和行为模式的结构”。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政治文化研究走出边缘化状态,开始出现复兴动向。其时,西方政坛的右倾势力和影响力增强,政治文化的研究者们更加注重探讨政治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与制度体系转型、经济增长、政府变革之间的紧密关系。
最早提出“政治文化复兴”的是R.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1988年,英格尔哈特发表《政治文化的复兴》一文,指出“现在是矫正社会分析中的偏向的时候了”,“政治文化可能是经济发展与民主间关键的联系环节”。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维尔达夫斯基(Aaron Wildavsky)、艾克斯坦(Harry Eckstein)、派伊等政治学领域的重要人物此时也都聚焦政治文化研究并出版了论著。到了1993年,阿尔蒙德和达尔合作主编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文化与民主》一书的序言标题即为“政治文化的回归”。
正如柏林特(Michael Brint)所说,政治文化研究“从复兴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过去的再生、重释和再创造。它不是简单的转变,而是由被领悟到的现实需要所激发的历史的转变”,“它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为仅仅回到阿尔蒙德的科学研究的起点上”。这种超越表现在:第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得到不断扩展,已突破单纯的政治心理层面,而是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两方面的统一。研究者们重新构建了政治文化的研究框架,他们认为政治文化通常包括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和政治行为。其中,政治态度是指人们对政治过程的以现实为基础的取向,政治价值是指一个政治体系构建和运作所遵循的理想化的规范,政治行为则指个人或团体在具体情境下,根据其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所采取的表现方式。第二,政治文化在政治结构变迁中所体现的持续性与变革性等特征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艾克斯坦认为政治文化具有可变性,有时表现为维持或适应性转变,有时则会因为社会剧烈变革而促使新的政治文化模式形成,比如“革命带来的激变会导致社会出现政治文化的断裂”。英格尔哈特等则对20世纪后半期的发达工业社会文化变革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这个时候公民的价值观已经由重视物质性的思考转变为更加关注非物质需求,公民的参政态度和方式也在向积极
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向转变,因而,“历史经验和变化了的社会化模式的结合,大大改变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政治文化”A。第三,采取了全新的文化分析模式来解释政治内容、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将文化、制度与偏爱(即价值取向)结合起来,更加关注偏爱从何处来,以及如何解释它们。维尔达夫斯基认为,政治偏爱的形成是内生的,它来源于一个社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偏爱,是由其“文化”和“生活方式”决定的。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更是深入到制度结构层面讨论权力结构对政治文化变迁的推动作用。 第四,重视对非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研究。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各国本土文化在政治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本土化的讨论打破了以西方民主国家公民文化为单一模式的思维定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亨廷顿所称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发展,研究者们对一些非西方国家的研究,开始从对其政治制度的关注转向对政治文化问题的探讨,重视对政治文化的建设,由此带来了对非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研究的空前繁荣。
国内对政治文化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展开,最初受到国外相关研究的启发,尤其是受到20世纪50—70年代国外政治文化研究成果的显著影响。此时研究者关注的主题集中在这些方面:政治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公民(个体)政治文化、群体(阶层或阶级)政治文化、比较政治文化、政治亚文化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学界对政治文化的研究进入全方位的探索与深入阶段。研究队伍以政治学学科专业的研究者为主干,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等学科专业的研究者也渐次加入,从多学科领域丰富了政治文化研究。一些专门的政治文化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专门的政治文化研究刊物、政治文化研究网站开始出现。研究成果涉及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证分析和理论体系建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资源及其现代性转换,政治文化的分支学科如网络政治文化,公民、群体或阶层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政策文化、政党文化、外交文化、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安全,比较政治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战略等诸多论域。
在政治文化的内在结构方面,分歧较多,通常认为,政治文化包含政治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思想两个主要层面。另外,有学者认为,政治文化由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四个要素构成,要素间互相影响,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内在结构;同时,政治文化还与公共政策、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要素互相影响,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外在结构。A还有学者认为,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不能直接被看作政 治文化的内容。它们能否转变成为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取决于思想
家的思想内容与社会需要的契合程度,更取决于国家的权力意志与意识形态偏好。B这些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在实证研究方面,注重分阶层、分群体、分区域的政治文化状况研究。闵琦(1989)、张明澍(1994)、沈明明(2009)、卢春龙(2011)、范柏乃(2014)、肖唐镖(2016)、郑建君(2016)、张小劲(2017)、张海东(2017)、郑振清(2018)、郝宇青(2021)、吕书鹏(2023)等学者通过大规模抽样调查和田野调查,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认同、政治信任等不同主题上作出了贡献,并且在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方面取得了较多进展。
总体来看,国内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原创性、本土化、拓展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政治文化的定义、结构、功能等基本理论的研究,西方学者那里借鉴的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理论不多见,对作为重要基础性问题的政治文化内在结构层次的探讨尚无统一看法,特别是对一国政治文化的内在结构中是否含有政治哲学、政治理论、政治意识形态等层面的研究成果不多,对政治文化在一个国家的现实表现形态是什么、有哪些,研究成果显得不足;对于个体或群体的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内在结构中是否含有政治行为取向或政治行为模式,尚无定论。关于政治文化理论的更具整体性和解释力的分析框架仍待发展。二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行为主义方法对政治文化研究的主导性影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研究者倾向于关注相对狭窄且易于测量的文化概念,这可能导致在将政治文化的概念拓展到其初始应用范围之外时,扭曲概念本身。这在比较政治文化研究中屡见不鲜。三是,对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研究有了一些成果,但关于制度文化、法治文化与政治伦理文化在政治文化中的同构的研究较少,对政治文化如何推动政治发展所展开的问题研究、对策研究尚显不足。四是,对本书所要探讨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注不多,对于二者相互作用机制和演化机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实证研究成果也不多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