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好风景
》
售價:HK$
47.1

《
鱼缸实验:焦虑爱好者的生存指南
》
售價:HK$
61.6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
》
售價:HK$
54.8

《
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一部充满人性温度与历史洞察的大明群像史诗;十八位人物,帝王、巨富、权宦、狂士、文人、英雄……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的旁观者;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
》
售價:HK$
96.8

《
宇宙(第二卷) 科学元典丛书
》
售價:HK$
107.8

《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售價:HK$
64.9

《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还记得学生时代的“班集体”吗?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其中学习、成长。而“班集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一位或许有些陌生、思想却影响深远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尽管时光流转,他的名字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可能有些遥远,但“班集体”以及“集体教育”的核心思想,都深深烙印着马卡连柯的教育智慧。他是享誉世界的教育实践家与思想家,也是被另一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尊为“导师”的先行者。
这位教育大师波澜壮阔的实践征程,竟始于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起点——“一记耳光”。1920年的秋天,32岁的马卡连柯临危受命,要将一批流浪儿、违法少年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卡连柯如何将这样一群曾令师长头痛不已的少年儿童培养成一个团结向上的学生集体,最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马卡连柯以及他的教育实践何以成功?又为现代教育贡献了什么新思想、新方法?
翻开本书,就能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本书不仅生动讲述马卡连柯的教育故事,精辟解读了他的作品《教育诗》中的经典案例,更从理论角度,深入阐释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三大原则”,及其思想对今天教育教学的意义。无论是想透彻理解马卡连柯的教育精髓,还是寻求理解中国班集体建设优良传统的崭新视角,本
|
內容簡介: |
走进马卡连柯的世界,重拾集体教育的力量。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这里有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故事和对其《教育诗》中经典教育案例的解读;有对集体教育“三大原则”(自由与纪律相平衡、尊重与要求相结合、个人与集体同时作用)的深度解析;还有对马卡连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介绍,以及对集体教育当代价值的思考。
它将帮助您全面认识马卡连柯这位世界级教育家并把握其集体教育的精髓,为您提供理解中国班集体建设优良传统的崭新视角。
|
關於作者: |
徐俊,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公共课教研室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原理、教师教育与教育戏剧,长期从事师范生德育与师德课程的教学工作。获第五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社会科学)一等奖,获“上海市教学能手”称号。
|
目錄:
|
序 言 集体教育模式探索(黄向阳) 1
前 言 23
第一部分 故 事
第一章 一位教育工作者与一项历史使命 3
第一节 苦难与新生的年代 3
第二节 一位优秀的教师与校长 7
第三节 要用新方法培育新人 16
第二章 教育的诗篇:高尔基工学团的教育实践 23
第一节 集体的萌芽 26
第二节 幸福时代 67
第三节 完全的胜利 92
第三章 作家马卡连柯:奔命与战死的悲歌 127
第一节 马卡连柯的写作之路 128
第二节 马卡连柯与高尔基 131
第三节 难以估量的损失 141
第二部分 理 论
第四章 集体、集体主义教育与集体教育 147
第一节 什么是集体 148
第二节 集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 152
第三节 什么是集体教育 159
第五章 “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集体”研究 168
第一节 “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集体”的结构 173
第二节 “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集体”的功能 196
第三节 “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集体”的特征 216
第六章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思想述要 247
第一节 原则一:自由与纪律相平衡 249
第二节 原则二:尊重与要求相结合 272
第三节 原则三:个人与集体同时作用 298
第三部分 回 响
第七章 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 323
第一节 马卡连柯与儿童学的恩怨 324
第二节 具有世界意义的卓越教育家 334
第三节 马卡连柯在中国 341
第八章 再思马卡连柯与集体教育 349
第一节 马卡连柯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349
第二节 那些迟来百年的理论依据 356
第三节 集体教育: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珍奇 361
后 记 370
|
內容試閱:
|
集体教育模式探索(节选)
2015 年秋季开学那一天,我去拜见陈桂生先生。一见面,陈先生就询问我暑假在忙什么,我嗫嚅着说电脑和硬盘被盗,近 20 年积累的所有文稿、译稿和资料尽失,我整个假期都在疯狂地写东西,以补救损失于万一。陈先生扼腕痛惜,也责备我做学问靠电脑而不靠人脑,但他并未深究我写了什么。陈先生转而兴奋地告诉我,上海师范大学一位青年才俊最近发表了一篇颇有水平的论文。他从案头找出一本杂志,翻开来指给我看:“要写就该写这样的论文!”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高论让陈先生欣赏到拿来鞭策我?凑上前一看,我惊呆了,原来是徐俊写的一篇探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关系的论文。幸好陈先生没有注意到我一脸尴尬,他继续评论道,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个徐俊不但认真研读过他的文章,对苏联教育也相当了解。我赶紧接话:“是的,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就专门研究苏联的集体教育思想 ,在攻读博士学位时还发表过个体社会化方面的论文 。”我告诉陈先生徐俊是魏贤超老师指导的博士生,但没有坦白此子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便是在下。我可不敢当着自己老师的面没羞没臊地揩自己学生的油。
…………
过了一段时间,徐俊又来说学位论文准备研究教育戏剧。既然他这么坚持,就只好顺了他的意:那你就试试吧。可能是感觉到我态度暧昧,到了要正式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时,他特地来我办公室说要考察和重述苏联集体教育的成就。呵呵,咱俩所见略同,这可有意思了!
当时,上海中小学和谐校园与温馨教室建设如火如荼。我应邀给一本杂志写一篇文章,以推进这项颇具人道关怀的教育改革行动。但是,我目睹了不少违背初衷、华而不实的做法,感觉就像是人们精心于住宅(house)装修,却荒疏于家庭(home)建设。我认为,与其搞这么花哨的温馨教室建设,不如老老实实抓好班级集体建设。于是,借温馨教室建设这个话题,我谈起课堂生活的重建问题。在我看来,温馨教室首先是安全的教室,没有危险,没有伤害,师生的人身安全有保障;没有欺侮,没有歧视,每个学生都受尊重和重视;没有窘迫,没有拘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乐于尝试,敢于探险。温馨教室还是舒适的教室,不求豪华气派,但求设施实用,方便师生开展课堂活动。但我更强调,温馨教室应洋溢着积极的道德氛围。在我看来,上海的和谐校园和温馨教室建设,与美国近 30 年来品格教育运动中的一项努力颇为相似,着力于改善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营造关怀、体谅、尊重的课堂生活氛围,把课室建设成为“关怀共同体”。
…………
我认为,我们着力重建的课堂生活不一定要贴上“自由共同体”“民主共同体”“正义共同体”“关怀共同体”的标签,但营造自由、民主、正义、关怀的氛围当是温馨教室建设的题中之义、关键议项。我还特别强调:“我国长期深受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的影响,且在班集体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特色。当前的温馨教室建设,应该是对班集体建设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而不应该是撇开传统的一种‘创新’或‘创举’。教育的成就与特色靠长期的努力和积累。经验的积累,传统的形成,委实不易,弥足珍贵,宜备加珍惜。”
…………
马卡连柯因其集体教育上的探索、创新和成就,在社会主义阵营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他的“在集体劳动中培养学生集体”“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学生个体”的思想和实践模式,与偏重文化学习的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相融合,成就了社会主义国家学校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
马卡连柯及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西方教育界也享有盛誉。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学者康纳尔(William Fraser Connell, 1916—2001,又译“康内尔”)在其专著《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1980)的目录中提及两位现代教育家,一位是美国的杜威,另一位就是苏联的马卡连柯。康纳尔在这部历史著作中分别设专章考察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三章)以及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公社教育”思想与实践(第八章),显示出马卡连柯在现代教育史中与杜威并驾齐驱的历史地位。 从教育的发展趋势看,20世纪是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的世纪,将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和杜威的民主教育视为这个世纪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是颇具见识的。
…………
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已经在其自身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从“正义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集体教育的一种变体来看,这种教育模式似乎具有相当广泛的适用性。然而,时至今日,这一重要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化。从马卡连柯留下的论著来看,他只是完成了对自己教育经验相对完整的初步提炼,并没有建构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理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
…………
由此看来,徐俊博士这本著作至少有以下三点贡献:其一,围绕“集体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来重新梳理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为当前我们理解马卡连柯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在马卡连柯本人没时间也没兴趣做(但其实很有价值)的“集体教育的理论化”问题上做出了难能可贵的尝试。其二,徐俊博士对马卡连柯作品的熟悉和喜爱,使他在写作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马卡连柯使用的概念、术语乃至叙事风格,同时又尝试立足当代视角对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进行细致的解剖和分析,做到在不曲解马卡连柯原意的前提下,减少了当代读者理解马卡连柯的障碍。比如他所强调的“作为教育手段的集体”就突破了原先“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苏联传统说法,算是成功地将马卡连柯的话语转译为“现代话语”。其三,在本书最后一章,徐俊博士尝试用当代社会心理学(比如群体社会化、群体动力学等)来解释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实践的功效和原理,篇幅不多,却开了一个好头。实际上,除了徐俊博士提到的理论,还有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比如认知失调理论)都可以为我们理解那些孩子何以珍视高尔基工学团这个集体提供新的角度。问题在于,当代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划分是很细的,这就导致不同的理论往往是在相对独立的不同的概念、框架和公理基础上建构的,基于这些不同的理论来解释集体教育如何能在概念和逻辑上实现彼此贯通而不相互矛盾,这可能是徐俊博士以及其他未来试图建构集体教育理论的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黄向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