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雪
》
售價:HK$
75.9

《
当代学术·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
售價:HK$
140.8

《
财政与国家治理
》
售價:HK$
162.8

《
魏特琳日记(重新修订,震撼上市)
》
售價:HK$
96.8

《
国宝中的国宝:195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
售價:HK$
305.8

《
幻灭与觉醒:1861年的内乱、外交与政局
》
售價:HK$
96.8

《
文明等级论的表与里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打探先贤行踪的努力是我们今天还原历史或者接近本相的一种径路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编审李杭春撰写的一组文化散文的结集。这组文化散文通过回溯蒋百里、马寅初、马一浮、竺可桢、郁达夫、夏承焘、陈从周等十余位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籍文化名人的学术、著述、思想、人生旅迹和事功,结合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早期校史,展现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借助首次披露的相关历史档案、日记书信和其他文献,尽力还原历史情境,重现这些文化名人的精神和风采。本书具有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细节性内容。
|
關於作者: |
李杭春,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郁达夫生平与文学、浙江大学校史。出版有《竺可桢国立浙江大学年谱》《重走西迁路》《屐痕处处郁达夫》等。
|
目錄:
|
目 录
郁达夫
郁达夫的北大岁月……………………………………………003
郁达夫:而立之年在武昌……………………………………023
郁达夫安徽省立大学任教时间索隐…………………………032
戎马间关为国谋,南登太姥北徐州
——郁达夫三大战区劳军事略……………………………043
教书育人,化民成俗
——郁达夫职业生涯之一…………………………………063
郁达夫佚诗《游桐君山口占》考释…………………………082
读郁达夫手稿本《她是一个弱女子》………………………091
郁达夫两篇“未完稿”考释…………………………………111
《郁达夫年谱》编制的路径和体会…………………………134
竺可桢
竺可桢为何十次请辞浙大校长………………………………143
竺可桢的宜山岁月……………………………………………159
《竺可桢国立浙江大学年谱》前言…………………………170
蒋百里
蒋百里在宜山…………………………………………………185
马一浮
马一浮在宜山…………………………………………………199
陈从周
陈从周与之江大学
——写在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213
夏承焘
从《天风阁学词日记》看夏承焘与郑振铎的交往并及《郑振
铎年谱》………………………………………………………231
附 录
漂洋过海待云开
——国立浙江大学师生赴台事迹考………………………247
后 记……………………………………………………………274
|
內容試閱:
|
前 言
百余年前,学界精英和文学知识分子成为现代中国最先觉醒的一部分先知,五四新文化运动让他们的家国热情和主体意识得以同步伸张,这一代人的行迹故事和精神禀赋,是今天作为后学的我们渴望追溯和学习的。这个小册子汇集的,就是对郁达夫、竺可桢、马一浮、蒋百里、郑振铎、夏承焘、陈从周等现代作家、学人的故节、往事所做的一些钩沉和追述。
那个竺可桢、郁达夫们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的年代尽管过去并不久远,但还原历史从来都很奢侈。即便是在今天,能够书写世相、流传历史的主体和载体如此富足,信息在取舍、叙述过程中被遗漏、遮蔽、篡改甚至毁灭的可能性还是随时存在,而且因为各种先进高明的技术手段,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也往往瞬间就能黑白错位甚至灰飞烟灭,何况将近百年时间长河的冲刷涤荡。
所以,打探先贤行踪的努力就成为我们今天还原历史或者接近本相的一种径路。
本书题名得自达夫先生散文《打听诗人的消息》,这一方面包含了向达公致敬的私意,另一方面,书中打探最多的,也是诗人郁达夫的行踪。
因为诸多细节的含混不明、模糊空白,郁达夫20世纪20年代初的任教北京大学和20年代末的任教安徽大学,1925年的武昌谋生和1938年的战区劳军,长期以来存在不少认知裂隙和叙事断痕。依据新近编纂《郁达夫年谱》发现的史料,卷中篇章对此做了相对完整的枝节连缀和故事缝合,而且从时间上看,这些材料因为关涉郁达夫国内写作生涯的全部长度,或可以为我们窥视和考量诗人各个阶段的人生面相和创作纹理,完善对诗人的整体认知,提供相应的角度和材料。
另外,对一首郁诗和两篇未完稿的考订,对郁氏现存最完整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和诗人职业(教书)生涯的回顾,应该也能“丰满”我们对郁达夫的观感:他的自我认知,他的他者世界。
当然,零碎汇集在内的其他几位学人,同时也都是让人心生敬意的“诗人”,更都有值得回望的心路历程。卷中文字对竺可桢、马一浮等学人、诗人的关注,同样采取“行迹追踪”的方式,缀合材料,整理文献,还原故事,进而回到现场,识史知人。殊愿这类基于文献和史料的叙事,能让学理性和故事性得到兼顾。
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道术分裂,左右殊途,一部分学者试图借鉴史学研究方式,通过“历史化”来重写现代文学史。目前,这一基于文献搜集和史料发现开展现代作家及其创作研究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学科体系,经由陈子善先生展拓引领,已建构完善,并在诸多领域卓有成就。本书碎章自然无力担此重任。如果能在文献史料基础上,有缘打探一些已被“历史化”的消息,追踪诗人们的行迹,让他们的故事在人间多留一些回响,便也是作者的荣幸了。
2022年11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