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
售價:HK$
141.9

《
遇见 高云
》
售價:HK$
85.8

《
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
》
售價:HK$
140.8

《
《欧罗巴的悲剧: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售價:HK$
83.6

《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
》
售價:HK$
239.8

《
君士坦丁堡深仇400年:俄土战争(1877—1878)(全2册)
》
售價:HK$
226.6

《
城市文明蓝皮书: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4-2025)
》
售價:HK$
140.8

《
未来生活金融指南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一本让你感觉“从来没这么清醒过”的逻辑入门书,阅读90分钟,即可重塑思维体系。
万事皆有逻辑!感性之外,拥有理性逻辑的人,在社交、协作、升迁、管理等方面更容易无往不利。
趣味内涵图 超实用知识点 精确解析,帮你快速掌握逻辑知识,彻底告别惰性思维、沟通障碍、低级错误,成为一眼看穿事情本质的高效能人士。
|
內容簡介: |
在信息推送如此频繁的时代,90%的人因缺乏逻辑知识而无法做出正确且合理的选择。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你能看穿用户协议、服务条款中常见的歧义、含混、伪命题、概念扭曲等问题吗?
当一件事情出现不同版本时,你能合理的推理演绎,还原出真相吗?
面对难解的问题,你能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吗?
学习一些简明逻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你就能规避那些常识错误
|
關於作者: |
梁光耀,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附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括逻辑学、思考方法学、中国哲学。著有《思考学堂》《思考方法浅论》《思考方法?艺术评论》等。
|
目錄:
|
第一章 思考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思考方法
第二节 思考方法的架构
第三节 思考方法与批判思考
第四节 创意思考与批判思考
第二章 语理分析
第一节 正确思考的第一步
第二节 歧义
第三节 含混
第四节 定义
第五节 判断三分法
第六节 语句的意义
第七节 语害批判
第八节 矛盾与对立
第九节 小结
第三章 逻辑方法
第一节 何谓逻辑
第二节 对确论证
第三节 真确论证
第四节 论证形式
第五节 定言逻辑
第六节 命题逻辑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科学方法
第一节 归纳法的特性
第二节 归纳法的分类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特性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谬误剖析
第一节 何谓谬误
第二节 四不架构
第三节 不一致的谬误
第四节 不相干的谬误
第五节 不充分的谬误
第六节 不当预设的谬误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创意思考
第一节 创新的目的
第二节 创新的指引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补充
第一节 思考三式
第二节 辨认论证
第三节 图解论证
第四节 评价论证
附录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思考方法第一节 什么是思考方法
从未接触过思考方法这门学科的人,可能会怀疑:“思考也需要特别的学习和训练吗?我能够提出疑问,不就反映出我正在思考吗?”
没错,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但是懂得如何思考的人并不多。要提升思考能力,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思考原则。思考方法正是一门探讨正确思考原则的学问。
要了解思考方法是一门怎样的学问,我们可从分析思考和方法这两个概念开始。
什么是思考?一般来说,我们会将计算、分析、推论称为思考,但不会将做梦或胡思乱想叫作思考。前后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思考时是否需要注意程序和方法。以计算为例,我们需要有方法和程序,才能计算出答案,但做梦或胡思乱想并不需要方法,也没有一定的程序要去遵守。
方法这个概念有两个含义:目的性和普遍性。目的性是指我们总想透过某种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例如:我们游泳时为了达到更快、更安全的目的,便会学习游泳方法,而不是自己胡乱游一通;普遍性是指在众人都能正确运用方法的情况下,该方法的有效性不会因人而异。假设我和别人同样正确使用了某种方法,但我能够达到某些预期效果,别人却不能,那么这套方法就不具备普遍性,或普遍性不高。
我们可以将思考和方法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了解思考方法是一门怎样的学问,这样我们便能做出更清晰、更严谨、更合理的批判思考,进行创意思考时也能灵活多样、举一反三。不过,以普遍性来看,创意思考是远低于批判思考的,本章第四节会加以讨论。
第二节 思考方法的架构
思考方法学,简称思方学。到目前为止,我认为香港哲学家李天命所建立的思方学架构比较完善,因此本书也采用了李天命的框架来讲解思方学。
广义的思考方法包括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两部分,而狭义的思考方法则仅指批判思考,其中包括四种主要方法,分别是语理分析、逻辑方法、科学方法和谬误剖析。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这四种方法的功能:
语理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弄明白言论或问题的意思。
逻辑方法涉及演绎法的运用,用来考证推论是否正确。
科学方法涉及归纳法,提供了一套论证的程序,以获取有关经验世界的知识。
谬误剖析则把不正确的思考方式加以归类和分析。
一般讲述思考方法或逻辑的书籍都会讲解逻辑方法、科学方法和谬误剖析,但没有语理分析这部分。
其实,这些书也会提及语言和思考的关系,例如:歧义和含混是如何妨碍人们进行清晰思考的?但没有将语理分析独立成章。李天命对思方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把语理分析定位为思方学的起点,即思考方法中最基本的部分,并发展出实用的语害批判架构。
正如李天命所言,语理分析其实是分析哲学①所用的思想利器,他不过是将语理分析重新定义为思考方法的起点。②
能够将语理分析这种思想利器从学院的象牙塔中拿出来,建构出思考方法的基本环节,李天命堪称第一人。
其实,很多无谓的争论都是由于没有先弄清楚言辞的意思所致,不少思想的困惑也是由此产生的,加上语意上的偷、蒙、拐、骗四处横行,实在需要一门针对语意弊病的学问,这就是以语理分析为首位的思方学。
李天命对思方学的另一贡献是对谬误做了整理,提出了恰当的定义,并给了谬误一个非常实用的分类架构——四不架构。
有些人以为思考方法是教授记忆速成法,与人适当沟通等实用技巧,这其实是他们的误解,他们应该向心理学寻求满足的法门。
当然,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要遵守思考方法的基本原则,例如:内容要清楚,推论要正确,不存在谬误等。
顺带一提,思考方法主要用于讨论场合,以分辨是非对错,我们不需要在任何场合都严守思考方法的原则。平时跟朋友闲谈说笑,便可以把思考方法暂时放开。
据实而言,思方学所讲的正确思考方式,并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一直在用。比如说语理分析,有考试经验的朋友应该都懂得这个道理,就是要先弄清楚问题的意思再作答,否则答错问题就很不值了。不过,我们往往由于心急或自以为清楚问题的意思就盲目作答,以至于经常犯这个错误,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再比如说,你事前根本不需要先学习思考方法,也不知道什么是演绎法(又称演绎推论),同样可以根据某些前提推论出某些结论。
然而,你对于这个演绎推论的性质,却未必清楚。
演绎推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前提必然能推论出结论:假如前提全部为真,那么结论也一定为真,不可能为假。前提的真可保证结论的真。
可是,归纳法(又称归纳推论)就没有这种必然性,只有盖然性。假如前提全部为真,结论有很大概率也会为真,但不是必然为真。
如果我们能够认清这些正确思考方式的性质,也就可以更加自觉地善用这些思考方法,继而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不知不觉地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等思考方法,但有相当多不正确的思考方式同时混杂其中,以致我们不能分辨出哪些是正确的思考方式,哪些是不正确的思考方式。
思考方法除了讲述正确的思考方式,还会探讨那些不正确的思考方式。我们将这些不正确的思考方式称为谬误。
第三节 思考方法与批判思考
正如前文所言,狭义的思考方法是指批判思考,原因是这套思考方法主要是用来批判艺术、哲学、政治、宗教,甚至科学等方面的言论,检视这些言论是否清晰,有没有语害,推论是否正确,有没有谬误等。
但是,将思考方法称为批判思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批判思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定义。
我无意在这里探讨这些定义,只想指出本书是从方法学的角度去界定什么是批判思考。不论其他人怎样界定批判思考,这些不同的说法都要遵守思考的基本方法(例如没有谬误),否则也会遭到批判。
从批判思考的角度看,思考方法主要用来批判言论:
语理分析是要指出言论中不清楚的地方。
逻辑方法则帮助我们检视言论中的推论是否成立。
科学方法则用来考察言论中所宣称的知识是否可靠。
谬误剖析则把言论中隐含的谬误辨认出来。
不过,我们在现实中批判某些言论时,很多时候并不会采用以上四个标准,而是另有标准。
例如:有的人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女人全都贪慕虚荣。”我们最多批评他歧视女性、侮辱女性,而很少有人会批评他言论不清楚、推论不成立、与事实不符,等等。不应歧视和不应伤害他人本是价值判断,在这里就成了批判的标准。
很多人认为价值观都是主观或相对的。的确,有某些价值观含有主观的成分,甚至只是个人的喜恶,但我们用自由、平等、幸福等价值观来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时,这些价值观便有其普遍性。
我们必须批判不合理的现象,只有这样社会才会进步。
社会之所以会出现争论,很多时候并非因为我们有相对的价值观,而是由于我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例如:自由和平等之间就常常出现冲突,因为要成全某方面的自由,就可能要放弃某方面的平等。
举例来说,某公司准备聘请多位业内精英对员工进行一次培训,员工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参加,但只要参加,就要缴纳一定量的培训费。对所有员工而言,公司并没有限制他们参加培训的自由,但缴纳培训费的规定无疑造成了不平等。参加培训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对无力缴纳培训费的员工来说,他们将错失这个机会。
有时候同一个价值观本身也有内部冲突,例如:知情权和隐私权就经常发生矛盾,但它们其实都是自由的体现。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了解什么是批判思考:思考方法作为批判思考的基础是必要的,但如果要批判不合理的制度和社会现象,在没有充分把握情况下,必须诉诸合理的价值观。
我们还需要区分思考方法和有助于思考的方法,后者包括态度、性格和做事方式等,例如:我们会说擅长批判的人都具有怀疑精神和求真的态度,但这些都不是思考方法。
第四节 创意思考与批判思考
思考大致可分为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两种。批判思考旨在批判,创意思考则旨在创新和发明。
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新发明呢?因为新的理论能解释一些从前不能解释的现象,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新的产品能改善生活的质量,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舒适。
无论是理论的创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还是新产品的发明,都源于观念的创新,来自创意的思考。
但我很怀疑创意思考是否真的有方法可循。有的学者建议我们必须打破平时的习惯,比如说读一些之前从来不看的书,便会刺激我们思考,带来新的观念,提升我们的创意。
我认为这种方法的普遍性不高,甚至只对小部分人有效,对大部分人并无用处。道理很简单,创新根本就没有具体的方法可循,能够按照一定程序得出来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创新。若论普遍性,创意思考所讲的方法远远不及批判思考,只能作为指引和参考。事实上,有的人撰写的有关创意思考书籍的最大问题,不是其中所教的方法没有普遍性,而是方法过于繁琐和混乱,根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我想进一步说明批判思考与创意思考之间的关系,并厘清一些常见的误解。我认为批判思考比创意思考更基本一些,所谓基本是指由创意思考得出来的创新和发明,最终还是要经得起广义的批判,才算成功或可行。例如:爱因斯坦最初提出相对论时,大家都认同它只是创新的科学理论,要经过日后的实验验证后,才能确定为可行。
创新要经得起批判或验证,这是毋庸置疑的。有时批判也能刺激创新的出现,例如:批判不合理的制度,便能让我们制订出更完善的新制度。
反过来说,创意也能提升批判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批判思考有法可循,但能否思考出新的观点来进行批判,往往与批判者本身创意能力的高低有关。
以上的分析反映出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但有的人认为,这两者是相互排斥的。例如:某种论说便将创意思考和批判思考分别类比为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以形象化的垂直线来说明批判不但不能产生创意,甚至会妨碍创意的产生。
如果有人因为批判思考的目的不在于创新发明,便批评批判思考不能产生创意,岂不是跟批评洗衣机无用,因为它不可以用来煮饭一样荒谬吗?
另一种流行的分类是将思考分成所谓的左脑思考和右脑思考,分别相当于我们所讲的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左脑负责推理和分析的逻辑思考,而右脑则主管想象与创意思考。此理论可以引申出更多相关理论,例如:很多天才的右脑比较发达;由于右脑控制人的左半边身体,所以很多天才都是左撇子云云。
目前我们对人脑的认识还在起步阶段,上述讲法说穿了只是拿一些对思考的初步知识来大做文章,缺乏充分的经验证据。
“天才都是左撇子”这种讲法也十分片面,因为它忽略了同样有很多天才是右撇子的事实,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更多左撇子不是天才。
即使有证据显示左撇子比较有创意,也不能因此就断定左右脑思考的说法成立,因为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导致左撇子比较有创意,例如:由于社会规范,我们从小就被训练使用右手,但仍有少部分人喜欢用左手,他们可能就是一些敢于打破常规的人,而敢于打破常规的人又往往比较有想象力。
本书以下章节将分别论述批判思考的四个部分及创意思考的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