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洪亮吉:清朝士大夫的生存之道
》
售價:HK$
74.8

《
数据资本大时代
》
售價:HK$
86.9

《
激情耗尽(精装彩插典藏版)
》
售價:HK$
65.9

《
人鼠之间 长谷(诺奖得主斯坦贝克再次书写大时代洪流之下小人物的悲喜命运,感动人心的世纪之书)
》
售價:HK$
75.9

《
鲍文家庭系统治疗
》
售價:HK$
152.9

《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罗马征服以来的希腊史)
》
售價:HK$
132.0

《
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精装)
》
售價:HK$
52.8

《
三国演义 七色汇评本 精装简体横排 (全3册)
》
售價:HK$
327.8
|
編輯推薦: |
本次再版修改量很大,更新了全部的章节。本书结合水处理化学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介绍各种水处理剂的性能和应用,针对不同混凝剂和絮凝剂的生产工艺、使用特性、应用条件、市场情况及工艺与控制进行了全面论述。无论是从事水处理工程设计、生产的工作者还是研究人员,都能借鉴此书,有所裨益。本书可以作为专业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主要内容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三个专业中作为研究生教材,已经连续使用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內容簡介: |
本书介绍了目前使用的各种水处理剂的生产和使用技术,详细介绍了各种铁盐和铝盐水处理剂的生产工艺、质量指标、使用特性、应用条件、应用工艺控制,以及国内外市场的情况。本书共分九章,包括水与混凝、无机低分子混凝剂的制备与质量控制、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制备与质量控制、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生物絮凝剂、天然高分子絮凝剂、脱色剂、吸附剂、混凝剂或絮凝剂的选择与配置方法。本书可供从事水处理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专业师生学习使用。
|
目錄:
|
第一章水与混凝1第一节天然水的组成和性质1一、水的分布1二、天然水体的组成1三、天然水的性质6四、水中污染物7第二节化学处理与混凝过程9一、混凝过程9二、混凝原理10第三节铝盐铁盐的水解机理20一、混凝药剂的分类20二、铝盐、铁盐的水解机理21第四节混凝动力学24一、混凝动力学24二、混凝参数29第五节混凝的影响因素32第六节Zeta电位的测定方法33一、Zeta电位与沉淀34二、Zeta电位和浮选过程35三、Zeta电位分析手段的改进35四、水质特性的其他改进36第二章无机低分子混凝剂的制备与质量控制37第一节硫酸铝37一、硫酸铝生产概况37二、硫酸铝生产原料38三、硫酸铝生产工艺与设备39四、硫酸铝制备方法39五、硫酸铝在水处理行业的使用状况44第二节硫酸亚铁44一、硫酸亚铁生产概况44二、硫酸亚铁合成方法44三、硫酸亚铁主要性能47第三节氯化亚铁47一、氯化亚铁合成方法47二、氯化亚铁主要性能50第四节氯化铁51一、氯化铁主要性能51二、氯化铁合成方法53第五节氯化硫酸铁54一、氯化硫酸铁合成方法54二、氯化硫酸铁主要性能55第三章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制备与质量控制56第一节聚氯化铝56一、Al(Ⅲ)在溶液中的形态分布56二、Al13的形态58三、聚合铝的环境效应59四、聚氯化铝的合成方法61五、铝灰的资源化与聚氯化铝的生产68六、聚氯化铝干燥方法80七、聚氯化铝主要性能82八、聚磷氯化铝(PPAC)制备方法83九、新标准的实施与产业影响83第二节聚硫酸铝89第三节聚硫酸铁91一、聚硫酸铁的性能91二、聚硫酸铁的合成方法92第四节聚氯化铁97一、合成原理97二、合成工艺98第五节聚氯化硫酸铁与聚硫酸铝铁98第四章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100第一节絮凝理论及应用100一、絮凝的必要100二、絮凝主要机理101三、影响絮凝的因素105四、絮凝剂应用107第二节聚丙烯酰胺应用领域和选型110一、聚丙烯酰胺的应用领域110二、聚丙烯酰胺的合理选型问题111三、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问题112四、聚丙烯酰胺的质量和掺盐问题112第三节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113第四节阳离子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的合成方法115一、丙烯酰胺与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的共聚物115二、丙烯酰胺与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氯化铵共聚物116三、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酸甲氧基乙酯共聚物116四、N-乙烯基甲酰胺均聚物分散聚合制备方法116五、N-乙烯基甲酰胺-丙烯酸乙基己酯共聚物分散制备方法116六、丙烯酰胺-丙烯酸-N,N-二甲胺基乙酯氯化铵共聚物117第五节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类聚合物117一、原料要求118二、合成方法简介118三、聚合物生产过程118第五章微生物絮凝剂121第一节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121第二节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及影响因素123一、MBF的絮凝机理123二、MBF絮凝的影响因素125第三节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生产127一、MBF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127二、菌种鉴定128三、发酵过程优化130四、MBF的提取132五、MBF的纯化134第四节微生物絮凝剂的水环境应用136一、原水净化136二、污废水处理136三、污泥调理138四、微藻采收139第五节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141一、研发适用性强的MBF产生菌141二、开发绿色低廉的替代培养基141三、MBF生产的智能调控与方法改进142四、MBF复配、复合与联用的絮凝强化143五、加强MBF安全评估和应用研究144第六章天然高分子絮凝剂145第一节淀粉145一、概论145二、淀粉的结构与性质146三、应用148第二节半乳甘露聚糖154一、概论154二、半乳甘露聚糖的结构与性质154三、应用156第三节纤维素160一、概论160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160三、应用161第四节甲壳素163一、概论163二、甲壳素的结构和性质164三、应用166第五节木质素170一、概论170二、木质素的结构与性质171三、应用171第六节丹宁174第七节微生物多糖177第八节动物胶和明胶178第九节辣木籽提取物180第七章脱色剂182第一节混凝脱色处理技术182第二节脱色混凝剂的类型183一、无机混凝剂183二、有机絮凝剂185第三节双氰胺甲醛缩聚物脱色效果和机理186一、制备方法187二、生产工艺187三、与其他混凝剂的比较188第四节双氰胺甲醛缩聚物混凝脱色效果的影响因素189一、染料分子结构的影响189二、染料溶液或者废水pH值的影响190三、搅拌速度的影响192四、脱色剂投加量的影响192五、脱色剂的结构与絮凝机理初探192第五节混凝脱色剂研究新进展及其他脱色处理技术193第八章吸附剂194第一节吸附原理194一、吸附现象194二、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194三、吸附等温线与吸附等温式195四、吸附速率198五、影响吸附的因素199六、静态吸附与动态吸附200第二节吸附剂与活性炭202一、吸附剂202二、活性炭207第三节强化混凝与吸附剂219一、强化混凝219二、吸附强化混凝222第九章混凝剂或絮凝剂的选择与配置方法228第一节化学处理的目的和内容228一、碱度229二、pH值230三、浊度231四、色度233五、温度233六、硬度234七、嗅味234第二节水体中的残余铝问题234第三节烧杯混凝实验237一、烧杯实验仪器的选择237二、烧杯混凝试验的确定239三、最终处理过程的选择243四、混凝剂的评价244第四节药液的配制、计量和投加244一、药液的配制、计量和投加245二、药液的配制245参考文献247
|
內容試閱:
|
水处理剂在各种水处理工艺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混凝剂和絮凝剂。在水处理工艺中,混凝无论是作为主体澄清工艺,还是作为生化的预处理或者后序强化处理,以及膜的预处理手段,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混凝过程中水处理剂的投加量与胶体或者污染物质之间没有一个定量的关系,因此在针对不同水质的时候,水处理剂的选择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本书详细介绍了混凝原理、铁盐和铝盐以及其他多种水处理剂的生产工艺、质量指标、使用特性、应用条件、应用工艺控制,并对国内外市场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希望此拙著能够对从事水处理工程设计、水处理剂的研究人员和生产工程师都能有所裨益。本书主要内容自1999年开始一直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三个专业作为研究生教材,已经连续使用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特别感谢两位前辈的提携和支持,是他们的引领,使我从高分子材料专业和化学工程专业转到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他们是前山东建筑大学的陈辅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汤鸿霄院士,他们的谆谆教诲我谨记心头,使我在水处理化学领域不断地努力探索。在水处理化学领域研究过程中,也多次得到深圳市中润水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李润生先生的指导。将我国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推广到非洲和“一带一路”国家的过程中,在科技部支持下,我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曲久辉院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衷心表示感谢。随着过去20多年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水处理剂产业和混凝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处理剂制造国家。在过去20多年中,伴随着水处理技术提升和标准修订及再版,著者努力参与其中。在此感谢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滕厚开、朱传俊、杨玉琪、杨玉梅、明云峰、李琳、白莹、郑书忠、方艳平等老师的大力支持。本书介绍了目前使用的各种水处理剂的生产和使用技术,希望这一专著的出版能够对水处理行业的进步有所裨益。本书可以作为从事水处理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适合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著者本人修订了多数原有的章节,同济大学乔俊莲副教授和顾逸凡研究员负责修订了第六章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和第七章脱色剂,中国矿业大学杨虹副教授修订了第五章微生物絮凝剂,上海大学李杰副教授修订了第八章吸附剂并参与部分其他章节的修订。有些成果是本团队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研究的部分成果,他们是陆雪飞、欧阳清华、赵艳、王铮、王海峰、陶孝平、王晓敏、徐猛、杨茜、李志美、刘扬、李杰、花保侣、李泽坤、马小亮、卢志衡、秦念巧等同学,这些学生和著者一起在不少企业参与了新技术调试,我们一起在企业度过了不知道多少日日夜夜,有些成果依然在很多水处理剂和水处理行业中采用,有些成果应用已经拓展到新能源行业,例如电池行业和光伏行业特殊原料的清洁生产及水处理工程。本团队的李泽坤、李子晨、宋婷婷、闫江毅、李春灵、李从炜、耿吴越、郝万乐等同学参与文字校对与插图整理。在此一并致谢。限于时间,书中可能有不妥或者不完善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出,以便修正。著者2024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