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喜欢相爱的人们
》
售價:HK$
83.6
《
网格本·飘(全两册/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售價:HK$
206.8
《
时刻人文·环球共此食:工业化英国、食品系统与世界生态(2021年美国历史学会杰里·本特利世界史奖获奖作品。一部融合饮食史、环境史、科技史的力作,揭示“地球不能承受之食”的来龙去脉)
》
售價:HK$
93.5
《
DK艺术百科(典藏版)(全彩)
》
售價:HK$
184.8
《
心流2.0:在复杂世界中创造最优体验
》
售價:HK$
64.9
《
日本艺术50讲(一本读懂日本5000年艺术史,20余种艺术类型,280余幅经典之作)
》
售價:HK$
240.9
《
疑案里的中国史1.2.3(套装3册)
》
售價:HK$
219.8
《
货币的本质 罗布·迪克斯 金融、理财、投资、财富破局、货币贬值、通胀、债务、红利、金融危机
》
售價:HK$
64.9
內容簡介:
本书根植于ACT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系统化的理论与核心概念,同时立足于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帮助我们轻松学习并掌握其精髓。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书中对ACT的介绍全面且深入。一方面,详尽阐述了ACT的六大核心过程——接纳、认知解离、接触当下、以己为景、价值澄清、承诺行动,让我们能够深刻理解ACT的核心理念,构建起扎实的理论框架。
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丰富的实战案例,展示了同一案例采用多种干预方法的具体过程,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治疗场景中,能够深切感受ACT在实际治疗中的大师级应用与显著成效。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练习与实用工具,我们可以边学边练,在实操中不断磨砺技能,精进技艺,逐步成为合格的ACT治疗师。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深刻强调了个人成长与自我接纳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自我,实现心灵的成长与职业的飞跃,达成个人与职业的双重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ACT之父——史蒂文·海斯的重磅经典之作。本书凝聚了他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我们带来了真正前沿、权威的ACT知识和理念!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杰森·罗马(Jason B. Luoma)
临床心理学家,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波特兰心理治疗诊所、研究和培训中心的主任,国际认证的接纳承诺疗法(ACT)培训师,ACT培训委员会的前任主席,语境行为科学协会的前任主席。
史蒂文·海斯(Steven C. Hayes)
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的创始人和共同开发者,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心理学系行为分析项目内华达基金会教授,曾任行为与认知疗法协会(ABCT)及语境行为科学协会(ACBS)主席等多个职务,获得ABCT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罗宾·沃瑟(Robyn D. Walser)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ACT培训师和治疗师,以充满活力、热情和具有挑战性的ACT培训而闻名。
【译者简介】
祝卓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会士
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中国分会(CACBS)首任理事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BT专委会ACT学组组长
魏臻
北京市首批就业指导名师
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中国分会(CACBS)理事
中国劳动经济学会职业开发与管理分会理事
目錄 :
引 言
第 一 章 ACT 核心及其六个方面
/ 001
第 二 章 发展意愿和接纳
/ 025
第 三 章 瓦解认知融合
/ 074
第 四 章 接触当下
/ 117
第 五 章 通过观察性自我构建灵活的观点采择
/ 146
第 六 章 定义价值方向
/ 180
第 七 章 创建承诺行动的模式
/ 218
第 八 章 ACT 案例概念化
/ 250
第 九 章 ACT 的治疗立场
/ 291
第 十 章 灵活应用 ACT 适应文化语境
/ 322
第十一章 把这一切整合起来
/ 333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ACT核心及其六个方面
如果你一直重复过去做过的事情,那么你将只会获得已经拥有的结果。
——马姆斯·梅布蕾(Moms Mabley)
从ACT视角来看,人类痛苦的精神病理学的核心在于僵化。 这么说,听上去似乎不像是高深的见解。 70年前,神经质悖论概念将心理健康问题认定为一种僵化形式:与精神疾病抗争的人非常不可理喻,明明知道所作所为已导致一地鸡毛,就是无法做出改变(Mowrer,1947)。 进化理论也有类似阐述:只有当足够的功能性改变所引发的成功质变被选择和保留下来的时候,系统才会进化。 马姆斯·梅布蕾是对的:僵化是进化的敌人。
ACT的独树一帜不仅体现在内容层面,也表现为它的精辟严谨以及对僵化发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有着独到的分析维度。 从ACT的视角来看,人类生存的福祉和祸患都在语言。 人类语言的惯常过程很容易将人们卷入精神病理学范畴,只有找到一种新的方式与言语事件相关联,人们才能获得更有益身心的平衡。
这一章对ACT所基于的模型作了概述,说明语言对人类陷入困境起着核心作用。 我们试图在全面性和可读性之间寻找平衡。 然而,第一版的读者反馈说这一章初读起来有点太偏专业了。 如果你也有同感,请不用担心,本章资料在其余章节里均有更完整而通俗的阐述。 因此,如果发现某些段落当下无法理解也没有关系。 直接往下读!完成全书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些部分,你很可能会有更透彻的理解。 特别是,第一章乃全书专业性最强的部分,所以发现自己若有不懂,可直接跳过,进入下一个标题。
语言毫无疑问是一种福祉。 想象一下,你睡在一间完全陌生的房间里,醒来之后发现所有的门都被锁牢。 你会怎么办?
你肯定会纳闷自己是怎么进来的,紧接着会立刻要想办法脱身。 当头脑闪过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时,你也在权衡利弊。 你会考虑用手机打电话求助,但也担心会被抓你进来的人听到。 你可能会想到去踢门,大声呼救,或者破窗而逃,但也会担心受到追捕者的惩罚。 只要脑子一转,你就能够想到与每个计划相关联的风险。 比如,如果门太结实踢不动怎么办? 或者如果他们听到我逃跑,会对我怎么样? 单凭语言和符号作用,你是可以制定出一个逃跑计划来的,而且也可能会成功。
这个例子包含了人类以其语言和认知能力应对外部世界所需的所有元素:一个复杂的情况被肢解得零零散散。 过去和未来的林林总总均被考虑进来,均与当下关联起来。 各种举措、预测和评估在这些特征碎片搭起的场景下被想象出来,可选用的计划也由此应运而生。
这一言语式问题解决过程有其巨大的进化优势,让人类尽管柔弱、迟钝、缺乏防御能力,也能掌控地球。 然而,人类强大的语言能力也可以轻易地翻转成巨大的劣势。
假设你不是被困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房间,而是早晨醒来,发现自己深陷一种极度焦虑甚至末日将至的感受中。 你很可能会苦思冥想自己是如何陷入这种境地的。 而且同样,你很快就会全力以赴寻找出路。 第一个例子中被调动起来应对物理环境的问题解决能力,会立即转战心理环境,生成解决方案(例如,服药镇静、力忍焦虑、卷入自残等)和可能的结果,如回避感受等。
所有这些都非常合乎逻辑,但并非意味着有用。 同样的情形,在客观世界运作良好,转到内心世界却变成一种伤害。 如果我们不喜欢剥落的油漆,可以把墙刮掉,涂上新漆。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不喜欢回忆过去的创伤,努力去“擦掉它”,却会使它更加挥之不去、越发显著、影响更为深远。 如果我们担心干旱的到来,可能会通过节约用水以解未来之渴。 但是,如果我们担心遭到拒绝,努力确保不会被人以此再施伤害,我们可能会限制自己与他人的联系,或回避承诺,从而放大了拒绝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我们是有可能从密室逃脱出来的,并且一脱身就会远远地躲开它。 但与此相反,我们越努力摆脱困难情绪,就越会加速其恶化(Chawla&Ostafin,2007;Hayes、Luoma、Bond、Masuda和Lillis,2006)。 而且,我们当然绝无可能远远地躲开自己的过往。
言语式问题解决虽不是一好百好,但其好处实在太多,以至于很难判断何时或以何种方式运用它才恰如其分。 人类的语言是一把双刃剑。 这一洞见,以及获此洞见的基础研究溯源了ACT靶向的所有主要过程。
ACT基于行为和进化基本原则及其在人类语言和认知中的扩展,关系框架理论对此有所阐述。 RFT是针对人类语言和认知的语境行为方法,具有广泛的实证支持(详见Dymond&Roche,2013)。 一首四行短诗为RFT作了很好的总结(Hayes,2016):
学会了一个
推衍出两个,
放入网络中,
改变你所做。
例如,正常情况下,婴儿一旦知道苹果叫“苹果”之后,再听到“苹果”这个词时就会去寻找苹果实体。 在这个例子中,看见一个苹果实体与听到“苹果”一词的推衍关系导致了另一个未经直接训化的关系(至少不是用这组对象和名称):听到“苹果”一词并寻找苹果实体。 这个关系现在是相互的:婴儿的获知是一个方向,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做了衍生。说得更通俗点,就是婴儿对一个物体有了命名。
这种简单的命名行为大概就是人类语言的开始,它起源于部落,而非个体(Hayes&Sanford,2014)。 人类是迄今为止最擅长合作的灵长类动物。 之所以能够合作,最可信的原因貌似是多重选择(Nowak,Tarnita,&Wilson,2010;d.s.Wilson,2015),如果个人的自私能得到抑制就会选择合作,因为合作能给乐队或部落带来竞争优势。 不管怎样,人类的合作水平与其他灵长类相比都更超凡而古老,利用言语名称(比如隔着山谷向部落成员呼叫苹果)索取资源的能力迅速扩大了人类的合作,并催生出了一个接收良好的言语社群,为进入下一步打好了基础:让言语关系形成网络。
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懂得言语关系的网络交互。 在得知“苹果”也叫“jabuka”(克罗地亚语)之后,正常情况下听到 “jabuka” 就会知道是苹果了,而且能够想象喝jabuka果汁的味道。 这就是“放入网络中,改变你所做”的本质含义。 当这类言语行为从部落水平走向个体内化时,人类符号性思维的架构就搭建起来了。
事件之间的推衍关系本质上是随意应用的,因为只要存在恰当的线索,任意一组事件都可以发生相互关联,不管以何种形式。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概念:语言能力尚欠成熟的幼童会偏向喜欢五美分的镍币,而不是十美分的硬币,因为镍币个头更大,给他们十美分的硬币而不给五美分的,他们可能会哭。 但是,言语上成熟一些的孩子就会更喜欢十美分的硬币而不是五美分镍币,因为得知了十美分硬币“面额更大”,给他们五美分镍币而不给十美分的,即使实际上无从花钱去购买任何商品,孩子们也会很不高兴。 因此,硬币的功能(本例中的相关事件)完全基于社会的公约,五美分比十美分面额小是毫无理由地规定出来的。
人类关系性技能的灵活性冲破了物理世界中存在的非任意性关系。我们做的如此行云流水,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卷入到象征性言语行为当中。 如果我们说“瘦比胖好”,那么这句话中的关系线索“好于”,就与“大象大于老鼠”这句话中的“大于”如出一辙。但实际上它们的差别还是相当大的,因为第二句中的大小关系是基于大象和老鼠的形状属性,而“好于”关系却基于说话者的历史,而不是胖瘦本身。 关系貌似存在于相关事件之间,而不在随意的社会训练过往当中,这一错觉将潜在的反应选项隐藏了起来。 随着能力的不断壮大,我们编织起硕大的关系网络,越来越生活在一个用言语获取功能而不靠直接经验的世界里。 这会让我们困陷于文化和社会衍生的生活和交往模式中,由不得你选择,也常常会有行不通的时候。 通过这种方式,语言在幕后构建我们的世界,天衣无缝,以至根本看不出构建的痕迹。
ACT的作用就是揭示从头脑中产生的语言幻觉,就像《绿野仙踪》中的托托一样,拉开窗帘,任奥斯之巫怒吼,“别管窗帘后面的那个人!” RFT的观点认为,大脑根本不是一个实体,它只是各种关系能力的集散地。 尽管关联事件的能力—比如通过思考、计划、判断、评估或记忆等—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存在,但成败的过程却惊人地相似。 唯一的差别在于语境不同或者客体不同。 文字性语言和认知是工具,但不是什么情况都适合拿来用。
RFT推动了一些方法的发展,经验证可以提高人的语言能力和智力表现(Dymond&Roche,2013),但学会约束语言,防止过度使用,同样重要。 RFT不仅提示了语言和高级认知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如何成为帮助和阻碍的,而且提示了如何约束这些能力,以更好地利用语言而不是被其所用。 答案就在RFT小诗的最后一行:我们要它们“改变你所做”。
进化论在何时需要作出改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只要谨遵有意识的改变的变通、语境、选择、存储、逻辑水准和维度这六大特征,就可以化解挑战。 (更多讨论参见D.S.Wilson、Hayes、Biglan和Embry,2015年。) 有意识的改变需要行为上有所变通,而且特定语境下的有益变通需要能够得以选择和存储。 涉及逻辑水准时必须考虑选择。 (例如,癌细胞的生长对细胞来说是好的,但对机体来说却不然;采取某种行动对一个人是喜,对夫妻则可能是忧。) 涉及维度选择时也必须考虑采择,诸如情绪、想法、行为、生理状态、基因、表观基因等等。 所谓多维视角,是要我们先考虑到更广的话题范围,再判定算不算进步;例如,工作绩效上体验到的成功可能是以牺牲睡眠为代价的。
进化的这六个特征表明,如果主动寻求改变受到干扰,就要想到是象征关系(事实上,所有心理事件)在作祟,比如健康的变通受到不必要的限制,与当下语境的接触遭到破坏,在适当维度或逻辑水准下的积极行动选择受到干预,或者利益存储能力受到阻碍等等。 本章最后,介绍完ACT模型,我们会再回到进化理论中主动寻求变化的六大特征,检验ACT模型是如何应对它们所提出的挑战的。
ACT精神病理学模型:六个僵化过程
ACT的观点认为,RFT概念为导致人类痛苦的核心过程提供了基础。 从本质上讲,问题在于字面语言会导致痛苦的蔓延,而问题解决式思维模式倾向把摆脱痛苦当作解决方案,越用越会进一步恶化痛苦局面。 字面语言过程鼓励人们努力逃避或回避自己的感受,落入思维陷阱,失去与当下时刻的灵活接触,偏执地相信并捍卫我们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 用进化论的术语来说,语言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健康的功能变化,也降低了我们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而且,当我们真正想做的事都搁置或偏离了其背景的时候,就更难以创造与价值一致的行动模式了。 简言之,人类语言的过度使用导致了顽固而心理僵化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