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华北村治:权力、话语和制度变迁(1875—1936)
》
售價:HK$
97.9

《
芬尼根的守灵夜 全译注释本
》
售價:HK$
547.8

《
宝石之书
》
售價:HK$
173.8

《
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
售價:HK$
94.6

《
AI时代的文学教育 北大教授陈平原主编 关注AI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
售價:HK$
118.8

《
帝国的生意 商业、政治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诞生(一部展现公司与国家交织共生的扩张史)
》
售價:HK$
107.8

《
十日终焉7:极道
》
售價:HK$
52.8

《
AI应用革命(用AI将所有产业重做一遍。覆盖20+行业场景,分析新生玩家生存法则,构建高效商业新模式)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田野调查原点】中国民族学实地研究的开山范本!费孝通与王同惠用脚步丈量大瑶山的艰辛足迹,80余年前的一手记录,为理解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打开了第一扇窗。
★【鲜活民族志】一部穿越时空的瑶山生活画卷:《桂行通讯》里“涉水六次、夜卧土屋”的调查日记,藏着学术研究最本真的模样——与瑶民围坐饮酒、学说瑶话的细节,比任何理论都更能让人触摸到一个民族的呼吸;《花蓝瑶社会组织》中对石牌制度的剖析、家庭结构的梳理,至今仍是解读少数民族社会治理智慧的钥匙,看懂花蓝瑶的“族群共同体”,才能理解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深层逻辑。
★【当代价值】从经典调查照见现实:民族学研究者可从中汲取“深描”方法论的精髓,看早期学者如何将田野细节升华为学术洞见;历史爱好者能透过文字重走1930年代的瑶山之路,感受战乱年代里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的担当;关注乡村振兴者更能从中发现启示——花蓝瑶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调适,恰是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镜鉴。
★【典藏意义】既是学术记忆,更是精神传承的载体:翻开书页,能读到费孝通与王同惠在困境中的学术坚守,哪怕遭遇意外仍坚持完成研究的执着,比任何说教都更动人;书中对花蓝瑶习俗、信仰的记录
|
內容簡介: |
1935年,费孝通与王同惠携手深入广西大瑶山,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民族调查之旅,《桂行通讯》与《花蓝瑶社会组织》便是此次探索的珍贵结晶。《桂行通讯》以通讯形式,鲜活记录了他们的考察历程。从南宁出发,辗转乘车船、坐轿步行,历经艰难才进入大瑶山。途中“涉水六次、下轿十余次,翻越500米高山岭”的惊险,“日食淡饭,夜卧土屋”的艰苦,还有与瑶民围坐饮酒、猜拳,学说瑶话的有趣日常,皆被一一收录 ,勾勒出大瑶山的人文风貌与民族情谊。《花蓝瑶社会组织》则是费孝通从事民族研究的著作,基于王同惠的村寨调查笔记撰写而成。该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剖析花蓝瑶的社会组织结构,涵盖家庭、亲属、村落、族团及族团间关系等层面,完整呈现了广西大瑶山花蓝瑶独特的社会文化,为理解少数民族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提供了关键参考。这两部作品,一部满是实地考察的真实记录与情感温度,一部是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共同构成了认识大瑶山、了解少数民族社会的重要窗口,在民族学、社会学领域影响深远 。
|
關於作者: |
张喆,费孝通外孙,国务院参事室费孝通社会调查中心秘书长,贵州民族大学费孝通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
目錄:
|
3 ∣ 到南宁
186 ∣ 到大麻村去
188 ∣ “广西省人种及特种民族社会组织及其他文化特性研究计划”
811 ∣ 在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
813 ∣ 过柳州
821 ∣ 在象县
827 ∣ 百丈村
834 ∣ 入瑶山
838 ∣ 王桑三日
848 ∣ 门头瑶村
858 ∣ 六巷
868 ∣ 大橙之行
876 ∣ 古浦的一夜
881 ∣ 板瑶(一)
888 ∣ 板瑶(二)
894 ∣ 山子村盆架
898 ∣ 六巷(二)
112 ∣ 六巷(三)
花蓝瑶社会组织
121 ∣ 第一章 家庭(上)
142 ∣ 第二章 家庭(中)
163 ∣ 第三章 家庭(下)
181 ∣ 第四章 亲属
190 ∣ 第五章 村落
212 ∣ 第六章 族团及族团间的关系
228 ∣ 编后记
237 ∣ 附录一 导言
259 ∣ 附录二 花蓝瑶的亲属称谓
|
內容試閱:
|
到南宁
我们到南宁刚是“九一八”,在到省府去的公共汽车上,见到一排排制服整齐、列队张旗的民众团体在街上游行,这是我们在北方好久不见的景象了。
在没有到广西之前,朋友们都同我们说,广西是一个谦虚、好学、有为的小弟弟。当然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广西并不逊于他省。但是因为以前交通不便,地处偏僻,文化建设在各方面比黄河、长江下游诸省,年龄上似乎轻一些。我们来到之后,就体悉到“谦虚”、“好学”和“有为”的意义了。到此虽不久,但是和行政当局及其他民众已有一些接触,在他们灰色的制服、简单朴实的轮廓上,的确描出了一种刻苦不尚浮华的性格;谈话总带着一种急于求知、自觉不足的态度,这种态度致使我们自愧到不知对答。这并不限于行政领袖,而是一般人员的态度,就是其他如报馆记者,亦有于百忙中找我们谈话的,讨论广西的苗瑶,津津有味,全不像其他专以采访塞责者可比。
南宁的市政还正在建设整理之中,街道宽阔清洁不亚于北平,但是令人感觉不便的是交通工具的过于缺乏。全市只有公共汽车四辆,而且时常损坏,所以想搭一次车,竟有等过半小时者。在街头站立,所见多步行的人,虽有自用汽车,但都限于公务人员之用,其他车子极不易见,人多徒步往来。即使搬运货物,亦都由人担负,极不经济。曾见一人挑砖头,一担只挑20余块,人工之费可见一斑。原因是市政设备和它的功能没有调适。南宁本不是一个大都会。自从省府搬入之后,人口骤增,活动日多,原有设备,自不免捉襟见肘了。市政问题,如像住宅、自来水等都很严重,房租之贵超过广州、上海。若是把住房户和房屋数统计出来,数目一定是惊人的。我们到晚上在街上散步,常看到拥挤不堪的情形,有似庙会。我曾向同惠说,香港的灯市,南宁的人市,是我这次南来两个最深的印象。这种情形也是出
于住宅问题的失调。
这些都是研究都市社会者很值得观察的材料。南宁生活费用很贵而生活享受很薄。一切外埠运进
的货物,除了很大的入口税外还要加上很大的运费。这种情形使我们想到吴景超先生所谓“发展工业以救农村”,自有实际的道理。以前南宁米价有十五六元一担 (合50公斤)的数目,现在小火轮和汽车道修筑后,米价已减轻了一半。在一个农村或内地都市已失去其自足性质时,要减低该地的生活费用,或救济该地贫穷,发展交通和工业是一个重要而切当的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