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制造怪物:非人化的异常力量
》
售價:HK$
107.8

《
人格类型:我们何以不同(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是一种人们了解自己、了解人际困扰的方法)
》
售價:HK$
64.9

《
索恩丛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
售價:HK$
141.9

《
遇见 高云
》
售價:HK$
85.8

《
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
》
售價:HK$
140.8

《
《欧罗巴的悲剧: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售價:HK$
83.6

《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
》
售價:HK$
239.8

《
君士坦丁堡深仇400年:俄土战争(1877—1878)(全2册)
》
售價:HK$
226.6
|
編輯推薦: |
在汽车 “新四化” 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对于学校师生而言,一本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教材,是探索这一前沿领域的绝佳向导。这本《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教材,正是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学习宝典。?由高校名师与行业精英联手打造,本书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系统阐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全流程。从基础概念、测试体系架构,到核心功能测试、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内容循序渐进,逻辑清晰。书中不仅深度解析现行标准法规,更引入产业前沿的测试评价方法,介绍试验设施和设备,阐述实验流程方法,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助力学生快速掌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核心技能。?本书图文并茂,不但为每一项测试项目均配有直观图示,后续还将配套视频,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复杂场景;章末精心设计的工程实践导向复习题,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作为专业课程教材、试验指导用书,还是工程师的进阶宝典,本书都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是学校师生探索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领域知识的理想之选。
|
內容簡介: |
本书面向应用型本科和以培养从业技能为主的院校,详细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的背景知识、测试规范、测试流程和测试技巧等,旨在提高在校本科生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评价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书共10章,第1章介绍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与传统汽车相比的特点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意义;第2章介绍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体系架构及各种测试方法在整个测试体系中起到的作用;第3章介绍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的定义、分类、要素及测试场景搭建的方法;第4章介绍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用到的设施、设备以及如何采用这些设备和设施安全有效地完成各项测试任务;第5~9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分别介绍了环境感知功能测试、无线通信功能测试、信息辅助类ADAS功能测试、信息控制类ADAS功能测试及自动驾驶功能测试等各项测试内容,详细介绍了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各种功能的测试项目的具体要求及其实施方法;第10章介绍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数据处理和测试报告撰写方面的实务。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现行的标准和法规,广泛查阅了相关的论文和书籍,借鉴了一些专门从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业务实体的测试流程和性能评价方法,在总结广大同行知识、理论和观点的同时提出了我们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本书可作为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智能汽车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智能网联汽车性能测试方面的试验指导书籍,也可以作为从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研发的工作人员的工具书。
|
關於作者: |
邹乃威,男,1977年3月生,宁波工程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双职称、工学博士,宁波市拔尖人才;中国工程机械学会铲土运输机械分会理事、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特大型运输车辆分会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技术教育分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汽车自动变速理论及其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驱动理论及其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完成各类课题和技术服务项目20余项。其中作为主持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项,黑龙江省骨干教师项目1项,汽车动力与传动系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以第1完成人获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参与完成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横向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10余项。先后主讲过汽车构造、汽车设计、发动机原理、汽车新技术、汽车电器设备、液压气压及液力传动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学、混合动力汽车概论、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课程。出版教材4部,专著1部。
|
目錄:
|
前言第1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1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11.2智能网联汽车的分级11.2.1智能化分级11.2.2网联化分级31.3智能网联汽车的架构41.3.1环境感知技术41.3.2决策规划技术51.3.3控制执行技术51.4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61.4.1车辆/设施关键技术61.4.2信息交互关键技术81.4.3基础支撑技术81.5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技术91.5.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意义91.5.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体系理论10复习题 10第2章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体系122.1智能网联汽车虚拟仿真测试122.1.1模型在环仿真测试122.1.2硬件在环仿真测试142.1.3整车在环仿真测试162.1.4驾驶员在环仿真测试172.2智能网联汽车封闭场地测试172.2.1封闭场地测试概述172.2.2封闭场地测试的特点182.2.3封闭场地测试环境的营造182.2.4封闭场地测试的分类192.3智能网联汽车的室内测试202.3.1室内测试环境的分类212.3.2可动转鼓平台的运动层次关系222.3.3室内测试环境的设置232.3.4室内测试环境的应用领域262.3.5室内测试环境的优势272.4智能网联汽车的开放道路测试292.4.1开放道路测试的特点292.4.2开放道路测试的条件292.4.3开放道路测试的注意事项30复习题 31第3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323.1场景概述323.1.1测试场景的定义323.1.2测试场景的层次架构343.1.3测试场景的特点353.1.4测试场景的要求363.2测试场景的分类373.2.1按照测试场景来源分类373.2.2按照测试场景抽象程度分类383.2.3按照场景复杂度分类393.2.4按照场景路面类型分类403.2.5按照场景应用方式分类413.2.6按照测试场景应用层级分类423.3测试场景要素423.3.1测试车辆要素433.3.2静态环境要素433.3.3动态环境要素443.3.4交通参与者要素453.3.5气候要素453.4场景与测试的要素453.4.1基于场景的测试453.4.2仿真测试场景的基本要求463.4.3仿真测试场景的用例473.4.4封闭测试场景的搭建473.4.5封闭测试场景的用例49复习题 50第4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设施及设备514.1测试场景的模拟514.1.1测试场景的构成514.1.2目标车辆524.1.3弱势交通参与者534.1.4交通基础设施554.1.5景物景观设施564.1.6空间通信设施564.2测试仪器564.2.1驾驶机器人574.2.2差分基站594.2.3惯性导航系统624.3场地测试试验组织634.3.1测试仪器的准备634.3.2测试结束后的善后64复习题 65第5章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功能测试665.1视觉传感器感知功能及其测试665.1.1视觉传感器的感知原理665.1.2视觉传感器感知信息的特点665.1.3视觉传感器的典型应用675.1.4视觉传感器感知功能的测试685.2毫米波雷达感知功能及其测试705.2.1毫米波雷达的工作原理705.2.2毫米波雷达的特点735.2.3毫米波雷达的典型应用745.2.4毫米波雷达的功能测试745.3激光雷达感知功能765.3.1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765.3.2激光雷达的特点775.3.3激光雷达的典型应用775.4超声波传感器感知功能及其测试785.4.1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785.4.2超声波传感器的特点795.4.3超声波传感器的典型应用805.4.4超声波传感器的功能测试80复习题 84第6章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功能测试856.1车辆与车辆通信功能及其测试856.1.1车辆与车辆通信的基本原理856.1.2车辆与车辆通信的特点856.1.3车辆与车辆通信的典型应用866.1.4车辆与车辆通信功能的测试876.2车辆与基础设施通信功能及其测试936.2.1车辆与基础设施通信的基本原理936.2.2车辆与基础设施通信的关键技术936.2.3车辆与基础设施通信的典型应用946.2.4车辆与基础设施通信功能的测试946.3车辆与行人通信功能及其测试976.3.1车辆与行人通信的基本原理976.3.2车辆与行人通信的优越性986.3.3车辆与行人通信的典型应用986.3.4车辆与行人通信功能的测试986.4车辆与网络通信功能99复习题 100第7章智能网联汽车信息辅助类ADAS功能测试1017.1前向碰撞预警功能及其测试1027.1.1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定义1027.1.2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原理1027.1.3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典型应用1037.1.4前向碰撞预警系统功能测试1047.2车道偏离预警功能及其测试1077.2.1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定义1077.2.2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1077.2.3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典型应用1087.2.4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功能测试1087.3盲区监测预警功能及其测试1117.3.1盲区监测预警的定义1117.3.2盲区监测预警的原理1117.3.3盲区范围的定义1117.3.4盲区监测预警的典型应用1127.3.5盲区监测功能测试1127.4车门开启预警功能及其测试1167.4.1车门开启预警的定义1167.4.2车门开启预警的原理1177.4.3车门开启预警的典型应用1177.4.4车门开启预警的测试117复习题 120第8章智能网联汽车信息控制类ADAS功能测试1228.1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及其测试(车辆对车辆)1238.1.1自动紧急制动的定义1238.1.2自动紧急制动的基本原理1238.1.3自动紧急制动的典型应用1248.1.4自动紧急制动的测试(车辆对车辆)1248.2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及其测试(车辆对弱势交通参与者)1308.2.1弱势交通参与者的类型1308.2.2车辆对行人自动紧急制动测试1318.2.3车辆对自行车自动紧急制动测试1368.2.4车辆对两轮机动车自动紧急制动测试1408.3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及其测试(误作用测试)1438.3.1针对车辆的误作用测试1438.3.2针对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误作用测试1478.4车道保持辅助功能及其测试1498.4.1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的定义1508.4.2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的基本原理1508.4.3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的应用场景1508.4.4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的测试1518.5自适应巡航控制功能及其测试1528.5.1自适应巡航控制的定义1538.5.2自适应巡航控制的基本原理1538.5.3自适应巡航控制的典型应用1538.5.4自适应巡航控制的测试1548.6紧急转向辅助功能及其测试1558.6.1紧急转向辅助的定义1568.6.2紧急转向辅助的基本原理1568.6.3紧急转向辅助的典型工况1578.6.4紧急转向辅助的测试1578.7交通拥堵辅助功能及其测试1598.7.1交通拥堵辅助系统的定义1598.7.2交通拥堵辅助系统的基本原理1598.7.3交通拥堵辅助系统的典型应用1608.7.4交通拥堵辅助系统的测试161复习题 164第9章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1669.1自动驾驶系统的定义1669.2自动驾驶系统的基本功能1669.3自动驾驶系统的典型应用1689.3.1有条件的交通拥堵自动驾驶功能1689.3.2有条件的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功能1689.3.3高度自动化低速自动驾驶功能1699.3.4高度自动代客泊车功能1699.3.5高度的高速公路自动化驾驶功能1699.3.6高度自动化区间穿梭班车1699.4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1709.4.1自动泊车测试1709.4.2十字路口左转测试1719.4.3十字路口右转测试1749.4.4干线掉头测试1759.4.5汇入车流测试1809.4.6识别信号灯测试1819.4.7通过环岛测试184复习题 185第10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报告18710.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法规的关系18710.1.1技术的进步与法规的健全18710.1.2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法规18810.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报告的作用与分类18910.2.1测试报告的作用19010.2.2测试报告的种类19110.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大纲19110.3.1明确测试目的19210.3.2申明测试依据19210.3.3介绍测试车辆19210.3.4限定测试条件19210.3.5测试仪器和设备19210.3.6测试数据的采集方案19210.3.7介绍测试实施方案19210.3.8测试的组织和输出物形式19310.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关键步骤19310.4.1分析测试需求19310.4.2制定测试计划19310.4.3组建测试团队19310.4.4搭建测试环境19410.4.5准备测试车辆19410.4.6执行测试任务19410.4.7分析测试结果19410.4.8反馈与改进问题19410.4.9重复测试与验证19510.4.10撰写测试报告19510.5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报告的具体内容19510.5.1介绍标准体系19510.5.2描述测试车辆19610.5.3记录天气因素19710.5.4描述测试场地19710.5.5介绍测试仪器和设备19710.5.6描述测试内容19810.5.7计算测试车辆得分19910.5.8测试结论20010.5.9每日检点表201复习题 201参考文献 202
|
內容試閱:
|
随着汽车“新四化”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汽车行业已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在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征程中,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自我更新和迭代升级,亟须大量应用型人才。然而当代高等教育系统知识更新的步伐明显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其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高速发展的需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朝着以产业需求为中心,按照产业要求培养定制化人才方向发展。本书编写组由高校内锐意创新的中青年教师和常年活跃在产业一线的工程师构成,力争撰写一部全面介绍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的教材,以供当今高校培养产业亟须的应用型人才之用。本书由宁波工程学院邹乃威教授担任主编,上海测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吕济明高级工程师和湘潭大学刘金刚教授担任副主编,负责总体策划、大纲编写、架构搭建、测试项目选定和统稿工作,参加编写的还有宁波工程学院赵兰讲师、李琳讲师和魏建伟副教授,中汽研汽车检测中心(宁波)有限公司吴云兵高级工程师,湘潭大学傅兵副教授,佳木斯大学韩平副教授,常熟理工学院常胜副教授。具体分工为:第1、7、8章由邹乃威编写;第2章由吕济明编写;第3章由李琳编写;第4章由赵兰编写;第5章由魏建伟编写;第6章由常胜和韩平编写;第9章由刘金刚编写;第10章由吴云兵和傅兵编写。本书在讲解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还基于产业热门应用背景提出了最新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方法,使整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更加完整。本书参考了现行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标准和法规,介绍了各种典型智能网联汽车功能的测试方法,系统地讲解了主流的测试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本书既体现了理论的先进性,又紧密结合产业一线实际应用场景,完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书紧紧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测试系统架构体系、测试场景构建、测试设备使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原理和流程以及测试报告撰写技巧等内容展开,旨在培养学生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以便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顺应产业发展的要求。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顺序,采取先总述、后分述,先讲解基本原理,再介绍测试步骤,然后分析测试结果,最后介绍测试报告撰写技巧的顺序组织内容,对每一项具体的测试项目都绘制了有助于理解测试场景的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测试流程和注意事项。本书采用章、节、目的体系结构编排内容,便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章、节、目为自然分界点,达到按照学习和认知规律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每一章先从基础的概念开始介绍,然后讲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具体的应用场景,最后介绍相关的测试要求和测试流程以及各种测试中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本书每一章都设置了与该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复习题,方便学生复习和掌握本章知识。复习题大都是面向工程实践的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学习且掌握一定操作技能后才能得到答案,突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一些典型的测试实验还专门录制了演示视频,以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知这些测试实验的执行过程。本书是在宁波工程学院学术出版经费资助下完成的,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此外,上海测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和中汽研汽车检测中心(宁波)有限公司为本书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本书还参考了很多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技术资料,在此也表示感谢。本书主要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提高在校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同时,本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学术型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面的试验指导书籍,还可以作为从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研发工程师自学和提高的书籍。由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