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图中的战争史.海战篇(世界知名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口碑之作!)
》
售價:HK$
162.8

《
预见6G
》
售價:HK$
96.8

《
全球视野下的投资机会
》
售價:HK$
96.8

《
地图中的战争史.陆战篇(一本书看透军事地图对500余年来近现代世界的塑造)
》
售價:HK$
184.8

《
我们的箱根驿传
》
售價:HK$
71.5

《
思想的手法:如何“做中国哲学”
》
售價:HK$
85.8

《
图说新质生产力2: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日本公司法(第四版)
》
售價:HK$
196.9
|
編輯推薦: |
艺术 学科 认知——用视觉思维策略重构课堂的无数种可能
教育者铋备的跨学科赋能工具书
随着全球教育界对STEAM教育的广泛关注,STEAM中的“A”,也就是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作为儿童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视觉艺术教育逐渐不再被理解为“学画画”“做手工”那么简单。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艺术教育研究,更是把艺术作为一种进行“全人教育”的重要手段,以艺术学习、讨论以及创作为切入点,全面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并且用艺术作为桥梁,进行跨学科教育,连接教育和真实生活。本书视觉思维策略是目前最前沿的一种艺术教育方法,本书就是对这种方法的介绍。
|
內容簡介: |
本书介绍了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视觉思维策略。视觉思维策略 (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VTS)是一种以视觉艺术为媒介的教学策略,自20世纪80年代由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阿比盖尔·豪森(Abigail Housen)与艺术教育家菲利普·耶纳温联合提出以来,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与实践检验,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而系统的教育方法。VTS最初应用于博物馆教育与视觉艺术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围绕艺术作品提出问题、深入观察与展开讨论,激发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其核心理念在于摒弃教师主导的知识灌输模式,转而强调学生之间的对话与多元解读。随着时间推移,VTS的教育效能逐渐获得广泛认可,并突破艺术教育的边界,延伸至数学、医学、语言等多个领域,成为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跨学科教学策略,有效促进了不同学科背景下学生的认知力发展。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VST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方式——相信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并且通过引导可以发展其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无论是在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的环境背景下,VTS都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传递”转向“意义建构”,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思维发展。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启迪智慧,在思考中深化理解,在合作中共享成长,在探索中发现知识的价值,在反思中构建个人的意义世界。
|
關於作者: |
菲利普·耶纳温,艺术教育家,非营利组织“视觉理解教育”联合创始人。其主导开发的视觉思维策略(VTS)课程通过艺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沟通能力,广泛应用于欧美多国基础教育体系。作为博物馆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他历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教育 部主任(1983-1993)、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教育项目负责人,并参与创立阿斯彭艺术博物馆。其职业生涯横跨学术、策展与公共教育领域:曾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与麻省艺术学院教授艺术教育课程,担任波士顿当代艺术学院顾问策展人,2012年成为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首位驻馆教育家。曾获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杰出服务奖(1993)等荣誉,著有《如何欣赏现代艺术》《艺术初学者关键术语》等著作。
译者简介
胡泊,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福建省美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规划课题 “‘具身化’美学视域下的美育研究”、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新时代美术馆公共美育人才培训”、国家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美国中小学视觉艺术教育思想研究”等。
梁靖悦,福建师范大学美育理论与实践方向博士生,多次参与国际A类艺术教育会议,参与国家级课题三项,参编省级规划教材及地方教材,在EI、CSSCI及北大核心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一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
目錄:
|
序
第一章:允许好奇
第二章:视觉思维策略:基本要素
第三章:VTS跨学科融合应用
第四章:用写作评估思维
第五章:VTS、语言发展与英语学习者
第六章:学习如何实施“VTS”
第七章:有效教学
附录:如果你有兴趣尝试VTS
推荐阅读
后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译者序
视觉思维策略:开启认知新视野的钥匙
当你驻足在一幅艺术作品面前,你会想到什么?是被色彩所吸引、表现形式所震惊,还是被艺术家的生平所触动?如果看到的不是某位艺术家的“大作”,只是普通的一张广告宣传单,你还会花时间去观察吗?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思维常常被海量的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束缚,许多能触动我们的东西不仅仅需要用眼去看,更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
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以下简称“VTS”)是一种依托视觉艺术为媒介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及富有成效的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表达阐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此策略由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阿比盖尔·豪森(Abigail Housen)与菲利普·耶拿瓦恩(Philip Yenawine)联合研发,起初应用在博物馆教育与艺术教学中,强调通过开放性问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观察者对艺术作品的深层次理解,而非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或知识的灌输。随后,VTS的影响力逐渐超越了艺术学科与博物馆教育的实践范畴,实现了与数学、医学、语言等领域的跨学科广泛应用,满足不同学科背景下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
VTS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开放式问题:通过提出“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看到了什么,让你得出这个结论? ”和“我们还能发现什么?” 三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讨。
2.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者而非知识的权威,旨在通过倾听和回应学生的观点,帮助他们在相互启发中建构意义。
3.循序渐进的素养培养:从简单的观察到复杂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语言表达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VTS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相信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并通过引导可以发展其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无论是在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的环境背景下,VTS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从“知识传递”转向为“意义建构”,关注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与思维发展。它鼓励学习者在观察中启迪智慧,在思考中深化理解,在合作中共享成长,在探索中发现知识的价值,在反思中构建个人的意义世界,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书作为“艺术与认知”系列译丛之一,关注视觉艺术与认知之间的密切联系。VTS理念与具身认知理论在诸多核心层面呈现出高度的契合性。具身认知强调感官体验、情感共鸣与身体参与,而VTS的核心方法正是通过视觉观察这一感官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深度的情感与认知互动。这种结合感官与思维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观察与表达中形成对美的多维度理解。随着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知识记忆型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VTS通过开放式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能力,对于当前我国美育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这一方法也能够融入STEAM教育,为美术与科学、技术等学科的跨界融合提供新的可能性。
本书的引入与出版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特此表达诚挚感谢。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成功引入本书的版权,为国内美育领域引进如此有价值的资源提供了可能;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娟编辑在版权对接、校对审读等环节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使得本书能够以高质量呈现给读者;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博士研究生梁靖悦对本书第1—4章的翻译工作。
VTS鼓励我们重新审视美育的意义——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在美育蓬勃发展的当下,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具启发性的国际视角,也为我国美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注入了新的可能性。希望本书的译介,能够为广大的美育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以及研究学者们提供丰富的思考与借鉴,并共同推动美育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胡泊
2025年1月7日于福州
|
|